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6 15:2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各种少数或者边缘化群体(marginalized groups)高举“身份”旗帜,以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他们强调自己独特的经历、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或者风俗习惯等,尤其强调自己或者自身所在群体“受压迫”“受歧视”的历史。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阶级矛盾的加剧 B.种族歧视问题已解决
C.社会运动的发展 D.中间阶层利益受保护
2.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东欧剧变导致格局失衡
C.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
3.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普遍把消费者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向学生灌输市场、商品、法律、卫生、安全等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这一举措( )
A.符合战后经济恢复发展需求 B.提倡节制消费支援战后重建
C.推动战后各国福利政策实施 D.导致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泛滥
4.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积极应对城市化问题
5.二战后,美国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显著增加,同时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1950-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在就业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36.7%上升为52.1%,而“蓝领工人”的比重从41.2%下降到31.79%。这一变化( )
A.源于发达国家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B.表明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工作积极性
C.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多层次化 D.促使美国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6.1979年5月,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在其执政时期,大力推行福利制度革命:将国家支出集中于“最需要帮助的那些人”;强制推行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保险。对英国来说,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 B.消除了社会阶级矛盾
C.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 D.加剧了“滞胀”现象
7.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这反映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社会保障法律化 B.社会保障长期化
C.社会保障政府化 D.社会保障全民化
8.“当战争(二战)结束的时候,妇女们知道是她们和男人一道使胜利成为可能,她们表现出的精神力量和爱国热情给公民意识和自我意识赋予了新的含义”“战争的结果不仅把(美国)妇女带进政治和社会组织中,而且改变了妇女们所关心的地方,即要求男女平等"。据此可知,二战后的美国( )
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B.妇女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C.爱国主义成为主旋律 D.基本实现了男女的平等
9.197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出口管制法》,减少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管制产品数量,放松了出口许可证的签发条件;同时增设“技术咨询委员会”,用于解决商务部和政府面临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批准出口申请等问题。这说明当时美国( )
A.尝试主导全球贸易体系变革 B.寻求缓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C.试图弥合美苏意识形态分歧 D.利用技术优势拓展对外贸易
10.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中普遍奉行的政策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11.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秘书长范莱内普提出了“福利社会”的构想。他认为:“我们必须寻求国家与私人行动的新关系;加强个人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福利社会是必然的和符合人们愿望的。”这一构想的提出旨在( )
A.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B.应对福利国家危机
C.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D.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12.克林顿执政时期,于1996年正式批准了美国福利改革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结束了自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来,联邦政府对穷人没有限制的福利补助。它规定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接受福利补助的两年内必需参加工作。这表明克林顿政府( )
A.主张扩大福利支出 B.取消了社会保障制度
C.意图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注重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13.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C.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14.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几乎割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联系。美国芯片与苏联芯片尺寸不一导致苏联半导体设备不能生产西方尺寸的芯片,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这主要说明( )
A.西方“知识经济”优势凸显 B.冷战影响经济发展技术交流
C.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落后 D.苏联着力突破西方经济封锁
15.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正统派”认为是苏联为了寻求世界霸权,“修正派”认为是美国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后修正派”认为是美苏领导人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的一系列错误与误解,“新后修正派”认为冷战是苏联挑起的。这些分歧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不同的( )
A.阶级立场 B.史学方法 C.研究视角 D.宗教信仰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向近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赈济制度已经衰落,传统的家庭救济模式也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立法工作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已经略见成效,例如1915年仿照欧美《济贫法》制定的《游民习艺所章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福利立法,则以1943年《社会救济法》为其典型,将社会上极度贫困的弱势群体与受灾民众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立法产生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聂鑫《近代中国社会立法与福利国家的建构》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保险法规,至1957年,“初步建成了以国家责任为主体,覆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方方面面的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全覆盖,努力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保障。
——摘编自胡晓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经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技术引进的特点及背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马丁路德金的生平事迹(部分)。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1957年,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抗议活动。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受其影响,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1965年,在塞尔玛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19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1968年,遇刺身亡。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战争起源于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由于当时北方控制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劳动党手中,美国为了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在日内瓦会议后迅速介入南方,并在1956年支持南方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南北方两个政权分立的局面由此长期化。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决定通过有限的军事干涉支持南越政权,使用军事手段消灭解放武装力量。越南的国内冲突由此发展为美国参加的战争。
——摘编自郭辉《战争回声》
材料二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但始终无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美国把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片面视为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而企图加以扼杀,忽视了越南民族主义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与坚韧斗志,原以为胜利唾手可得,结果却是久战不决……。美国在西欧盟国离心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片面在东南亚追求的霸权利益,忽视英法两个主要盟友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和现实政策,结果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军事支持和政治合作。而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使美国政府公开宣战和进行战争动员的底气不足,它没有也不能向美国民众充分说明为什么要在越南从事战争。
——摘编自《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材料三 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尼克松《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冷战格局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题干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或者边缘化群体,开始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自身的“独特的经历、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或者风俗习惯等”,这些现象都体现了这些群体开始萌生了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从而推动了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体现的各种少数和边缘化群体,并非阶级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美国至今仍未解决种族歧视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中间阶层的利益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可知,二战后,美国主导世界,但到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势力的崛起,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D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东欧剧变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11月,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据材料所给时间二战后初期,可知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而把“市场、商品、法律、卫生、安全等知识”纳入学生教育中,有利于人们了解经济、市场、消费,从而培养经济人才,更好促进经济恢复发展,A项正确;材料侧重传播消费知识,并非倡导节制消费,且过度节制消费不利于经济恢复,排除B项;“各国”一词夸大,且福利国家政策主要在20世纪60、70年代,主要为西方国家,排除C项。当时正处经济恢复时期,享乐主义泛滥不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经济大危机之后,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阶级对立”是否加剧,排除B项;材料无建设“福利国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二战之后第三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增加,白领工人所占比重上升,蓝领工人所占比重下降,由此可知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结构的多层次化,C项正确;这一变化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题干中工人阶级结构的多层次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和工作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促使美国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撒切尔夫人在其执政时期,大力推行福利制度革命,通过强制推行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保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项正确;这一时期开始减弱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撒切尔夫人的这些举措没有消除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通过福利制度革命,政府的负担减轻,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滞胀”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二战后西欧国家逐步建立起了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建立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体现了二战后西欧社会的社会保障全民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长期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美国妇女不断争取自身权益,这说明她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C项以偏概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项夸大其词,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出口管制法》放松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管制,增设专门的部门用于解决出口批准申请的问题,由此可知在美苏冷战中有缓和的趋向,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管制问题,与全球贸易体系改革无关,排除A项;美国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并非试图弥合意识形态的分歧,且在冷战过程中两者意识形态根本对立,无法弥合,排除C项;题干中强调的是放松对苏联的出口管制,并非依靠技术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A项正确;战后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战后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遏制,排除C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必须寻求国家与私人行动的新关系;加强个人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福利社会是必然的和符合人们愿望的。”并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可知福利国家制度出现了危机,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了人们的道德危机,要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B项正确;这一构想的提出并非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这一构想的提出并非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是为了减少国家干预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这一法案的颁布,结束了自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来,联邦政府对穷人没有限制的福利补助。它规定多数贫困家庭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在接受福利补助的两年内必需参加工作”信息可知,克林顿政府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意图减少政府公共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C项正确;从题干材料中的“结束了……对穷人没有限制的福利补助”、“享受福利救济补助的时间不得超过5年”等信息可知,社会福利指出相对减少而不是扩大了,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取消了”而只是针对新的社会形势进行了改革,排除B项;题干中克林顿政府的做法只是在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这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非注重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可知,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拓展了人们的认知方式,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信息技术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未涉及信息技术推动科技进步或世界经济的发展,排除AC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几乎割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联系。美国芯片与苏联芯片尺寸不一导致苏联半导体设备不能生产西方尺寸的芯片,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信息可知,二战后在两极格局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苏联与西方在经济发展、科技交流大受影响,B项正确;“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与题干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重在说明苏联与西方的经济、技术交流,并未提及“重工业为主”的话题,排除C项;苏联着力突破西方经济封锁,在材料中并无体现,而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研究视角甚至个人情感都是影响历史结论的主要因素,材料中的各个派别都代表美国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致的阶级立场,但由于各个派别看待冷战起源的角度不一样,就得出不一样的结论,C项正确,排除A项;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美国关于冷战起源的认知,史学方法、宗教信仰不能成为影响得出历史事件研究结论的“主要因素”,排除BD项。故选C项。
16.(1)特点:由国家及政府主导;用法律手段加以保证;以国家财政作基本保障;覆盖面广且体系健全。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一定范围内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容易产生一些弊端,如加重了国家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等。
(2)不同之处:近代中国社会福利实际效果非常有限,覆盖面、保障范围小;现代中国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覆盖面和范围广。主要原因: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中国由学习苏联到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
(3)历史经验:社会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结合;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可根据材料“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主导、法律手段保障、国家财政基本保障、覆盖面广且体系健全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小问“历史影响”,可根据材料“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政治统治、民众生活、经济发展、过度的社会保障助长了懒惰行为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可根据材料“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立法产生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改革开放后,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虽有立法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现代中国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可根据材料“由于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中国由学习苏联到实行改革开放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3)“历史经验”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保障要与国情相结合、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要以民生为根本立足点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7.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可得出,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根据材料“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可得出,制定法律保障;根据材料“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可得出,引入标准逐渐放宽;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可得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可得出,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结合所学可得出,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国对日本的扶持;结合所学可得出,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
18.(1)规模扩大,由地方发展到全国,由争取社会权利扩大到争取政治权利。
(2)是组织者和领导者;提出明确的目标;采取了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斗争方式,比较可行,能够为各阶层广泛接受;运动取得一定成果。
【详解】(1)根据材料“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可知,规模扩大,由地方发展到全国;根据材料“受其影响,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1965年,在塞尔玛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可知,由争取社会权利扩大到争取政治权利。
(2)根据材料“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可知,是组织者和领导者;根据材料“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可知,提出明确的目标;根据材料“入坐”“大游行”可知,采取了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斗争方式,比较可行,能够为各阶层广泛接受;根据材料“受其影响,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可知,运动取得一定成果。
19.(1)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将东南亚国家视为冷战之中的关键所在;印度支那国家独立;越南南北分裂,美国在越南采用扶植和军事干涉政策。
(2)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的“滞胀”;美国在越南问题的政治分析上缺乏远见;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支持;美国干涉越南的非正义性,使其战争动员不足;越南得到中苏援助。
(3)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美苏关系出现缓和的局面;面对苏联的进攻,美国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得以壮大。
【详解】(1)根据材料“美国为了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在日内瓦会议后迅速介入”,得出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将东南亚国家视为冷战之中的关键所在;根据材料“战争起源于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巨大胜利;根据材料“(美国)支持南方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南北方两个政权分立”“肯尼迪政府……通过有限的军事干涉支持南越政权,使用军事手段消灭解放武装力量”,得出越南南北分裂,美国在越南采用扶植和军事干涉政策。
(2)根据材料“(美国)忽视了越南民族主义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与坚韧斗志”“忽视英法两个主要盟友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和现实政策”,得出美国在越南问题的政治分析上缺乏远见;根据材料“失去英法的军事支持和政治合作”,得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支持;根据材料“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使美国政府公开宣战和进行战争动员的底气不足”,得出美国干涉越南的非正义性,使其战争动员不足;结合所学,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的“滞胀”,越南得到中苏援助。
(3)根据材料“(美国)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越南战争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美苏关系出现缓和的局面;结合所学,70年代,面对苏联的进攻,美国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结合所学,越共在中苏两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下,取得了越战胜利,统一了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得以壮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