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6 15: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2.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D.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3.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
D.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4.14世纪,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原始资本快速增长 B.庄园经济彻底衰落
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5.“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意在说明中古时期欧洲( )
A.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 B.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C.宗教法庭可以审判一切案件 D.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
6.在中世纪的欧洲,若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因而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撤回忠诚”。这反映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B.带有绝对的专制性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属于行政等级关系
7.10世纪初,新罗人建立统一政权,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这表明( )
A.朝鲜发展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B.程朱理学在朝鲜影响广泛
C.朝鲜半岛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D.朝鲜王朝仿效唐朝的制度
8.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10.阿拉伯帝国所占领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文明高度发达,阿拉伯帝国兴起了翻译运动,在整理和翻译过程中,阿拉伯的哲学家们从希腊哲学中吸取了丰富营养。这一运动( )
A.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旨在保存古代希腊文明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繁荣
11.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 )
A.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B.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C.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12.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画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13.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黄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署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 B.阿兹特克人国家丰富的宗教信仰
C.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地 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14.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5.马渭源在《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
A.封建领主对封臣可随意扩大权限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D.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津巴布韦古城位于哈拉雷东南,是撒哈拉以南最大的,最重要的古代文明纪念馆。它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圈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
——摘编自姜锐明《马绍纳人的津巴布书》
材料二 玛雅文明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促进文化发展与更新的重要条件。玛雅文明长期缺乏对外交流、固步自封、停滑不前,最终导致其衰亡。
——摘编自胡春洞《谈玛雅文明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取得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世族广占良田,大量经营庄园。西晋时“品官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为了耕种所占田地,法令允许他们荫庇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从而使世族庄园占有了大量具有较强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或奴婢等劳动人口。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士族庄园。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庄园生产关系与唐宋社会变革》
材料二 在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中,农奴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承担周工劳役。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据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封建庄园发生的变化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庄园货币地租盛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欧洲庄园与中国世族庄园瓦解影响的异同点。
18.中世纪的欧洲孕育着近代的曙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5世纪”“走向集权”“本质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D项正确;“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此说法说的是形式,并非本质,排除A项;“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此说法说的是教皇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此说法说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在一方违背契约的情况下,领主可以抛弃附庸,附庸也可以离开领主,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B项正确;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以土地授受为纽带,并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领主和附庸关系的双向性,没有反映其等级性,排除C项;在封建制度下,领主地位显然高于附庸,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及所学知识可得,中国的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们的生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东非的影响,没有体现东非对中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东非对中国制瓷技术的态度是积极学习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东非国家是否适宜生产瓷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逐渐走向衰落,而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可看出14世纪的欧洲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封建贵族衰落,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采用新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农村中地位不断提升,D项正确;材料与原始资本积累无关,排除A项;当时庄园经济受到冲击,并未彻底衰落,排除B项;材料与市民阶层变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基督教控制欧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法律,还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说明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A项正确;教会法并不是当时欧洲唯一的法律依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法庭,而且其也不能审判一切案件,排除C项;宗教伦理和法律体现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两者很难合二为一,而是各自发挥着作用,偶尔会有重合之处,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领主与附庸(封君与封臣)双方若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拒绝义务(撤回忠诚),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特点,即双方是一种双向契约关系,A项正确;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较弱,排除B项;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土地为纽带,不同于西周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排除C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封主和与附庸是臣属关系而非行政等级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材料“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体现的是朝鲜对中国典章制度文化的学习,说明朝鲜发展深受中华文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程朱理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在此之前朝鲜半岛就已经开始了封建化进行,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不光是制度,还有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A项正确;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反映出阿拉伯文化具有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阿拉伯文化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排除A项;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阿拉伯翻译整理其他地区文明成果的同时吸收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成果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之前就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整理和翻译其他文明书籍的目的并非保存古代希腊文化,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为整理和翻译其他文明书籍提供条件,而非整理翻译书籍推动阿拉伯帝国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掌握着国家实权,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由此可知,D项正确,排除AB项;C项与大化改新有关,排除。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俄罗斯建筑、造型艺术.国徽等方面与拜占庭文明存在共同之处,反映出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建筑及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这为俄罗斯文明奠定了精神基础,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并不是宗教影响,排除A项;俄罗斯文明兴起时间晚于拜占庭,并不必然意味着会受其影响,排除B项;俄罗斯与拜占庭历史传统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考查中古时期的美洲文明。根据材料“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署、采石地点等”,这是通过马丘比丘遗址对印第安人的建筑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知反映了印第安人高超的建城艺术,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马丘比丘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阿兹特克的宗教区,并不能反映其宗教信仰丰富,排除B项;材料没有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可得出这些做法是为了缓解被征服地区的矛盾,进下巩固自身的统治,C项正确;A项只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尚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君封臣制下,封臣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可见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D项正确;封建领主对封臣不可随意扩大权限,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封臣的义务,未涉及权利,排除B项;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相对的专制性,并不是绝对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征: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玛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
认识: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特征:根据“它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圈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得出城市建筑水平较高;根据“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得出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根据“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得出农业有了一定发展;根据“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玛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认识:结合所学可得出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17.(1)变化:世族庄园逐渐衰落;庄园内部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成因:朝代更迭;庶族力量的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制度改革的影响;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起义冲击。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领主消费观念的改变;鼠疫等灾害的影响;城市的兴起。
(3)同: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引起阶级关系变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异:中国古代士族庄园瓦解仅造成封建社会内部的变动,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则促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中国未能产生近代工业。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可知,世族庄园逐渐衰落;根据材料“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可知,庄园内部人身依附关系趋向松弛。成因:根据材料“在朝代更迭的战乱中,众多世族庄园走向破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代更迭;根据材料“中唐以后,财富力量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和动摇了‘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社会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庶族力量的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北方先后推行的‘均田制’‘大索貌阅’等都进一步瓦解了士族庄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关系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因还包括农民起义冲击。
(2)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封建领主消费观念的改变;根据材料“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于13世纪末叶逐渐流行起来,黑死病后发展尤为迅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可知,鼠疫等灾害的影响;根据材料“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可知,城市的兴起。
(3)同:根据材料“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可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引起阶级关系变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异:根据材料“庄园的主要劳动者,已由前代的部曲和农奴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宋代的庄园劳动者则被称为‘客户、佃客、租户、地客、火客’。庄园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两者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土地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有什么区别。13世纪以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可知,中国古代士族庄园瓦解仅造成封建社会内部的变动,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则促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挣脱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同新兴市民阶级一起,把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铺垫了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庄园瓦解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而中国未能产生近代工业。
18.(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观点:欧洲的中世纪时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阐释:城市:城市自治权的萌发、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大学的发展社会结构:市民阶级壮大;政治势力:专制王权的强大时代: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详解】(1)特征:根据“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得出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根据“农奴制度”得出经济上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根据“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得出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观点:根据“中世纪……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得出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阐释:根据“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结合所学得出城市自治权的萌发、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创造了新的文化”得出大学的发展;根据“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得出市民阶级壮大;根据“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得出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根据所学,还可从专制王权的强大分析总结。
【点睛】
19.(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详解】(1)特点:根据“封建制度……的制度”可知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根据“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2)原因:根据“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得出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途径:根据“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得出通过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包括武装斗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