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6 15: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733年,英国人约翰 开伊发明的“飞梭”,改变了过去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左右穿梭织成布匹,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但发明者却遭到抗议而被迫远离故乡。新发明的出现( )
A.表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打乱了原有的生产秩序
C.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19世纪,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下列与此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欧文创立“新和谐公社”②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③《资本论》第一卷问世④马克思主义诞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3.工业革命拓宽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能量的范围。剑桥大学人口研究小组强调,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利用有机能源跃进到使用无机能源的阶段。实现“跃进”的关键是( )
A.煤炭产量提高 B.蒸汽机的改良和推广
C.棉纺织业进步 D.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4.英国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5.恩格斯指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中,因此新的社会制度,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要陷入纯粹的幻想。”据此可知,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的根本条件是( )
A.无产阶级不断觉醒 B.科学理论科学指导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6.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这一评价反映出( )
A.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 B.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C.巴黎公社不是工人阶级政权 D.巴黎公社成立具有偶然性
7.如表为1910-1940年美国已婚妇女工人就业比例状况。这反映了美国( )
时间 有副工作百分比 提高的比例 女性劳动力百分比 提高的比例
1910 10.7 24.7
1920 9.0 —15.9 23.0 —6.7
1930 11.7 +30.0 28.9 +25.7
1940 15.3 +30.8 35.5 +22.8
A.妇女的家庭固有角色转变 B.妇女政治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8.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人文主义强调关注人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C.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果 D.民主政治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9.1815年,英国颁布《谷物法》,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1846年,英国议会最终废除了《谷物法》。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贸易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议会至上的原则真正践行 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10.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11.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1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A.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
C.工人阶级的斗争结果 D.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14.阿萨·勃里格斯说:“(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运河狂热的年份,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虽然它们直到1811年才在证券交易所报价。”该狂热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金融革命出现,股票投资活动的狂热
B.商业贸易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工业革命推进,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
D.电气时代到来,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15.空想社会主义者发布各种“灵丹妙药”来解救工人,并把希望寄托在有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身上,希望统治者接受他们设计的未来社会蓝图,把解放和幸福恩赐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这说明他们
A.忽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B.主张资产阶级主动让渡政权
C.为工人解放提出了正确办法 D.已经实现了美好的社会蓝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
——〔美〕帕尔默著,何兆武等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技术突破,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信息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论工业文明与新工业文明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
18.17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通过200多种文字传遍全球,改变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陈宇翔、余文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在马克思的论著中,他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学说牢固地置于科学基础之上的?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
——维·彼·沃尔金《〈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这些决议,要么是规定实行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怯懦才不敢实行的、然而却是工人阶级自由行动的必要前提的那些改革,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要么就是直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时还深深地触动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内,实行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
——《法兰西内战》
(1)最早解决材料一“莫尔任务”的是哪一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1733年,英国人约翰 开伊发明的‘飞梭’,改变了过去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但发明者却遭到抗议而被迫远离故乡。”可知,“飞梭”的发明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发明者却受到迫害,这说明新发明威胁到了工人的生计,即会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打乱了原有的生产秩序,B项正确;表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飞梭”还不是机器,排除A项;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生活方式变化,排除C项;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24年欧文创立“新和谐公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爆发,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于1867年。由此可知,时序正确的是①②④③,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使用煤炭作为燃料来驱动机器,可见蒸汽机的改良和推广使人类从利用有机能源跃进到使用无机能源的阶段,B项正确;“煤炭产量提高”只是提供了条件,并不能实现“跃进",排除A项;棉纺织业是利用能量,并不能实现能量的转化,排除C项;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细化分工,严格管理,使用机器,实现了批量生产,极大提高生产效率,D项正确;工厂制度属于生产组织形式,不属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工厂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的收入情况,不能得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工厂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应用于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社会生产中”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问题会进一步暴露,然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才能显露,因此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的根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C项正确;无产阶级不断觉醒并不是根本条件,排除A项;根本条件要从经济发展、生产力方面考虑,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社会矛盾的加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引发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可知,大多数革命者还没有成长为社会主义者,反映出巴黎公社的偶然性,D 项正确;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时,世界无产阶级已实现了联合,排除A项;早在1848年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0-1940年,美国已婚妇女工人就业比例不断上升,说明美国妇女的家庭固有角色转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妇女政治地位,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美国已婚妇女工人就业比例不断上升,未体现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加快,排除C项;“不复存在”说法绝对,且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法国政府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规范和发展徒工教育,体现出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多,B项正确;只强调技术教育,不能说明法国政府关注人的发展,排除A项;加强技术工人教育并非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和结果,排除C项;民主政治的要求与“技术教育”“徒工手工学校”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1815年,英国颁布《谷物法》,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1846年,英国议会最终废除了《谷物法》”及所学知识可得,从《谷物法》由立到废可以看出英国的经济政策从原来贸易保护主义转向自由贸易。这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扩大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A项正确;《谷物法》的废除体现的是自由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议会至上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重商主义提倡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与材料废除《谷物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使用,使农业的机械化的逐步实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燃机的影响,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科技,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本题情境聚焦第二次工业革命,试题的落脚点并未落在常见的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领域,而是另辟蹊径,突出内燃机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蒸汽机过于笨重,不便于个人使用,内燃机轻巧),考查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深度理解,学生如果仅靠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和作答套路,则无法进行正确推理。
11.B
【详解】亚当·斯密《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说明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①正确;亚当·斯密认为“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即主张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④正确,B项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强调的是要变革,这与材料亚当·斯密的主张不符,②错误;亚当·斯密并未强调政府的作用,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由材料“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可知,巴黎公社加深了普通人民群众与政权的联系,它是代表普通大众的新政权,这体现了工人政权鲜明特征,故选C;巴黎公社并未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所以它很快就失败了,排除A;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大革命时期就已被废除,这不是巴黎公社对历史的贡献,排除B;俄国革命20世纪才发生,故D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条件,但题干要求是“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A项符合题意,所以A正确;BCD分别是理论来源、阶级基础和个人作用,不符合题意,所以BCD错误。
14.B
【详解】根据题干“(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商业的迅速发展,出于商业流通的需要和人们投机的热情,英国出现了修建运河的高潮和人们购买运河股票的狂热现象。据此可知,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业贸易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故B正确;价格革命出现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之后,故A错误;CD这两项所述均没有在题干信息中体现,故CD错误。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建立未来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身上,幻想资产阶级把解放和幸福“恩赐”给无产阶级和人类,说明他们无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A项正确;主张资产阶级主动让渡政权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只希望资产阶级“把解放和幸福恩赐于无产阶级和人类”不符,B项错误;为工人解放提出正确办法的是马克思,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C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描绘并未实现美好的社会蓝图,D项错误。
16.(1)延长食物保质期;便于食品的运输;丰富人民的生活;但也会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
(2)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并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
(3)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主要体现为长食物保质期;便于食品的运输;丰富人民的生活;但也会出现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
(2)影响:根据材料“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可归纳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根据材料“一种数字分隔出现在各国内和全世界富国和穷国之间”可归纳出使世界出现“美国化”倾向,并导致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
(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科技进步不仅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也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是全方位的;科技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17.(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口增多,导致棉布危机;英国具有良好的工业革命资源条件,金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2)经济机制: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政治机制: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民权不断扩大。
【详解】(1)“主要原因”,从材料信息“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得出:人口增多,导致棉布危机;由材料信息“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概括得出:具有良好的工业革命资源条件,金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2)“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机制是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机制是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运行机制是社会保障机制等得到发展。
18.(1)时代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等。
(2)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或和平方式也能取得政权)。撰写《资本论》,提出剩余价值学说,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详解】(1)“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结合19世纪中期的时代特征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等角度分析。
(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并结合所学得出:暴力革命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工人阶级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做法”,依据所学可知: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提出剩余价值学说,科学论证资本主义必亡和社会主义必胜。
19.(1)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
(2)性质: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根本原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详解】(1)理论:莫尔的乌托邦思想属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发展完善,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和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性质及原因:关于巴黎公社的性质可从代表的阶级利益、革命的目标及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因此可以推出巴黎公社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性质;失败的根本原因: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