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2.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上述史实共同说明( )
A.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B.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
C.希腊文明的发展得益于西亚文明 D.交流借鉴有利于文明进步
3.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雅典通过立法,赋予刺杀僭主者家族的长男在公共食堂免费就餐的特权。在公元前4世纪,刺杀僭主者的子孙又获得了在剧院前排就坐的特权和免除公益捐助的特权。这些举措( )
A.反映了直接民主的弊端 B.强化了维护民主的国家意识
C.扩大了平民的政治权利 D.清除了贵族政治上的影响力
4.古希腊文明包罗万象,皆具人文、理性的特征,且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奔放享乐。如希腊神话大多体现英雄主义,以及对命运和自身追求的思考。古罗马开疆拓土,使得古罗马文明更具更包容性和多样性。如古罗马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军事征服上,更体现在对艺术的重视和思考上。古罗马文明既传承古希腊传统,又保持民族特色,独立发展,从而与古希腊共同构成西方文化的古典基础。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古希腊文明因军事征服而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B.各美其美的艺术个性
C.美美与共的艺术共性 D.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交融共进
5.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在奴隶制盛行的时代,却宣布奴隶制非法。他经常邀请大官僚、将领、贵族商议大政方针,他认为多数服从少数的原则会导致统治者的傲慢与暴政,而少数人的权力会由于多数人的暴政而受到损害。由此可见( )
A.居鲁士奉行开明的统治政策 B.波斯沿袭了希腊的城邦民主制
C.居鲁士强调民众的权力至上 D.波斯帝国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
6.许多欧美学者试图证明埃及文明来自于两河流域,非洲和美国黑人学者则极力强调古代埃及文明的黑非洲性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古代埃及文明是一种原生文明,同时它又受到来自埃及以北和以南两个方向的影响。这说明( )
A.新史料的发现推动历史认知进步 B.世界文明的进程具有多样性
C.历史共识的确立需要批判性思维 D.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属性
7.与罗马共和制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 )
A.设立检察官 B.皇帝(元首)掌控国家权力
C.实行封君封臣制 D.君主有权解散议会
8.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两个彼此称呼对方为“大秦”但并未自称“大秦”的国家有了第一次外交接触。这两个国家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一条蜿蜒在它们之间的、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将它们间接连接起来,这条“道路”是( )
A.罗马大道 B.丝绸之路 C.波斯御道 D.中国驰道
9.“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C.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10.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有些公民表示,“军事指挥官们觉得他们自己就是法律”。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雅典( )
A.外部势力影响政治决策 B.公民大会主导城邦事务
C.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 D.权力滥用导致政局动荡
11.“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法兰克王国
12.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秦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皇帝制度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行省制 国王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13.有法学家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罗马帝国时期(3世纪后)的法律是(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14.“一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布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也没有一个共同的国王和共同的行政管理机构,每个城市自成一个国家。只有某些东西把希腊联合在一起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体育运动。……譬如,为了纪念众神之父宙斯,人们每隔四年在其圣地举行一次盛大的赛会。这个圣地叫奥林匹亚,那里有大的神庙,也有一座运动场,所有的希腊人,多里安人和伊安尼尔人、斯巴达人和雅典人都来到那里,以显示他们在短跑、掷铁饼、投标枪、摔跤和赛车方面的才能。
——摘自(英)贡布里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
材料二 (雅典)民主活动的范围比过去大大扩大了……这套体系也体现了雅典为现今许多学者称为“极端民主制”的基本原则。……仅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权……而且,这种民主权利本身有时也流于形式,失之过滥;公民大会往往在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的煽惑之下,通过了一些怀有偏见的错误决议,伤及无辜,扼杀了新的思想。所以雅典民主政治始终只是意味着社会上一少部分成员的政治权利,存在着无可逾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概括古希腊各城邦的关系,指出奥林匹亚遗址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雅典城邦被排除于公民权之外的人员构成。雅典民主政治“无可逾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体现在哪几个层面?(说明:只列关键词,无需展开)
17.认知·观念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材料三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来在上层统治者的内部斗争中失败入狱,永元四年(92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班昭对于《汉书》的功劳是不能泯灭的,她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才华的女史学家,也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吴树平《二十四史简介》
材料二 《伯罗奔尼撇战争史》植根于希腊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沃土。作者修昔底德的历史观,与智者派提出的大部分观点相一致。……历史学家L·罗斑说他是智者派的学生。修昔底德受智者派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用怀疑的态度对待前辈和史学传统。他在著作一开始阐述自己的史学思想时,就批评希罗多德、狄奥尼修斯等前辈史家,认为历史学不应取悦流俗,而应该描述历史真实。第二,从人事活动出发来叙述战争过程,他在著作中引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他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用以垂训将来。第三,写作中吸收了智者派的演说、修辞手法,而且整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
——摘编自王晴佳《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班氏兄妹和修昔底德作为伟大历史学家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书》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产生的历史背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指出:“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1)文中所涉及的“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当时在社会成员关系方面各有哪些显著特征
(2)针对各自社会,儒佛两家的创始人各自给出了怎样的救世方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ABC对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D项正确;材料涉及西亚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希腊的雕刻艺术受到古埃及的影响,未涉及相互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希腊文明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西亚文明,还有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通过立法赋予刺杀僭主的家人特权,表明雅典反对僭主,提倡要顾及城邦公民权益,这有利于维护民主,B项正确;直接民族的弊端比如忽视集中权力和选拔有政治素养的人等,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对象是平民还是贵族,排除C项;“清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古希腊海湾、海岛众多,航海业发达,同其他地区,特别是同埃及和西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故古希腊文明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古希腊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并非军事征服, 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根据材料“古罗马文明既传承古希腊传统,又保持民族特色,独立发展”可推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具有各美其美的艺术个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古罗马文明既传承古希腊传统”“与古希腊共同构成西方文化的古典基础。”可见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美美与共的艺术共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材料“古罗马文明既传承古希腊传统,又保持民族特色,独立发展,从而与古希腊共同构成西方文化的古典基础。”可推出古希腊罗马艺术交融共进,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依据材料“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在奴隶制盛行的时代,却宣布奴隶制非法”,可以看出居鲁士反对实行奴隶制,同时注重协调和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体现了居鲁士奉行开明的统治政策,A项正确;波斯建立的不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权力状况,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波斯帝国的权力制约机制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新的考古发掘出现,证明了古代埃及文明是一种原生文明,而不是之前欧美学者强调的埃及文明来自于两河流域,这说明了新史料的发现推动历史认知进步,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世界文明的进程具有多样性,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C项;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属性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不同于罗马共和国的最突出的特征为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元首或皇帝掌控国家权力,B项正确;检察官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就存在,排除A项;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古时期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罗马帝国并不存在议会,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都长安,经河西走廊、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到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这与材料信息相符,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大道仅限于罗马境内,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御道仅限于波斯境内,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驰道仅限于中国境内,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建立后,帝国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与材料主旨相符,D项正确;修筑道路属于表面现象,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的说法过于绝对,罗马帝国文化传播也有着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不属于谚语的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的一些将军在军饷不足时,会在未得到公民大会允许的情况下请求雅典盟友的支持。这种行为常常受到公民大会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可以各抒己见,部分公民在公民大会针对将军的行为提出质疑进行攻击,B项正确;盟友是在军饷不足时应将军的要求而对雅典进行支持,材料仅涉及雅典内部纠纷,而没有明确外部势力对于决策的干预,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内部纠纷,没有明确独裁统治对雅典原有法律传统的破坏,故“独裁统治破坏法律传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内部纠纷,内部存在纠纷不等于社会政局动荡,故“政局动荡”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中国汉朝同时存在,“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的强大帝国为罗马帝国,B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与“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不符,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出现时,汉朝统治已结束,排除C项;法兰克王国未与中国的汉朝同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和美洲地区,虽然处于不同的地域,但是在统治方式方面具有想私信,说明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C项正确;多样性强调差异,材料中所列的帝国具有相似性,排除A项;古代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B项错在“普遍”,排除B项;三大文明之间是孤立发展,不存在制度渊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马帝国时期(3世纪后)颁布的法律是万民法,D项正确;习惯法实行于公元前8至6世纪的王政时期,排除A项;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排除B项;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史上,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和丝绸之路等,可用来说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一主题,A项正确;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亚历山大东征无关,排除B项;佛教传入中国不能用来解释帝国的扩张与崛起,排除C项;佛教传入中国不能用来说明中华文明的吸引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据材料信息看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方式既有战争,又有和平交往。世界古代各民族、国家的文明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暴力冲突、和平交往两种方式进行的,D项正确;A项是和平交流的表现,排除;B项是与文明交融相关的人物,而不是方式,排除;C项并非是东西方交融的方式,而是两种力量,排除。故选D项。
16.(1)关系: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联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参加运动会 作用:古希腊圣地;体育竞技中心。
(2)构成: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或“外邦人”)。 层面: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参政方式。
【详解】(1)关系:根据材料“希腊也没有一个共同的国王和共同的行政管理机构,每个城市自成一个国家。只有某些东西把希腊联合在一起了: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体育运动”可知,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联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参加运动会。作用:根据材料“这个圣地叫奥林匹亚,那里有大的神庙,也有一座运动场”“所有的希腊人……都来到那里,以显示他们在短跑、掷铁饼、投标枪、摔跤和赛车方面的才能。”可知,在地位上,这是古希腊圣地、在职能上,这是体育竞技中心。
(2)构成:根据材料“仅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权”可知,雅典的公民是本城邦成年男子,因此非公民主要包括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或“外邦人”)。 层面:根据材料“仅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权”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体现在民主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是奴隶制民主,因此民主性质有局限性;根据材料“公民大会往往在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的煽惑之下,通过了一些怀有偏见的错误决议,伤及无辜,扼杀了新的思想。”可知,参政方式。
17.(1)共同之处: 各文明都认为神灵的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能清晰认知世界的范围都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少交往和认识。
(2)示例1: 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标准时间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示例3: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3)情况: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不断出现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详解】(1)共同之处: 根据材料一中“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可知,各文明都认为神灵的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根据“文献准确记载(西周)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文献中明确记载(古希腊)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可知,这些文明所能清晰认知世界的范围相对狭小;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文明相对独立,与其他文明之间缺少交往和认识。
(2)解读:按照题目类型与要求,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现象、成因、影响等方面解读;首先根据材料二中“海岸时”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等信息,归纳出“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即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然后,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传播特点、进程、性质、影响等方面分阶段分析、说明,如指出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须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情况:根据所学知识,从形式、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分析可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现主要有,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书籍、报刊中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不断出现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等。
18.(1)品质:对历史的热爱;持之以恒;善于借鉴前人基础;善于探索与思考。
(2)《汉书》: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之前史学已经取得一定成就;阶级内部斗争激烈;皇帝的重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腊哲学和科学发展;智者学派的影响;人文主义的影响;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分析】(1)
品质: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他们都对历史的热爱;持之以恒;根据“《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伯罗奔尼撇战争史》植根于希腊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沃土。”得出善于借鉴前人基础;根据所学可得出善于探索与思考。
(2)
《汉书》:根据“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得出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根据“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出之前史学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根据“后来在上层统治者的内部斗争中失败入狱”得出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根据“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得出皇帝的重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根据“《伯罗奔尼撇战争史》植根于希腊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沃土。”得出希腊哲学和科学发展;根据“作者修昔底德的历史观,与智者派提出的大部分观点相一致。……历史学家L·罗斑说他是智者派的学生。修昔底德受智者派影响”得出智者学派的影响;根据“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得出人文主义的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点睛】
19.(1)地中海文明:提倡公民内部的民主平等,直接参与政治,但把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南亚文明:实行种姓制度,四大种姓贵贱分明、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平等。东亚文明:礼乐制度分崩离析,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2)儒家:孔子提出“仁”和“礼”,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佛教:释迦牟尼倡导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
【详解】(1)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地中海文明主要指的是古希腊文明,它的主要特征是实行民主政治,它提倡公民内部的民主平等和对政治的直接参与,但它把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排斥在了公民的队伍之外;南亚文明主要指的是古印度文明,它的主要特征是实行种姓制度,四大种姓贵贱分明、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平等;东亚文明主要指的是古中国文明,它的特征是礼乐制度的崩坏,当时的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2)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创始人为孔子,他的主要主张是提倡“仁”和“礼”,他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而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的主要主张是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