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同步精品课件(选择性必修3)(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同步精品课件(选择性必修3)(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6 14:4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程标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聘请各家各派大师“不治而议论”,讲学争鸣,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印刷书的诞生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朱熹
西周:“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
西晋:国子监
中央
地方
汉朝:郡国学
官学
产生
春秋:孔子私人讲学
发展
唐朝:学塾、村学、蒙学宋代:书院制度
私学
宋代官学教育“科举嚣张,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公元1179年,朱熹重修白鹿洞书并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已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书院讲学形式活泼,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另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
《中华文化史》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最早出现的是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中学校与科举并行。唐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比较完善,较前代有了进步。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的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南宋书院的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到了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
——摘编自陈宋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政府重视、主导;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学内容;
适应了古代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经历了由逐渐完善到走向衰落的发展过程。
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
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一、古代——欧洲的学校教育
11世纪,主教们为了教育所辖教区内的教士,创办了教会学校。一个世纪以后,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们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此外,它们不像教会学校那样只有一个文科,而是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法、医学和神学系。文科的全部课程包括三个低级学科(拉丁文法、逻辑和修辞)和四个高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12世纪,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全球通史上》
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分科教育
中世纪:大学逐渐形成
创建于公元1088年的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由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14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下,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
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第一,导致了许多新大学的创办;第二,高等教育机构较之以往更加成为政府的工具;第三,大学由国际性的转变为民族行动机构,“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第四,学术自由的萌芽。
——摘编自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表现:增加古典文化课程,出现世俗化趋势,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机构
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④民族国家的兴起
意义:①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
②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二、近代——西方的大学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巴黎帝国大学
(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总监1人
每区设总长1人
各省
每省设督学1人
27个大学区
洪堡五原则被认为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定义
一:科学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取决于人类对真理和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过程、
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的反思。
二: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惟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
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世界区别开来。
三:科学首先要有自我目的,而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也仅仅位居第二。当然,有真理进行
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发掘出最具实用性的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
四:科学是与高等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惟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个世
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大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材料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惟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个性,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
五、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的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界中永无权威可言
二、近代——中国的大学
京师同文馆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进行
改革。
1911年,清华学堂,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1863年成立,是一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的学校。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从这里开始。
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赴国外,尤其是赴日本留学几成一种风气。据统计,到1905年年底,留日学生数大约由8000人至10000人。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人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
会的新陈代谢》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
三、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
背景: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性质: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教育方针: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三、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开放后
高考: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规。
指导方针:1983年,邓小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思考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学校教育的作用。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印刷书的诞生
一、书籍的出现
约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莎草纸
《睡虎地秦墓竹筒》
二、印刷书的出现
雕版印刷术
造纸业 公元前2世纪 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造成的纸
105年 蔡侯纸
印刷术 唐朝 雕版印刷
宋朝 毕昇发明胶泥活字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东汉)班固《后汉书·蔡伦传》
印刷制品使得文艺复兴时代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但是,当时没有什么比《圣经》更能激发人们的思想。随着1454年古登堡版《圣经》的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的和标准的《圣经》,因此能对《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4: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图书馆的成长
一、古代世界的图书馆
“我心中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
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
亚历山大图书馆
罗马帝国时期图拉真广场图书馆
君士坦丁堡帝国图书馆
阿巴斯王朝的智慧宫
二、西方的图书馆
"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 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the) country and thy (the) kind. "
"进来时,要通过汲取知识获得成长;离开后,去更好的服务国家和人民"。
——哈佛图书馆
瑞士的圣加仑修道院图书馆
剑桥大学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三、中国的图书馆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京师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嘉靖年间范钦筑天一阁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时期编修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
类书与丛书对书籍的收藏、保存和利用产生了重要作用。北宋时期,类书的编纂规模空前,出版了许多大型类书,著名的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思考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思考6:图书馆的作用?
(1)保存古籍——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3)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4)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 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 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
阿什莫林博物馆:1683年建成,最初藏品大多为 John Tradescant及其同名儿子的收藏,包括 鸟、鱼、动物、植物、昆虫、矿物、宝石、武器、钱币与纪念章、服饰、生活用具、雕刻、绘画、手工艺品等。该馆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它的形成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
博物学是人类对动物、植物、矿物等所做的观察、描绘、分类等。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在77年写成的《博物志》,即大致涵盖了自然界各个方面的内容。在中国传统的知识架构中,博物之学也是重要内容,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山海经》,奠定了中国博物学的传统。
近代,印刷术的发明使古希腊罗马古典时期的著作得以广泛流传;地理大发现又促成无数新鲜事物汇聚到人们面前。这些都激发人们对博物的兴趣,涌现了包括达·芬奇、达尔文、林奈、托马斯·赫胥黎、布封等著名的博物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还把博物学(自然志)提高到一切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地位。这也为近代博物馆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1753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对民众开放的博物馆。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发起的战争中掠夺得来。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法国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镇馆之宝为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画像。
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于1754年在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宫廷收藏品基础上建立,1852年起对外开放。8个部共有藏品270余万件,其中,古罗马雕像《塔夫里卡的维纳斯》、莱奥纳多·达·芬奇的画作《贝诺亚圣母》、伦勃朗的画作《浪子回头》等最著名。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2年首次开放。博物馆主要回顾了人类自身的文明史的发展。建馆目的是"为了鼓励和发展艺术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了推动艺术的通识教育,并为大众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建立的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05年,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1959年,建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思考7: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博物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