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18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18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6 09:2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课前回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苏建交
中苏结盟
日内瓦会议
毛泽东访问苏联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乒乓外交”
基辛格访华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1950.2
1949.10.2
1949.12
1953年底
1954
1955年
1971.4
1971.7
1971.10
1972.2
1972.9
1979
中美建交
全方位、多层次
立体化
科技文化成就
★ 第 18 课 ★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1.含义
人造地球卫星
一星
两弹
核 弹
导 弹
原子弹
氢 弹
导弹
核弹
距离
爆炸
人造卫星
无人
航天器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
资源卫星、军事卫星
……
2.背景
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1)目的:加强国防力量
(2)面临的困难:
没钱、没人、没技术
没基础、没援助、环境恶劣
珍宝岛事件
烤土豆、睡帐篷
1958-1962年经济状况
3.代表人物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那时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了。
两弹元勋
1967
1964
1966
1970
3.发展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4.作用
(1)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国家 美国 苏联 英国 法国 中国
原子弹用时 6年 7年 13年 3年 5年
从原子弹到氢弹用时 7.3年 4.3年 4.3年 8.6年 2.8年
“两弹一星”功勋肖像
“两弹一星”
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科技发展规划
“863”计划
科教兴国
(二)漫步太空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2003.10
20世纪90年代
1999.11
2008.9
2021.10-2022.4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太空驻留半年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神舟十三号
英雄归来
,感觉良好
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
1.概况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意义
(1)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二)屠呦呦——青蒿素
疟疾是什么

世界
防治疟疾日
4月
25日
控制与消除
(二)屠呦呦——青蒿素
1.概况
(1)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药学奖。
2.意义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瑞典国王
为屠呦呦颁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
“双百”方针
1.文化发展方针
(1)时间:
(2)人物:
(3)内容:
(4)意义:
1956年
毛泽东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毛泽东
毛泽东题词
2.文化发展成果
(一)改革开放前
话剧《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小说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二)改革开放后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孔子学院
唐人街
美版《甄嬛传》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
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