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5 21:47:06

文档简介

2022 学年
宁波重点中学 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答案请写到答卷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 2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3 小题,选择题每题 3分,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
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你随便找一本来,
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
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这就非常麻烦。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
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如果有一天,我把
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
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有谁像
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自己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骗人的这样种深层的困境呢?
鲁迅说他是为三种人而写作。一种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
斗的志士仁人们。一种是那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他要为这些人呐喊助威鼓劲。第三种写作对
象非常特别,鲁迅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既然是为敌人写作的,就不能把内心的痛苦说
得太多,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痛苦。因此,他必须有所遮蔽。这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
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而且从根本上
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一
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
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虛。”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
的。
(钱理群《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的小说,描绘的是一些具有浓郁儒家文化色彩的民风习俗:森严的封建等级,传统的封
建礼仪,古老的迷信习俗,传统的伦理道德。这些都浸透于鲁迅笔下所描绘的诸多浙东民俗中,
具有一种古朴凝重的审美风格。茶馆酒店,赛神社戏,这些场景展示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存方
式和文化心理,从而更为生动地表达了他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创作主旨。鲁迅常以十分俭省的写
意笔法将对浙东乡镇习俗的描写非常自然地楔入作品叙写中,或构成乡土气息浓郁的故事背景,
或成为意蕴深刻的情节主干,或形成发人深省的小说细节,从而展示出一个冷漠的乡土社会和乡
民们麻木愚昧的心态。
《边城》里写了不少婚俗,提亲、陪嫁、迎亲等,更重要的是形象地指出两种不同的成婚之
路——车路和马路。它们其实就是汉族和苗族文化生活差异性的表现。车路与汉族婚俗一致,马
路与苗族婚俗一致。前者具有堂皇而名正言顺的特点,婚姻的缔结是双方长辈的权力和义务,而
婚姻的当事人无足轻重。在这种婚姻观念的支配下,夫妻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胜过情感,婚姻和爱
情不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天保选择的就是走车路,他把事情的成败完全交给老船夫来决定,好
像与翠翠一点关系也没有。傩送和翠翠在性情气质上都和谐一致,他走的是马路,那是一条爱情
胜过婚姻,情感重于义务的成婚之路,靠自己的歌声把两颗心唱到一起。他得到了翠翠的爱情。
在苗族人生活中,青年男女不会唱歌便找不到爱人,美丽的歌声比一切都重要,它可以飞越贫富
不均筑成的高墙。
(刘玉芳 厉彦军《揭示国民性美丑的镜子——《阿 Q正传》《边城》国民性比较》有删改)
高二语试第 1页,共 8页
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文字晦涩、写作背景模糊并非鲁迅作品难懂的原因。
B.阅读研究鲁迅的著作,有助于理解鲁迅的作品。
C.鲁迅所想的和所写的不一样,为自己和为他人写作不一样,造成了鲁迅作品的难懂。
D.鲁迅写作时,对志士仁人、做好梦的青年讲真话,对敌人讲假话。
2.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森严的封建等级,传统的封建礼仪,古老的迷信习俗,传统的伦理道德,鲁迅小说具有浓郁
的儒家文化色彩。
B.为展示出一个冷漠的乡土社会和乡民们麻木愚昧的心态,鲁迅常以十分俭省的写意笔法将对
浙东乡镇习俗的描写非常自然地楔入作品叙写中。
C.《边城》里形象地指出两种不同的成婚之路——车路和马路。它们是汉族和苗族文化生活差
异性的表现。
D.因为傩送和翠翠在性情气质上都和谐一致,所以他在追求翠翠时走的是马路,靠自己的歌声
赢得了翠翠的爱情。
3.简述鲁迅陷入“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这一困境的原因。(4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选择题每题 3 分,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阿 Q正传(节选)
鲁迅
第七章 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
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
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
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
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
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
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
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
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 Q 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
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
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 Q 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 Q 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
革命党了。”
高二语试第 2页,共 8页
阿 Q 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
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
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 Q 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
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 Q 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 Q 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
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 Q。”
“悔不该……”
“阿 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 Q 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 Q, ……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 Q 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搭连
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 Q 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
请他喝茶;阿 Q 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
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
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
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 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 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
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
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 D 来搬,
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高二语试第 3页,共 8页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
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
脚太大。”
阿 Q 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
的嘴。
“荷荷!”阿 Q 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
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
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 Q 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
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 ……”阿 Q 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 ……”阿 Q 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 ……”阿 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 Q 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 Q 再推时,牢不
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
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
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
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
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
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 Q 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
“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摇动”“慌张”“惊惧”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之后未庄人对于
革命的恐惧。
B.“老 Q”“Q 哥”等称呼,和管祠的老头子“意外地和气”,让阿 Q 获得了“革命”中的极大
的心理满足感。
C.阿 Q 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收获满满的美梦睡过去了,醒来后只为自己的过失懊
恼不已。
D.假洋鬼子与赵秀才去尼姑庵革命,砸龙牌,打尼姑,偷走宣德炉,表现出二人对革命的投机。
高二语试第 4页,共 8页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小说前文中《优胜记略》《续
优胜记略》两章大致相同。
B.本文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阿 Q 对革命的向往之情,反映了他真实的欲望,也深刻揭露了
他的自私与狭隘。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赵白眼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便活现出他的心机。
D.本文通过夸张、讽刺、幽默的语言,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
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6.本文的标题是《革命》,请分点概括阿 Q 对“革命”的错误认识。(6 分)

7.结合本文及《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简要写出阿 Q 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
的目的。(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选择题每题 3 分,18 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8-11 题。
(甲)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
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
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
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
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
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乙)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
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
高二语试第 5页,共 8页
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
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所以,在这里表示“……的原因”。甲文中的“所以”和《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两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无射,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钟,和黄钟、大吕、中吕、南吕等一样,“无射”是十二音
律之一。
C.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
尚。
D.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反之为阴。例如:《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
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就是指泰山的背面。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
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B.甲文中第一段写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有山水景物的描绘、人物情态的刻画等等,写
得生动形象,跌宕起伏,惊险曲折,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神。
C.乙文中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象征某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作者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其中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物”。
D.以上两个文段形似游记散文,但都落脚于议论。它们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
而重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二者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通过具体记游
来阐发道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4 分)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 分)

高二语试第 6页,共 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选择题每题 3 分,7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3 题。
江城子·重阳酒边
北宋·陈著
人生难满百年心,得分阴,胜千金。吹帽①风流,时节又相寻。回首赐萸休说梦,真率具,
自山林。 逢迎一笑且开襟,酒频斟,量犹禁②。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醉也从他儿女手,
争把菊,满头簪。
【注】①吹帽:据《晋书·孟嘉传》记载,九月九日孟嘉与友人集会,风吹帽落而不觉。后以“吹
帽”为重九登高雅集的典故。②禁:较大的器具。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人认为人生漫长,难以实现圆满自得,所以应珍惜每一分光阴,不能虚掷。
B.又到重阳时节,词人回忆起往昔赐萸登高、风流雅集的场景,不由心生感慨。
C.醉酒后词人菊花满头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他健康长寿的心愿和对生活的热爱。
D.这首词紧扣“重阳”抒情达意,节日特点突出,生活气息浓郁,感情真切自然。
13.词的上阕写到“真率具”,下阕是如何表现词人“真率”这一性情特点的?(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每空 1 分,10 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早晚勤勉修德的两句是“ ▲ , ▲ ”。
(2)《陈情表》用“ ▲ ,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 , ▲ ”两句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
的思想倾向。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树木活得长久而且茂盛的原因是“ ▲ , ▲ ”。
(5)《登快阁》中““ ▲ , ▲ ”两句体现了诗人归隐江湖、再无俗念牵
挂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选择题每题 3 分,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数字时代的阅读,选择读纸还是读屏?——这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随着互联网及电子
产品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早已从过去单一的纸质阅读,( ① ),最典型的便是读屏,即通
过手机、阅读器、电脑等数字产品接受信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有人给屏幕阅读贴上了“碎
片化”“肤浅性”“快餐式”等标签,认为虽然数字化产品屏幕传送信息便捷,但内容质量却 ;
有人认为长时间盯着数字化产品屏幕会使眼睛产生疲劳,有的人还会成为“低头族”,伤害颈椎,
由此带来其他疾病……凡此种种, 。
其实,屏也好,书也罢,两者本身也是兼容的。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
探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点及优秀文章,也被出版社经常印刷发布。这也
就是说,我们习惯读书就读书,( ② ),只要是能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还分什么书与屏。
( ③ ),其实都是“内容为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虽是常理常道,但却穿越时空, ,
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对于经典不仅要多读,还要努力读懂读透。这些作品不但有纸质书籍的,
高二语试第 7页,共 8页
还有电子书或通过其他网络方式传播的。无论是通过书籍还是屏幕获取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人
们都将 。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参差不齐 比比皆是 经久不衰 受益无穷
B.良莠不齐 比比皆是 历久弥新 受益匪浅
C.参差不齐 不一而足 历久弥新 受益无穷
D.良莠不齐 不一而足 经久不衰 受益匪浅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古今中外的诸多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探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
点及优秀文章,也被出版社经常印刷发行。
B.古今中外的诸多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探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
点及优秀文章,也经常被出版社印刷发行。
C.古今中外的诸多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
点及优秀文章,也经常被出版社印刷发布。
D.古今中外的诸多优秀著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进行阅读,而许多挂在网上的新知识、新观
点及优秀文章,也经常被出版社印刷发行。
17.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3 分)

四、写作(30 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0 分)
江中,一条鱼委屈地质问鸭子:“为什么人们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竟成了千古名句?
不是应该我先知道吗?”
鸭子想了想,沾沾自喜地说:“因为人类看不到你呀!我在水面,而你在水底。”
材料中的鱼和鸭子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利益,呈现不同的心态,对此,你有怎样的
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人:虞华红 蒋祺 徐淑芳 谢继康 叶松华
审题人:陈妍雯 张璇 张 叶 要沛洁 朱 俏
高二语试第 8页,共 8页语文参考答案
1.D(鲁迅对志士仁人、青年说真话,文中没有提到。)
2.C(A鲁迅小说描绘了浓郁儒家文化色彩的民俗。B文中“展示出一个冷漠的乡土社会和乡民们麻木愚昧的心态”强调的是小说的客观结果而非作者主观目的。D强加因果)
3.①鲁迅觉得很少有人原因听鲁迅心里所想讲的话,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②鲁迅为敌人写作,必须有所遮蔽,痛苦不能说得太多。③根本上,一个人的思想很难用语言完整表达出来。(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4.C(“醒来后只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错误,文中“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可见,他认为革命党不来招呼他也是有过失的。)
5.A(“大致相同”错,《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是大致、简单地记录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故事,与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不相同。)
6.①革命意识错误: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②革命对象错误: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特别是小D和王胡。③革命目的不纯: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④革命行动方式错误:盘辫子,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等武器,大声嚷“造反”。(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7.(1)形象:①阿Q善于运用“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和对敌人善于健忘几个方面;②他有革命的愿望,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每点1分)
(2)目的:①反映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②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每点1分)
8.C
9.A(“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10.C(三个条件“志”“力”“物”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11.(1)(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石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样的声音。(罅,裂缝;焉,兼词,于之;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为,产生,发出。每点1分,共4分)
(2)有了志气与体力,并且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随,盲从;至于:古今异义,到了;惑,令人迷乱;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暗昏惑的地方;相:帮助。每点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就有人责备那想要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览山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并且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2.A(词的开头意思是:人生短暂,难以实现长寿百年的愿望,应珍惜当下的每一分光阴。“人生漫长”“圆满自得”都不合原意。)
13.①通过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具体描写了开怀畅饮(“逢迎一笑且开襟”“酒频斟,量犹禁”)、争插菊花(“争把菊,满头簪”)等动作,写出词人重阳聚会时的真诚直率。②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词人和友人相劝相期的语言“长健似如今”,直白浅近又不失真诚直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4)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5)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15.C(“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是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不一而足”是指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侧重数量。“比比皆是”是指到处都是,侧重范围。“历久弥新”是指经过长久的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新、更好。“经久不衰”是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受益无穷”是指受到的启发或益处很大。“受益匪浅”是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
16.D(A搭配不当,应为“网络搜索”;语序不当,应为“经常被出版社”。B搭配不当,应为“网络搜索”。C搭配不当,“新知识、新观点及优秀文章”应为“印刷发行”,而非“发布”。)
17.①变成了多元化阅读方式 ②习惯读屏就读屏 ③无论读纸还是读屏(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8.【立意分析】
材料的主要信息是:鱼委屈地质疑人类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错误的;鸭子因自己处在“水面”而沾沾自喜。
由此,我们可以从既得利益的不同而造成不同心态,都是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呈现的角度去思考本文的议论切入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立意:
①处在有利位置,我们不应沾沾自喜;处在不利位置,我应该约束自己,努力保持一个好心态。
②“能被看到”是一种心理需要,人们应给予不利者机会,给其创造表现的机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