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含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 13 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摘编自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9期)
材料二:
当下中国,伴随传统文化复兴而来的“国风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正因为流行,围绕“国风热”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呈现为两种不同观点的角力:
持正面意见的一方,认为国风之热,背后是令人热血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当代国风,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符号,而是一种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现象,也是一股已经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浪潮,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乃至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持负面意见的一方,则犹疑时下各种带着商业目的、注重外在形式的传统创新,并非真正的文化复兴。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中国的时代方向在于继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是寻求复古。
国风之辩的背后是传统之辩,而如何对待传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传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依然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市场冲击和精神困境中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寻求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时至今日,如当代新儒家代表学者杜维明所言,决定中国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根本价值的,仍然是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曾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及价值观。
时下,传统文化的“国风热”正通过网络风靡全球,越来越被视为中国人走向文化自信的一个象征。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努力的结果,也无非是建立一种文化优越感,却仍与真正的文化自主性有着相当的距离。
事实上,真正的自信从来不靠激情的自我标榜,而是油然而生。在此意义上,传统文化复兴,更重要的是给审美一种新的可能,给优化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可能,也给人性的自由表达和价值实现一种新的可能。基于这一认识,面向未来,我们或许还需要一种“文化自然”理念,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激活更多积极的文化自发力量,汇聚成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文化消费品,从而更大程度地形成中国文化的“自然风”,乃至“世界风”。最重要的也不是如何高调地走出去影响别人,而是中国人自己首先形成一个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文化和伦理格局,普通人身在其中,都能自得其乐。唯有我们自己逐渐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才有可能为外界所欣赏和学习,也才有可能促使他者自觉不自觉地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世界。而这种“文化自然”的真正生力,依然是无数普通人的鲜活创造,如学者李零曾强调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对着有血有肉的中国生活,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体验,写中国自己的历史,这是最大的优势。”
(摘编自董筠《传统为何异样红?透视互联网“国风热”背后的深层角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要以认识、把握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前提。
B.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处。
C. 改革开放后,国人重寻传统文化来抵御市场冲击、走出精神困境,激活了文化创新。
D. 形成传统与现实融合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或可推动中国文化影响并塑造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前者重在方法论指导,后者提出具体的实践图景。
B. 中国继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方向,与加强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不冲突。
C. 要谈“国风热”对传统文化复兴的价值,需审视它在审美、生活方式优化等方面带来的新的可能。
D. 曾点“暮春之说”蕴含着对人主体性的充分尊重,是中国文化“自然风”的代表,至今让人回望。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在材料一中进行论述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 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C. 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4. 材料二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层层推进,提出观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时国民政府在欧洲办展览的看法。(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家这个词
乔 叶
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主路上岔开,往右手边的山坡里蜿蜒而去。老原车速更慢,用下巴示意了一下,说:“顺着这条路进去,就是咱原家坟。”
这块地看着还挺新。我指着砂石路和主路之间的那片夹角空地,问:“平出来没多久吧?”“嗯,得有半年了。打算做停车场的。等将来村子红了,来的车多了,就得停这儿。”老原又感叹,还是乡下天大地大,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我说可别瞎扯,这可是地,哪有那么随便,地在农村哪是值钱不值钱的事儿:农村人活的就是地,宅基地,耕地,林地,哪儿能离得开地,最能让人较真的也就是地。
“回——来——啦——”
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暗黄的面皮,很瘦,却像松柏似的,有一股子硬实在里头。
“哦——回来啦!”
老原也大声应,把车速放得很慢,快到老太太跟前时停下,半开车门喊道:“九奶,咱回吧?我捎你啊。”
老太太眯着眼睛看着他,括号般的皱纹里颤颤巍巍的,兜着点儿笑意,就那么看着老原,直待老原又问了她一遍,她方才摆了摆手,说,一会儿回。老原方才上车继续前行。
问她是谁,老原说:“没听见我喊吗,是九奶。”“搁哪儿排的第九?”“张家。”“那么多儿子?”“几支一起排的,显得门户大。”“那跟你们原家不沾啊。”“娃上不沾,另有一路沾法。她是我父亲的干娘,顺下来,可不就是我的干奶奶?这还不算沾?”“嗯,沾,很沾。多大年纪了?”“九十四五吧。”听老原介绍,早年间,九奶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可以说,现如今,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她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一辈子没孩子,一直孤寡到现在。
老原把车靠边儿停下,点了一支烟说,论起来,这干奶奶比多少人的亲奶奶都亲呢。要不是她,原家早就在村里没了地方。这事儿说来话长。简述起来就是,从他记事时起,父亲每次带他们回来上坟都不进村。他十八岁那年清明节,跟着父亲回来上坟时,九奶在桥头候住了他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九奶。那时她好像就已经是这么老了。九奶跷了跷脚尖,伸出手去摸他的脸,被他闪避了过去。然后,九奶对他父亲说:“福久,你得回来把房子修一修。都快塌了。”
“塌就塌了呗。”
“宅基地都有人瞄上了,快成别人家的了。”
“谁想要就给谁呗。”
“要是哪天想回来,就没有了站脚的地方。”
“不回来了。”
“人家就会说,村里没原家了。原家没老家了。”
“就叫他们说去。”
“你这些话,能叫坟里的先人听?”
“坟里的先人,也不知道个啥,也听不见个啥。”
“那你还回来上啥坟哩。”
老原说,这句话父亲没接住。那天,九奶撂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占着地方,迟早等你回来。”
我笑着说:“你说你家都放弃了的老宅,你干奶奶还拼命给你们占着,这地是值钱还是不值钱?”老原求饶道:“姑奶奶我错了还不行吗。”又叹口气道:“老家的事还真是说不清。”
“然后呢?你父亲就很快回村翻盖老宅了?”“没有。”他说,父亲还是没进村。到底也没进村。可从那以后,他三不五时地就会念叨起九奶的话,像被下了蛊。直到他五年后被查出了晚期肺癌,住院后更像是中了魔,在病床上一遍两遍翻来覆去地叮嘱老原,说他是不中用了,等他死了,老原得回去盯着。老原是长子,得在村里顶门立户。原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叫他们知道,咱原家的人都一茬茬长着,原家的香火没有断,原家的日子还长着呢。
烟灰轻弹,不及落地便被风吹得没了影踪。父亲去世后,老原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他说,也是在刚才那个地方,九奶就在那里等着。我问:“九奶怎么知道的?”“九奶说,梦见了。”九奶说这句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老原侧背着我,看不清他的表情。那天,老原他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让村里人帮忙去打墓。老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种着花,种着菜,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老原当时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从那时起,老原的脑子里第一次升腾出了老家的意识,就认下了这个老家。
重新上车,缓缓前行。我突然想起有一次和报社的同事聊起老家,大家纷争起该怎么定义老家这个概念,一个平日里爱写诗的编辑以读诗的口气吟诵道:“什么是老家?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所谓的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写往山坡里蜿蜒而去的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很自然地引出“原家坟”,用笔简洁,且有深深的用意。
B. 老原父亲在临终时,嘱托“咱不能叫门势塌掉”“原家的香火没有断”,说明老原父亲有很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
C. 送父亲骨灰归葬老家时,老原“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老家的真正认可。
D. 小说结尾写“我”与同事定义“老家”,不仅交代了“我”的身份,而且具有诗化的理性色彩,深化了小说主旨。
7. 关于文中涉及“地”的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农村,即便是夹角的空地,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可作停车场接待来客。
B. “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老原得意于农村人没有眼光,他有好眼光。
C. 土地是农村人“最能较真的”,在村民心中,土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D. 乡村的土地“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可见土地是乡民之“根”。
8. 九奶是“能立起来的形象”。小说是如何塑造九奶这个“能立起来的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关于这部作品,乔叶曾说:“乡村蕴藏的其实是一部丰沛丰满的小说。”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二)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三)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四)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 "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 "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 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B.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C.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D.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案:本义是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这里是通假字,通“按”,指按兵不动。
B.二端: 本指两种主意。这里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
C.趣:本义是疾速,这里引申为“催促”“促使”的意思。
D.一仰:一,全,都。一仰是全部仰仗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周与西周作战,韩国打算救西周,但有人对韩王说如果韩国按兵不动,西周的的宝物可以全部拥有。
B.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苏子对西周君说放水可以淹死东周的麦子,西周认为有理立即放了水。
C.魏国温城人去周,周人囚禁了他,他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解了矛盾,成功被释放。
D.齐明、苏子、温人,无不体现了智谋的魅力和说话的艺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4分)
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 (4分)
审读第(一)(二)则文段,东周要打西周时是怎样利用宝物的,请分析其间的逻辑关系。(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 别
许 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①。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②。
【注】①苏秦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回归雒阳,喻荣耀显达;双毛:头发黑白二色相杂。②沧洲: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中用“轮蹄”指代眼前如川流不息迎来送往的车马。
B. 颔联的表现手法,与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相似。
C. 从颈联可知,这首诗的赠别对象是将要投身仕途的友人。
D. 全诗以回忆与友人耕钓的美好时光作结,显得洒脱自然。
16. 这首诗的颈联包含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讲到种树的经验,郭橐驼说,“_______,_______”,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才能使树木顺应天性按其本性生长。
(2)杜甫《客至》中“ , ”两句,质朴诚恳地表达了待客不周的歉意。(3)古诗文中出现的植物常和文人的志趣有关。归有光“ ”使得“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陶渊明的隐居环境虽“三径就荒”,但“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实事求是,今年的春晚还有进步的空间,语言类节目__①__,歌曲类节目缺少“冬天里的一把火”,但整体舞美色彩呈现令人__②__,浮想联翩。
这台节目有主导色彩中国红,但没有太多“炸裂”的色彩,许多节目的舞台背景选择了桃红、天青、蔚蓝、群青等。这样的色彩回归含蓄与韬光,热而不闹,深水静流,给人生机,令人遐想。舞蹈《碇步桥》,唯美多情。正是江南好风景,少女翩跹过前溪。整体色调就是天青色,悦目舒心,从容安静。仿佛眼前,又远在天边;可以触摸,最好是感受。正符合当下心境,三年苦守,__③__,迎来一片天青色。这是心灵治愈的色调,清淡,希望,温良,这是新征程的春莺试啼,正迎来以色彩为象征的平和好日子。
世间万象,目遇之而成色。不必过分“往心里去”,不必计较色彩的象征意义,看了舒服就好,想起生活的颜色就好。今年的春晚做到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往心里去”所加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雷锋”这面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得更加闪亮。
B.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作物种业创新的源头。
C. 众所周知,机器学习技术如同一个非常难以预测的“盲盒”。
D. 即使是在遭遇“卡脖子”的半导体领域,中国也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既典雅又活泼,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常说气候逐渐变暖,使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__①__,真的是这样的吗?实际上,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冰川融化。因为全球平均气温的增幅有限,现在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受热后体积膨胀。由于气候变暖,从海水表层一直到大概两千米深度,__②__,导致海水体积膨胀。这个原因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大概占了三分之二,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平面上升是来自冰雪融化。不过,随着未来冰雪融化的增多,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现在海平面升高的速度是一年3毫米左右。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估计到21世纪末,海平面大概会上升接近1米。__③__,因为海平面上升1米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台风、天文大潮,海平面会升高很多,水量会急剧增大,影响非常严重。并且它会慢慢侵蚀海岸线,这个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对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所以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里面,许多低洼地和小岛国组成了联盟。因为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海平面上升1米,差不多就是灭国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熊培云说:“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
一般人都想不到答案是“101-10 =1”。熊培云分析原因时说:想来是因为思维定势吧。一说到挪动,首先与最后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陷于一种横向的思维,一种左右的思维之中,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以“自由在高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4. ①先对比围绕“国风热”争论的两种观点,指出论辩的实质是如何对待传统,以及传统对当代中国的价值。②然后采用驳论法,提出文化自主性的问题,进而论述传统文化复兴的内涵。(每点2分)
5. 在欧洲举办中国古典艺术或美术作品展览,是展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举措,本能体现古往今来中国的精神和力量,(2分)但是这些展览并没有融合当时中国的时代文化,体现不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无法展现普通人身在其中的美好生活方式,自然也就不能为外界欣赏并进而影响他们。(2分)
6. B(“有很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错,老原父亲临终时的嘱托说明他有浓厚的老家情怀)
7. B(“得意于农村人没有眼光,他有好眼光”错,老原说这句话时的心态是农村地多,找块地不难)
8. ①运用外貌描写。描写九奶穿中式棉袄、盘圆圆的发髻,面皮像松柏似的,皱纹如括号般等,笔墨简约而传神,一个传统而硬实的农村老太太形象矗立于画面中;
②运用侧面描写。九奶一辈子做接生婆、动员老原父亲修老宅、帮助打理原家老宅等,都是通过老原之口表现的,大量的讲述进一步丰富了九奶善良能干的形象;
③运用细节描写。如九奶梦见了老原父亲去世,并且在说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这一细节有力刻画了九奶真诚而通透的形象,感人至深。(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其他如“运用语言描写”等合理答案亦可)
9.①人物众多且个性鲜明:乡村有九奶、老原父亲、老原,还有爱土地的广大村民,他们数量众多、个性鲜明,共同构建了乡村的人情世界;
②故事丰富又曲折多变:乡村有接生、排行、宅基地纷争等,全方面地展示了乡村丰富的日常生活;
③民俗多样且底蕴丰富:乡村有认干亲、建房门势不能低、亡人归葬祖坟、村民帮忙打墓等民俗,这些民俗有力培育了乡村的人文底蕴;
④情感丰沛且主旨深刻:既有对九奶这样人物的赞美,也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有对乡土文化可能受到冲击的担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A (“不若一为下水”必连,“东周必复种稻”必连)
11.B (两种态度,即观望态度)
12.B(西周放水的根本原因是可以通过放水停水来控制东周)
13.(1)臣害怕西周给楚国和韩国宝物,使韩楚为自己向东周求地(“与…宝”1分,令,1分,状后1分,句意1分)
(2)如今周王已经统治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 (君1分,判断句1分,反问语气1分,句意1分)
14.东周将西周的宝物当作利用的工具,离间韩楚与西周关系。(东周对楚韩说,西周宝贝,我打他时他才会送,不打肯定不会送。所以楚韩你们就按兵不动,或催促我们打,这样你们既得到西周的宝贝,又对我们东周有恩德。)(意思对即可,表达不甚明确,酌情扣分)(3分)
15. D
16. ①诗人想着友人何日能荣归故里,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既有对友人仕途之路的美好祝愿,也暗含对其仕途艰难的担心。②感慨潘岳未老先衰,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华发早生的人生境遇的感慨,“秋”字语带双关,包含对美好年华已逝的悲叹。(每点3分)
17. (1)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2)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松菊犹存
18. 示例:①差强人意 ②耳目一新 ③云开雾散
19. A
20. 以短句为主,间以对句,整散结合;多用四字语,嵌入古诗名句。(每点2分)
21. 示例:①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温度都在增高③不要觉得这1米少(每处2分)
22. 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大的是沿海低洼地和岛屿,所以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里面,许多低洼地国家和小岛国组成了联盟。(4分)
23. 写作
一、题解
自由,由自己作主。
获得自由的方式有很多,有人认为是自律,有人认为是放下。有人认为……
本题的主旨是自由“在高处”。
广场上,人群中,你无法自由,站到了高处,你就看到了出口;常有向上的思维,难题就不是难题。白云自由自在,是因为它在无物阻挡的高处;雄鹰高傲地飞翔,是因为它在无人企及的高处。成绩高过其他人,你可以选清北也可以选江大;财富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不被基本生存条件束缚了,你就有任意支配的自由了;认知突破了局限,高过了他人,你就有自主的权利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境界到了一定高处,你就自由自在了。
二、评分评分参考量表
四等七类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具体评分
一等上(54~60) 能精准把握“个体”与“群体”、与“时代”的关系,立意深刻、新颖,有见识 语言鲜活,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个体”、“时代”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论证深刻,逻辑性强。侧重叙述的,讲述“个体”在“时代”中的故事,构思巧妙,感情真挚,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一等下(48~53) 能将“个体”放在“群体”、“时代”中考虑,揭示“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立意清晰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个体”、“时代”形成观点,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讲述个体故事,揭示个体在时代中的意义和价值,有生活气息。
二等上(42~47) 能将“个体”与“群体”、“时代”相关联,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二等下(36~41) 能抓住“个体”,但未能很好揭示“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审题基本准确,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比较通顺,语言偶有不规范、不准确 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主旨大致明确,叙事基本完整。
三等(24~35) 未能将“个体”融入“时代”,夸大“个体”的作用,立意偏离 语言多有语病、标点等硬伤。
四等(0~23) 自说自话 语言稚嫩、拙劣。
评分提示1.优分作文是优秀思维品质的呈现,为了鼓励学生重视思考、端正文风、清晰文脉、顺畅文气、准确文辞,写出“言之有物”的作品,在语言表达顺畅规范的基础上,若立意深刻独到,建议一等卷赋分。2.优分作文也是优秀的语言素养的体现,同样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表达,写出“言之有文”的作品,在审题准确的基础上,若语言表达素养高,建议一等卷赋分。3.结合高三现阶段实际,为了充分发挥段考效应,引导学生重视阅读、重视练笔,评分宜重视语言表达素养、素材品质、文体规范等角度,在审题准确的基础上建议一等下赋分。4.考生能围绕材料核心词“个体”“时代”或“群体”“时代之势”融通行文,给出出色的表达,视为审题精准。5.全文以“个体”“时代”或“群体”“时代之势”中一个方面为主、兼顾另外一个方面行文,给出合理的表达,视为符合题意。6.若二者平均用力,且缺少中心,不超过40分。
(四)个案处理1.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0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2.文体不对,评分不超过20分。3.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5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5分; 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附译文:
东周与西周发生战争,韩国打算救西周,有人为了东周,对韩王说:“西周是以前天子之国,有很多的名器和贵重的宝物,如果韩国按兵不动,这样既可以对东周有恩德,而且西周的宝物可以全部拥有”。
东周与西周发生争执,西周打算和楚国、韩国结盟。齐明对东周君说:“臣担心西周给楚国和韩国宝物,让韩楚替自己向东周求地。不如告诉楚国和韩国,西周打算给予宝物,还在送与不送两可之间,如果现在东周军队不使西周感到急迫,那么西周的宝物不会送到楚国和韩国的,如果楚国和韩国想要得到宝物,那么就促使我进攻西周,西周宝物拿出,这样我东周为楚国和韩国获取宝物来感激你们,西周也会变弱小。”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出使西周说服他放水,可以吗?”苏子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错了!如果不放水,这是使东富起来的凭借啊。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就改变这个做法(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并且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代得到了两国赏金。
魏国温城有一个人去东周,周人不准他入境,并且问他说:"你是客人吧 "温人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住的巷名,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温人回答说:"臣自幼就熟读《诗经》,《诗经》中有一段诗说:'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如今周王已经统治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 所以说我是'主人'。"周君听了,让官吏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