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一拨
教学目标: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数位顺序表,感受数的构成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等操作活动,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
通过用多种形式表示数的活动,了解大数的构成。
了解算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数位的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用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填出这个数位顺序表吗?
生:这几个空分别是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完成填空,为本节课认识数位顺序表和数的组成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1. 填一填,认一认。
师:这就是填好的数位顺序表,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从位值的角度理解数的意义。
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
师:观察第一个计数器,千位上有2个珠子,表示2个千,百位上有9个珠子,表示9个百,十位上有3个珠子,表示3个十,个位上有2个珠子,表示2个一,这个数读作:二千九百三十二。
师:你能说出第二个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的组成和读法吗?
生:第二个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字由9个千,0个百,4个十,0个一组成,读作:九千零四十。
师:第三幅图呢?
生:第三个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字由1个千,0个百,0个十,1个一组成,读作:一千零一。
师:读数时要注意从最高位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在计数器上拨数的操作活动学习读数,体会数的组成。
看一看,写一写。
师:请你把下面各数写出来。
学生尝试独立写数,完成后全班核对。
师:注意写数时要从最高位写起,看清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数学顺序表写数,在写数的过程中感受写数的方法,最后教师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地方,明确写数的方法。
认一认,拨一拨。
师:谁来读一读,给大家介绍一下算盘?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在算盘上拨出简单数字的方法,拿出课前准备的算盘,请你拨出2019这个数字。
学生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拨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在算盘上表示数,而是体会我国算数方面的优秀文化历史,并借助算盘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表。
出示交互动画,借助拨算盘,学生实际实际操作进一步探究、巩固万以内的数。
看一看,说一说。
师: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对2128的理解。
生1:用正方体表示就是2个大正方体、1片正方体、2条正方体和8个正方体。
生2:2128里有2个千、1个百、2个十和8个一。
生3:可以表示在计数器上,千位上2个珠子,百位上1个珠子,十位上2个珠子,个位上8个珠子。
师:你能再找个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
学生同桌间交流讨论,完成本活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一个多位数是由几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构成。
三、巩固练习
1. 用线连一连。
设计意图:本题结合计数器,帮助学生再次体会数位,体会位值概念。
读一读,写出横线上的数,并在算盘上拨一拨。
设计意图:本题结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背景,使学生巩固大数的读写。
数一数,填一填。
设计意图:本题使学生借助模型再次体会数的构成以及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读一读,讲一讲。
设计意图:本题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计数法。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数位表,在数位表中,从右往左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还知道了数的组成,学会了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