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结尾的妙处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①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也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②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③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①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④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乌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⑤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事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⑥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几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⑦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⑧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⑨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⑩师父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只有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扶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准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傅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注: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或称渔),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习俗),极富民族特色,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是否能捕到大鱼,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失踪
朱山坡
(1)不是迫不得已,母亲是不会到城里来的,因为她对汽车尾气像对鸟毛一样严重过敏,但痴迷那只鸟的父亲就不同了。
(2)父亲照顾那只鸟比女人照看婴儿还要周到,他把肉切成肉泥,用牙签一点一点地送到鸟的嘴边。夜里,父亲拿着扇子给鸟驱赶蚊子。鸟笼干净得像新的一样,杯子里的水没有一点杂质,乌的羽毛被梳洗得光亮如漆。我注意到了父亲对鸟的迷恋。他舍不得离开县城回家,整天就跟鸟在一起,甚至开始忌妒我向鸟靠近。其实,晚年的父亲酗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傲慢。母亲对父亲早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觉得彼此都年逾古稀,早就把他撵出家门了。然而父亲每次从我这里回家之后,母亲都会欣喜地发现,他似乎忘记了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而不时在别人面前提到我的那只鸟:“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
(3)我让父亲把鸟带回乡下,在此之后的半年,他再也没和母亲吵过架,什么地方也不去,整天跟鸟在一起。
(4)然而,有一天早上,母亲气急败坏地闯进城来,撞开我的门。“你爸彻底失踪了,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母亲沮丧地说。
(5)怎么会失踪呢?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赶紧随母亲赶回老家。乡亲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变成了一只八哥,跟着一群鸟飞了。”
(6)父亲从我那里带回那只鸟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跋山涉水采回最好的花木,编织了一只比原来那只大得多的鸟笼。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自己也钻了进去,跟鸟睡在一起。母亲无法忍受鸟粪的腥臭和鸟毛过敏带来的痛苦,彻底跟他分居了,对他的事情一概不管。
(7)父亲不满足于让那只鸟待在鸟笼里。他把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带到地坪和晒场甚至更广阔的田野上,鸟都驯服地跟着他,只要他吹一声口哨或者打一个手势,它就会来到他身边,停在他的肩膀上或头上。父亲得意地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
(8)与鸟笼相比,那只鸟当然更喜欢山林,越来越不愿意回家。父亲便纵容它,让它在山林里待上越来越多的时间,甚至和它一起在山里过夜。
(9)母亲愤怒地说:“你死在山林里算了,永远别回来!”
(10)此后,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林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在树冠上叽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
(11)后来,父亲和那些鸟离家越来越远,需翻过几座山才能偶尔见到他一次。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父亲会回家的,直到这一次,一个多月没有父亲的消息,我才真急了。我拿出一笔钱,恳请身强体壮、熟悉地形的乡亲们帮我寻找父亲。
(12)我和母亲朝着父亲最有可能藏身的方向跑去。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山里的树木和草已经异常茂盛,轻易找不到路。这些山林我本来是很熟悉的,现在变得出奇的陌生,我站在每一棵树下,仰起头,观察树上的动静,大声地呼喊父亲,但每一次呼喊,只能惊起一群鸟。
(13)母亲对此已经厌烦透顶,虽然不理解父亲但依旧去山林里找父亲,但我却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跑到林子里去。
(14)父亲曾经是一个枪法极好的猎手,整天带着一条猎狗出没于山林间。四十多年间,父亲唯一一次向鸟端起猎枪是因为我。受他的影响,小时候我对鸟异常痴迷,常常整天在山林里寻找自己喜欢的鸟群。因此我的学业一度几近荒废,父亲为此十分生气,因为不是我的亲生父亲,他不敢碰我一根汗毛。为了让我洗心革面回到课堂,父亲决定把鸟赶尽杀绝。那支枪背叛了他,一颗铁沙子改变了前进的方向,离开枪筒后便直接进了他的左眼。从此以后的三十年,父亲再也没进过山林,也没碰过一根鸟的羽毛,我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与鸟有关的字眼。
(15)鸟突然闯进我的生活是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在边城东兴出差,意外地看到一个从越南过来的农民,他提着一只八哥。那只八哥比我所见过的体形都要健硕,毛色都要丰润。关键是那只八哥在笼子里并不忧伤,它对着我活蹦乱跳,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跟我说。它向我讲述山林、天空、自由的生活和甜蜜的爱情。我对这只鸟产生了依恋,但这只鸟对父亲更加重要,重要到让他失踪的地步。
(16)我们像警察搜索罪犯那样,一路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直到第二天,才陆续传来一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有人说在梅花岭坳发现了父亲扔掉的香蕉皮,有人说在尖锋顶捡到了父亲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说曾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在国龙山的石堆上烤食老鼠……这些证据或许能说明父亲还活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
(17)此后一个星期,关于父亲的踪迹和音讯越来越少。大约又过了半个多月吧,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从北海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有猎户在山里抓到了一个野人……我连夜驱车赶到北海,但那猎户说,他把野人放了,因为野人会说话,他说自己是来寻找另一个儿子的,他的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他不管了。
(18)猎户往背后指了指:“他就是往西跑的,像飞一样。”
(19)再往西,就是越南境内了。
(20)猎户问我:“你是不是还有一个兄弟?”
(21)是的,我有一个比我大十岁的哥哥。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谅山,直到现在尸骨还留在那里。
(节选自《十三个父亲》,有删改)
2.简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渡船
刘帆
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
渡口的小卖部门前,大半个树荫下,坐着一群人,这是一伙要过江的人,也是马老四的渡客。过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习惯喊他“老四”。
马老四有个规矩,不到点不开船。因此,买了票的这伙人,就在岸上树底下拖条板凳歇着。三三两两,也没个队形。这些渡客,有的马老四闭着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来谁是谁。
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着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马老四的儿子指着岸上的一帮人说:“爹,他们在谈论架桥的事,吴乡长上次过江时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
如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马老四说“架桥”的事,或许马老四会生气。然而,现在说话的是儿子,还有儿媳妇也在船上,马老四心头的气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
或许,是担心儿子听不懂,马老四稍抬高了声音。然后背转身,朝岸上一声吆喝:“开船喽——”
这马老四,今儿个是怎么回事?离开船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呢!
众人不情不愿的,一个个从树荫底下钻出来,拎着包,挑着担,牵着小孩,乖乖地,上船。马老四如今的汽船,虽然比不得电视上海里漂浮的豪华游轮,但在这青衣江,却也十分地显摆了。不同于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起码,在这往来两岸的渡客眼里的船,在这青衣江上下游几十里远近,就他的船最好。所以,众渡客都喜欢往他的船上扎堆。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过江从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说句老实话,也没见到几个渡客感到不满。
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按理说,赚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脸上被江风吹、日头晒,人黝黑,更显得老些。
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
马老四家族选择青衣江这一段宽阔江面摆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长,多狭窄江段,这样的地方,往往波涛汹涌,只有这宽阔水面,水路虽然远了点儿,但是水流平缓,摆渡才比较安全。特别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为避免狂风骇浪,降低风险,保证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缓江段适宜。
一年三百多天,马老四的船几乎没有停渡过。或许,这也由不得马老四,毕竟,青衣江两岸,走亲采买的渡客们三三两两地过江,特别是往返的学生伢子,上学没少渡过,哪天停歇过?这使得马老四一家,上岸的机会就很少。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圩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圩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农历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或许就是这个理。
马老四心中的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的圩日不同。刚才,儿子的话勾起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为传言有板有眼。原来计划架桥,桥址是选择在狭窄江段,为的是缩短里程,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但是,上个月,乡长从这里过河,在船上说可能在马老四这一处航道建桥,马老四听说后,对桥址就特别敏感。
“架桥”虽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己的活路。如此有针对性的设想,马老四不是傻子,随时在盘算上岸过日子的时间,那一天若真的来临,马老四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马老四正准备开船,岸上,突然传来呼声:“等一等!”
马老四停下来,朝岸上摆手。
岸上的人终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马老四喊儿子开船,自己跑到船尾。
“乡长!”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还是喜欢坐这渡船。”
“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
乡长好像没听到,径直走到船头,“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渡船怎么啦?渡人上岸,好啊!听说你儿子将来要去‘渡人’,做教书先生,那更好啊……”
3.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1.情节开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不管有没有捕到鱼都在湖里,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依靠,同时也表现了人对未知的期待/坚守/信念/决心/人创造生活的愿望是永恒的。
2.①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②呼应父亲经常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使父亲的出走行为变得更合理。③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了父亲除了追求自由之外,还有柔情(深情)的一面,更具浪漫主义色彩。④深化文章主旨,增加小说内涵,再现了父亲诗意中的痛苦,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同情与理解,引发读者阅读思考。
3.①通过乡长的话可以看出渡船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②前面写“架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这里话锋一转,写渡船好,那么究竟是否架桥并不确定,从而留下了悬念,给人以想象空间。③由“渡船”延伸到“渡人”,使主题有了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