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陈忠实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送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篮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B.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
C.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
D.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
2.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
B.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
3.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哥哥(节选)
陈忠实
刷——、刷——、刷——
一张粗铁丝编织的双层罗网,用三角木架支撑在沙滩上,他手握一把被砂石蹭磨得明光程亮的钢皮锹,前弓后踮着腿,从沙梁上铲起饱饱的一锨砂石,一扬手,就抛甩到罗网上,于是就发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既富于节奏而又沉闷单调的响声。
一切都显得十分简单: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只需给手心喷上唾液,摸紧锹把儿,使足劲儿,出力流汗就解决一切问题了。不要精心的谋划,也不必过细的算计,只要一天三顿塞饱肚子,胳膊上有源源不断的力气产生出来就行罗……绕口的数学公式呀,冗长的政治名词的概念呀,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习题呀,令人惶惶不安的频繁的考试呀,都像脚印一样留在身后,遥远而又冷寂了,他——18岁的高中毕业生曹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庄稼汉,加入到曹村庄稼汉们庞大的劳动大军中来了。
一切既显得简单,也很自然。
他背着书包,车架上捆绑着被褥卷儿,网袋里装着脸盆、牙具和杂物,涉过小河,从五里镇中学回到曹村来了。
父亲在门口的槐树下,正用一把铁梳子给黄牛梳刮着皮毛,抬起头,淡淡地问:“念完了?”
“完了。”他说,也是淡淡的口气,“毕业了。”
“大学……考得咋样?”
“不咋样。”
父亲就不再问了,继续用铁梳子梳刮黄牛卧圈时粘在臀部和肚皮上的粪便和土屑。他只精通作务庄稼和养育牲畜,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到一块的粗笨庄稼汉,对于儿子念书和考学的事,大约连问询的话题也找不出来……
一月后,他接到一封信,那是高等学校统考成绩通知单。他看了一眼,就塞到裤兜里去了,结果是羞于让人再看一眼,或者告诉他人的。
“润娃,心放开!”父亲显然猜透了信的内容,不用询问,就朗声宽慰儿子,“而今考大学跟中状元一样,太难咧!听人说,咱小河一川几十个村子,只考中了一个女子,人说那女子连着考了三年才得中……”
“嗯……”他不置可否地应着。
“你要是不死心,再念一年,明年再考一回,爸供给你。”父亲说,“爸做那几亩庄稼,还成哩!”
“不咧!”润生苦笑着摇摇头,口气却是坚定的,他的高考成绩离得那个录取的分数杠儿,距离太远了。他看着父亲皱皱巴巴的脸颊上的笑纹,反倒难受了。是啊!他供给他念到高中毕业,花了多少钱哪!而他却把好多时间抛洒在五里镇中学的篮球场上了,他断然说,“不用补习了,爸。”
“那也好!而今做庄稼,日子也好过了。”父亲轻松地笑着,仍然在替儿子宽解。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想通过念书考试而进入城市,达不到目的的就三心二意,连做庄稼也觉得没意思了。他说,“你看看,天底下的庄稼人有多少……甭在心!”
他和父亲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秋收,掰苞谷,掐谷子,随后就在收获过庄稼的田地里播种下麦子,当秋收秋播的忙季一过,父子俩闲不了。
“得寻个活儿干呀!庄稼人怎能闲吃闲坐呢?”父亲在灯下抽着旱烟,“整整一个冬天,整整一个春天,到搭镰割麦,地里没活儿。润娃,你得搞个营生呀!”
“我早想好了——”润生看父亲一眼,胸有成竹地说,“我要养蜂,爸,我把一本《养蜂学》看得快要背过了。”
“哪来的本钱呢?”父亲总是切实地想问题,“一箱蜂要七、八十块,咱能买起几箱呢?养得少,划不着;养多,又没那么大的本钱……”
“给我买一张罗网。”润生早有打算,“我下河滩捞石头,挣下钱来买蜂。东场村俺同学家养了十群意大利蜜蜂,他爸不会管理,没赚着利,不想养了。我想把他那些蜜蜂连窝端过来。我今年捞一冬石头,挣的钱差不多够了。”
“你爱弄,就去弄那蜂儿去。”父亲从来不违拗儿子,总是顺着儿子的兴趣。
他扛上铁锹和罗网,走出自家小院低矮的门楼,下了场楞,下河滩来了。河滩里刚刚落下头一场小雪,冬小麦嫩绿的叶尖翘在薄雪上头,像河岸两边的庄稼人一样,在宽阔的沙滩上,选择一道石头多的沙梁,用三角木架支撑起罗网,用铁锹抛起第一锨砂石,石头撞击崭新的铁丝罗网的第一声响亮的声音,新奇而又陌生,长久地留在他的记忆里。
他没有烦恼,倒是很踏实地在曹村门前的沙滩上撑起了自己的罗网。他学业平平,只是个中等生,对于参加高考,本来就缺乏一定要考中的狠劲,结果自然是早可预料的。因为所望不高,失败时也就减轻了痛苦的程度。他喜欢蜜蜂,那个神秘的王国比什么大学现在都令人动心;他喜欢养蜂人的生活,天南海北去赶花采蜜……为了尽快地把东杨村那十群蜜蜂买过来,他现在必须埋头苦干,拼命抡动铁锨,从一锨一锨地起的砂石中,挣下买蜂的钱来!东杨村那个同学他爸,简直是个大笨熊,把二十多箱可爱的金黄色的意大利纯种蜜蜂,弄死了大半,太可惜了……到他攒下千元款项的时候,就要把那十箱蜜蜂连窝端过来。那时候,他就扔下铁锨和罗网,离开这冬季奇冷而夏天特热的沙滩了……
刷——
曹润生抛着沙子。他穿一件蓝色秋衣,短头发的运动员平头上,热气蒸腾,红润润的脸膛上流着汗水,可胳膊上并不困乏。下河滩近一月来,最初的不适应重体力劳动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双手已经磨出厚硬的茧子,无论速度和耐力,乃至捉锨扬沙的姿势,都完全可以与任何一位庄稼汉相抗衡了。在篮球场上训练出来的四肢,灵活而轻便;膀阔腰细,行动敏捷,连抛沙提笼倒石头的动作,都带着投篮时的优美的姿势。
他抹一把汗,欣赏着不断增高的石头堆子,嘴角露出得意的而又不满足的微笑,像球赛时瞥一眼记分牌上的积分数字的神气。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塑造人物非常细致,父亲“朗声安慰儿子”、润生“苦笑着摇摇头”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但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关心,“淡淡地问”体现了这一点。
C.小说故事简单,但透露出父亲很多的人生哲学,如“而今做庄稼,日子也好过多了”“庄稼人怎能闲吃闲坐呢”、不能“三心二意”。
D.小说结尾用“得意的而又不满足的微笑”写曹润生看自己劳动成果石头堆子的神态,并借球赛看积分数字来具体生动地描摹。
6.关于曹润生筛沙取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了曹润生筛沙取石的工具以及扬沙的动作,直接勾勒出他劳动的画面。
B.曹润生认为“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比高中学习轻松,因为出力流汗就能解决问题。
C.曹润生以打篮球练就的体魄,筛起沙来得心应手,所以没有对重体力劳动的不适应。
D.曹润生认为养蜂人天南海北的生活很精彩,他对此颇为向往,所以不觉得筛沙辛苦。
7.小说叙述故事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8.对于曹润生这个人物,有人却认为他不思进取,有人认为他积极进取,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你一束山楂花
陈忠实
写完最后一句话,他掼下笔,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又一篇小说完成了。他拉开门,盛暑黎明清凉的晨风吹到脸上,痛快——好久没有这样写作的畅快了!
这是他从监狱平反释放的八月份的最后一天,他读过意外认识的桑树镇文化站图书管理员山楂同志特意送给他的两本小说之后,按捺不住,连续写成的第三篇小说了。白天出工,天黑钻进小屋,任热气蒸沤,蚊虫叮咬,发疯似地写着……
他决定到桑树镇去,把三篇小说寄给杂志社,顺便到文化站借几本书。
第一次投寄稿件,他不敢奢望一鸣惊人,却担心失败……
“我知道你要来借书的。”山楂笑着,像是对已经很熟悉的人那样,把他引到图书馆去。
他也笑了,没有拘束不安了。“能不能多借几本?”他说,“我要到山里水库工地去,两个多月哩……”
“你去挑吧。”她说,“按制度一次借一本,你是特殊人物,又要进山……可以照顾。”
“我怎么算特殊了?”
“哈呀!作家嘛……”她笑着说。
“呃呀!不敢这么喊。”他感到不好意思,“我是瞎折腾……”
他趴到一堆新书前,说:“我真想把这一捆书全背到山里去!”
“不要急。”她说,“我每月到水库工地去一趟,专门给大家换书,到时候我给你带去。”
他选了几本,装进提兜,想说几句感激的话,却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山区的夜晚是这样静寂,他趴在被卷上,垫着一块木板,写他的又一篇小说。茅草顶的工棚里,只有他一个人。县剧团到工地慰问演出,他自告奋勇留下来看守宿舍。
偌大的工棚里挂着一盏马灯,他就着昏黄的灯光,写啊写啊。
“黄草同志在这儿吗?”
他抬起头,朝门口一看——山楂,活脱脱走了过来。“好难找哇!”
他慌忙从床上跳下来。她笑着,坐到麦秸铺床上,双手掬着膝头,说她随慰问团给工地送图书来了。“问了几个人,才找到这儿,给你带来几本书。我说话算话吧?”她调皮地对他笑着。
“呀!啊……”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他的心在猛烈地跳动,却不得不警告自己坐在稍远一些的草铺上。
“哟!我差点忘咧!”她说,“我把你的情况给辅导创作的张老师汇报了。他说县上以后开创作会议,通知你参加,还托我给你带来三本稿纸……”
“噢……噢……”他应着,已经无法考虑张老师是否真的会通知他参加创作会议,他在想:她和他是不是在恋爱呢?她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仅是出于一个文化站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吗?他想握住她的手,想说……但他没有勇气……
树叶落了,白雪覆盖了原坡。小河又解冻了,柳树用一抹嫩黄渲染出春的气息。
黄草却心力交瘁了——
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太艰难了!一年来,他送出的小说稿没有一篇能变成铅字。
这是第三十篇了。他把稿件塞进邮筒,仓惶离开。
“黄——草!”他折转身,山楂姑娘迎面走过来。
“好长时间没见你来。”她看看他的脸色,关切地说,“是不是生病咧?”
他苦笑一下,“我现在才明白,我不是那块料。”他声调沉静而悲哀。
“你灰心丧气咧?”她惋惜地说,“我一直在等着看你写咱们小河川道的小说哩。”
“哦……”他低下头,“枉费了你一番好心……”
“好心没有枉费的。”她笑了,轻松畅快的笑声,她说,“我相信,好心不会枉费的。”
他的心又扑扑扑跳起来……
“邮差刚送来一封信。”母亲叨叨叙说,“这不是……”
黄草刚刚下工,从母亲手里接过信——那是一本《苗圃》杂志。他打开目录,只见清清楚楚编排着《脚印》,在许多熟悉的和陌生的名字中间,排列着“黄草”……
他转身奔出门。
“三娃,做啥去?”
“到桑树镇去!”
“山楂——”他喊,从来没有这样大声壮气地叫过,“山——楂。”
“哎——”屋里传出她的回声。她看见面前的他,淌着大汗,喘着粗气。
“你看——”他忙摊开《苗圃》杂志。
“啊!”她眉毛一扬,眼里闪出快活的光彩,惊喜地说,“你……”
他的心都醉了,只觉一股酸东西冲上鼻腔。“我该怎样感谢你呀……”
“我不就借给你几本书嘛!那是我的工作。”她随即坐下,“快让我读一下……”
他看着山楂在阅读他的《脚印》,心里涌涌波动,声音颤抖着:“我有一句心里话,非说不可了……我喜欢你!”
山楂猛然抬起头,愣住了。
他更加热烈地说:“你过去帮助了我,我今后不能没有你的帮助……”
她脸红得像盛开的山楂花,但很快镇静下来,说:“‘五一’那天,请你到这儿来,好吗?”
“五一”终于来到了。他一早就爬上山坡,采摘了一束带着露珠儿的山楂花。火红的山楂花,送给心爱的山楂姑娘,作为定情礼物。
黄草走进文化站的小院,看到木门板上贴着两个红纸剪成的“喜”字。山楂笑吟吟地在门口迎接他,并向身旁的男子介绍说:“这是咱们地区的作者黄草同志,他来参加咱们的婚礼……”
“欢迎!欢迎!”那男子热情地说。
山楂又说:“这是我……爱人。”
短短的一瞬,黄草顿然明白了一切……
他灵机一动,把那一束鲜红的山楂花举到他们面前,满怀真诚地说:“祝你们……幸福!”
1984.1于白鹿园
(有删节)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叙了平反出狱的普通农民黄草在镇文化站图书馆管理员山楂的帮助和鼓励下,不断刻苦学习写作,终于圆了文学梦的故事。
B.小说中文化站图书馆管理员山楂是一位活泼、美丽、纯真、善良的女性,她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竟扛着沉重的书送到水库工地。
C.小说中有一位没有直接出场的人物——“张老师”,透过山楂的语言转述,勾勒出一位乐于关心他人、提携后辈成长的师长形象。
D.小说标题具有多重含意,既是小说结尾情节的再现,也暗含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祝福,同时以花喻两位主人公之间美好的情谊。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黄草完成一篇小说创作后心情畅快的生动画面拉开序幕,并用补叙方式引出了山楂,一下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B.小说先后运用了4组在黄草和山楂间展开的对话描写,逐步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也充分展示了两位主人分的鲜明形象。
C.小说中黄草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细腻,无论是第一次投稿的疯狂,还是多次被退稿的悲哀,都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
D.小说主人公黄草身上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对文学创作之路的探索,一条是对山楂情感的变化,相互映衬,深化主题。
11.请分析小说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功能。
12.“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常被用于评价短篇小说的结局,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结局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关系。
答案
1.A
B.“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错。“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和“漫不经心”是神态描写!“瞅着”是动作描写,这些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杨马娃在挨打后的无奈,内心对‘我’些微反抗”。
C.“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错。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冷峻、规矩、严谨的人。
D.“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错。“我”顶替父亲成为一名私塾先生,第一天就受到了冲击挑战,最终“我’战胜了杨马娃,并不是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
2.D“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错。原文是“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滋味”是“我”继承了父亲的腐朽的教育方式而内心失落悲哀。
3.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4.(1)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3)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4)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5、B“‘父亲’是一个矛盾的人物”错误,言过其词,原文是说“父亲从来不违拗儿子,总是顺着儿子的兴趣”。
6.C“所以没有对重体力劳动的不适应”错误,原文是说“下河滩近一月来,最初的不适应重体力劳动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7.①小说以倒叙讲述曹润生抛沙取石的故事,把主人公劳作的场景放在开篇,再写毕业、劳动,有自己想法,努力劳作,和结尾形成了呼应。
②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能够更好地展现曹润生的精神世界。
③小说多以对话塑造人物形象,曹润生和父亲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8.(示例一)曹润生不思进取。理由:
①他上高中时学业平平,参加高考缺乏一定要考中的狠劲;
②他把好多时间抛洒在五里镇中学的篮球场上;
③高考失利后,他也不想补习,一心想当个庄稼人。
(示例二)曹润生积极进取。理由:
①他高考失利后,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习上的差距,做出未来的规划;
②他做了庄稼人后,一心一意地跟着父亲劳动,决定在农闲时节做养蜂的营生;
③没有买蜂的本钱,他去沙滩筛沙取石卖钱,不怕苦不怕累。
9.B“她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错,小说中并没有表现山楂“吃苦耐劳”的精神。“竟扛着沉重的书送到水库工地”于文无据,原文是说“说她随慰问团给工地送图书来了”。
10.C“都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错,刻画“第一次投稿的疯狂”和“多次被退稿的悲哀”的心理活动,为塑造人物服务,表现他对写作的热爱,都不是“为反衬出成功的兴奋”。
11.①表现时间流变,推动情节发展。柳树、原坡、小河的变化提示春去冬来,表明黄草的努力在延续,由失败到成功,将情节推向高潮。②物候变化,暗示人物命运扭转。冬天的落叶暗示黄草屡遭退稿;小河解冻、柳条吐春,预示着黄草最终成功。
12.①“意料之外”是指山楂邀请黄草出席婚礼、黄草送上真挚祝福的小说结局,而“情理之中”是指小说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的美好主题;②这两者以小说中多处伏笔联系起来,如山楂强调“我相信,好心不会枉费的”,黄草把对山楂的感激之情误作爱情等,使得意料之外的结局显得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