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文章妙法巧写景
——尝试写作散文(第一课时)
必修上第七单元微专题三
文学阅读与写作
专题导入
学完本单元的五篇经典散文,你会发现它们有这样共同的特点:一是景美情深,二是意蕴深厚,它们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我们如何吸收其中的写作养分,写出一篇饱含感情的写景抒情散文呢?
专题目标
1.借鉴五篇散文的写作手法。
2.尝试写作散文。
3.明确写景抒情散文评价量表,并依其评改散文。
活动过程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类型
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
回顾散文文体知识
回顾散文文体知识。
①记叙性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抒情性散文(如托物言志的《白杨礼赞》、
借景抒情的《荷塘月色》)
③议论性散文(如鲁迅先生的杂文)
①以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本身内心情感
②带有一定的心灵寄托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③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任务一
活动过程
任务二
借鉴写作手法,明确写作写景散文的要点
回顾五篇散文,在写写景抒情散文时,我们要抓住哪些要点呢?
描景物
传情感
巧构思
琢语言
活动过程
不写没有“个性”的景物,没有特点就没有鲜明的形象。
1.抓住景物的特点
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景物?
描景物
一旦景物形象模糊,抒情就会失去可靠的倚傍,最终导致情和景难以交融。
活动过程
“新鲜”的物象让人印象深刻
2.选好物象,见人所未见
《故都的秋》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槐树落蕊,平常而细微,却极好地传递了清、静的意味。
史铁生选择的瓢虫、露珠等意象,平常细微,却传达出有生机的意味。
不为人注意的平凡
例
活动过程
3.用心描写,染好“色彩”
此中不同,就是情思、趣味的不同。用心描写的过程本质上是把字句和内心相连的过程,非如此,物象或者无“色彩”,或者非“我”之色彩。
物象
富有意味的意象
精心雕琢
追求语言的华丽
×
将自己的情趣有效地投射到景物上
√
杜甫不用“无边落叶”而用“无边落木”。
王实甫不说“晓来谁染霜林红”而说“晓来谁染霜林醉”。
苏轼不言“白露弥江”而言“白露横江”。
例
活动过程
4.注意层次,力求丰满
如何安排景物?
远近
高低
内外
点面
味觉
视觉
触觉
嗅觉
听觉
动静
比如《故都的秋》的第三段,从高处的天色、驯鸽,写到叶底漏下的日光,再写到低处破壁腰的牵牛花,既绘天色、花色,也描驯鸽的飞声。如此由高及低,“绘声”“绘色”,方使得景物立体而有序,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例
活动过程
5.巧用修辞,展现特征
修辞
拟人
通感
排比
……
比喻
比如《荷塘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通感手法,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翩翩起舞般婀娜的丰姿。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叶子的密。
例
活动过程
传情感
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筛选了眼前的世界,然后又用“心”为景物着色,这时他看到的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而是一个“有情”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人格化的,所以它就能和作者交流;于是,风景又反过来开始作用于他。
情景交融
活动过程
1.景物对人的作用力(关联写作思路)
风景会因为其特点而对人的内心产生不同影响。这就如物理学上外物的作用力一样。从这五篇作品看,景作用于情有哪两种方向?这对我们写作写景抒情散文有何启发?
(1)景、情同向,景正作用于情。
景物的情趣追求和“我”的情趣追求一致。
比如《故都的秋》,景的清、静、悲凉正是“我”所喜欢的秋的况味,于是感慨“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例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活动过程
景、情异向时,自然景物不再是惺惺相惜的朋友,而是成了循循善诱的老师,它引导“我”洞察生命的真谛、社会宇宙运行的道理。
(2)景、情异向,景反作用于情。
景物的情趣也有可能和“我”当时的情趣正好相反。
《荷塘月色》中,“我”心绪不宁,愁烦苦闷,而景淡雅、幽美。
《我与地坛》中,地坛衰败然又生机勃勃、自得坦然,而“我”因为生活的打击而沮丧颓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赤壁赋》中,景色阔大平静,而“我”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倍感志向被缚,生命拘束。这时,景物就会反作用于人,将人情拉向自己这一边,让“我”受其影响,被其感染,并最终达到二者一致,情景交融,物我同化。
例
活动过程
作家借景物会达到何种目的?或会获得何种收获?
2.作用力产生的影响(关联文章主旨)
一个内心丰富、感知灵敏的人在面对自然景物时,总会敏锐地捕捉到景物的情趣,并发现它们和自己情趣追求的异同,进而作出自己的反应。表现在写景抒情散文中,就是抒情说理的内容。
(1)景、情同向。
寄托情感。
通过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形象的描绘,郁达夫表达了对这种深沉、萧索况味的喜爱和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这份喜爱和眷恋和他本人颠沛流离的经历有关(可以想象,在兵荒马乱的 1934 年,当时居无定所的作家是不会喜爱硕果累累的秋天的),也和他的美学追求有关。景、情一致时,作家便可以将自己的内心寄托于景物,委婉地借景物和对景物的抒情、议论来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
活动过程
(2)景、情异向。
①获得哲思。
史铁生正是在坦露生命真相的地坛里,靠野草、荒藤、蚂蚁、瓢虫想明白了生与死及怎样活的问题,自然给予他启发,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将自己从颓唐消沉的泥淖中拯救出来。
例
②得到排遣。
现实世界常常是不如人意的,而自然景物可以提供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使人获得慰藉。朱自清正是在荷塘月色中短暂地逃离了让他感到不自由、感到哀愁的现实世界,获得了那一刻的淡淡的喜悦。
例
你可以选择“同向”的景物,以此来寄托情感,表达追求;也可以选择“异向”的景物,以此来表达你从自然景物中获得的哲思或是得到的快乐。
活动过程
巧构思
《故都的秋》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在中间的主体部分,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故都的秋之景色,突出了其“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以议论和抒情结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我与地坛》明线与暗线交织,结构严密。明线写地坛的博大、宽广以及作者的成长、成熟,暗线写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明暗两条线索结合行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登泰山记》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的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井然有序。
例
活动过程
琢语言
①朴素美
《荷塘月色》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作了可以倾诉内心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又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语句,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例
②音乐美
《荷塘月色》中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例
活动过程
③准确优美
《赤壁赋》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江面风波的平静。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赏心悦目。用“徘徊”一词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水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了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由地随意荡漾的状态。
例
活动过程
课文 手法借鉴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总结
意象与情感完美融合,情景交融,写雅情闲意;南方的秋与北方的秋的对比与衬托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使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工笔细描,状景逼真;虚写与实写相映成趣。
写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写景状物抓住特征,以景物衬托心情。
骈散结合,文字有韵律美。作者触景生情,因情悟理,景情理完美融合。
游踪清晰,写日出景色多角度、有层次,描摹细致逼真,语言雅洁,情趣雅正。
活动过程
任务三
写作写景抒情散文
借鉴五篇散文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
活动过程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散文。
活动过程
思路点拨
这是一项半命题作文写作任务。题中的提示语与动词“走过”限定了横线上所填的内容必须是一个地点,且是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仿佛第一次”是本题的题眼,要求找到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一片天地,或者是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地方。文章需兼顾“旧”与“新”两个层面,以“新”为主,截取日常生活中某一横截面,展现出于寻常处的意外发现。
在文章构思上,可以从“变化”入手进行思考,通过寻找促使“仿佛第一次”发生的动机来进行题目拟定。这种动机可能来自外界的刺激。比如春季的一声鸟鸣、盛夏的一场雷雨、秋天飘落的黄叶与冬日的皑皑白雪,季节更替是自然给大地常换的新装;比如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甚至是心情好坏,景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活动过程
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不少于800字)。
活动过程
思路点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农耕生活与自然节律息息相关,它展现了农耕先民对宇宙、时令、气候以及物候等变化规律的观察。
节气作为一个时间点,带有纵向面的深度——也即题目中过去的“遐想与回忆”以及“此时的景物与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的内容。
节气带着农时、节令、习俗等传统而来,带有当季的景色与食物,又带去人在那一年、那些年留下的回忆。
在写作时,大家不妨引用描写相关节气的古典诗词,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厚重感;并充分展开联想,选取最难忘、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来行文。
活动小结
写景抒情散文
描景物
传情感
巧构思
琢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