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德成学校 2023 届高考历史猜题卷(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
1.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 2 次;周代记录到陕西 5 次,山东、
河北各 1 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 3 次,安徽 2 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
广东、内蒙古各 1 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2.秦统一时,秦始皇收六国冠服赐予近臣御史、侍中或郎中使用,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冠服。这
表明了当时( )
A.贵族等级制受到冲击 B.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
C.军功授爵制发展完善 D.官僚政治重人不重事
3.下图显示的是隋唐间户数变化情况。对图文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A.大运河开通推动城市网络联结 B.经济重心最终转移到南方地区
C.安史之乱导致了江南人口激增 D.两税法造成户籍统计数据失真
4.宋代以前为了宣扬功业或宗教追求,画家创作了大量为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涉及神话、宗教题
材的绘画。宋代的文人画家逐渐走出传统,将更多目光转向民间生活,注重刻画民众日常活动或精神品
质。宋代绘画艺术的创新体现了( )
A.王朝内忧外患加剧 B.士大夫政治地位提升
C.理学的影响力扩大 D.画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5.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
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 )
A.提升内阁地位 B.削弱六部职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助推君主集权
6.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
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7.李鸿章曾上奏皇帝“以后诸国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由此
可知当时( )
A.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B.清朝已经基本建立起近代外交体系
C.洋务派主张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D.西方国家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标
8.梁启超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
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据此推知,梁启超意
在( )
A.宣扬中学西学同源 B.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
C.反思戊戌变法得失 D.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
9.1938 年,山东根据地政府发行“山东币”,用市场必备物资取代金银直接与山东币挂钩。规定每发行
100 元币,即用其中 50 元来购买大米、棉花等农产品与生活物资作为物资储备,其余 50 元进入市场流
通。这一措施( )
A.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稳定了山东币货币价值
C. 打破了法币的垄断局面 D. 抵制了日伪的经济掠夺
10.1954 年 10 月,毛泽东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说:“我们东方人有团结起来的感情,有保卫自己的感
情。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不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要对付帝国
主义。”这表明,中国( )
A. 意图缓解与资本主义阵营关系 B.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奉行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 D. 大力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
11.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 550 万,经过精简,到 1958 年底军队规模为 240 万人左右。到 70
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 600 多万。导致 70 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12.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正朔”,因为以血统作为基础的权利构成,必然会随时间推移而
被逐渐冲淡,因此他们大力赞助艺术,建造宫殿、树立雕像,同时加强与教会的联系。据此可知( )
A.君主与教会共享城市控制权 B.国家认同的观念得以强化
C.市民阶层与君主的利益一致 D.古希腊罗马文化全面复兴
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
了 250 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
使英国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14.1964 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
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
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15.理性预期学派是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该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得人们能够预料到政
府政策的结果,并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使政策失效。80 年代其主要思想已被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
接受。这是由于该学派( )
A.顺应了经济自由化的潮流 B.解释了宏观调控的合理性
C.揭示“滞胀”现象的根源 D.适应了企业国有化的趋势
16.观察下列两幅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亚太地区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 西方国家在19至 20世纪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
C. 环太平洋贸易造就亚太地区持续繁荣 D. 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历代以来的农民暴动,虽然一个跟着一个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
政治制度,但每一次大暴动都或多或少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因为在每一次大暴动之后,新的封
建统治者,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必须对农民作某种程度的让步,这就是说必须或多或少减轻对农民的剥
削和压迫,这样就减轻了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拘束,使得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又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这样就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因而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农民暴动或农民战争,可以说,都是中国封建
社会向前发展的里程碑。
——摘编自葛伯赞《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19 世纪后期,恩格斯指出农村居民包括小农、中农、大农、大土地占有者以及农村无产者
等,工人阶级“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中认为中国革命“主要力量在于贫农,没有贫农,使没有革命”,但深受封建社会茶毒的小农,养
成了狭隘、散漫的性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改造小农意识,是建
党建军的重要任务。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到延安整风运动,从“严
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警示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传统小农意识的批判从未淡化。
——摘编自陈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统治者的“让步政策”的内容,并分析“让步政策”的历史影
响。(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特点及其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计划”和“市场”,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摘自刘洪森《“计划”和“市场”: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历史演进与话语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 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大力推行以国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1946 年通过
《民用航空业法》,将民航机和航空站收归国有,并成立了直属国家控制的三家航空公司。1947 年 1 月
政府又将海底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各公司国有化。1945 年先后将技术水平低、长期亏损,需要动用巨额的
资金才能进行技术改造的煤炭、钢铁和电力工业部门国有化。1945 年 10 月通过了《英格兰银行国有化
法案》,以方便政府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同时继续执行 1944 年保守党政府通过的教育法案,1946
年 11 月颁布了《国民健康服务法》,使居民享受免费医疗。从 1945 年到 1948 年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
保险制度。工党政府所实施的改革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因而受到英国人民的欢迎,许多人以为
这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杜奇华《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党政府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工党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点”和“线”是构成地图信息的两大要素,请在上图中标注出至少一个点(注明名称)和一条线(标
注箭头方向),并用中国史的所学知识对所给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ACD 6-10 DCDBC 11-16 BBBDAB
二、材料题
17.(1)让步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放开开垦,鼓励生产;优化管理机构,完善治理;安置流
民,提供社会救助和保障。
影响:积极方面,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促进封建社会的发
展;消极方面,削弱了农民的反抗意志,只具有短期时效性,不利于长期发展与封建制度的变革转型。
(2)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时俱进,贯穿
中国革命与建设。
意义:改善了农民群体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其思想觉悟;助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促进了农村农业的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作用。
18.【答案】示例
题目:在“计划”与“市场”中不断探索出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生产力发展严重滞后,党和政府通过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
援朝等措施稳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之后,开展了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为使工业化目标顺利实施,党和政府开始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在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以集中国家优势
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改进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这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进行的一次大胆探索和
尝试,适应了当时新中国的具体实际。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党和政府进行了二次探
索,提出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这
次探索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步伐,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了基础。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和政府的又一次探索。1997 年,党的十
五大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市场经济
体制推动下,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总之,党和政府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不断前行。
19.(1)特点:以国有化为核心,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对落后工业的技术改造;涉及经济、教育和社
会保障等多个领域;以立法保障改革的推行。(任答三点)
(2)评价:实行国有化,促进了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重视教育和社会保障建设,提高了人民的
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战后英国社会的稳定;但改革以发展资本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
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
20.【示例】
作图:【略】(思路:在江西东南部标明瑞金,在陕北地区标明吴起镇,箭头从瑞金出发向西,在四川、
云南处转向北,连至吴起镇。)
解释:该图反映了中央红军长征转移的历史。1934年 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进行战
略转移。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历经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省,期间召开遵义会议,最终在
1935年 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长征第一阶段结束。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
的政治主张,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评分参考:标注“点”2分,画“线”2分,对内容解释 6分。解释中必须要说明该事件的名称,2分;
对事件的具体解释 4分。所绘制的“点”“线”不必要十分精准,点标注在大致位置即可,线表示大致
趋势即可,若标注偏差过大,可在点线部分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