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复习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复习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7 15: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按社会性质:两大阶段
按历史特征:5大时期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1978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探索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两年徘徊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八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
1978 1980 1981 1982 1984 1987 1988
1990 1992 1997 2001 2002 2012 2017 2021
建立经济特区
十一届六中全会
拨乱反正完成
中共十二大
①城市改革开始
②开放沿海城市
中共十三大
海南经济特区
开放浦东
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②南方谈话
③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加入WTO
中共十六大
①首提中国梦
②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建党百年
①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农村改革
拨乱反正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时间地点:
内容
1978年底,北京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刘少奇案平反
完成:
典型:
背景: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城市
目标:
中心环节:
内容
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
按劳分配为主
内容:
开始: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
分配:
所有制:
时间:
1984年开始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
材料1: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2:人民公社时期:“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3:改革开放时期:“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
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收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均分配变成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四次改革
时间 土地所有权 影响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0—1952
农民(私有)
【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953—1956
集体(公有)
【利】提高生产力
1958—1978
集体(公有)
【弊】损伤农民的积极性
1978至今
集体(公有)
【利】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启示: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
全方位:
1992年开放内地
1985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984年大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第9课 对外开放
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走出去”:
开放格局:
开始: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扩大:
深入:
拓展:
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时间 会议 内容
1982
1987
1992
1992
1997
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
南方谈话
进一步解放思想
中共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0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时间 会议 内容
2002
2012
2017
2022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二十大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1课 中国梦
中国梦
①综合国力提升
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区、人民币国际化)
建设成就:
提出:
2012年 习近平
含义:
蓝图:
布局:
“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忘党忘国。”邓小平此语倡导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
A.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C】
【B】
3.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悟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A.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4.(2020·广东)如下表反映的是我国工农收入差距状况,与表中差距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
【B】
年份 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元) 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性收入(元) 工农收入比
1978 631 113 5.56
1979 678 133 5.09
1980 729 141 5.16
1981 770 166 4.62
1982 786 199 3.93
1983 803 218 3.68
A.“大跃进”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经济体制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 (2021·广州)右图是1978—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变化图。乡镇企业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6.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A】
A.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6. 下图是1993—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D】
7.“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邓小平的这段讲话( )
A.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B.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D.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A】
8.(2020广东)改革开放初期有学者认为,经济特区会沦为过去的“租界”,利用外资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是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经济侵略的表现。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全球化的逆转  B.对特区的认识存在分歧
C.全面开放格局形成  D.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B】
9.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五大”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B.走自己的路 初级阶段 邓小平理论
C.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B
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下表是某同学的历史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
D
提 纲 1.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2.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中共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
4.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1.下列理论创新成果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是
A.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 发展才是硬道理
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C
12.“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实现这一战略的目的是(  )
A.加快实现小康社会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C.构建和谐繁荣社会 D.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D
13.(2022·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现象: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出现个体经济)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材料: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弊端: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员工缺乏积极性。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转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我叫陆德兴。不要浦东一月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滴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片小渔村。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滴东就是一1990年,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也很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5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滴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间的建设景象。犹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巨变: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差;后: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商业繁华。
原因: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①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
②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