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复习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复习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7 15:1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节课复习目标: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阶段特征】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末五代,陷入割据分裂、社会动荡不安;
(2)经济: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 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加强;
(4)对外交流:开放、兼收并蓄是主要特征。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5)文化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隋 朝 统 一 建立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 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统一 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 初 统 治 措施 (1) 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制) ,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一.隋朝统一、统治与灭亡
二.隋朝大运河
目的:(隋炀帝时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
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自北向南
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全长2 700多千米
关键词:隋炀帝、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历史解释:利用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的水路交通,遵循了人与自然间和谐
特点: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进行开凿;贯通了南北水系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运河史上的伟大工程。
修建理念: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评价:积极:①贯通南北,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 利于巩固统一。②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消极: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2018福建32(2)(3)题 7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水疏通故道,入淮河,
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
真题随堂演练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
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5分)
河段名称:江南河、邗沟、通济渠。(3分)特点:利用天然河道
和已有的古运河;贯通南北水系。(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2分)
共同点: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2分)
知识扩展:都江堰、灵渠、大运河三大水利工程
工程名称 时期、人物 目的 评价 功能 修建理念
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 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综合水利工程 防洪、水运、灌溉
利用自然条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灵渠 秦朝修建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 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 隋炀帝时期开凿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 朝 灭 亡 概况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原因 隋炀帝暴政,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①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 ;
③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三征辽东)
“ 贞 观 之 治 ” 背景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诤臣:魏征)
革新 措施 政治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 贞 观 之 治 ” 革新 措施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
用人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谋杜断)
结果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三.唐朝“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开元 盛世” 背景 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实行改革
“开元 盛世” 措施 用人 重用贤能。贤相姚崇和宋璟
政治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结果 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强大,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科 举 制 度 创 建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
初创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确立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和武举
僵化 明清八股取士
废除 1905 年废除科举制
四.科举制
作用:(1)政治: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教育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3)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
(2021福建31题 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着重于文学写作,也要考帖经(注:儒家经典基
础知识测验)。唐玄宗统治时期,采取“作诗赎帖”的通融办法,允许考
生不考帖经,而以作诗代替。这样一来,更加提高了诗词在科考中的地位。
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达到了空前的成熟和繁荣。
——摘编自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名称。(2分)
“开元盛世”。(2分)
真题随堂演练
(2)小历认为,唐代科举考试“作诗赎帖”的做法,推动了唐诗的成熟和繁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判断:同意。
理由: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士科考试“作
诗赎帖”的办法,提高了诗歌在科考中的地位,推动了应试者的诗歌创作
热情,提升了诗歌创作的水平,是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达到空前成
熟和繁荣的重要原因。(4分)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唐诗的发展,除了科举考试“作诗赎帖”
的推动之外,更主要与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多种因素有
关。这说明,唐代诗歌的成熟和繁荣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4分)
【答案三】判断:不同意。
理由:唐诗的发展,除了科举考试“作诗赎帖”
的推动之外,还与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更主要的是唐代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分)
经济 农业 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曲辕犁(耕作) 和筒车(灌溉)
手工业 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 ;唐三彩
商业 长安(市坊分离,时间限制) 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五.唐朝的经济、文学艺术
文 学 艺 术 唐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①“诗仙”李白:诗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②“诗圣”杜甫:其诗被称为“诗史”;
③“诗魔”白居易:其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书法 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绘画 唐朝最著名的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开放的社会风气
1.原因:盛唐强盛的国力、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
2.表现
(1)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2)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 东渡 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 西行 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 ,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特点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六.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 表现 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影响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 藩镇脱离中央控制,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唐朝灭亡 907 年,节度使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七.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五 代 十 国 更迭 与分 立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五代) ,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十国) ,史称“五代十国”
实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唐朝兴盛的原因
(1)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2) 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注重农业生产;
(3) 统治者戒奢从简、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4)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制度革新,
(5)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
(6) 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
古代王朝兴盛的共同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统治者: 励精图治、关注民生、实行仁政
人民:辛勤劳动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1) 要重视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 要重视农业生产, 重视发展经济;
(3) 关注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
(4) 优秀人物推动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