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解析:强加因果,在材料一的第四段中,原文“遭遇极端天气时,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会
加剧”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的一种
特殊情况,而不具备因果关系。
2.【C】解析:无中生有,且在材料二的第二段中,“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的是“建立不同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
模型”。
3.【D】解析:材料一阐述的是如何打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
的能源消费体系的问题与解决途径,选项 D只阐述了用电量的增长的客观事实。
4.①受现有技术条件限制,可再生能源的 80%以上需转化为电才能利用,而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
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②受地域影响,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还需精
准;③ 受极端气候影响,“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可再
生能源的安全问题。④气候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为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增加了变量和不确定性。
判分依据:每点 1 分。
5.科学精神内涵:①科学实验的实证精神。对绿色能源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且构建了系统模型。②
严谨细致的理性(求真)精神。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
配,从而提出“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科学家们也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存在安全问题等。③
永不满足的创新进取精神。面对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努力寻找解决
之道。④人类命运的担当精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作为,为国为民
寻找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根本之道。⑤精诚合作精神。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
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
(判分依据:任选三点,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即可为满分。)
6、D.“皆以灯火为线索”错。
7、C. “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错误,两篇文章的作者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
寂寞的灵魂。
8、句子中的景物描写,蕴藏着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
(1)通感: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碧阴阴”的视觉转化成味觉,
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表现出独特的内心审美感受。
(2)比喻: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的内心感受。
(3)展开联想: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丰富散文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由眼前风景感受到
的厚重的历史感。
(4)融情入景:而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用“梦”做比喻,都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
9、相同之处(1)都着意描写了桨声灯影里朦胧优美的夜景: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船精致而独具情韵,夜
幕下朦胧的烟霭,悠然的桨声,梦一般的水光,俞平伯笔下栏杆玲珑入画,楼船华灯彩绘,波心柔腻,河
水微明,都极具朦胧美。2都表现了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交融:朱自清文中由桨声联想到《桃花扇》,《板桥杂
记》明末秦淮河艳迹,由碧阴阴的水联想到六朝金粉,由桥砖和房子想象极盛时的繁华,俞平伯文中由眼
前的热闹,暂时抛开平日的自己,学着“六朝金粉气”憨痴笑语,都写出了秦淮河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同之处: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桥砖坚美,但房屋破旧,烟熏遮蔽了当年的美丽,一片黑沉沉,这些描写
把往昔的繁华和今朝的暗淡冷清对比,朦胧中充满感伤。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乐声与笑语交织,灯火温煦,
心旌飘荡,让人喜悦和陶醉。
10.D M W 解析:原句为“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
死者数万人”。“后十八年”是时间,后面应该断开;“出”和“破”是两个谓语,故中间要断开;“于洮西”
作地点状语,修饰“破”,故后面应断开。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3页)
11. A 解析:此处的“举”应解释为“拿,献出”。
12. B 解析:“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错误,在包围南安时,陈泰前往解围,姜维因粮草耗尽退兵了。
13.(1)延熙十二年,后主刘禅赐授姜维假节,让他再从西平出兵,姜维没有胜利就回来了。(假节,作动
词,赐授假节,1 分;克,攻克,胜利,1 分;句意 2 分)
(2)王经刚刚打了败仗,蜀汉军队士气正盛,将军率领临时聚集起来的乌合军队,又是在大军战败之后,
来抵挡蜀汉乘胜而来的兵锋,恐怕我们必定要失败。(新,刚刚,1分;当,抵挡,1分;殆,恐怕,1分;
句意 1分)
14. ①姜维孤军深入;②姜维让胜利的军队坚守城池,让士气高昂的兵将攻城送命;③姜维军队粮草补给
不足;④姜维军队所处地势不利。(每点 1 分,答对 3 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他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
延熙十二年,后主刘禅赐授姜维假节,使之再从西平出兵,不胜而还。姜维自以为自己熟悉西地风俗,
且自负自己的才能武艺,计划联合各羌人、胡人的部落为羽翼,认为这样可以截占陇地以西的地方。姜维
每每想要大举兴兵,费祎常常不听其谋而加以限制,拨给他的兵马不超过一万人。
延熙十六年春,费祎去世。同年夏天,姜维率领数万人马从石营出兵,经由董亭,包围南安,魏国雍
州刺史陈泰前往洛门解围。姜维因粮尽而退兵。次年,朝廷加姜维官为督中外军事。又出兵陇西,代理狄
道县县长李简献城投降。姜维进兵包围襄武县,与魏国将军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进
军,俘降不少敌兵,将河间、狄道、临洮三县的的百姓迁徙后引兵返还。后在延熙十八年,又与车骑将军
夏侯霸等一道从狄道出兵,在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队死亡几万人。王经退守狄道城,姜
维率军包围狄道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领军队前来解围,姜维退兵驻扎钟题。
文本二 曹魏征西将军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进驻狄道,等陈泰的军队到达后,东西两军会合后一
起进发。陈泰的军队驻扎在陈仓。王经所统领的各军在故关,与姜维在洮河以西地区交战了,王经大败,
带领一万多人退保狄道城,其余部众都四散奔逃,死伤一万多人。张翼对姜维说:“可以停止了,不宜再进
军了,继续进军可能会把这一战功也毁掉,是画蛇添足。”姜维大怒,于是进军包围狄道。
辛未,魏帝下诏命令长水校尉邓艾代理安西将军,与陈泰合力抗击姜维。陈泰率军到达陇西,众位将
领都说:“王经刚刚打了败仗,蜀汉军队士气正盛,将军率领临时聚集起来的乌合军队,又是在大军战败之
后,来抵挡蜀汉乘胜而来的兵锋,恐怕我们必定要失败。”陈泰说:“姜维率领少量部队深入我国境内,正
希望与我们在平原上作战,更希望求得一战而胜的好处。王经应该高筑壁垒固守城池,挫败他们的锐气,
如今却与他们交战,正中了敌人的诡计。王经被攻破败走后,姜维如果乘大胜追击,向东进兵,占据栎阳,
栎阳粮草充足,让部下到四面八方去招纳降兵,再招募羌人、匈奴人归附,向东争夺关中、陇西,并向周
围四郡发布文告动摇民心,这是我最担心的。但他却把打了胜仗的军队,放在坚固的城池之下等着受挫,
让士气高昂的兵将,尽力攻城以至送命,在战争中攻方与守方的形势不同,主军与客军的地位也不同。现
在姜维正是孤军深入,居于客地,粮草供应跟不上,这正是我们迅速进军打败敌人的好时机,正所谓迅雷
不及掩耳,这是形势自然发展的趋势。洮水围绕在城外,姜维的军队正夹在其中,如今我们登上高处占据
险要地势,就好比是扼住他们的脖子,不用交战就必能使敌军逃走。对敌人不能放纵,狄道城被围也不能
太久,你们何出此言!”于是,陈泰率军越过高城岭,暗中悄悄进军,夜间到达狄道城东南的高山上。将士
们燃起许多烽火,擂鼓吹起号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见救兵到了,都奋发踊跃。姜维没有料到曹魏救兵突
然赶到,急忙登山前来进攻,陈泰率兵与他们交战,姜维率部逃走。
15、D、“托物言志”错,不是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意愿,且“感情更为悲凄”不妥。
16、①格律上:词要求严格,每个词牌格式较为固定,一般分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散曲较灵活
自由,元曲套数由同宫调同韵的多曲联缀而成,每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等各不相同。②词的韵脚稍疏;曲
的韵脚稍密。③词用衬字较少;曲常用衬字。④词讲究含蓄蕴藉;曲则贵直言急切,不掩饰。⑤词用语相
对较为典雅含蓄;曲用语趋向口语化,更为通俗活泼。(每点 2分,答对三点给 6分)
17(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三语文试题 第 2 页(共 3页)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3)明月半墙 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等
18.①呼之欲出(栩栩如生)②大有裨益③炉火纯青(每空 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9.他的画作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对戏曲人物的形态加以夸张变形,不但呈现了戏曲舞台的精彩瞬间,
而且展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写意趣味。(4分)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他的画作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还未说完,后
面语句的主语却变成了“戏曲人物的形态”,应将“戏曲人物的形态被加以夸张变形”改为“对戏曲人物的
形态加以夸张变形”;二是不合逻辑,“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应将“展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写
意趣味”与“呈现了戏曲舞台的精彩瞬间”互换位置。
20.C (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知识,拟写对联要兼顾内容和形式。拟写对联时,首先应知道对联形式
上的要求,即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可排除 AB。内容上必须相关
联,上联的内容主要是对关良画作中人物特点的概括,那么下联既可以继续概括画作中的人物特点,也可
以总结关良画作的整体特点, 结合“关良融西学而内化,在水墨画中探索出一条简拙至美的戏曲人物画之
路”说明他的画作是中外融合的,“观其画作,不拘泥于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说明他的画作技法自由,
不受局限,呈现的效果是“展现了文人画传统的写意趣味”,从中提取出关键词。而 C项笔墨比 D项笔划更
能体现其水墨画的特点,且 D项的结构、平仄皆不合对联要求。
21、①出门不带手机②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愈发不可或缺③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交流)
22、有人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果真如此,(假设观点为真 1 分)那我们使用手机便都会出现孤僻、
自卑等性格画像,甚至于心理疾病。(推出明显错误 1 分)但事实上,“手机依赖”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
于支付需求,或为了避免尴尬等,(实际情况证明 1 分)所以,“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对立”的观点不成
立。(得出结论 1 分)
23.立意参考:分析力求辩证周密,避免单一片面的论述。
结合材料一分析,例如:①人应有爱心,要爱亲人,爱他人,但也要爱自己。②爱可推己及人但有等差。
结合材料二分析,例如:①爱是相互的,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社会才会和谐;②奉献爱心,无需回报。
结合材料三分析,例如:①爱的方式要合理恰当,父母对子女,深爱而不溺爱,教化严格而不失度;②爱
需要理智,子女孝顺,理解父母,但也不能盲目顺从。③严父亲子,为政以德。
综合分析,例如:人之大爱,在于推己及人、兼相仁爱;国之大爱,在于为政以德、化育万民。
高三语文试题 第 3 页(共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