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2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2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7-27 16:33:07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2.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简述稳态与正常生命活动的关系。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第1课时 稳态的生理意义
●课标解读
1.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地位
本课时包括稳态的概念、稳态的意义、细胞外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这些内容是学习生物个体的稳态中人、动物及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结构基础。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教法指导
1.本节的内容很抽象,较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探究实验等手段,并对每个知识点提出相关的几个问题,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分析再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使下,学习更有目的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先出示血浆的实物并回忆磨出水泡的情景,再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为学生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内在联系打下基础。联系被蚊子咬后起疱的情景,再结合演示人体循环系统整体图的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并画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图文转换能力。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很抽象,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先组织学生完成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浓度(0.9%的NaCl溶液、蒸馏水和10%的NaCl溶液)溶液中的形态和血浆对酸碱物质的缓冲作用的实验,再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分析的能力。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解决知识问题、课后建构模型巩固知识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导入建议
1.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2.节题和课时题的引入,可利用发生于2013年4月20号上午8时2分卢山县的地震,设问埋在废墟中的伤员。时间较长,其身体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进行调节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2-1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章和本节课题。 步骤2:展示内环境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图中的结构和成分,讨论归纳内环境的成分。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分析内环境的内涵及其成分的关系、判定方法。自主完成例1。 步骤3:用flash动画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讨论归纳物质出入细胞的途径。让学生完成【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中的例2。 步骤4:通过分析教材P13“图2-2维持血压稳态的负反馈调控过程”,让学生讨论完成【课堂互动探究】探究3的问题导思。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例3的解答。 步骤5: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 演示结束步骤6: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内环境的作用
单细胞生物通过_______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 细胞膜内环境2.体液组成
3.内环境
(1)概念: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_____、_______、_____等。血浆组织液淋巴内环境的三种组成成分中哪一种最活跃?为什么?
【提示】 血浆。因为组织液和淋巴要通过血浆的循环完成物质交换。 1.概念
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酸碱度及________________保持____________状态。稳态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的2.调节机制——______调节
(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______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______的调节。
(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______的作用,使输出信息______的调节。
3.意义
(1)稳态是人体对多变的__________的适应。
(2)稳态是_________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反馈相同增强相反减弱外界环境生命活动
1.体液包括尿液、消化液。(×)
【提示】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尿液、消化液不属于体液。
2.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提示】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
【提示】 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不完全相同,血浆含有的蛋白质较多。
4.稳态是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 【问题导思】 
①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②血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什么?细胞外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联系 1.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关系如下图:
1.人体的外分泌液不属于体液。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2.尿液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尿液是由原尿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一种排泄物。
3.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膀胱腔、输卵管腔都属于外界环境。2.细胞外液各成分的比较
3.细胞外液三种成分的相互转化
(1)由于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间隙,而且毛细血管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如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2)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因此,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4.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2013·徐州检测)如图为人体内肝脏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2、4、6、7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3生活的内环境是2,5生活的内环境是6
C.2中运输的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可以经过4进入1
D.图中的2和4可以相互转化,4和6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审题导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识别图中1~8的结构:1表示组织细胞,2表示血浆,3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4表示组织液,5表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6表示淋巴,7表示细胞内液,8表示红细胞。【精讲精析】 
【答案】 C【问题导思】 
①内环境有什么作用?
②多细胞动物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哪些?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 交换的媒介
1.内环境的作用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媒介。细胞可以通过内环境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通过内环境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可用下图表示:2.比较
(1)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区别:
(2)多细胞动物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其他器官与系统间接参与,也都是不可缺少的。 (2012·南京联考)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审题导析】
(1)图中①②③表示系统,分别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2)图中④⑤表示物质,④表示细胞需要的物质,⑤表示细胞不需要的物质。
(3)图中⑥表示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精讲精析】
【答案】 C【问题导思】 
①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如何?稳态
1.概念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
(1)稳态是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
(2)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3)举例:当人体血压因某种因素偏离了正常的范围时,人体就会通过负反馈调控,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过程图解如下:(2)温度:人的体内温度在37.5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 ℃左右。
(3)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 ℃时,约为770 kPa,相当于生理盐水0.9%NaCl的渗透压。
(4)含水量:正常人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
(5)血糖浓度:正常人血糖浓度为3.9~6.1 mmol/L。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2012·江苏高考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低引起抽搐
C.寒冷时出现寒战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审题导析】
(1)正确分析内环境稳态出现失调的机理。
(2)稳态失调结果的判定。 【精讲精析】
【答案】 D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不属于内环境的一些液体:尿液、原尿、消化液、汗液、泪液、体腔液、关节液等。
5.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都有一定的变动范围。
7.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2013·伊犁期末)下列关于人体体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解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答案】 C2.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 D3.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题干中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则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组织液会从血浆中渗透吸水,从而使组织液增多。
【答案】 B
4.(2012·海南高考)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解析】【答案】 C5.(2013·周口期末)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______。人体红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心肌细胞所需营养来自于_______(填标号)
(2)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用标号和箭头表示)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原因是图中标号___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________。
(5)②与③相比,③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
(6)②内的水分正常情况下以______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解析】 不同的组织细胞因其所处的部位不同,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也不同。并非所有细胞的直接内环境都是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毛细血管壁很薄,仅由一层细胞围成,因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液内,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一侧为血浆,一侧为组织液。毛细淋巴管伸入组织液中,起回收组织液作用,故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一侧为淋巴,一侧为组织液。心肌细胞所需营养来自于它周围的组织液。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机体的调节机制下经常处在动态变化、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6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较为详细地描述人体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的过程。
2.理解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人体稳态的关系。
3.举例说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异常的原因及危害。
●课标解读
1.描述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的过程。
2.说出体温恒定的意义。第2课时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地位
本课时内容包括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机制,通过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的过程分析,理解二者与人体稳态的关系及二者调节异常产生的危害;是高考常考的重要内容。
●教法指导
1.本节内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因此本节的教学突出健康生活的主题和学生自身的生理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经过教师精心质疑,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2.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涉及到平衡问题,因此应先分析具体有哪些来源和去路,然后在分析对这些来源和去路的控制,这样思路和条理比较清楚,学生也容易学习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阅读教材,分析图表,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来,然后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课导入建议
1.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
2.吃的食物过咸,会感到口渴,喝水过多产生的尿又会增多,对此人体是如何调节的?●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4-1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3”。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寒冷、炎热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通过例1分析提高。 步骤3:让学生了解课本P16的知识海洋,通过分析、讨论完成【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的问题导思,总结水调节的特点,自主完成例2。 步骤4:通过分析课本P17醛固酮调节示意图,讨论完成【课堂互动探究】探究3的问题导思,总结无机盐调节的特点,自主完成例3。 步骤5: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并分组互评。 演示结束步骤6: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体温
(1)概念:人体内部的___________,大约37 ℃。
(2)常用测量部位: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____的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体温调节 平均温度口腔腋窝直肠直肠2.体温差异
(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但不超过______,2~4时最低,14~20时最高。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新生儿、儿童>成年人>老年人。
(3)体温有性别差异,女性__男性。女性平均比男性高约_______,且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排卵日体温最低。1 ℃>0.3 ℃3.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
(1)体温过低,酶活性______,代谢速率______,甚至生命活动______。
(2)体温过高,酶活性______,甚至丧失,生命活动出现__________。
(3)总之,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__________。降低变慢停止降低严重异常必要条件1.为什么人发高烧时食欲不振?
【提示】 高烧时,酶的活性降低,甚至丧失,导致生命活动出现异常。1.含义
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在调节过程中,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甲状腺激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使人体的_____和_____过程达到动态平衡。体温调节的机理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下丘脑产热散热产热3.热量来源和去路
(1)物质来源:______、脂肪、蛋白质。
(2)产热器官: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_______的产热量剧增。
(3)散热器官:主要是______。
(4)散热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调节中枢:_______。糖类骨骼肌肝脏肝脏骨骼肌皮肤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下丘脑4.体温调节的结构5.体温调节机制2.人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易中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机体散热受阻,从而超出人体体温调节范围,导致机体体温升高而引起的。1.水和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2.尿液的形成
(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_,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其中肾小体包括________和_______。
(2)尿液的形成过程
3.水分平衡的调节
(1)引起调节的因素:细胞外液__________________。
(2)调节中枢:________。
(3)感受器:_______________感受器。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渗透压升高或降低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4)参与调节的激素:抗利尿激素。
①分泌部位:_______________。
②释放部位:__________。
③作用部位:_______和_______。
④作用效果: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排尿减少,保留体内的水分,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恢复正常;当细胞外液___________时,垂体释放的____________减少,减弱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_______,排尿增多,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恢复正常。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后叶肾小管集合管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重吸收
4.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以Na+、K+为例)
(1)调节方式:_______调节
(2)参与调节的激素:________
①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
②作用:促进________和_______对Na+的主动吸收和对_____的分泌。负反馈醛固酮肾小管集合管K+3.饮入大量盐水,抗利尿激素分泌一定增多吗?
【提示】 不一定,要看盐水的浓度,若摄入的盐相对较多,则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反之,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体温是指人的口腔、腋窝、直肠处的温度。(×)
【提示】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最常测量部位是口腔、腋窝和直肠,其中直肠最接近人的体温。
2.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有差别。(√)
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4.肾脏排尿的主要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问题导思】 
①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
②体温相对恒定有什么意义?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1)人体的产热
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
(2)人体的散热
①散热的主要器官:皮肤。
皮肤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皮肤温度决定于皮肤的血流量,机体可以通过改变皮肤的血流量调节散热。
②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2.体温调节过程
体温调节的过程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没有激素参与;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的参与。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寒冷时,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4.战栗是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不受大脑皮层支配。
3.体温恒定的意义
(1)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需条件。
(2)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作用。 将小白鼠和蟾蜍从25 ℃的室温移到5 ℃的环境中,两种动物的耗氧量变化是(  )
A.都减少
B.都增加
C.小白鼠增加,蟾蜍减少
D.小白鼠减少,蟾蜍增加
【审题导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蟾蜍是变温动物,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并且明确动物体内的热量主要通过有氧呼吸释放,需要消耗氧气。 【精讲精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与代谢活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要知道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它的体温是恒定的,蟾蜍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与环境温度一致,这样从25 ℃环境中移到5 ℃环境中,小白鼠的体温与环境的温差增大,小白鼠散热增加,只有靠增加体内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而产热的途径主要靠有氧呼吸,所以耗氧量增加,蟾蜍在25 ℃环境中,体温就是25 ℃,此时酶的活性高,代谢旺盛,呼吸作用强,耗氧量大,而它在5 ℃环境中,体温就是5 ℃,此时酶的活性低,有氧呼吸作用弱,所以耗氧量低。
【答案】 C【问题导思】 
①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
②体内水分的来源和去路有哪些?人体是怎样维持体内水平衡的?水平衡调节 1.肾单位的结构
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肾脏主要由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下图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2.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特点:摄入量≈排出量 3.水平衡调节机制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渗透压升高时,可产生三种效应:渴觉、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调节水盐平衡的器官是肾脏。 (2013·青岛高二期末)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叙述错误的是(  )
A.饮清水后约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 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C.在3 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 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审题导析】 
(1)区分、比较饮清水和饮生理盐水后尿生成速率。
(2)思考饮清水和饮生理盐水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对生成尿的影响。【精讲精析】【答案】 D【问题导思】 
①人体内的无机盐的来源、去路是怎样的?
②人体是如何维持盐平衡的?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无机盐的来源与去路
人每天通过饮食摄入无机盐的量和排出无机盐的量是保持平衡的(以Na+、K+为例)
特点:摄入量≈排出量。2.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1)调节方式:激素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2)调节激素:醛固酮。
①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
②作用部位:肾小管、集合管。
③作用效果: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对钠的主动吸收和对钾的分泌。
④对不能进食的病人,应当注意补充钾盐。
1.醛固酮在促进对Na+吸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对水的吸收。
2.水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但盐平衡的调节只有体液调节。
3.醛固酮的作用有三:促进钠的重吸收,促进钾的分泌排出,促进水的重吸收。
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神经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
5.机体更易缺乏Na+的原因:人体对K+的需求量少,对Na+的需求量大。 (2013·徐州检测)下面关于无机盐平衡与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自身不能制造无机盐,必须从食物中得到补充
B.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C.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D.当血钾升高时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减少
【思维导图】 
【精讲精析】 当血钾升高时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增多,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分泌钾,使血钾下降,故D项错。
【答案】 D
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常用测量部位是直肠、口腔和腋窝。其中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2.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来维持不同环境中体温的相对恒定,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3.体温相对恒定,保证了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4.人体内水、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着动态平衡,二者均有神经和激素两条调节途径。
5.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贮藏于垂体中,在适宜刺激的作用下,再从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6.钠盐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影响水平衡的调节;盐的排出要依赖水的排出;盐的重吸收要影响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在水的重吸收中有相同的作用,但却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 1.(2013·仙桃测试)在寒冷条件下,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产热量远远高于散热量
B.下丘脑和垂体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C.人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D.效应器有皮肤血管、骨骼肌等
【解析】 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是相等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A、B、C三项均错。
【答案】 D2.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A.人体能通过骨骼肌和内脏不断产热
B.人体通过皮肤散发热量
C.人体能通过神经和体液控制机体产热
D.人体能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产热和散热,使之维持相对平衡
【解析】 调节体温的主要神经中枢在下丘脑。在外界寒冷或者炎热的环境刺激下,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或舒张,控制皮肤的血流量,从而控制皮肤的散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平衡。
【答案】 D
3.(2013·南京期末)人体内的水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排出途径是(  )
A.来自饮水、食物,由肾排出
B.来自饮水、食物,由皮肤排出
C.来自饮水、物质代谢,由肺排出
D.来自食物、物质代谢,由大肠排出
【解析】 人体内水的来源主要是饮食,物质代谢产生的水比较少。肾脏、肺、皮肤、大肠都是能排水的结构。其中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水蒸气。皮肤是通过排汗排出水,但正常情况下排汗不多,大肠是通过排便而带出水,而且次数有限,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人体的水分主要是通过排尿而排出。
【答案】 A
4.下列是对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肾小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
B.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产热量
D.大量流汗后,应及时大量饮用矿泉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解析】 高温作业由于大量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高温下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大量流汗后,应少量多次饮水,如果大量饮用矿泉水,会导致水盐平衡的失调。
【答案】 B5.(2013·徐州高二联考)如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通过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促进[  ]________和[  ]________对________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保持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向于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血钠降低时,可直接刺激________,使________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  ]________和[  ]________对________的重吸收和对______的分泌,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构成肾小管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多,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线粒体所需的能源物质和氧气是由[  ]___________提供。产生的二氧化碳由[  ]__________带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肾脏在水盐调节中的作用。
(1)人饮水不足或吃过咸的食物都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使渗透压恢复正常。
(2)当血钾升高或血钠降低时,都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吸收和对K+的分泌。
(3)由于肾小管对Na+的主动吸收和对K+的分泌都需消耗能量,所以肾小管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多。
【答案】 (1)抗利尿激素 [1]肾小管 [2]集合管 水分
(2)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1]肾小管 [2]集合管Na+ K+
(3)提供能量,有利于对Na+的主动吸收和对K+的分泌 [3]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的血液 [3]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的血液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54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详细描述血糖调节的过程。
2.理解血糖调节与人体稳态的关系。
3.举例说明血糖调节异常的原因及危害。
●课标解读
1.描述血糖平衡的调节。
2.描述糖尿病的病因及常见症状。第3课时 血糖调节
●教学地位
本课时的内容为血糖调节,通过血糖调节的分析,理解人体稳态的重要性及血糖异常时对人体稳态的影响。本课时知识点是高考常考的重要考点。
●教法指导
1.在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使目标落实到位,可对知识目标进行分解,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内在价值,实现教学目标。例如,通过学习“促胰液素的发现”和讨论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明白一名成功的科学家必须能够综合利用前人的科学成果,又要敢于创新并且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和艰辛的劳动。
2.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先利用简图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知识解释事实:(1)马拉松运动员的血糖为什么能维持稳定。(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恢复正常。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导入建议
马拉松是赛程超过40 km,历时两小时的极限运动,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 g糖类。血糖可以补充肌肉因运动而消耗的糖类。正常人血糖含量是0.8~1.2 g/L,全身的血量大约5 L,如果紧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大约只能跑1分钟左右,而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跑完了比赛。虽然运动在长跑中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而其血糖含量仍能基本保持稳定,这是为什么呢?●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8-1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通过分析教材P18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让学生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讨论回答【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的问题导思,总结血糖调节的特点,自主解答例1。 步骤3:通过教材P19“尿糖的检测”的边做边学活动,总结血糖平衡的意义及血糖异常产生的危害。讨论回答【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的问题导思,自主解答例2,巩固提高。 步骤4: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6题,并分组互评。 演示结束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血糖
指血浆中的________,血糖随血液的流动到达全身各处,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正常浓度
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________ mmol/L。血糖的平衡 葡萄糖3.9~6.1
3.血糖的来源
(1)从_______吸收来的。
(2) _______分解产生的。
(3) _________转化来的。
4.血糖的去路
(1) ________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合成______。
(3)转变成某些______________。肠道内肝糖原非糖物质氧化分解糖原非必需氨基酸1.调节器官:______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
2.引起调节的因素:血糖浓度的变化。
3.调节因素——激素
(1)胰岛素由___________分泌,是__________浓度的唯一激素。
(2)胰高血糖素由___________分泌,起到升血糖的作用。血糖平衡的调节 肝脏胰岛B细胞降低血糖胰岛A细胞4.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1)当_____________时,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______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脂肪酸,同时______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等,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当_____________时,可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_______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血糖浓度升高促进抑制血糖浓度过低促进1.人体血糖浓度较低时,易患_________。
2.血糖浓度高于______ mmol/L时,易患________。
(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_______分泌不足。
(2)症状: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治疗:调控饮食和药物治疗。血糖失衡 低血糖病11.1糖尿病胰岛素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检测时若发现某人尿中含糖,是否可以判断此人一定患有糖尿病?
【提示】 不可以。正常人一次性口服大量的糖(相当于200 g以上的葡萄糖)时,偶尔也会出现糖尿,但都是暂时的。糖尿病患者的判定标准是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
1.肌糖原可直接分解形成血糖,而肝糖原不能实现此过程。(×)
【提示】 肝糖原可直接分解形成血糖,而肌糖原却不能实现此过程。
2.胰岛素分泌增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浓度。(×)
【提示】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高血糖促进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
4.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问题导思】 
①血液中葡萄糖的来源有哪些?去路又有哪些?
②人体是怎样保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的?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注意: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在长时间缺乏饮食的时候,发生其他两个过程。
②主要去向:血糖进入细胞氧化分解是血糖的主要去路,当一次吃了大量糖类时,才会发生其他两个过程。2.调节机制
(1)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主要)和神经—激素调节。
(2)调节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其中胰岛素是唯一使血糖浓度下降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是使血糖升高的主要激素。这两类激素的作用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使调节效能得以加强。
(3)调节过程: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故血糖浓度相对恒定。血糖浓度之所以维持相对恒定,是因为有神经、激素、肝脏和肾脏等的调节作用。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3.与血糖平衡有关的三种激素的比较4.饭后人体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相对变化关系
分析曲线可知:
(1)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可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降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1.胰岛素的作用结果是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的浓度降低。
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和胰岛素的作用相反,二者具有拮抗作用。其调节如图所示:
3.血糖高(过高)或血糖低(过低)是“起因”,通过各种调节使血糖浓度趋于正常是“结果”。 (2012·烟台二中高二检测)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请回答有关问题:(1)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通过①过程,胰岛中的________分泌的[  ]____________增多,从而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升高时,通过②过程,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  ]______增加,这种激素在降低血糖的过程中具体作用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③④⑤加快________________;二是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
(2)a激素和b激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都会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3)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异性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人a激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上图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Ⅱ型糖尿病人最可能的病因是_______________。
【审题导析】 此题的审题关键是看懂过程图。血糖降低时,胰岛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时,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Ⅱ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的含量正常,应从胰岛素的受体方面考虑。【精讲精析】 (1)血糖降低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一方面通过③④⑤过程加快血糖的转化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2)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3)Ⅱ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根据图解表示的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糖尿病人最可能的病因是细胞膜上识别胰岛素的受体蛋白发生了异常。
【答案】 (1)胰岛A细胞 b 胰高血糖素 a 胰岛素
血糖的转化与利用 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和肝糖原的分解
(2)反馈调节
(3)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不正常(a激素不能与受体结合或控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问题导思】 
①血糖平衡有何生理意义?
②糖尿病与尿糖有什么区别?如何进行尿糖测定?血糖平衡的生理意义
1.血糖平衡的意义
(1)血糖随着血液周流全身,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
(2)对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血糖的平衡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糖尿病
(1)病因
①直接原因:血糖浓度过高(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 h后血糖浓度≥11.1 mmol/L)。
②根本原因:一是缺乏胰岛素;二是胰岛素作用障碍(即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受体受损或对胰岛素不敏感)。
(2)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3.糖尿病与尿糖的区别
(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胰岛素由内分泌腺胰岛分泌,主要作用是通过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来降低血糖浓度,调节糖类代谢。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影响了血糖转变成糖原和血糖的分解,血糖浓度将增高,当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葡萄糖就会从尿中排出,称为糖尿病,需定期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2)尿糖:一般是指由于一次性食糖过多造成血糖浓度升高,从而导致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使一部分葡萄糖从尿中排出,这种尿液叫糖尿,这种现象叫尿糖。尿中含葡萄糖不一定是糖尿病。
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1.调节水盐平衡:下丘脑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调节水盐平衡。
2.调节体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3.调节糖代谢: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
4.调节垂体的分泌:下丘脑内有些神经元能合成调节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物质,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5.传导兴奋: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从而增加饮水量,也可以直接支配胰岛的活动。
总之,下丘脑有感受、调节、分泌和传导的功能,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2013·周口高二期末)甲、乙两人同时空腹做尿液检验,所采尿样标号分别为1号和2号,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1号试管混合液隔水煮沸冷却后呈现砖红色,2号试管未出现砖红色。判断最严谨的是(  )
A.甲出现尿糖,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B.乙不可能是糖尿病患者
C.甲出现尿糖,但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D.这种结果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审题导析】 判断某人是糖尿病的标准是关键,同时要明确尿糖产生的原因。
【精讲精析】 尿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糖尿病患者、肾脏出现病变、正常人食糖过多。所以甲出现尿糖并不能判断其是否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检测也不能仅依靠尿液来判断,主要依据血糖含量,因为只有血糖持续超过一定范围才能说明其胰岛素分泌不足。
【答案】 C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 结 论 语 句
1.血糖平衡是通过调节来源和去路实现的,血糖的平衡依赖于血浆中有适量的相关激素,适量的相关激素又是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有两类:一类是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另一类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
3.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素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当血糖浓度过低时,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4.糖尿病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1.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中的激素含量变化为(  )
A.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解析】 胰岛素能降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进食后血糖要升高,这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答案】 C
2.(2013·仙桃高二期末)将一定量的胰岛素注入人的血液中,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A.糖原的合成减少
B.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量增加
C.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糖含量增加
【解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 B
3.小明因故没有吃早饭就上学去了,到第四节课时他仍然精神饱满地认真听讲和学习,这时他体内血糖调节的过程不正确的是(  )
A.低血糖可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B.肾上腺激素促进肝糖原分解
C.胰高血糖素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解析】 上午第四节课时,由于代谢的消耗,使血糖浓度下降;此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保证细胞代谢的需要。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的分泌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答案】 C
4.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解析】 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血糖含量高,当原尿经过肾小管时,由于其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造成渗透压大,带走一部分水,所以尿量增多,出现多尿现象。
【答案】 D5.(2012·伊犁检测)如果测得尿中含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血糖肯定是高的
B.肾小管肯定不能将糖全部重吸收
C.肯定存在着糖代谢紊乱
D.肯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解析】 正常情况下,肾小管能把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而测得尿液中含糖,说明肾小管不能将葡萄糖全部吸收。但不一定是血糖浓度高,也可能是肾小管发生病变。
【答案】 B6.(2013·周口高二测试)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________,⑤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当血糖含量降低至________g/L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当血糖含量高于________g/L时,医学上称为高血糖症。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________。
(4)④代表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时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能够促进②分解的激素是________和肾上腺素,能够抑制②分解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
(6)合成⑦物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消化吸收 线粒体 糖原 脂肪、某些氨基酸
(2)0.5~0.6 1.3
(3)主动运输
(4)糖尿 多 尿中含糖 溶解糖
(5)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6)肝脏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5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免疫与稳态的关系。
●课标解读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4课时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教学地位
本课时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等。免疫与人体稳态的关系,是生物学的热点问题。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二次免疫反应都是高考常考的考点。
●教法指导
1.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下实例,如癌症、器官移植、过敏性鼻炎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人体的免疫系统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较为直观的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学习后,让同学来总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比较抽象,涉及的概念较多。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在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多媒体动画,使学生进行想像时有一个对照的样本,以加深和修正学生的理解。在自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并给予一般方法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教材文字和图进行对照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导入建议
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了细菌、病毒、尘埃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们的机体生存繁衍,然而我们的身体并没有被击垮。除此以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体内随时都有一些细胞发生衰老、凋亡、甚至癌变,这些细胞若不及时清除或遏制,也会对机体的稳态构成严重威胁,但我们的身体并未因此而不健康,这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的功劳,我们的免疫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它是怎样消灭侵入我们体内的细菌、病毒,清除衰老、凋亡、癌变的细胞的?●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9-2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情景导入,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通过图解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并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和功能,通过例1巩固提高。 步骤3: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学生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总结,通过例2巩固提高。 步骤4: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并分组互评。演示结束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免疫
(1)概念:机体识别和排除____________,维持自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意义:防御______、维持_____________。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抗原性异物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疾病人体的稳态2.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______、______、脾、________和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包括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两种,二者均起源于________细胞,前者在_____中发育形成,后者在______中发育形成。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等。
(3)免疫分子:______、__________、补体等。骨髓胸腺淋巴结B淋巴T淋巴造血干骨髓胸腺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抗体细胞因子3.免疫类型
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非特异性免疫
①特点:对病原体不具有________________。
(2)特异性免疫
①特点:针对___________。
②组成:特异性免疫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选择性或特异性某种病原体1.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中所具有的溶菌酶、盐酸等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吗?
【提示】 不属于。因为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而是由黏膜分泌的,属于第一道防线。1.体液免疫
(1)免疫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
(2)免疫过程
①初次免疫过程
a.B淋巴细胞受到______刺激后活化。
b.活化后的B淋巴细胞_________成___________;部分分化成__________,可长期存在。
c.效应B细胞分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发生___________反应,从而清除______。特异性免疫 B淋巴细胞抗原增殖分化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抗原抗原—抗体抗原
②二次免疫过程
当__________再次侵入机体时,_________就会迅速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大量的___________及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______,及时清除抗原。相同抗原记忆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效应B细胞抗体2.细胞免疫
(1)免疫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
(2)免疫过程
①T淋巴细胞受到________刺激后被活化。
②活化了的T淋巴细胞可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③效应T细胞可激活靶细胞中的__________,使其裂解,暴露出来的______被抗体清除;也能释放 _________(如_______)来增强免疫效应。T淋巴细胞靶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溶酶体酶抗原细胞因子干扰素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既可以______________,又可以________,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例如: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_______,不仅清除______、______中的细菌、病毒,还能中和细菌产生的________。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作用于_______,当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来的_______,被体液免疫中的_____清除。独自发挥作用互相融合抗体血液淋巴外毒素靶细胞病原体抗体2.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各类免疫细胞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是哪一种细胞?
【提示】 浆细胞。
1.唾液、泪液中均有杀菌物质,是人体分泌到外环境中的分泌物,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
2.体液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体液免疫。(×)
【提示】 体液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它们分化成熟的场所相同。(×)
【提示】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4.病毒侵入人体后只有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提示】 先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再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问题导思】 
①免疫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②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免疫的类型及免疫细胞 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2.特异性免疫的种类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及其功能1.巨噬细胞能吞噬进入机体的所有抗原,因此一般不提巨噬细胞的特异性识别作用。
2.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均可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因此,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的分化程度更高。 (2012·海南高考)关于T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存在T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可接受巨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审题导析】 
(1)思考T淋巴细胞的产生、作用。
(2)知道HIV攻击的靶细胞。 【精讲精析】 【答案】 D【问题导思】 
①什么是抗原、抗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怎样的?两者又有哪些区别?抗原、抗体与特异性免疫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变的细胞等。
(2)特点
①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癌变的细胞等。
②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如蛋白质。
③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本质:球蛋白。
(3)分布:主要在血清中,其次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4)机能: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3.体液免疫的过程(1)感应阶段: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淋巴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被活化。
(2)反应阶段: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长期存在,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3)效应阶段: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4.细胞免疫的过程
(1)感应阶段:与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基本相同。
(2)反应阶段: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并形成少部分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6.体液免疫中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4)初次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病毒入侵人体后⑤⑥都发挥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审题导析】 
(1)首先判断⑤⑥的免疫类型,依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特点来区别判定。
(2)然后判断细胞a→细胞f的细胞名称。
(3)思考病毒入侵人体后的消灭过程。【精讲精析】 【答案】 C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
2.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体液免疫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细胞免疫通过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进一步消灭抗原。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可以单独起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抗原侵入宿主细胞后,被T淋巴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再由抗体处理,最后被巨噬细胞清除。 1.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预防小儿麻痹糖丸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这种免疫是否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若具有这一特征,属于特异性免疫,否则不是。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具有广泛性,可以预防多种病原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因此,它们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C2.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
A.眼泪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体液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C.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
D.体液中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
【解析】 体液免疫反应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抑制病菌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A、B项为非特异性免疫,D项为细胞免疫。
【答案】 C
3.(2012·上海高考改编)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解析】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属于竞争,不属于免疫;体液中的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答案】 D4.(2013·徐州高二期末)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解析】 本题以结核杆菌感染人体细胞为背景考查人体免疫调节中的细胞免疫知识。当病原体侵入细胞后,依靠细胞免疫参与免疫作用,首先T淋巴细胞在病原体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含有该病原体的靶细胞接触,促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溶酶体酶,从而消灭病原体。
【答案】 D5.如图所示淋巴细胞的分化,据图回答问题。图中①是指________;②是指________;①细胞在③________处经抗原刺激后,①细胞分化成⑤______________;②细胞在④______________处经抗原刺激后分化成⑥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流入胸腺发育成T淋巴细胞,转移至淋巴器官中受抗原刺激后成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另一部分在骨髓继续发育成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转移至淋巴器官中接受抗原刺激成为效应B细胞。
【答案】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淋巴器官 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淋巴器官 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4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简述免疫功能异常现象。
2.理解和表述艾滋病的病因。
3.能运用有关知识帮助人们预防艾滋病。第5课时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课标解读
1.举例说明免疫缺陷病。
2.举例说明过敏反应(超敏反应)。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教学地位
本课时内容为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分析,简要阐述了免疫调节异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帮助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本节知识点在高考中也是命题的热点。●教法指导
1.艾滋病的教学资料在各种媒体上较多,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可采取让学生提交书面研究报告的形式,使每个同学都有所发现。对学生书面报告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加深对艾滋病认识的同时,理解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2.理解超敏反应概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帮他分析理解。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超敏反应的类型;探讨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及相应的防治原则。 ●新课导入建议
1.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预防接种,但研究结果告诉我们,预防接种仅适用甲流等,而不适用于艾滋病,为什么艾滋病至今还没有有效的疫苗?
2.有些人接触到过敏原时,则出现流涕、哮喘、呕吐、腹泻等症状,有些人为什么易发生过敏反应?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教学流程设计课前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21-2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及思考交流。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中的一种或两种设问方式导出课题。 步骤2:可以用动画展示HIV的结构及通过出芽方式释放的过程;讨论艾滋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完成【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中免疫功能缺陷的教学。 步骤3:可调查学生有没有过敏反应的发生,讨论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特点,完成【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中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解答例1。 步骤4:讨论完成【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中的问题导思,列表比较超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通过分析例2巩固提高。步骤5: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独立完成【当堂双基达标】1、2、3、4、5题。 演示结束步骤6: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概念
免疫功能____________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①简称:AIDS或_______。
②病因:______攻击人体___________而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不足或缺陷艾滋病HIVT淋巴细胞③致病过程:
(2)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①病因:由于______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
②举例:________________等。T淋巴细胞遗传先天性缺乏B细胞1.概念
免疫应答反应过强或反应异常时,机体_____________时作出以_________或_________为表现的反应。
2.类型
(1)外源性过敏:如花粉引起的____________、青霉素引起的___________等。
(2)自身免疫病:如______________。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再次接触抗原组织损伤功能紊乱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风湿性心脏病
3.防治措施
找出超敏反应中的______并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
4.应用
(1)克服器官移植时_________的问题。
(2)预防接种:把____________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___________,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过敏原再次接触过敏原排异反应减毒或无毒特异性免疫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人体都是有利的吗?为什么?
【提示】 人体所具有的免疫功能,使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所以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人体也会有不利的影响。例如,在器官移植中,受者的免疫系统对供者器官所发生的免疫排异反应,不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因此对人体是不利的。
1.能特异性识别艾滋病的细胞有巨噬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等。(×)
【提示】 巨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2.HIV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3.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感染者,无症状表现,不具有传染性。(×)
【提示】 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感染者具有传染性。
4.预防接种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问题导思】 
①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维持稳态和监视功能,那么是不是免疫系统的功能越强大越好?艾滋病是怎样引起的?
②什么是超敏反应?发病特点有哪些?免疫失调引起的艾滋病、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1.艾滋病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2)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由两条RNA分子组成。
(3)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
2.自身免疫病
(1)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2)发病机理:抗原表面的蛋白质与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3)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超敏反应
(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特点: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实例:花粉、室内尘土、青霉素等引起的超敏反应。 (多选)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其病毒为两条单链RNA分子,在人体T淋巴细胞中可进行逆转录
B.艾滋病病毒变异较快,但人类已经研制成功了预防用的疫苗,所以艾滋病并不可怕
C.艾滋病患者的体液中有病毒存在,所以不管用哪种方式与病人接触,都可能被传染
D.目前我国60%的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吸毒感染的
【审题导析】 正确解答本题应从以下几点分析:
(1)艾滋病形成的原因。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精讲精析】 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分子,其结构不稳定、变异快、变异品种多,故很难研制出一种有效的疫苗进行全面预防。其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母婴传播,但不是与感染者接触就会传染上。
【答案】 BC【问题导思】 
①什么是预防接种?
②超敏反应中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有什么不同?预防接种及超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1.预防接种
(1)概念: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叫做预防接种。
(2)概念比较
免疫预防是指注射疫苗,让机体产生抗体或记忆细胞,提高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免疫治疗是指直接输入抗体、细胞因子、胸腺素等物质,对免疫缺陷进行治疗。 2.超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2013·渭南期末)儿童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有的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却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这种免疫是(  )
A.非特异性自然免疫  B.非特异性人工免疫
C.特异性自然免疫 D.特异性人工免疫
【思维导图】 
【精讲精析】 特异性免疫是指人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感染或预防接种等,受到有关病原体的刺激而产生的防御功能。人患过传染病以后获得的免疫叫自然免疫。人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并非天生就有,是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而获得的,因此是特异性自然免疫。
【答案】 C 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如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就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过强则可能引发超敏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
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由两条单链RNA分子组成。
3.超敏反应中的抗体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来源和成分相同,都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球蛋白,但二者分布不同,前者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后者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4.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预防接种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1.(2012·安康高二检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HIV)在人体体外可长期存活
B.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T淋巴细胞,结果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丧失
C.艾滋病属于一种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D.患艾滋病的个体各种感染机会增加,最终免疫能力全部丧失
【解析】 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人体T淋巴细胞中才能完成增殖,体外很短时间便失去侵染能力。
【答案】 A
2.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发生超敏反应的人体内已经产生相应的抗体
C.凡发生超敏反应的人,对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D.超敏反应是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
【解析】 超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的表面,但是不能够引起超敏反应,只有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才能发生超敏反应。不同的人引起超敏反应的过敏原是不同的,并不是对所有的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超敏反应实质上是一种非正常的、病理性的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答案】 C
3.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超敏反应
【解析】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是一类自身免疫功能障碍形成的自身免疫病。有些病因具体不是很清楚,可能的原因是人体内的某些细胞与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相似,这些细胞与病原体一起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伤害所引起的。
【答案】 C
4.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向人体注入流感灭活疫苗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
B.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不会再患流感
C.从免疫学角度考虑,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细胞因子进行治疗
D.流感患者可以通过输入流感病毒疫苗进行治疗
【解析】 疫苗注入人体不会进入细胞内,因此不会发生细胞免疫,A项错。由于流感病毒变异性强,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还会再患流感,B项错。接种疫苗只是起到预防作用,对流感患者不能使用流感疫苗治疗,D项错。
【答案】 C5.(2013·新乡高二测试)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1)免疫功能失调可引起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的起因是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当同一种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有关细胞释放出的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__变化,进而出现红肿现象。
(2)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的________细胞识别并攻击。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医院建议保留婴儿的脐带血,以便必要时________。
(3)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皮肤某些细胞的表面 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强
(2)效应T 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器官
(3)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81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标要求
1.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说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4.运用学过的神经生理学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神经生理现象、概念、方法和原理。
●课标解读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五部分知识。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之一,特别是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在高考中考查频度较高。
●教法指导
1.这节内容的特点是名词概念特别多,知识抽象,学生要从细胞水平入手才能真正理解有关概念和原理,教学上颇有难度。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以及主动性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贯彻的核心理念。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前安排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规律,讲解合作学习的成果,然后教师演示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教学课件,从而使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合,实现学生做、想、讲学习过程的有机统一。
3.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沿循上一课时的设计理念,提出来自生活实践中的阅读材料和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力图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新课导入建议
当你的手偶然受到针刺,你会迅速缩回,手缩回后才感到了刺疼,这是为什么?有的人受到惊吓时会尿裤子,这是为什么?有的人受到创伤后,可以讲话,但听不懂了别人的讲话,这又是为什么?●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28-3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规律,通过例1分析提高。 步骤3:通过多媒体演示兴奋在神细胞间的传递,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总结规律,通过例2分析提高。步骤4: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3总结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通过例3分析提高。步骤5:通过阅读和分析资料、并结合【课堂互动探究】探究4学习人脑的高级功能,通过例4分析提高。 步骤6: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独立完成【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并分组互评。 演示结束步骤7: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对其他组织产生_________。
2.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__。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调控效应反射3.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若阻断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再刺激感受器,效应器还能作出反应吗?请分析原因。
【提示】 不能,因为任何反射活动的进行都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任何一环节被破坏,反射活动都无法进行。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细胞膜电位的产生
神经元细胞膜外_________远高于膜内,膜外________远低于膜内,__________分别有向膜内流入和向膜外流出的趋势。它们能否流入或流出及流入和流出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息电位
①产生原因:神经纤维未受刺激,_________。
②电位特点:__________。兴奋的传导过程 Na+浓度K+浓度Na+、K+膜对相应离子通透能力的高低K+外流外正内负(3)动作电位
①产生原因: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刺激,_________。
②电位特点:_________。
(4)兴奋传导过程
①传导形式:受刺激的_________与相邻的___________之间产生_______而发生电荷移动,产生_________。
②传导方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内流外负内正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电位差局部电流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双向的)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兴奋抑制(3)传导方向:_______。单向的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里,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再作用于突触后膜。1.脑的组成及功能
脑位于颅腔内,由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1)大脑:_________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高级中枢,调节人体生命活动。
(2)小脑:是重要的__________中枢。
(3)脑干:内部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小脑脑干大脑皮层语言听觉视觉运动运动调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2.语言中枢
_________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___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大脑皮层上有多种控制言语活动的中枢。有下列中枢:
(1)视觉性语言中枢:该中枢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讲话、书写、听懂别人谈话,但看不懂语言文字的含义,出现________。
(2)听觉性语言中枢:该中枢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讲话、书写、看书,但听不懂别人谈话,出现_____________。
(3)书写性语言中枢:该中枢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讲话、看书、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书写,出现________。语言功能左失读症听觉性失语症失写症
(4)运动性语言中枢:该中枢受损伤后,病人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达,出现____________。
3.大脑皮层不同中枢的关系及意义
大脑皮层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不同的部位具有___________,但各部分_________,共同调控机体的各部分活动,以适应__________的变化。运动性失语症不同的分工相互协调内外环境
1.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
【提示】 在反射弧的突触处,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
2.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单向传递的。(×)
【提示】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双向传递。
3.突触后膜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4.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主动运输到突触间隙。(×)
【提示】 突触小泡中的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5.脊髓能独立地完成反射所以它不受大脑的控制。(×)
【提示】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问题导思】 
①什么是神经元?其结构如何?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导的?兴奋的传导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如图所示根据神经元的机能,可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中间)神经元3种。2.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原因膜对K+有通透性,K+浓度高于细胞外,K+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 3.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所示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2)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
(3)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刺激a点,引起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引起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013·周口期末)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审题导析】
(1)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部位电位为外正内负。
(2)局部电流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3)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精讲精析】【答案】 B【问题导思】
①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
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有什么特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
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
A.轴突—树突 图示为:
B.轴突—胞体 图示为:
根据以上两种类型的突触,可以看出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2.传递过程及特点
(1)过程: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2)特点:a.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递质移动方向是: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 ms),这段时间就叫做突触延搁。
(3)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膜电位变化)  (递质)    (膜电位变化)1.在已知突触结构中,根据突触小泡存在的位置,可以判断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进而判定兴奋传递的方向。
2.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现象。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与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分析(ab=bd)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2012·广州期末)如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下列问题。(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_______进入_______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精讲精析】 (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
(2)由题意知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故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因此,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 (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
(2)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3)能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C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问题导思】 
①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②如何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反射、反射弧与兴奋
1.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2.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五个部分组成,如下图,各部分功能如下:
(1)反射弧构成图:(2)比较表1.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保证反射正常发生,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发生。
2.据图判断反射弧各部分结构时,可以根据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分析。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与传入神经相连的分别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 (2012·徐州高二检测)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则(  )
A.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审题导析】
(1)审题关键是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图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2)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
(3)图中的中枢为脊髓。【精讲精析】 【答案】 C【问题导思】 
①大脑皮层有哪些功能区?
②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损伤会导致什么样的功能障碍?电磁感应的发现 1.人脑的组成
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脑干、小脑组成,脑干又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2.神经系统中各级中枢及功能(如图所示)各级中枢示意图
3.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
(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一般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
(2)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一般支配对侧肢体的感觉。
(3)视觉中枢——负责形成视觉。
(4)听觉中枢——负责形成听觉。
(5)语言中枢——包括听、说、读、写四个具体中枢,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4.语言中枢及其受损后的症状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
B.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书写
C.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相关
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审题导析】 正确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点分析:
(1)大脑皮层的功能。
(2)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精讲精析】 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不是低级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不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因为没有涉及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答案】 C 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在同一个神经元内,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细胞间单向传递。
3.静息状态时,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4.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或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相连接的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前者依赖于膜的流动性,运输方式是胞吐。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正确的是(  )
【解析】 细胞膜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当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而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由“兴奋点”同时向两端传导。
【答案】 C2.下图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表示感受器
B.图1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2中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2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解析】 从神经节、脊髓前后角及中枢处突触的形状可以判断,图1中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图2表示突触的结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并且要发生复杂的信号转换,A、B、D项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而非主动运输,所以C项错误。
【答案】 C
3.(2013·徐州高二期末)正常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排便的生理活动,这说明(  )
A.脊髓中有排尿、排便反射的中枢
B.一般情况下,脊髓的活动是受大脑控制的
C.脊髓中排尿、排便中枢的活动是由脊髓自主控制的
D.排尿、排便的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析】 排尿反射和排便反射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的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答案】 D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答案】 B5.(2012·山东高考)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渗透性增加,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基础知识,包括兴奋的产生、传导及传递;考查识图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产生局部电流(电信号),局部电流(电信号)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兴奋传到神经纤维轴突末端时,可引起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故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且信号的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局部皮肤红肿即为局部组织液增多,其主要是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或破裂,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的。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58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掌握体液调节的基本特点。
2.了解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激素作用特点。
3.描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4.阐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第2课时 人体的激素调节
●课标解读
1.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概述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体液调节的概念、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的分泌调节及分泌异常症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等四部分内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都是高考常考的重要考点。
●教法指导
学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时,先引导学生回忆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然后提出讨论的话题:当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然后教师利用教材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简图。学习激素的作用和特点时,可先出示化验报告单,提出问题: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为什么血液中化验出了激素?教师播放多媒体模拟的动画,表明激素只能对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 ●新课导入建议
甲亢、甲状腺肿、呆小症等都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病症,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人体内还有哪主要的激素?其功各是什么?●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P32-3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讨论归纳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功能,利用多媒体演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通过例1分析提高。 步骤3: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总结激素作用的特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通过例2分析提高。步骤4: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 演示结束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概念
体液调节是指某些_________,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2.主要调节方式
在体液调节中,_________起主要作用。
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在________中,还存在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体液调节 化学物质激素调节下丘脑1.激素的概念
主要是指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分泌的______生物活性物质,经______或________传输到人体各个部位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1)下丘脑
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多种_______________,前者用于调节___平衡、______;后者用于调节________等重要的生理过程。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高效血液组织液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水血压内分泌(2)垂体
合成和分泌_________、多种_______,前者用于促进________合成,促进______;后者用于控制______________的活动。
(3)甲状腺
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_,用于促进代谢活动和______________的发育,提高__________的兴奋性。
(4)胸腺
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用于促进___________的发育,增强其功能。生长激素促激素蛋白质生长其他内分泌腺甲状腺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胸腺激素T淋巴细胞(5)肾上腺
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用于参与机体的__________和______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6)胰岛
合成和分泌________和___________,共同调节______动态平衡。
(7)卵巢
合成和分泌________等,用于促进____________的发育、______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女性__________等。
(8)睾丸
合成和分泌_______,用于促进__________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______________。肾上腺激素应激反应体温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糖雌激素女性性器官卵子第二性征雄激素男性性器官男性第二性征1.能产生酶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吗?
【提示】 不能。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1)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时,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增多,刺激垂体分泌______________进而作用于甲状腺,促进_____________的分泌。激素的分泌调节及分泌异常症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2)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_____时,通过______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就会受到______。过多激素抑制2.甲状腺功能异常症
(1)甲亢:原因是甲状腺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过多;症状是出现_________、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和_________等症状。
(2)呆小症: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
(3)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
(4)甲状腺肿:成年人食物缺___,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出现甲状腺代偿性增生。机能过强甲状腺激素血压升高眼球突出分泌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碘2.侏儒症和呆小症的成因有何不同?
【提示】 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1.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4.协同或______作用
(1)协同作用:如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均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2)拮抗作用:如胰岛素的_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的___________,二者共同调节血糖动态平衡。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特异性传递信息放大作用拮抗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降血糖作用升血糖作用人体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的共同作用下,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_____。
1._______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激素,既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又保持着典型__________的功能。它们通过行使分泌功能将大脑传递来的神经信息转变为_________,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联系起来。
2.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_________的支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_____神经系统。例如___________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稳态下丘脑内分泌细胞神经细胞激素信息神经系统影响甲状腺激素
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
2.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
【提示】 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且胰岛素使血糖水平降低。
3.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但能提供能量或起催化作用。(×)
【提示】 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4.在人体稳态的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提示】 在人体稳态的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5.激素通过体液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提示】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问题导思】 
①人体内的内分泌腺主要有哪些?分别产生什么样的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哪些因素的调节?人体内的激素及分泌的调节 1.人体内的激素
(1)激素的概念:主要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2)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3)常见激素化学本质分类
①蛋白质(多肽)类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各种促激素。
②固醇类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③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调节过程
由图可以看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2)甲状腺功能异常 将成熟雄鼠的甲状腺进行手术切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天注射激素,结果激素A和B在血中浓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简答:(1)激素A是____________。
(2)激素B是____________。
(3)如果停止注射激素A,鼠的身体状况是_________。
(4)如果将激素A的注射量增加5倍,连注3个月,鼠的身体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 【精讲精析】 切除成熟雄鼠的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立即停止分泌,其在血中含量必然直线下降,并将直接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同时也会反馈到脑下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所以,坐标图中的曲线A是甲状腺激素,曲线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审题中应注意,三周前曲线A下降,曲线B上升,三周后曲线A上升,曲线B下降。
【答案】 (1)甲状腺激素 (2)促甲状腺激素 (3)代谢缓慢,体温下降,心跳减慢,全身浮肿,神经反应迟钝 (4)体内物质氧化分解过快,食量大而身体消瘦,心跳、呼吸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问题导思】 
①激素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什么关系?激素的作用特点及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特异性:它们有选择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
(2)传递信息:激素在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它作用于靶细胞,既不添加成分,也不提供能量,仅起着对靶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的调节作用。
(3)放大作用:含量甚微,但作用显著,这是由于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的放大作用。
(4)激素间有协同或拮抗作用: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维持血糖平衡方面有拮抗作用。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①在人体内,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激素、酶、维生素的比较 (2013·仙桃高二期末)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是3×10-5~1.4×10-4mg/mL,但1 mg的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增加产热4 200 kJ,说明了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某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通过导管排出,比如促胰液素
C.大部分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的特点,比如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人体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审题导析】 正确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点分析:
(1)激素调节作用的一般特性。
(2)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区别。
【精讲精析】 激素调节特点:激素的作用特点和酶有类似之处,比如都是高效物质,具有特异性。激素分泌以后必须经过血液循环的运输才能到达靶器官和靶细胞。外分泌腺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所以B选项错误。
【答案】 B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探究
1.研究思路
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推知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2.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1)激素生理功能的研究方法
①切除法:也就是切除有关内分泌腺,观察动物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得出结论。
②移植法:在动物体内移入一种内分泌腺(一般是这种动物本来没有的),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③饲喂法:用含动物激素的饲料喂养小动物,观察其变化。要注意饲喂的激素是不需消化液消化就能被动物直接吸收的。如可以饲喂甲状腺激素,但不可饲喂胰岛素。
④注射法:通常不能饲喂的激素通过注入动物体观察其变化。如注射胰岛素观察动物体内血糖的变化,也可以给正常的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或已摘除甲状腺的实验动物注射甲状腺激素或制剂,观察动物变化,得出结论。 (2)一般测量指标
②胰岛素:以低血糖症状(如昏迷、活动量)为指标。
③胰高血糖素:以尿糖测定为指标。
3.注意事项
(1)在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对照实验,排除干扰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加科学。
(2)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能用饲喂法进行实验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这三种激素的化学本质分别是氨基酸衍生物、氨基酸衍生物、脂质。不能用饲喂法进行实验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所有促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 (2012·揭阳一中高二检测)为了探究雌激素能否促进雌性成蛙排卵,某生物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发育状况相同的雌性幼蛙20只,分成甲、乙两组。把两组幼蛙放在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分开培养,每天同一时间饲喂:甲组饲喂用适量雌激素制剂拌匀的饲料,乙组饲喂等量的普通饲料;直至幼蛙发育为成蛙,提供成蛙繁殖所需的所有条件(包括雄性成蛙),观察并记录排卵量,分别计算两组排卵量的平均值。
(1)本实验中________是实验组。
(2)本实验有多个变量,其中,__________是自变量,“培养环境、饲喂时间、饲料用量”是____________。
(3)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说明雌激素能促进雌性成蛙排卵;②……③……
【审题导析】 正确解答本题应从以两点分析:
(1)从题干中提取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变量。
(2)正确操作实验变量,设置对照。
【精讲精析】 探究雌激素能否促进雌性成蛙排卵的实验,应让饲喂含雌激素饲料的实验组和饲喂不含雌激素饲料的对照组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饲料,培养环境、饲喂时间、饲料用量都是无关变量。若雌激素能促进雌性成蛙排卵,则饲喂雌激素的实验组雌性成蛙排卵量大于饲喂普通饲料的对照组雌性成蛙的排卵量。
【答案】 (1)甲组 (2)饲料 无关变量 (3)如果甲组雌性成蛙排卵量的平均值大于乙组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腺和性腺等;外分泌腺如唾液腺、汗腺和胃腺、肠腺等。
3.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4.激素调节的方式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相对稳定。
5.激素之间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对于维持机体的稳态意义重大,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二者具有拮抗作用。 1.(2013·漯河检测)切除狗的甲状腺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和代谢活动将(  )
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减弱
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加强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加强
【解析】 切除狗的甲状腺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代谢活动减弱,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增加。
【答案】 A
2.(2012·海南高考)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解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故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故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C正确;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故D错误。
【答案】 D3.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雄激素
C.雌激素 D.胰岛素
【解析】 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性激素的作用是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较大剂量注射胰岛素后,会使小白鼠的血糖浓度过低,从而表现出低血糖昏迷。
【答案】 D
4.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解析】 激素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有高效催化作用的是酶。
【答案】 B5.(2013·伊犁高二期末)下图所示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刺激”可由哪些因素引起?如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激素Ⅱ”和“激素Ⅲ”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图中的“(+)”和“(-)”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解析】 当人体受到寒冷、过度紧张等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就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又能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新陈代谢。
【答案】 (1)寒冷、过度紧张等
(2)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3)促进 抑制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47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了解昆虫激素的概念和分类情况。
2.根据昆虫激素的特点、描述其主要作用。
3.举例说明动物激素的信息作用。
4.为生物防治、养殖等生产实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标解读
1.描述昆虫激素及其作用。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收集相关的信息了解动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情况。
4.评价动物激素在生产中应用的利与弊。
●教学地位
在高考试卷中涉及本课时的知识点的命题相对较少,但从教材内容编排的角度上,它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个体的稳态而设计的。当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法指导
1.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幅斑蝶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引出斑蝶的生活史,此时可适当联系初中知识复习昆虫的变态发育,然后提出“在斑蝶的一生中有哪些激素参与调节过程”等问题,顺理成章地引出昆虫激素的作用。教师这样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
2.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动物激素类似物在农业、渔业、畜牧业、环境保护4个方面的应用。调查后,要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从而增强其STS意识。 ●新课导入建议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盛产优质丝绸的历史见证,在现在的国际市场中,中国丝绸更是得到了更多国家的青睐,但由于蚕丝产量有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你能为提高蚕丝产量想点办法吗?●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7-4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章和本节课题。 步骤2:让学生讨论回答【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的问题导思,总结昆虫激素的类型、功能及特点,通过例1分析提高。 步骤3:通过列举实例分析总结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通过例2分析提高。 步骤4: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演示结束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动物稳态的调节方式
主要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维持动物个体和群体的稳态。
2.完全变态昆虫的生活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的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受精卵→幼虫→蛹→成虫3.昆虫激素
(1)概念:指由昆虫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分泌到______中或______,对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具有特殊作用的______物质。
(2)种类:可以分_______和_______。
4.昆虫的内激素及其调节
(1)分泌:由昆虫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分泌。内分泌器官某些细胞体液体外其他器官同种其他个体化学内激素外激素内分泌器官某些细胞脑神经分泌细胞前胸腺保幼激素5.昆虫的外激素(信息激素)及其调节
(1)概念:一般由昆虫__________分泌到______的一类________的化学物质。
(2)分布:______或___等媒介物。
(3)分类及作用
①性外激素:招引同种异性个体。
②聚集外激素:_____群体的各个成员。
③告警外激素:_____。
④追踪外激素:使群体成员顺利_____。体表腺体体外挥发性空气水聚集报警归巢1.为什么有些昆虫不鸣叫,也能把分散在远处的同伴从黑暗中招引过来?
【提示】 这些昆虫可分泌信息激素,信息激素具有吸引异性的作用。1.科学家已经人工合成了许多____________,并在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1)催情激素提高___________。
目前使用的催情激素主要有鱼类脑垂体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激素类似物农业渔业畜牧业环境保护鱼类受精率(2)人工合成昆虫外激素防治______。
农业生产上,在田间施放适量的性引诱剂,用来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______。
对猪、羊、奶牛等动物注射_________,可促进其生长;对猪等动物进行_____,可缩短其生长周期,提高______。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______。
利用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处理家蚕,可延长其_______,提高蚕丝的质量和产量。害虫产量生长激素阉割产量产量幼虫期
3.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产生负面影响
(1)食物中含有激素类物质,导致儿童性早熟。
(2)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的动物食品危害人体健康。2.性外激素和性激素是一回事吗?
【提示】 不是。性外激素是昆虫的体表腺体分泌的一类挥发性化学物质;性激素主要是高等动物的性腺分泌的一类固醇类激素。
1.昆虫的外激素是由体表腺体分泌的,对其他所有昆虫发挥作用。(×)
【提示】 外激素只对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发挥作用,对异种生物没有作用。
2.昆虫对农业的危害时期在其幼虫期,此时期可摄食大量的植物叶片从而造成危害。(√)
3.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4.动物激素在生产中应用的成果显著,无负面影响。(×)
【提示】 动物激素过度应用会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导思】 
①什么叫昆虫激素?什么叫内激素和外激素?
②内激素和外激素分别包括哪些种类?又具有什么作用?动物的激素调节 1.动物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昆虫激素
(1)概念:指由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同种其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2)种类:内激素和外激素。1.昆虫激素的调节还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2.人体激素都在体内发挥作用,而昆虫激素有内、外激素之分,其中外激素分泌到体外发挥作用,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
3.脑激素属于多肽类;蜕皮激素属于类固醇类;保幼激素属于萜类衍生物。 (2013·毕节高二期末)家蚕最后蜕变为蛹,而不是继续发育成更大的幼虫,其原因是(  )
A.保幼激素释放量没变,蜕皮激素释放量增加
B.保幼激素释放量没变,蜕皮激素释放量减少
C.蜕皮激素释放量没变,保幼激素释放量减少
D.蜕皮激素释放量没变,保幼激素释放量增加
【审题导析】 正确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点分析
(1)昆虫内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2)昆虫内激素间的关系。
【精讲精析】 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最后一次蜕皮没有变为更大的幼虫而是变为蛹,是因为保幼激素浓度降低后,在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的作用下,幼虫蜕皮化为蛹。
【答案】 C【问题导思】 
①动物激素在生产中合理使用的实例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优点?
②动物激素的不合理使用会产生哪些危害?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精率
在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时,人们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就能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目前使用的催情激素主要有鱼类脑垂体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
2.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科学研究表明,对奶牛、猪、羊等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可促进其生长。根据性激素的作用机理,对猪等动物进行阉割,可缩短其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3.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应用人工合成的昆虫内激素可调控昆虫的生长周期。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处理家蚕,可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质量和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外激素防治害虫
昆虫激素可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和监测。例如,在田间施放适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用来干扰雌、雄虫之间原有的信息联系,从而干扰它们之间的正常交配。5.不恰当利用
(1)某些人给猪饲喂激素类药物,以提高瘦肉含量。
(2)有些运动员服用人工合成的睾酮衍生物(兴奋剂的一种),来促进肌肉的生长,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比赛成绩,但对自身有较大的危害。
(3)大量的统计数字显示,男性的精子数明显减少,人类的生育受到了影响。工业废弃物、杀虫剂、除草剂等,在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蜕皮激素可以减小菜青虫对蔬菜的危害
B.利用棉红铃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可以诱杀各种雄性害虫
C.女性结扎输卵管后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抑制排卵
D.切除小猪的甲状腺,可使猪长得更肥、更壮
【审题导析】 正确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点分析:
(1)昆虫内激素、外激素的种类、作用及区别。
(2)不同激素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不同。
【精讲精析】 棉红铃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只能诱杀雄棉红铃虫;女性结扎不影响卵巢分泌雌激素和排卵;小猪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猪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故B、C、D三项均不正确。
【答案】 A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昆虫激素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前者主要有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后者又称为信息激素。
2.外激素一般是由昆虫的体表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和追踪外激素。
3.昆虫在由幼虫到蛹,再发育为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中,受到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共同调控。
4.科学研究表明,对奶牛等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可促进其生长。对猪等动物阉割,可缩短其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5.动物激素的使用对环境保护方面是有利的,如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间接保护了环境。 1.(2013·盐城高二期末)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分泌性外激素的器官是(  )
A.脑神经分泌细胞    B.咽侧体
C.前胸腺 D.体表的腺体
【解析】 昆虫的性外激素属于外激素,是由体表的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物质,影响同种的其他个体。而脑神经分泌细胞、咽侧体、前胸腺都是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内激素,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
【答案】 D2.(2012·周口检测)某蔬菜区的青菜经常遭到菜青虫的严重危害,如果用人工的方法防治,最好选用(  )
A.农药灭虫 B.性引诱剂
C.保幼激素 D.蜕皮激素
【解析】 大多数昆虫的幼虫以植物的叶、茎、根为食,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选用保幼激素会使幼虫期延长,给农作物带来更严重的危害;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制成的性引诱剂只能对成虫起作用,而对幼虫不起作用;用农药防治害虫会带来环境污染;最好的防治方法是将蜕皮激素喷洒在植物的茎叶上,害虫会提前变态,但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繁殖力下降,进而引起虫体的死亡。
【答案】 D
3.蜂群失散,蜂王能向体外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使失散的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以保护种群。这种化学物质属于(  )
A.保幼激素 B.信息激素
C.性外激素 D.脑激素
【解析】 昆虫激素通常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1)内激素是由昆虫体内的内分泌器官产生的,主要有脑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内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在昆虫体内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2)外激素又叫做信息激素,它是由昆虫体表腺体释放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使它们作出反应。性外激素属于外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答案】 B
4.将一只雌蚕蛾用玻璃器皿扣住,器皿外放一只雄蚕蛾,观察发现雄蚕蛾没有反应。打开玻璃器皿,雄蚕蛾立即出现性兴奋,这个试验不能说明的是(  )
A.性外激素是由雌蚕蛾分泌的
B.性外激素是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C.雌蚕蛾尚未交过尾
D.雄蚕蛾通过触角感受性外激素刺激
【解析】 玻璃器皿打开,雄蛾出现性兴奋,说明性外激素是由雌蛾分泌的。玻璃器皿扣住雌蚕蛾,雄蚕蛾没有反应,打开玻璃器皿雄蚕蛾出现性兴奋,说明性外激素是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因为交尾后的雌蛾不再分泌性外激素,所以此只雌蚕蛾尚未交过尾。若把雄蚕蛾的触角去掉,雄蚕蛾就不出现性兴奋,就可以证明雄蚕蛾是通过触角感受性外激素的。
【答案】 D5.(2013·连云港期末)下图是家蚕变态发育受体内激素调节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家蚕的变态发育是一种________,这种变态发育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时期。
(2)家蚕的变态发育受多种内激素的调节,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是________,保幼激素是由________分泌的,蜕皮激素是由________分泌的。
(3)蛹变为成虫,是由于体内完全缺乏________激素,这时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激素。
【答案】 (1)完全变态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2)脑激素 咽侧体 前胸腺 (3)保幼 蜕皮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69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植物产生向光性的主要原因。
3.概述植物生长素作用的特性。第四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特性 ●课标解读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简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3.举例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教学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特性两部分内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介绍了科学家发现生长素过程中做的科学实验,科学家的实验包含了发现问题、寻找证据、严密推理等科学方法。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是理解与生长素发挥作用有关的许多植物生理现象的基础。生长素发现中的胚芽鞘实验、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教法指导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本节重点,涉及一系列经典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在教学时,如果仅由教师平铺直叙地介绍这些实验,将难以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尽力挖掘这些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潜在价值,创设问题情景或任务驱动,让学生进行思维探究,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去推理、归纳和发现。同时,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探究建立在自身经验和实物认识的基础上,而不是虚幻的想像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师还应安排学生自己完成简单易行的向光性实验、胚芽鞘培养、琼脂块制作等。
2.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归纳出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节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导入建议
向日葵是太阳之花,在希腊神话中,水泽女神爱恋太阳神阿波罗,于是群神将她变成了向日葵,以便终生追随那份永远的阳光。现实生活中的“朵朵葵花向太阳”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向日葵的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使向日葵的叶子和花盘慢慢地向着太阳转动。那么,什么是生长素?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42-4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分析达尔文实验、詹森实验、拜耳实验和温特实验的对照并归纳结论,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规律,通过例1分析提高。 步骤3:提问学生回答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总结规律,通过例2分析提高。步骤4:出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的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生长素的作用特点,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3总结规律,通过例3分析提高。步骤5: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 演示结束步骤6: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植物激素的概念
在植物体内_________合成,并从__________运输到_________,对植物__________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______的化学物质。________是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
2.植物生长物质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______________的调节和控制,包括植物体内合成的_________和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_______________。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定部位产生部位作用部位生长发育微量生长素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弯向光源不不直立弯向光源吲哚乙酸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部慢快对侧不能弯曲促进生长生长素吲哚乙酸1.温特实验为什么要设置对照组?
【提示】 排除琼脂块本身的化学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1.运输特性
(1)具有_________的特性。
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运输,而不能逆向运输。
(2)横向运输:植物向光性原理是________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__________的生长素多于__________,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___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生长素的特性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单侧光背光一侧向光一侧快2.作用特性:_______。
(1)含义:既能_____植物生长,又能_____植物生长。
(2)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有关。
(3)生长素作用的一般规律:
①一般来说,_______________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________________却抑制植物的生长。
②生长素浓度在___________时对根生长促进作用最显著;在__________时对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__________时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而对_______的生长都起明显的抑制作用。两重性促进抑制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低浓度的生长素高浓度的生长素10-10mol/L10-8mol/L10-4mol/L根和芽3.顶端优势
(1)概念:______优先生长而______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主要是植物的______产生的生长素_________后浓度较低______生长,______生长素浓度增加后抑制了该部位______的生长。
(3)应用:运用__________的原理,对果树进行修剪,对棉花、番茄等农作物进行摘心,以达到_________和______的目的。顶芽侧芽顶芽向下运输促进侧芽侧芽顶端优势改善株型增产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的生根效果一定不同吗?
【提示】 不一定,在最适浓度之前和之后两种不同浓度促进效果可能相同。
1.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上端运输到下端。(×)
【提示】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2.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提示】 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作用。
3.根、芽、茎三者中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芽。(×)
【提示】 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根。
4.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侧芽产生的生长素比顶芽多,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提示】 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
5.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植物背光侧产生的生长素多,向光侧产生的生长素少。(×)
【提示】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转移到了背光侧。 【问题导思】 
①单侧光照射下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光性生长?
②什么部位产生生长素?什么部位发生生长和弯曲?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及胚芽鞘实验的相关结论1.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1)原因分析(2)原因总结
①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②外因:单侧光照射。
(3)微观上的观察结果
由上图可以看出: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低,细胞生长慢,而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细胞生长快,伸长幅度大,所以背光侧长得比向光侧快。
(4)向光生长的意义:有利于植物接受更多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2.胚芽鞘实验的相关结论
(1)与尖端有关的结论
①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而发生生长及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②感受光照的部位在尖端,而且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只发生在尖端。
③生长素产生的多少与尖端是否感受光照无关。
(2)判断胚芽鞘生长与弯曲的依据
①生长:看有无生长素。生长素可能是自身产生的,也可能是外源的,如含生长素的琼脂等。
②弯曲: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若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向浓度低的一侧生长。 (2013·南京高二检测)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①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单侧光照,①②实验结果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B.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③④
C.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将向右弯曲生长
D.如果把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⑤的一侧,则其向同侧弯曲生长
【审题导析】
(1)弄清每个胚芽鞘的处理和每个选项的处理条件。
(2)对胚芽鞘实验的结论要清楚: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发挥作用部位——尖端下面一段;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弯曲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等。【精讲精析】 ①胚芽鞘尖端被遮盖不见光,单侧光照,直立生长;②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被遮盖,单侧光照,弯曲生长,二者对比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③单侧光照射下,由于中间纵向有云母片隔断,生长素不能横向传递,所以直立生长;④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左侧光照射下,右侧生长素分布多,所以弯向左侧生长;如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胚芽鞘四周受均匀照射,直立生长;如果把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⑤的一侧,则其向对侧弯曲生长。
【答案】 A【问题导思】 
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作用部位分别在哪?
②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怎样的?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
1.生长素的成分、合成部位、作用部位
(1)成分:吲哚乙酸
(2)合成部位:生长素主要在具有分生能力的生长旺盛部位产生,如叶原基、嫩叶、发育中的种子。
(3)生长素的分布
①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②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生长点>老根。2.生长素的运输
(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如图:验证性实验:
a、b两组相互对比,共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形态学的上、下端是以器官生长的规律为基础下定义的,生长的方向为形态学上端,即器官最幼嫩部分为上端,而较老的部分为下端。因此对于一棵植株来说,茎和根的形态学上端分别是茎尖和根尖,而茎、根的形态学下端则位于茎、根的接触区。(2)横向运输
发生部位:细胞分裂旺盛的幼嫩组织。
形成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等外界因素(如下图)。
图1中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从①运到②。
图2中在幼根中重力作用使生长素从③运到④,幼茎中使生长素从⑤运到⑥。
图3中离心力使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从⑦运到⑧。 (2012·新课标全国卷)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下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审题导析】 
(1)弄清实验过程:c组相同切段接入a组时是形态学上端朝上的;d组相同切段接入b组时是形态学下端朝上的。
(2)明确生长素的运输特点、产生部位和胚芽鞘生长的部位。【精讲精析】 【答案】 D【问题导思】 
①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②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什么特性?如何研究生长素的相关特性?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与特点 1.作用机理
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2.作用特点
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1)表现一: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③M、N为相邻两曲线的交点,它们分别表示在同一生长素浓度下对根和芽与芽和茎促进程度一致,但在此后生长素浓度增大时,对前一种器官逐渐由促进效应变为抑制效应,而对后一种器官则促进效应增大。
④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而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
(2)表现二: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部位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而产生抑制作用。3.研究生长素相关特性的人工实验方法归类 (2010·新课标全国卷)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如图甲所示的弯曲角度(α),且α与生长浓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回答问题。甲            乙(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α1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α2。请观测α2与α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导析】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茎的生长影响不同,在最适浓度下形成最大α角。
(2)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用曲线表示为单峰曲线。
(3)要确定形成半边茎弯曲角度α1的生长素浓度,可降低生长素浓度或增大生长素浓度,再测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2,比较α1和α2,根茎生长素的作用变化来确定。【精讲精析】 (1)由图乙可知,随生长素浓度升高,α的值增大,但超过一定浓度(最适浓度)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α值降低,这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正是由于生长素的这一作用特性,在低于最适浓度和高于最适浓度时出现了相同的弯曲生长,产生了相同的α值。(2)如果α1的浓度为高浓度B,稀释至原浓度的80%后,由图乙曲线可知,此浓度下弯曲角度α2应大于α1;如果α1的浓度为低浓度A,稀释后弯曲角度α2应小于α1。所以可根据稀释后半边茎的弯曲角度α2与α1的比较,判断α1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答案】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α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α值
(2)若α2小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若α2大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感受光刺激和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
2.向光性产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
3.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5.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6.植物的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1.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一面
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
【解析】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都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都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答案】 C2.(2013·徐州联考)当植物受到环境刺激时,如图所表示的生长素的分布与生长的情形正确的是(黑点代表生长素的分布)(  )
A.①④⑥   B.②④⑧
C.③⑤⑥ D.②⑤⑦
【解析】 单侧光能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①正确,②和③不正确;重力能引起根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地侧多,背地侧少,⑥正确,⑦和⑧不正确;茎卷须外侧生长素分布多,内侧分布少,④正确,⑤不正确。
【答案】 A3.(2012·长春高二检测)如图是对燕麦胚芽鞘的有关研究,请仔细分析图示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B.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部分
C.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
D.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解析】 甲、乙两组的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
【答案】 C
4.果树的整枝修剪和棉花的摘心能提高产量,依据的原理是(  )
A.减少蒸腾,保持水分,使其代谢旺盛
B.减少营养器官的生长,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
C.打破顶端优势,使其多产生侧枝,从而增加产量
D.避免枝条过多,出现落花落果,而降低产量
【解析】 很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在果树和棉花的管理中,都可采取打破顶端优势的措施,如果树的整枝修剪和棉花的摘心,使其多产生侧枝,从而增加产量。
【答案】 C5.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1)乙图_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的办法是______,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____mol·L-1。
(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右侧光照下,乙图______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________生长。
(3)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点浓度。因此根将________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________点浓度,所以__________侧生长快,茎将________生长。(4)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 mol·L-1,能够同时促进根、茎、芽生长的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 mol·L-1。
【解析】 (1)①表示顶芽,②表示侧芽,根据题干要求应该用芽的曲线上的字母来表示其浓度。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顶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正处于促进生长的范围,b或d点浓度都处于该范围内。而侧芽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其生长,f点浓度处于抑制生长范围,打破顶端优势的办法就是去掉顶芽,使侧芽浓度下降,当低于10-6mol·L-1时,侧芽开始生长。
(2)虽然右侧光照使③侧生长素浓度高于④侧,水平放置后重力使⑤侧浓度高于⑥侧,但由于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生长素浓度仍处于促进生长的范围内。g(k)点可表示③⑤侧浓度,c点表示④⑥侧浓度。由于③侧生长快于④侧,茎向光弯曲生长,水平放置时⑤侧生长快于⑥侧,茎背地生长。同样,水平放置时,重力使⑦侧浓度高于⑧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⑦侧浓度超过促进生长的范围而抑制根生长,可用e表示,⑧侧浓度虽低却正处于促进生长的范围,图中只有a点可表示。
【答案】 (1)b或d f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 去掉顶芽 10-6(2)g或k c 向右(向光)弯曲生长 (3)e a 向地心弯曲 g或k c ⑤ 向上(背地)弯曲
(4)10-10~10-2 10-10~10-8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6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概述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2.简述其他植物激素的主要作用。
3.能根据其他植物激素的特点,为生产实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第2课时 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 ●课标解读
1.了解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2.掌握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
●教学地位
本节包括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两部分内容。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内容,是热点问题。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本知识点内容较多。●教法指导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是本节的重点,但学生对该内容普遍体会不多。因此,课前要求学生做催熟香蕉的简单实验,课堂上给学生传看植物激素制剂或相应的植物生长类似物实物,并展示施用不同植物激素后的效果对照图片,使学生对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停留在文字的描述和分析上。
2.“植物生长类似物的应用”是本节的难点。课前需要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信息,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切身体会植物生长类似物的应用价值及使用过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以一个公民的身份探究解决矛盾的方法,形成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导入建议
刚摘的柿子不能吃,要用香蕉或苹果来催熟,这是什么道理?为了使鲜花保鲜时间延长,常将切口用一种植物激素处理,这是一种什么激素?棉花采摘时,常喷洒一种激素使叶子脱落,便于棉花的采摘,这又是一种什么激素呢?●教学流程设计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调查植物生长类似物的使用情况。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44-4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五类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规律,通过例1分析提高。 步骤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举例图,讨论回答【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中的问题导思,通过例2分析提高。 步骤4: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演示结束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和筛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2)种类: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_______等。
(3)优点: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一些结构和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相似2,4-D价格便宜效果稳定
2.应用
(1)促进______________。
(2)防止_________。
(3)促进_________。
(4)控制_________。扦插枝条生根落花落果果实发育性别分化1.为什么农业生产中应用生长素类似物而不直接应用生长素?
【提示】 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中提取,含量太少,没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而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在工厂大量生产,应用于农业生产起到与生长素相同的效果。1.激素的种类、存在部位及主要作用
(1)赤霉素
①存在部位: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幼芽、______、______等幼嫩组织和器官。
②主要作用:促进_________、_________,诱导____,促进__________。其他植物激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叶幼根细胞伸长植株增高开花果实生长(2)细胞分裂素
①存在部位:通常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正在____________等器官。
②主要作用:促进__________,延缓__________,诱导___的分化。
(3)脱落酸
①存在部位: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中较多。
②主要作用:促进芽和种子的______,促进叶片和果实的____________。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发育的果实细胞分裂叶片衰老芽成熟和衰老的组织休眠衰老、脱落(4)乙烯
①存在部分: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器官,_______________中含量更多。
②存在形式:通常是______状态,可从________的分解中获得。
③主要作用:促进果实_____,促进叶片和果实_____。正在成熟的果实气体乙烯利成熟脱落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都是多种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相互作用
①协同作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均促进生长。
②拮抗作用:脱落酸抑制生长,可抵消促进生长的激素的效应。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③影响因素:在于各种激素间的__________而不是某种激素的单独作用。例如,在组织培养中,一般情况下,当细胞分裂素的配比大于生长素时,有利于愈伤组织__________;当细胞分裂素的配比______生长素时,有利于愈伤组织__________;当细胞分裂素的配比______生长素时,愈伤组织只生长而不分化。共同作用分化出芽小于分化出根等于2.在农业生产中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效果一般比生长素更高效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在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故作用时间较长、效果更好。
1.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属于生命活动的调节物质,含量微小,但作用非常显著。(√)
2.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施用浓度上不需控制。(×)
【提示】 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施用浓度上是需要严格控制的,超过一定浓度,不仅不能促进植物生长,反而会严重破坏植物的生理过程,甚至使植物死亡。3.儿童吃了经过激素催熟的水果后容易引发“性早熟”。(×)
【提示】 “激素水果”是用植物激素刺激生长或催熟的,由于它和人体的性激素是不同的化学物质,其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所以不会引起儿童的性早熟。
4.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提示】 乙烯在成熟的果实里含量较多。
5.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一定部位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提示】 植物没有特定的内分泌细胞。 【问题导思】 
①植物体内的激素有哪些种类?分别具有哪些作用?
②这些植物激素是如何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1.对某一生理过程并非同一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两者并非作用于同一生理过程。 (2012·山东高考)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审题导析】
(1)掌握与果实的生长、发育和脱落有关的植物激素。
(2)相关植物激素对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 【精讲精析】 【答案】 A【问题导思】 
①什么是植物生长素类似物?
②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上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分别有什么优点?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用扦插枝条的方法繁殖后代属于营养生殖。很多植物的扦插枝条不容易生根成活,可先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枝的下端,然后栽植下去,很容易生根成活。促进生根和促进生长虽然都是生长素的功能,但是不能混为一谈。促进生长是指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使细胞体积增大;促进生根是促进植物长出不定根,促进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细胞数目增多。 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1)如果切断生长素的自然来源(不让其受粉或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果实因缺乏生长素而停止发育,甚至引起果实早期脱落。
(2)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子房正常发育为果实,因为没有受精,果实内没有种子。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生长素是果实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自然情况下,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是由发育着的种子合成提供的。3.防止落花落果
在农业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可以减少棉蕾棉铃脱落。未成熟的幼果,常因为生长素不足而大量脱落,用1 mg/L的2,4-D或10 mg/L的NAA溶液喷洒树冠,可使落果减少,同样对苹果和柑橘也都很有效。
4.控制性别分化
黄瓜等植物的花有雌、雄之分,但在花芽分化的初期却是雌、雄不分的。利用2~5 mg/L的NAA溶液或2,4-D处理花芽,可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大幅度提高产量。单性结实与无子果实
自然情况下,果实一般是在两性结合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如果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没有发生受精现象,此时由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叫单性结实。无子果实是单性结实的结果。
1.无子番茄:在花蕾期去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而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使其发育成果实。
2.香蕉:香蕉是三倍体。由于染色体数目方面的原因,香蕉不能形成正常的精子和卵细胞,因而不能受精发育成种子。子房能产生一定的生长素并自我刺激,发育成无子果实。
3.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育成。其结实需要用正常的花粉刺激(产生生长素)。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思维导图】 
【精讲精析】 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题目给出的数据,显示了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4-D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是20~25 mg/L,超过25 mg/L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随着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减小,故选项A是错误的。虽然B、C两项说法是正确的,但与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2.实验流程
配制梯度溶液:
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0.2、0.4、0.6、0.8、1.0、1.2、1.4、1.6、1.8、2.0 mg/mL)(其他试剂也可)

操纵变量实验:
将新剪下的植物枝条分成10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实验分析
(1)不能生根。用多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扦插的枝条,却不能生根,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枝条所带叶片较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太多;二是枝条幼芽、幼叶保留较多,本身合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浸泡后形态学下端处于高浓度的抑制状态;三是配制的营养液缺乏营养元素或缺氧;四是没有分清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
(2)生根过少。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密一些,组别要多一些。组别少,梯度疏是导致生根过少的主要可能原因之一。 (2012·徐州高二检测)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萘乙酸(NAA)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在预实验的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萘乙酸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1)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月季枝条若干、烧杯、培养皿、量筒、NAA、蒸馏水等。
(2)配制一系列具有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溶液9份,编号1~9。(3)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月季枝条随机均分为9份,每份6根枝条。
第二步:将9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1~9号NAA溶液中。
第三步: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
第四步:十天后,对扦插的枝条生根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配制的NAA溶液浓度应依次为_____________(浓度梯度差为0.5 ppm)。
(2)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检测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要控制好的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本实验的观察记录表。
(4)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
【审题导析】 从预实验的结果找出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弄清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设计的表格要能够很好地记录实验结果。
【精讲精析】 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可确定进一步探究的浓度范围应在2~6 ppm之间,再根据浓度差为0.5 ppm的要求,可确定要配制的浓度梯度为2 ppm、2.5 ppm……6 ppm等9种不同的浓度。实验的自变量为NAA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NAA溶液促进生根的情况,可通过生根的数量(或长度)来检测,各组枝条浸泡时间的长短、枝条的生理状况都是影响生根的因素。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浓度范围。
【答案】 (1)2 ppm、2.5 ppm、3 ppm、3.5 ppm、4 ppm、
4.5 ppm、5 ppm、5.5 ppm、6 ppm
(2)NAA溶液的浓度 生根的数量(或长度) 各组枝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 所用枝条尽可能做到生理状况相同(3)(4)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结 论 语 句
1.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有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2,4-D等。
2.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雌蕊长成的无子果实,染色体的数目不会改变。
3.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诱导开花,促进果实生长。
4.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5.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6.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 1.(2013·榆林高二检测)“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熟,并无涩味”,这是宋朝苏轼《格物粗谈·果品》中记录的一种方法。此文中“气”及其功能是(  )
A.“气”指的是CO2,作用是使柿成熟
B.“气”指的是赤霉素,作用是去除柿的涩味
C.“气”指的是乙烯,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D.“气”指的是生长素,作用是促使子房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解析】 木瓜产生的乙烯能催熟柿子。
【答案】 C2.(2012·安康检测)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大豆田中的单子叶杂草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析】 A项脱落酸促进果实的脱落;B项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田里的双子叶杂草;D项乙烯利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而不是发育。
【答案】 C
3.(2013·周口期末)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比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B.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是含量微少但作用明显
C.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都是蛋白质类的物质
D.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一样,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往往是多种激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解析】 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属于生命活动的调节物质,含量微少,但作用非常显著。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命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它们的化学本质不同,动物激素有蛋白质类、多肽类和固醇类,而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主要是有机酸。
【答案】 C4.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如图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分析或评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NAA浓度大小
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D.用NAA处理枝条的时间应该相同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当NAA的浓度超过c之后,对扦插枝条生根数目的影响无法判断。由于该同学在实验设计中,设置的NAA的浓度梯度有限,因此不能得出C选项的结论。
【答案】 C5.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都有明显变化。有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试回答:
(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2)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知生长素和________都能促进细胞伸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作用。
(4)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各种激素动态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叫吲哚乙酸。(2)自然情况下,雌蕊受粉以后,胚珠开始发育形成种子,此过程中产生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为果实。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所以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3)由图可知赤霉素在细胞伸长时期含量也比较高,所以与生长素是协同关系。(4)从图中观察,乙烯和脱落酸在果实成熟时含量上升。(5)根据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含量升降,说明果实(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答案】 (1)吲哚乙酸 (2)发育着的种子 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然后运输到作用部位
(3)赤霉素 协同 (4)乙烯和脱落酸 (5)果实(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