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5章 人与环境(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5章 人与环境(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7-27 16:35:50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课标解读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增长前景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两个问题。人口的增长与一般种群的增长的有不同特点,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法指导
人口的增长和对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从三个层面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第一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人的需求和这些需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二是创设数字化情境,计算人一生对食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和水的需要量及全球60亿人的需求量,让学生想象在人口增长的情形下,这些需求对地球造成的压力;第三是布置课外活动小组调查近十年来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使学生切身感受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这样设计使教学层层推进,学生对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认识逐步深入,并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新课导入建议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仍然是迄今为止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场所。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于地球。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2010年11月1日中国大陆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是:中国人口已达到13.397亿。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与有限的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难题之一。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94-9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通过教材P94-95“积极思维”的图5-1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思考人口增长与一般种群增长有什么不同,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规律。对例1点拨后,学生讨论完成。 步骤3:学生学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结回答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2总结规律,通过例2分析提高。步骤4: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且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演示结束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 、具有一定_____ _______,并在自然环境和 中与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 的总称。
2.增长的前提:人类的 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 特定地域数量和质量社会环境复杂关系的人出生率
3.我国人口问题现状
(1)主要表现:尽管我国已经进入 国家的行列,但由于 大,每年净增人口在1 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发展还会较长时期处于 的态势。
(2)解决途径:控制 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点,我国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坚持不懈地实行________的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人口基数低增长率高增长量人口数量计划生育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什么直接目的?
【提示】 控制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给 、______ ______以及 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口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生存难题之一。
2.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指在 的过程中,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引起的人类与环境不能 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 危机、 破坏、 丧失和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激增协调发展水资源森林土地资源3.环境污染
(1)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 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 、 、 ,使生态系统的 与 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危害:当某种污染物的浓度或其总量超过环境的____ ______时,就会产生危害。例如:大气中CO2浓度高而出现温室效应。
(3)实质: 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
(4)解决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 的发展相适应,与 相协调。 有害物质扩散迁移转化结构功能自净能力人类的活动社会、经济环境、资源2.由人口大量增长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赤潮等。1.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
2.环境污染完全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多、过快造成的。(×)
【提示】 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而不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3.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
4.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5.缓解我国人口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提示】 最佳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问题导思】 
①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目标是什么?
②人口增长与其他种群的消长规律相同吗?人口增长及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的关系
1.人口增长
(1)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在较长时期内仍持续增长。
(2)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全国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控制在14亿内;21世纪中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6亿)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3)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采取的措施
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工作。
②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③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人口密度的变化;而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都直接决定着人口密度。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2012·抚顺高二月考)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导析】 题目根据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结合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和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分析相关问题。
【精讲精析】 此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二是加剧了环境污染。如果不加以控制,则会造成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化,会导致环境容纳量降低,人口数量下降,呈现c曲线的变化趋势。
(2)地球上可以供人类利用的空间与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在K/2时人类种群增长率最高,因此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2=55亿。
(3)注意政策的要点是两个方面,其中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延长世代长度;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降低了新生儿个体数。两者均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问题导思】 
①随着人口的增多而相应增多的需求有哪些?
②人口过快的增长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2.归纳总结
(1)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业、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了环境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2)人类的生存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2013·安康联考)梅托斯(Meadows)于1970年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下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发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审题导析】 坐标图表示的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逐渐减少,环境污染加剧,最后造成人口减少。
【精讲精析】 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了人口数量的增多。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答案】 D【问题导思】 
①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②如何利用生物防治减小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与全球生态问题 (2012·重庆检测)观察下列曲线,分析回答。
(1)上述曲线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的原因有哪些?(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大气中CO2浓度上升与温室效应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导析】 曲线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CO2浓度和温差,反映了随时间的变化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和温差的变化。【精讲精析】 图中曲线表明在1950~2000年50年间每隔5年测得的CO2的浓度及温度的变化趋势,说明在CO2排放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原因是CO2层能使太阳辐射通过,而反射回来携带大量热量的红外线辐射却被CO2层阻挡,导致地球气温升高。
【答案】 (1)全球温度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
(2)能源的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3)大气中CO2、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能使太阳辐射顺利通过,却又能阻碍红外线辐射向地球外层空间散发,导致地球表层温度升高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
结 论 语 句 1.我国人口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也较快。
2.人口增长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3.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这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5.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 1.(2013·毕节检测)下列有关我国的人口现状和前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B.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C.目前,我国仍为高生育水平国家
D.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解析】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
【答案】 C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能源的压力      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都造成压力。
【答案】 D
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 本题易错选B项,原因是没有全面理解人口增长与种数数量消长间的关系。目前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但还没有达到K值。由于人为的政策,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科技进步并不能解决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依赖问题。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灾害的发生频率提高。
【答案】 D
4.(2013·南京联考)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解析】 人口本身就是一个种群,人口增长同样遵循种群特征的变化规律,但同时又会受到国家政策、生育观念、经济情况、科技的发展、战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用来限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一项策略,另外欧美一些国家生育观念淡薄等,都会影响人口的出生率。所以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较大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同。
【答案】 C5.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
(1)1949~198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________,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出生的人数有所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
(2)1990年和1953年相比,我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上趋于________,发展到目前,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________的趋势。
(3)由于人口政策得力,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干可获取的信息是: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增长规律及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问题。在解答本题时,先分析曲线形成的原因及从表格数据判断年龄结构类型,再组织语言回答。从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发现,1949~1982年,曲线的斜率增大,因此该时间段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上升,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率也有所下降。
【答案】 (1)上升 计划生育 (2)上升 老龄化
(3)人口基数大,低增长率高增长量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课件49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1.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第二节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课标解读
1.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认同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地位
本节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两个内容,是本模块的最后一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一节。在上一节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教法指导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围比较广,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联系前面学过的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3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多列举实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特别是其间接使用价值。
2.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教师在讲清其概念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对教材P104图5-8进行辨析,了解人类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思想的内容,再引导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生活方式的关系”,反思归纳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措施。 ●新课导入建议
大家知道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圈影响很大。当今世界的五大危机,都与生物学有关,要解决这些危机,需要从源头上治理。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科学研究。我们过去曾经完全根据人类的好恶,提出大力发展某种生物,集中力量消灭另几种动物,忽视了这些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甚至只要人类爱吃某种动物,这种动物就会被人捕猎,结果造成这种动物濒临灭绝。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必须改变,如何才能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呢?●教学流程设计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23-12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情景导课:以【新课导入建议】引出本节课题。 步骤2:学生学习教材“保护生物多样性”,回答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措施,通过【课堂互动探究】探究1总结规律,通过例1分析提高。步骤3:各研究小组交流展示课外活动完成的“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生活方式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教师指导评议,并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互动探究2】的“问题导思”,分析教材P104图5-8,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教师对例2的审题导析点拨后,学生尝试解答。步骤4:抢答方式完成【正误判断】并且分组互评【当堂双基达标】的1、2、3、4、5题。 演示结束步骤5: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本课时重要知识点并以网络图形式呈现,互评后参看【本课知识小结】的网络构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生物多样性
(1)概念:地球上 、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
(2)层次
①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 的总和。
② :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生态系统的 、 的多样性,以及 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所有生物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遗传信息物种多样性组成功能各种生态过程(3)关系
(4)形成原因:生物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 和 。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体现了 ;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是 。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场所是 和 。
(2)迁地保护:主要场所是 、 、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4.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生物 和维持生物圈的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 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进化稳态全球环境1.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利用野生资源?
【提示】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相反地,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采伐、捕捞、猎取,还会促进种群的增长,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1.概念:既能满足 的需求,又能 ,且不危及 的发展模式。
2.核心:建立在 基础上健康的经济发展,鼓励对环境 的生产与建设,提倡用包括 和 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 当代人保护环境后代生存发展生态平衡有利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提示】 总体战略内容包括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1.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提示】 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禁止开发和利用。(×)
【提示】 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
4.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是实施迁地保护的重要方法,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
5.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提示】 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入会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问题导思】 
①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应怎样理解?
②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密切相关。遗传(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过来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遗传(基因)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2)间接价值——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使用价值。1.遗传(基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2.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3.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012·江苏高考改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审题导析】 
(1)思考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2)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精讲精析】 
【答案】 B【问题导思】 
①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 1.内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且不危及后代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
(1)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相适应。
(4)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3.基本任务
(1)保护地球的活力和生物多样性
①实施生物多样性公约。
②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
③外来入侵物种控制。
④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传统的耕作制度及维护土壤肥力的要求密切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将农、林、牧、副、渔业有机融合在一起,保证农产品的丰富性、稳定性和优质性。
(3)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
①能源方面: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开发新能源。
②物质生产方面: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即“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③野生生物资源方面:合理利用和保护。1.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过程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原则。
2.如果造成环境污染、影响资源再生以及破坏生态平衡,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 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审题导析】 (1)明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正确应用可持续发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精讲精析】 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是采伐量小于或等于森林的生长量,至少要做到砍多少,种多少,不能光砍不种。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少于消费者的能量,但可以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在农业生产中,从土壤中收走多少矿质元素就必须补充多少矿质元素,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在农田中,农作物对氮肥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固氮生物的固氮量,必须施用大量的无机氮肥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矛盾的。
【答案】 C 本 课 知 识 小 结
网 络 构 建
结 论 语 句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遗传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而言具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4.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自身前途和命运的正确选择,它特别强调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对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2013·徐州检测)为了地震灾区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运用生态学知识提出的建议,合理的是(  )
①在害虫的防治方面,尽量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
②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禁止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③在农业方面,建立、推广生态农业,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④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采伐林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开发,才能维持地震灾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才能使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在害虫防治上,应运用生物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生物防治;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运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使物质循环利用,能量高效传递;在农业生产方面,建立生态农业系统;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采伐,可以合理采伐,而不是禁止采伐。
【答案】 A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人工栽培和养殖 B.就地保护
C.迁地保护 D.实施大型的生态工程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很多,但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又保护了它们的生存环境。
【答案】 B
3.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选用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离体保存、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等,由于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可能会产生外来物种入侵,一般不采用。
【答案】 D4.(2013·淮安高二期末)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
A.酸雨
B.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C.温室效应
D.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解析】 汞、镉等有毒物质很难排泄,会逐渐在体内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越多。因此,食物链对这些物质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
【答案】 D5.事例一 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
事例二 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 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根据以上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造成野生生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和对生态环境的________开发利用有关。
(3)事例三说明,由于__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解析】 事例一说明了生物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由于种种原因,使生物的生态环境改变或破坏,导致了生物的濒危或灭绝。事例二说明了由于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以及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植被面积大大减少,一些野生生物绝迹或濒临灭绝。事例三中由于外来物种——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侵入了缺少天敌的华南沿海地区,因为没有消灭这种害虫的天敌,使马尾松林受到危害,说明外来物种缺少天敌,也可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答案】 (1)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
(2)滥捕乱猎或滥采乱伐等 掠夺式
(3)外来物种 缺少天敌
课后知能检测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