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专题归纳课1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专题归纳课1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7-27 16: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总结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组织水肿的原因探究 1.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离子、小分子物质和少量蛋白质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浆。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患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3.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4.营养不良引起。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孕妇身体浮肿是司空见惯的事,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42码的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解析】 孕妇怀孕时,胎儿从母体血液中吸收大量的蛋白质等养分,造成孕妇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渗出毛细血管壁,使组织液增加,造成脚部肿胀。
【答案】 A 1.酶、信息分子和免疫活性物质两组物质的比较 2.受体和载体 人体内存在多种信息分子,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信息分子A表示________,“骨骼肌战栗”的原因是骨骼肌细胞产生了兴奋,此时骨骼肌细胞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状态为________。
(2)信息分子B表示______,其合成的部位为________,其分泌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信息分子C表示______,信息分子D表示______。人体内信息分子D分泌过多时,信息分子C的分泌量________,这种调节方式叫________。
(4)信息分子E表示________,在其刺激下,B淋巴细胞将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________。【解析】 此题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和识图能力。(1)第1图表示在体温调节中,传入神经把兴奋传导至下丘脑的神经中枢,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骨骼肌细胞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状态为内正外负。(2)第2图表示内环境渗透压平衡的调节。增强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分的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3)第3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信息分子C和信息分子D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4)第4图表示在体液免疫中,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淋巴细胞能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 (1)神经递质 内正外负
(2)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升高
(3)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减少 反馈调节(负反馈)
(4)细胞因子 浆细胞 记忆细胞1.图示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曲线
2.解读
a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3.电位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图甲        图乙离体实验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仍是单向的。 (2013·连云港高二期末)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 本题通过图示的方式显示了钠离子的内流引发了动作电位的原理。未刺激时电位相同,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比低Na+海水中的大。所以D正确,C错误。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钠离子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所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答案】 C1.图示突触中兴奋的传递
2.解读
(1)图示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
(2)箭头处给予刺激,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c、d、e,但a处不能检测到。
(3)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3.电位测量
(ab=bd)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其原因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
2.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含量相对较多,主要与其代谢及分泌功能有关。 下图Ⅰ、Ⅱ、Ⅲ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Ⅰ        Ⅱ       Ⅲ
A.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c的末端膨大部分及图Ⅲ中g的末端膨大部分为同一结构
B.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与图Ⅱ中d及图Ⅲ中g为同一结构
C.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只能是图Ⅲ中e结构
D.兴奋在图Ⅰ、Ⅱ、Ⅲ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a→b、d→c、e→g
【解析】 图Ⅰ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突触是突触小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组成的。图Ⅱ中c的末端膨大部分及图Ⅲ中g的末端膨大部分都为突触小体,突触后膜可能为胞体膜或树突膜,如d或e。兴奋在图Ⅰ中的传递方向为a→b,在图Ⅱ中的传递方向为c→d,在图Ⅲ中为同一神经元,可双向传导。
【答案】 A专题对点演练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