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的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创造,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兰,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对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其他任何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宫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的“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表现在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B.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C.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它如同大自然的一部分,在人工修饰方面只有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才能创造出来。
D.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便是运用园门、假山等创造艺术意境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
B.材料二使用“分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长廊的作用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
D.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如出一辙。
4.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艺圃是苏州一座极具特色的明代小园林,园中至高点有座朝爽亭,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漫步沐朝阳,满园春光堪入画;登临迎爽气,一池秋水总宜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朝爽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荒岛上的故事
杨振声
小时候,在海边拾贝壳,入水捉飞蟹,在岩石下摸鱼捞虾;倦了便坐在一带沙城子安放着的古老的铁炮上,向着那绵延数百里的岛屿做梦,幻想一些仙女或英雄的故事。在夕阳压山的时候,火红的晚霞照常把这些岛屿染成浅绛,变成深紫,而海上的云烟又每使这些岛屿掩映出没,忽隐忽现。
抗战的情绪随着敌人的炮火燃烧于我国的沿海线,而这一带沿海的岛屿也便成一般血性青年出没之地。敌人在盘踞其中最大的一个岛——长山岛——之后,又掠夺民间的渔船,进行其所谓的“肃清工作”。
武诚有一只新船,全新的楸木船板,漆上一层桐油,透出一种娇嫩的淡黄色泽。刀鱼一般的瘦俏船身在深绿的海面上划来划去,每穿过邻家灰黄色的旧船群中,有如一位少女经过一群老太婆跟前的骄矜。
在岛上,谁家有了一艘新渔船,就如在国际间谁造了一条新主力舰一样惹人妒忌、注意。因此,武诚的新船——他一生的希望,也是他一家四口的生命线——便为敌人所征发了。
十几个敌人占有了武诚的新船。他们驶往周围的岛屿去屠杀中国青年,而帮助他们驾船的是武诚。这只新船所给予武诚的希望变成了灾难,骄傲变成了耻辱!
一天,在一个邻近的小小荒岛的沙滩上,敌人看见有一堆柴灰,他们下船搜索,不一会,响起一阵枪声,然后两个敌人架着一个女学生装束的中国青年走出来。
敌人小队长用一口生涩而带有东三省的口音审问那青年女子道:
“你,什么人 ”
“中国儿女。”
“你们,共总多少人 "
“四万万五千万。”
小队长正要大发雷霆。那女子向敌人的枪刺上猛力一撞,她利用敌人的武器与方法,剖腹自杀了!
在敌人的回程中,武诚一面摇着橹,一面回想方才悲壮的短剧。那女子给他一种惊讶,一种羡慕,那女子死的干净利落,更使他崇拜。
敌人上岸后已是晚饭时候,他知道他的家人都在等他回家吃晚饭。可是,他不想回家,他心里好似有块石头压着,压得他发闷。
灰色的海面上起了一层夕雾,那小小荒岛上的树木岩石渐渐地混合为一片黑影,又渐渐为昏雾笼罩,消失在无垠的黑暗中。他不知道在那里坐了多久,直到下弦的半月,周围的岛屿才又显露出轮廓。在微茫的月色照着的一片无底的寂寞中,他找到了他那颗纯洁的心要他做的一件事。
他跳上船,直奔那小小的荒岛而去。他用斧头匆匆地掘出一个坑,然后小心地埋葬她。他呆呆地站在坟前,忽然一句话涌上了他的口头。
“我替你报仇!”这句话一出口,他感到轻松了。他知道这样一定安慰了死者,他可不知道这样也救了他自己。他不再迟疑,急急地驶回自己的岛上。此时斜月将坠,海面上闪闪的光辉已变成一抹银灰色的平面。这是东方放出的白光,天将晓了。
此事发生的第三天晚上,武诚接到敌人的通知,他们明天又要出发。他站在船边,向那小小的荒岛怅望,他默默地点了点头,瘦削的脸上露出微笑。然后从胸前掏出一把凿子来,在船板合缝处,他凿开了八寸长一寸宽的一道长隙。又从他的破棉被里撕下一块棉絮,塞紧了那道长隙。他收拾好一切痕迹以后,对着那小小的荒岛又点了点头。他感到十分疲倦,就坐在船头沉沉入睡。
太阳升起以后,海面上闪耀着万千的金星。武诚被这强烈的光线照醒了。他探身掬取海水洗脸,看见一群小虾扬扬得意而来。他回手拿起篙竿,游戏般猛打下去,那群虾随着水花乱溅,又落到水里,疾窜而去。他笑了一笑,跳上岸,在沙滩上走来走去,不耐地等着敌人的光临。
还是前天那一队。他们上了船,指示武诚出发的方向。武诚明白,这是去搜索“她”的伙伴,他在心里暗笑了。
船正驶到海洋中,那棉花塞住的长隙已沁了水,船渐渐地沉重,武诚早已感觉出来,他只低头缓缓地摇橹,直至水快到船面,敌人才发觉了。
“你的船漏水 ”那个小队长说,他还不晓得情形的严重。
“我的是新船”武诚仰着头向空中作答,像“她”那骄傲的样子。
“不好!”那小队长觉得有点不对劲。他忙揭起踏板一看,只见下面全是水。
“你,你是奸细!”小队长掏出枪来对准武诚。
“我是中国儿女”武诚记着那女子的答话。
“你们,共总多少人 "
“四万万五千万。”
“啪”的一声,那小队长的枪响了。武诚觉得胸前一阵剧痛,手中的橹掉了下来。
在他向后倾倒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他那一对年老的父母及年幼的妹妹在哭;他又看见那座荒坟里的女子在笑。随着这笑,他缥缈地飞向那小小的荒岛。海上起了一个大漩涡,接着几个敌兵在水面上挣扎,海上继续起了几个小漩涡,就恢复了它无边的沉静,只有那些绵延的岛屿像是永久地浸在日光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对小孩海岸嬉戏画面的描写富有诗意,宁静的生活同后文日寇侵略杀戮形成对比,暗含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女子被害后,武诚感觉像有石头“压得他发闷”,这不仅因为对女子心怀愧疚,更是因为担心自己会被岛上居民责难。
C.当敌人打算乘船去搜索“她”的伙伴时,武诚“心里暗笑了”,“暗笑”的原因是他知道能实施计划,杀敌报仇。
D.武诚回答敌人的问话时,像女子般骄傲,说明武诚受到女子英勇就义的影响,坚定了反抗的信念,敢于与敌人斗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词精准,以“燃烧”形容“抗战的情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民愤怒的状态,并与后文“血性青年”相照应。
B.文章对武诚的新船着墨较多,并强调这是“他一生的希望”“一家四口的生命线”,为后文他不敢轻易反抗做了铺垫。
C.文章善用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例如“向敌人的枪刺上猛力一撞”这一动作表现出了女子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
D.文中两次写武诚对着荒岛“点了点头”,说明他对自己的计划,其实非常纠结,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坚定自己的选择。
8.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能折射人物的心理。本文画横线的三处环境描写分别反映了武诚当时怎样的心理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最后一段既有悲剧性,又具崇高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卢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 盍往依之 ”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三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入乎 何为而至于此 ”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 ”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曰: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佳养其亲乎 吾观杜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节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吾观A杜环事B虽古C所称义烈之土D何以过E而世俗F恒谓G今人不逮古人H不亦I诬J天下士K也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东,中国古代地理概念,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代地理左东右西,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
B.兵部主事,明清时为兵部司官中职位最低一级的官员,掌管章奏文移及缮写诸事,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
C.文中“谭谢不纳”中的“谢”和“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D.坊,城镇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环因为陪同父亲到江东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谨慎小心,讲究信用,喜欢为周围的人着急。
B.张氏因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常允恭故友之子杜环。
C.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热情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张氏,使张氏在杜家安度了晚年。
D.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感动,于是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度评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4分)
(2)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4分)
14.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晴泛舟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①,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春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②柳丝摇麴尘③。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注】①陈人,指旧人,故人。②孀孀(niǎo),形容轻盈柔弱。③麴(qū)尘,借指柳树、柳条,嫩柳叶色鹅黄,似黄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在湖上泛舟,活泼的孩童嘲笑他是年岁已高的“陈人”,诗人感慨万千。
B.颔联写“惊蛰”给自然带来了变化,春雷萌动,风行雨来,天地别有一番气象。
C.尾联诗人说本来想回到亭子里却再次划起了船桨,不好好享受这美景是一种浪费。
D.这首诗不同于陆诗常见的“雄起奔放”而“沉郁悲凉”的风格,显露出明快和欢乐。
16.请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用龟壳、蓍草来占卜预测吉凶,《氓》中的“ ”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卦象吉利,就叫作“ ”。
(2)《荀子·劝学》指出木材须经墨线测量取直,金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以此设喻后引出论断“ , ”。
(3)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酷夏,心不静,气不顺, ① 之余,除了听听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以外,唯靠读书静心。
鲁迅的《故事新编》为戏拟之作,其中共有八篇小说,是鲁迅辗转京、厦广、沪四地而作,前后跨度竟达十四年。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太爱惜身体·依我的理解,他并非厌世,而是身不由己。
一个读透古书的人,写起拟古之作,可谓 ② ——一巧妙的架构、灵气飞溅的对话体,简直取人性命。将它当随笔来读,每读一遍,便激赏一次,真是 ③ 。
《故事新编》的脉络,分明是鲁迅的心迹。1922年的《补天》,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写大禹的《理水》篇,践行着他务实趋真的精神;到了《采薇》,是“隐”与“退”;《铸剑》则是对于权威的轻蔑与挑战;《非攻》篇,借墨子这潭深水,倒映出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再然后,以《出关》《起死》,涂抹出人生与社会的苍凉。
调皮的文笔、始终蓬勃着的少年气以及沉浸式的浪漫,让这个已故去八十六年的、也曾壮怀激烈过的人,依然是我们的良师和益友。如今,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仰仗他的冷峻和深远,让被酷热笼罩的心头一次又一次享受清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初稿是“如今,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取暖,仰仗他人格的照耀,争取活得积极一点”,两者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为什么要这样改 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昭如日月的伟业、震古烁今的史诗,积淀着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也让人们从共产党信仰的实践中相信“相信的力量”。这一年,人们更加坚信 ① 、祖国是最强的依托。时代自有其机遇和挑战,躺平者眼里的命运只有曲折、人生充满不幸,奋进者却能从曲折中开掘希望、 ② 无臂少年彭超用脚写字,最终考入了同济大学法学院;“励志博士”黄国平感谢不堪回首的岁月,在与命运死磕中改变了几乎写就的结局。 ③ ,他们的未来仍将续写精彩,因为人生底盘的铺垫是在“十四五”规划中行进的中国,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中国,是科技自立自强、能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中国,是晚舟归航感言“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的中国,是“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中国,是牺牲生命也要献上“清澈的爱”的中国……新时代的光芒会照射到每一个人,天道酬勤的国度从不辜负奋进者。同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正是我们时代、祖国的铮铮誓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从文段中提取三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维特根斯坦
材料二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凤庆县第一中学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B.“主张人定胜天”错误,材料一中只提到“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没有说是“人定胜天”,选项于文无据。C.“追求自然情趣和出世情怀”错,材料一原文有“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兰,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器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对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可知还有“闲适生活”。D.“严格对称”错误,材料一原文为“规则谨严”。
2.A 【解析】“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表现在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创造,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是“甚至可能全由人工创造”选项于文无据。
3.B【解析】A.“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没有比较谁更优。C.“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错误,反映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D.“如出一辙”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这些都是人工“手法”创造的艺术意境,不是“道法自然”。
4.①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②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自然”角度:朝爽亭坐山临水.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②“借景”角度:亭坐落于园中至高点,可“俯借”满园春光之景;亭下临一池秋水,可“镜借”天光云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B 【解析】“担心自己会被岛上居民责难”无中生有,根据原文“那女子给他一种惊讶,一种羡慕,那女子死的干净利落,更使他崇拜”“在微茫的月色照着的一片无底的寂寞中,他找到了他那颗纯洁的心要他做的一件事”可知,武诚是因为反思自己为日寇驱使、找不到自己应当要做的事而感到迷茫、自责。
7.D 【解析】“说明他对自己的计划,其实非常纠结。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坚定自己的选择”说法有误,根据武诚两次“点了点头”前后的描写可知,武诚其实内心非常坚定,点头是为了说明他最终选择了与那名牺牲的女子同样的路。
8.①第一处,以幽暗昏惑的环境描写,反映武诚当时为女子英勇就义的行为所打动,却又因担心家人而不敢反抗的矛盾、纠结、迷茫心理。②第二处,以白日初升的环境描写,反映武诚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放松的心理。③第三处,以环境的光芒万丈,反映武诚内心做出抉择的坚定心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武诚牺牲,徒留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为他伤心,这体现了悲剧性。②但武诚虽死,却死得光荣,这体现了生命意义的崇高感。③同时,武诚一人因抗日而死,但却能使四万万五千万中华儿女英勇抗日做出同样光明的选择,这体现了民族大义的崇高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EH(每选对一处给1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解析】句意: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11.D 【解析】“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意思相同”错误,教坊是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俗乐的乐舞机构,“教坊”的“坊”是官署名,与文中的意思不同。
12.A 【解析】“喜欢为周围的人着急”错误,文中“好周人急”意思是乐于救助别人的急难,选项对“周”理解错误。
13.(1)老母的境遇十分困窘,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官,那里的亲戚朋友,或许还有活着的,也许有万一的希望。(“困”“存”“冀”各1分,句意1分)
(2)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离开的人太多了!
(“事变势穷”“蹈”“背”各1分,句意1分)
14.①用谭敬先拒不收留张氏衬托出杜环扶危济困的高尚品格。②用张氏亲生幼子常伯章拒不奉养衬托杜环奉养张氏的厚道善良的品格。③用张氏做客不安的心情反衬杜环的善通人情。④用张氏脾气不好反衬杜环的孝敬有加。(每点1分,任选三点作答、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他的祖上是卢陵人,因为侍奉父亲杜一元在江东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杜环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在别人危难的时候帮助人家。他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病死在九江,家庭破落了。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六十多岁了,在九江城墙下痛哭不止,没有归宿。有人告诉她说:“现在在安庆府做知府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 何不到那里去依靠他 "老母搭乘别人的船去拜望谭敬先。谭敬先谢绝不接纳。老母的境遇十分困窘,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做官,那里的亲戚朋友,或许还有活着的,也许有万一的希望。于是又掉着眼泪哀求别人将她带到了金陵,打听了亲戚朋友中的一两个人,没有还在的。接着又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路上行人回答说:“一元死去很长时间了,只有儿子杜环还在这里,他家住在直鹭洲坊。"老母穿着破衣烂衫,冒雨走到杜环家。杜环正在陪着客人说话,见到老母十分惊愕,就像曾经见过她的面似的。于是问她说:“老母不是常老太太吗 为了什么事来到这里 ”老母哭着告诉杜环来到这里的缘故。杜环也在一边流泪,搀扶着老母坐下,向她行礼,又喊妻子儿女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老母的湿衣,端来米粥让老母吃,抱来被子让老母休息。老母打听过去与她家交往密切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伯章。杜环知道她家的老朋友没有在这里的,不能去依靠他们,又不知道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太太说:“天正在下雨,雨停了为您老人家去打听。假如没有人侍奉您,我家虽然贫穷,难道不能供奉您老人家吗 ”当时正值战乱之后的饥荒年月,百姓们亲骨肉都不能互相保全。老母见杜环家境贫寒雨停之后坚决要出去寻访别的朋友。杜环让妻子陪嫁的侍婢跟她一起去。到天快黑时,果然没有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杜环买来布匹绸缎,让妻子为老母缝制衣服被子。自杜环以下的家人,都把老人当作母亲来侍奉。老母性情狭隘急躁,遇到稍微不舒心的事,便怒骂不止。杜环私下里嘱咐家里的人,让老人由着她的性子行事,不要因为家境困难,怠慢老人与她计较。老母有痰喘的病,杜环亲自为她熬药,给她拿调羹、筷子。因为老母的缘故,不敢大声说话。过了十年,杜环奉皇帝的旨意到会稽去祭祀神庙山灵,回来时路经嘉兴,遇到了老母的儿子伯章,杜环垂着泪对他说:“太夫人住在我家,日夜想念你以致得了病,你不能不尽早去见她老人家。"伯章好像没有听到什么一样,只是说:“我也知道母亲在你家,只是路远不能前去。”杜环回到家过了半年,伯章才来。老母见到她的小儿子,抱住大哭。母子相见后,伯章见母亲老态龙钟,担心不能一起走,竟撒谎说还有别的事情,告辞而去,从此不再管他的母亲。杜环侍奉老母更加恭敬周到,然而老母也更加想念伯章,疾病顿时加重了。临死之前,抬起手来向杜环说:“我拖累了杜君!我拖累了杜君!祝愿杜君的子孙,都像杜君这样!”说完这几句话便咽气了。杜环买了棺椁恭行殡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了地,安葬老母,逢年过节经常到她的墓前祭奠。史官评论说:朋友之间意气投合时,表示将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处于困境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离开的人太多了!何况能在朋友死去之后而赡养他的双亲呢 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15.A【解析】“活泼的孩童嘲笑他是年岁已高的'陈人’”错误,应是诗人自己看见周围都是活泼的孩童,觉得自己年老了。
16.①情感表达:精炼细腻地描绘了波光粼粼的湖水和袅娜而随风摇曳的鹅黄嫩柳,突出“惊蛰”时节春景的生机与美好,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②结构安排:颔联总体描写“惊蛰”给自然带来的变化,颈联则具体描写了这种变化,自然引出尾联,为写诗人再次泛舟享受美景做铺垫。(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示例一: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示例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示例三: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示例四: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每句1分)
18.①心浮气躁②驾轻就熟③爱不释手(每词1分,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解析】①处,语境“心不静,气不顺”强调酷夏人容易心气浮躁,可用“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②处,语境形容鲁迅读透古书,写拟古之作就非常容易,可用“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③处,语境形容读鲁迅的《故事新编》的人对书的喜爱之态,爱不释手(爱不忍释)。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喜欢得舍不得放手。
19.①两句都用了比喻,都是在讲读鲁迅书的感觉,但所用的喻体不同,初稿是比作取暖,改句比作吹空调。②改句与上文提到的“酷夏”的时节特点、“靠读书静心”的目的和作者读《故事新编》的收获和感觉相呼应,凸显了作品的冷峻深远给自己的深刻启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0.①时代是最大的靠山
②在不幸中看到馈赠
③有了这份苦难中萃取的坚韧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处结合下文“时代自有其机遇和挑战”,本句重在强调时代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答案。②处结合上下文,躺平者和奋进者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结合上句“躺平者眼里的命运只有曲折、人生充满不幸”,因此,据上文信息可知,此句子强调的是“奋进者在不幸中看到馈赠”。③处结合上下文,本句重在强调“奋进者战胜苦难的坚韧精神”,从而确定答案。
21.坚信奋进 爱国(每词1分)
【解析】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由第一层可知,“人们更加坚信时代、祖国是最强的依托”可提取“坚信”;由第二层可知,从列举的奋进者的故事,可以推出他们不断奋进、书写精彩人生,可提取“奋进”;由第三层奋进者对祖国的铮铮誓言,“清澈的爱”,可提取“爱国”。
22.新时代的光芒会照耀到每一个人,天道酬勤的国度从不辜负奋进者。同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正是我们对时代、对祖国的铮铮誓言。(每改对一处得2分)
【解析】画横线处语病有二:一是动宾搭配不当,将“照射到每一个人”改为“照耀到每一个人”;二是缺少介词,将“正是我们时代、祖国的铮铮誓言”改为“正是我们对时代、对祖国的铮铮誓言”。
23.【写作指导】
材料一 引用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和人生要沉稳务实,一步一个脚印;“云端跳舞”可以理解为对事业、对人生浮躁轻率,虚无缥缈,毫无依托。从句中可以看出哲学家的观点:赞同沉稳务实的人生追求,鄙弃浮躁轻率的人生选择。材料二引用王安石的诗句,意在说明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或者登高才能望远,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综合看来,在立意方面,可以写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和格局,又要有沉稳务实的行动。行文思路上,可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只有胸怀远大,才能找到人生中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只有在脚踏实地中,我们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理想。然后从两方面具体论述,考生可以写新时代,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理想和信念的鼓舞下不断进取,这是成功的内在动力;又要有脚踏实地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理想、信念不懈奋斗,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最后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远大的理想让我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脚踏实地”我们才不会沉湎于虚无的梦境,因此,仰望星空是我们捕捉梦想的开始,脚踏实地则是我们让梦想成真的途径。
参考立意:①沉稳务实的人生最美;②勇攀高峰,登临绝巅;③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④高远的格局,踏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