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下学期5月新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三下学期5月新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6 11:2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新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1)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世界平衡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局而提出的全球治理、国际交往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延续。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的当代表达,中华优秀文化提倡“以他平他谓之和”,进而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最佳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根据不同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提出了“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个概念,认为只有“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为它超越了资本逻辑,不会以某种特殊利益为导向,而是一个包含共同利益追求,使个体自由利益与群体利益能达到和谐状态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对人类思想史中其他“共同体”概念的继承与批判。在众多共同体概念中,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和英国学者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的共同体概念影响较大。滕尼斯从历史的维度审视了现代都市生活与乡村民俗生活的差异,认为前者是社会,是“一种人工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而后者是共同体,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提出过著名且影响深远的论点:民族不是许多客观事实的总和,而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是一种被想象的创造物。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些共同体概念的批判体现在它超越了血缘、地缘和民族的边界,力图带领全人类进入遵循人本逻辑的有机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究竟是什么?概括来讲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共建开放包容、和平美好的世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理念。是占据人类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理念。其中和平的理念、发展的理念、公平的理念、正义的理念、开放的理念、民主的理念、自由的理念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行动。具体而言,是人类正在推进和探索的,有时是极为艰难的现实行动。这方面,我国起到了排头兵作用。比如,“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成人之美”的博大胸怀。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趋势。是赞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和人们会越来越多,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和人们越来越少的趋势。一言以蔽之,赞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容改变的历史大趋势。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大势,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搏弈,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摘编自许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与呈现形式》)
材料二: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复兴的中国为全球化、全球治理提出的代表性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也是天下大同、丝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告别普世价值的迷思,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球化、全球治理铸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如何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内敛、并联、和平方式实现,推动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新秩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进步超越文明优越。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美人之美”,打造均衡全球化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则是结合自己的国情,有序地建立经济特区、开发区、经济园区等,自信自觉地探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从自身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立己达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命运与共伙伴网络。五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实现伟大复兴,是人类现代化更具包容性的叙事,开创了现代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式路径。未来,中国更应该通过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命运自主,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人类共同现代化,构建命运与共、互联互通的全球伙伴网络,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王义桅《回应“世纪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为全球治理、国际交往提供的“中国方案”,它是着眼于世界平衡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局而提出的。
B.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之道”的当代表达,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延续。
C.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同体”超越了资本逻辑,不会以某种特殊利益为导向,而是包含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只有它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D.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容改变的历史大趋势,应顺应历史大势,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和平、发展等理念,它占据着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天下大同、丝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成人之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出的胸怀。
D.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美人之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B.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
C.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环境就是财富。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简要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丫头她妈
林斤澜
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是有个秘密。这个秘密,她的男人袁相舟不知道,斜对面卖鱼丸的女人家溪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矮凳桥街上有少数人——说是少数,不过两只手是数不过来的起了个名字也叫不开,连个外号都没有人肯费心思,只叫做癞头、跛脚、缺牙齿,若是女人,就叫做她妈、他婶、阿嬤、阿婆……
矮凳桥历代田少人多,老古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矮凳桥这方土,却是养不活矮凳桥人。农田上的“生活”,也用不着这么多人去做。袁相舟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挑类水担化肥凡是肩膀吃力的,她妈决不指使儿女。袁相舟是什么也不插手,哪怕街上没有生意好做,她妈也宁肯叫男人家笼着手坐着。
做饭,也是她妈的事。煮熟了饭,热了菜,地妈告诉一声丫头盛起来吃,自己却走到街上来,经常过街走到斜对面,在溪鳗的鱼丸摊子那里,帮忙洗洗碗,添添火,说一会儿话,再回家去吃剩饭剩菜。她妈的食量很好,什么都吃,吃什么都有滋味。
她妈煮熟了饭自己走开,起先是困难时候,她觉着坐下来只张半张嘴,筷子只点点盘边,倒不如剩多剩少做一口咽下去的好。后来,成了习惯。到街上站一站,屋檐下听听新闻,摊边说两句话,成了她的文化生活,她的唯一的娱乐。
不过有时候也说几句,说的是梦。这梦不是有文化的人,那种诗意的东西,也不是哲理,也不是比喻。这算不算一个秘密呢!
“昨天晚上我梦见下大雨了。”丫头她妈常常只用一句话,就把她的梦说完。溪鳗心里有一本梦书,是一个圆梦专家。她手里忙着,也不妨碍心里翻到梦书的下雨篇,接着查问细节:
“你在屋里还是屋外?”“屋里。”
“屋里漏不漏?”“不漏。 ”“那还好。”
……
“我和你说了吧,只许放在心里,不许挂在嘴上。只怕是个劫数,人会饿着,矮凳桥会墨黑,地面上会精光。不过你不要紧,你屋里不漏,你一家人都会熬过来的。”
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溪鳗的鱼丸摊子也“割”掉了。街上的店面都上了门板,再后来“困难时期”来了,街里街外都寻不着吃……她妈觉着溪鳗的圆梦,句句灵验,算得半个神仙。内乱武斗的年头,溪鳗只开半扇小门,没有特别的事情不让人进屋。丫头她妈来站一站,也是一个门槛里一个门槛外说几句话。
……
溪鳗接着说:“前天车钻他妈来说, 上面挑飞机兵。车钻样样及格,就是肩膀头多一块肉,那是从小挑担叫扁担压出来的,人家不要。”
过后一天,丫头她妈挑着两箩番茄回家来,正好遇见儿子,儿子见妈妈脸都挣红了,拿过扁担来挑了走。走出去十多步,她妈忽然想起什么,叫道:“放下,放下。”
儿子不明白。她妈抢上前来挑走了。
从这以后,父子两个休想帮忙。实在当忙时候,丫头倒还可以打个下手。袁相舟有回问道:“我总比丫头多一把力气。
她妈说:“你总会有转运的一天,不要运是转了,当老师又不要你了。”(注:袁相舟以前是中学教师。)袁相舟也只笑笑。
谁知转运时候当真到来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一下来,本地土话叫做“声叫声应”,矮凳桥街上马上活泼起来,一转身,闹成了专业的钮扣市场。
不用说袁相舟,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也成把地抓钞票。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栗赚钞票。只有丫头她妈,还是泥里来水里去,也还是填不饱自家几张嘴,若论钞票把人分三六九等,她妈人前人后连个屁也放不响。
有天,她照旧到溪鳗那里站饭前的一站。溪鰻店门大开。里边有两个木匠师傅在装修吊脚楼,一番大干的景象。
“我昨天晚上,梦见发大水了。”
“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了……头她妈,你要转运不要,要,听我一句话:种菜。”
丫头她妈笑眯眯走回家来,多少年圆梦都没有这一回开心。不过她还是和家里的谁也不商量,管自种了菜。
种出菜来就要挑上街叫卖。她不会叫,只把菜筐放在溪鳗店门口。过不了几天,她的菜挑子一上街,就有开饭馆的大师傅大声叫住,就有发了财的“大好佬”当街拦住,他们专挑新鲜细菜,不在价钱。
她妈从小种田,现在才觉着种出来的东西,珍贵。在众人眼里,旺俏。她先把旧箩换成新筐,敞口,好把细菜摆开。她的菜都要洗过涮过,青菜要显出青是青白是白,萝上不带泥,红的红黄的黄。叶子要挺着,一张是一张,不夹带黄的萎的。不该带根的齐根砍掉,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
她原本头不梳脸不洗,也不怕站在街上听新闻。现在要换上干净鞋袜,有时穿上紫红毛线衫挑上菜筐,不怕磨损。
她现在很爱面子,讨价还价,若是还的价不是行情,她连理都不理。真正是新上市的好货色,她还言不二价哩。
后来市场管理把农副产品,规定在东口。丫头她妈的菜担随便钻小巷走屋檐下,都可以抄近路走到东口去。她不,还是从西口进街,穿过整条街,让人们看着她的成果,啧啧的啜牙花,又决不违反规定一路走一路卖。让开饭馆的有着点急,只能预定三捆两捆的。让吃鲜货的“大好佬”差不多是央告给留下一-把两把。当然, 溪鳗做鱼丸鱼饼用的小葱鲜姜,鱼汤头里用的小白菜、寸把长的蒿菜,那是不用招呼给送上门的。
不过有人说她是不是摆起架子来了?叫声丫头她妈给留点菜,她总是嘴皮动动的,说句什么话听也听不见,脸上还板板的,倒像保守着什么秘密。袁相舟听见人家这么说,哈哈一笑,说,要说她妈有秘密,天晓得,她的秘密就是做梦。
她妈听见这话,也不和袁相舟理论,倒和溪鳗说:“什么做梦哩。人家叫我丫头她妈,我嘴皮动动是说,我有名姓。我妈妈梦见发大水生的我,起个名字叫王梦水。
(选自《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溪鳗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行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就是以溪鳗店铺的变化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B.小说中丫头她妈的“梦”充满了民间文化的色彩,是贯穿文章的一个重要线索,“圆梦”也是丫头她妈人生的转折点。
C.困难时期,丫头她妈煮熟了饭就走到街上站站,再回家吃剩菜剩饭,作者借此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D.小说中除了丫头她妈之外,还写了居住在附近的百姓,可以说是以群像塑造的方式展示了矮凳桥的民俗风情。
7.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小说与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样具有散文化色彩,情节松散,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B.小说开头说“丫头她妈没有名字,可有个秘密”,但直到结尾处也未点明“秘密”的内容,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开放性。
C.小说在叙述人称上,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
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思考,如小时候有名字,为什么后来名字不用等。
8.请简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6分)
9.林斤澜在他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中,自觉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请结合丫头她妈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寞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毅。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林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固,犹秦之有具围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尊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 殽之战》)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钥匙,北门之管就是北城门的钥匙,代指郑国把自己都城的守御重任委托给了杞子等秦人。
B.诸,兼词,“访诸蹇叔”的“诸”和《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的“诸”意思和用法相同。
C.乘韦,乘代指四,韦是熟牛皮,即四张熟牛皮作为犒劳军队的先行礼物,后用以比喻先送的薄礼。
D.脯资气牵,脯是肉干,资是指财物,气牵指牲畜。文中是泛指馈赠的各类干肉、粮食等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之后,他头脑清晰,善于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全力出兵攻打郑国。
B.蹇叔劝秦穆公不可出兵,老谋深算、满腔忠愤的他送子“与师”时指出秦师此行会在殽地受到晋人伏击。
C.郑国商人弦高遇到秦军后,一边派人通知郑国,一边以犒师为名,警告秦军,暗示郑国已作好战争准备。
D.郑穆公接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察看,看到杞子及其部下已做好开战准备,就派皇武子把他们驱除出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4.蹇叔从哪些方面劝说秦穆公不可出兵?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玩月
韩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点明了地点和描写对象,“玩”字活泼灵动,增添了人与月的亲近之感。
B.首联中的“万顷”在表现洞庭湖湖面广阔的同时,也写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与“明月别枝惊鹊”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由眼前月写到瑶台月,使现实与想象交相辉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16.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题材相同,但写景的侧重与用意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2)杜牧在《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殿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我们身边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容貌和身体状况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然而, ① 。此外,更重要的是,年轻或衰老,并非只在表面。研究发现,人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生物“时钟”,记录着不同的年龄。这些“时钟”根据每个人的遗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存在很大差异。
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能感受到自己的脖子、手、脸更容易长皱纹。如果你经常用右手,右手往往看起来比左手更老; ② ,眼角更易长鱼尾纹。皮肤能最直观地呈现衰老,不同年龄之间或者同龄人之间,皮肤状态也千差万别。那么,皮肤之外的器官呢?
研究人员测算了各种器官和系统随年龄的变化速率,构建了生物学年龄,然后用生物学年龄做比较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人体不同器官和系统的衰老速度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生物“时钟”。可能肝脏的“时钟”指向21岁,但肾脏已经提前“奔四”了。此外,每个人每个器官的衰老程度差异, ③ 。经过科研人员用这些信息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看到了可能与衰老速度相关的一些基因或者代谢通路。
也许在将来,延缓衰老不再是神话。即使年迈,自己依然可以很美很健康。正如美国诗人狄金森所言,“我们并非在年复一年地变老,而是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对照关系又称对举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义相反相对,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照说明情况。请从对照关系并列句中“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框线的句子。(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它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外激素通讯实现的前提。
嗅觉的受器位于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其中包含了支持功能的皮膜细胞和特化的嗅细胞。①__________,即是说它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之下,味觉是一种近感。脊椎动物的嗅觉感受器通常位于鼻腔内由支持细胞、嗅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嗅上皮中。在嗅上皮中,嗅觉细胞的轴突形成嗅神经。嗅束膨大呈球状,位于每侧脑半球额叶的下面;嗅神经进入嗅球。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一些能够引起嗅觉的物质,这些物质穿越鼻粘膜到达上皮组织与嗅觉纤毛接触;嗅觉纤毛会刺激细胞质延伸物末端——粘膜芽状物的细胞膜,将此一嗅觉刺激传送到休耳菜氏细胞的细胞质。
人生病时,②__________。若不明原因的闻不出气味则叫作失嗅,此症由于鼻腔阻塞,空气到达不了鼻子的灵敏区;其次是嗅觉神经受伤或损坏,以及脑的嗅觉中区有病。鼻阻塞性失嗅是由于鼻息肉、肿瘤和鼻粘膜肿胀。鼻的嗅觉神经损伤多由于病毒感染和过敏反应,此外头部损伤、鼻部手术或肿瘤也会造成嗅觉神经组织损伤。失嗅的人仍可靠舌头分辨出咸、酸和苦味,但③__________。
21.下列句子的破折号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漂泊在旅途中。因之有人认为:“沿途绝住的美景总是最动人,一路走一路欣赏啊。”有人认为:“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还有人认为:“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是一种美,中途易辙,也可能是另辟蹊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延续”错,强加因果。
2.答案:D
解析:“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美人之美’”错,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
3.答案:C
解析:A项侧重点在交流互鉴,B项侧重点在开放包容,D项侧重点在环境保护。
4.答案:①材料一侧重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厚的思想渊源及呈现形式。②材料二侧重谈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的具体做法。
解析:
5.答案:①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新秩序。②倡导“美人之美”,打造均衡全球化版图。结合国情,有序地建立经济特区等,自信自觉探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③立己达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命运与共伙伴网络,开创了现代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式路径。
解析:
6.答案:C
解析:困难时期,丫头她妈煮熟了饭就走到街上站站,再回家吃剩菜剩饭,作者没有进行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人物任劳任怨的品格,而是举重若轻地刻画,看似淡淡一笔,实则极重。
7.答案:B
解析:结尾处已点明“秘密”的内容,即她有名字,叫王梦水,使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8.答案:①语言通俗质朴,直白浅显,口语化。如“发吧发吧,你看看街上,不和发大水一样”,“青是青白是白”“一张是一张”等。②善用方言词汇,地方特色鲜明。如“老古话”“‘生活’”“墨黑”“当忙时候”“声叫声应”“旺俏”“大好佬”等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③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主。如“钞票钞票,满街地飞钞票,说钞票赚钞票”等短句给人以节奏简洁明快之感。(或句式上整散结合,以散句为主。如“她妈说,喂不饱几张嘴,用几个人做什么?顶多插秧时候,儿子去甩甩秧苗。收割时节,丫头去捆捆稻草”句,整散结合,既长短不一、灵活自由,又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整体上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④运用比喻的修辞。如“该带根的齐簇簇和老人家的胡子一样”,以生活化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丫头她妈把菜摆得极为齐整。⑤善用叠词,如“连那么个丫头坐着点点数,装装塑料口袋,贴贴招牌”,“点点”“装装”“贴贴”等叠词的运用,使动作富有极强的画面感(或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解析:
9.答案:①所谓对女性的深切关怀是指发现肯定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尊重属于女性独立自由的审美等。我认为在这篇小说里作者正是借丫头她妈这一角色来表现对女性的深切关怀。②借助“家里的几分田,就是承包在丫头她妈一个人身上,决不指使儿女,也不让丈夫插手”等内容,作者肯定了一位任劳任怨(或勤劳能干或勤恳持家)、质朴慈爱的传统女性形象。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丫头她妈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从一位传统的女性转变为敢于展示自我、实践自我社会价值的独立人;从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到强调自己的名字,颂扬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人尊严的追寻。
解析:
10.答案:C
解析:原文标点: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11.答案:B
解析:“访诸蹇叔”的“诸”相当于“之于”(代词+介词),“不识有诸”的“诸”相当于“之乎”(代词+句末语气词)。
12.答案:A
解析:“他头脑清晰,善于听取各方意见”错,秦穆公利令智昏,刚愎自用,没有听取蹇叔的意见。
13.答案:(1)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在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14.答案:①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能取胜的。②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士兵们会产生怨恨之心。③行军千里,远方的君主一定有所防备,劳师动众却可能一无所得。
解析: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乌鹊因天气寒冷而受惊离巢”错误。“寒惊乌鹊离巢噪”以夸饰明月之皎洁冰清,乃侧写烘托。并非是因天气寒冷。故选C。
16.答案:①本诗写景侧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其时诗人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②《念奴娇·过洞庭》写景侧重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词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表达了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写洞庭湖写景的侧重和用意:首二句描述秋夜月光下,辽阔的洞庭湖一派洁白景象,为总体概写,此下三、四两句即细写。第三句写明月如沉浸湖中潭底,乃写月之倒影,第四句刻画湖波银光闪烁之月景,乃写月光照射湖面之光耀景象。五、六两句以“乌鹊离巢噪”,“蛟龙换窟藏”以夸饰明月之皎洁冰清,乃侧写烘托。末二句则为联想之辞,以琼楼玉宇挹酒浆之仙宫情景,以写皎皎明月之美好。写景侧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宽广的湖水。其时诗人正壮年,尚在觅仕,游历山川,见此湖光水色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湖水和清月的赏玩之情。《念奴娇·过洞庭》写景的侧重和用意:“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开头三句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静谧、开阔的画面,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还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恬宁。“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二句就隐约地暗示了这种物我“和谐”的快感,一个“着”字,表达了他如鱼归水般的无比欣喜,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露得更加充分。写景侧重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此时的天穹地壤之间,一片空明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体透亮。词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张孝祥此行,刚离谗言罗织的是非场不久,他有高洁的人格,有超旷的胸怀,跳出“小我”的圈子而悠然心会此间的妙处和出此潇洒超尘的词篇。他的“悠然”是在经历了“世路”的坎坷艰险后才达到的一种“圆通”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17.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8.答案:①有的人却十分显老;②如果你很爱大笑;③往往与基因密切相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首先观察该空前后的标点符号,前为逗号,后为句号,说明该空所填内容应与“然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另外,“然面”表示对上文的转折。该空前面讲“有的人容貌和身体状况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则该空所表述的情况应与此截然不同,据此可知该空可填“有的人却十分显老”之类的句子。②处,由横线前面的分号可知,该空所填内容与前面一个分句类似,应为假设表述。且根据生活常识,人的“眼角更易长鱼尾纹”与爱大笑有关。因此,该空可填“如果你很爱大笑”之类的语句。③处,由后句提到的“基因”可知,“每个人每个器官的衰老程度差异”可能与基因有关。因此,该空可填“往往与基因密切相关”之类的语句。
19.答案:科研人员用这些信息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一些可能与衰老速度相关的基因或者代谢通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句首“经过”导致整句主语缺失,可删除“经过”;二是语序不当,数量词“一些”位置错误,应当调至“可能”之前;三是搭配不当,“基因或者代谢通路”不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可将“看到”改为“发现”或“找到”。
20.答案:①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运用,突出强调了人们面对衰老应有的别样认知及乐观心态,加强了语意;②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运用,可以相互补充,使表述更周密,观点更鲜明,意思更显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应该依据题干理解对照关系并列句的特点,即“前后分句的意义相反相对,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照说明情况”,由此可知,在句式上,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使用,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突出观点,加强肯定句语意或否定句语意的作用。则本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运用,以“焕然一新”来理解“变老”,突出强调了人们面对衰老应有的别样认知及乐观心态,加强了语意;在内容上,狄金森所言是为教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时光的流逝,“年复一年地变老”与“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内容上相反相对,同时也相互补充,扩大了语境范围,使表述更周密,观点更鲜明,增强了表达效果。
21.答案:C
解析:A项破折号标示(话题转变:陈述对象变化);B项“但”字本身带有转折的意思,前面加破折号是转折的语势更强;C解释说明;D项表示意思的递进。
22.答案:①嗅觉是一种远感;②常常会嗅觉消失;③无法分辨香、臭/气味
解析: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对人生进行定义,认为人生不断漂泊在旅途中。人的一生该如何漂泊,怎样度过,不同的人对“漂泊”(度过人生)有不同的认识:第一种:有人认为“一路走一路欣赏啊”,一路就是“人的一生”的形象化说法,“欣赏”就是对“人的一生的态度”,因为沿途有绝佳的美景,所以要“一路走一路欣赏”。这里的欣赏,是一种心态,是积报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这种心态源自于对人生有通透的认识与思考,明白自己人生的目标意义,清醒豁达,境界纯正。“慢慢走,欣赏啊!” 做好自己人生的 “设计师”,做好自己生活的主人。不是一味匆匆赶路,而是享受人生的过程与意义。第二种,有人认为:“途中透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是说人生旅途中不仅有绝佳美景,也有很多诱惑,这种认识强调“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也就是让考生谈“人的一生”旅途中首先要确定好目标,然后要心无旁骛,不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一定坚持到底。否则会“误入歧途”,走错人生之路。在人生旅途中要坚守目标,奋然前行。第三种,有人认为:“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是一种美,中途易辙,也可能是另辟蹊径。”此观点与前二个观点有所不同,侧重点是说“中途易辙”,适时改变方向,改变目标。“途中的诱惑与困惑”既是懦弱者徘徊不前故步自封的借口,又是让勇往直前的人走向成功的“加油站”,“也是一种”别样的“美”。“中途易辙,也可能是另辟蹊径”为实现人生的美好,达到人生意义应有的境界,我们应当确立目标,坚守目标,更应当适时改变目标。“中途易辙”也许可能会“柳暗花明”,得到意外的收获。综上,确立目标、坚守目标、适时改变目标,这三个关键概念信息,即本作文题的核心内涵。考生用这三个三元概念进行思辨。
当然,材料第二段是本次作文的“驱动任务”。“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由此可见本次写作属启示类作文,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感悟、思考就是文章的中心,议论文的论点。同时,作文材料中三种观点的启示都是符合题意的,只写一个观点也行,思辨性不强也行,只写“坚持目标与改变目标”的二元思辨也行,能够以“确立目标、坚守目标、适时改变目标”为中心的三元思辨则更深刻更有亮点,也更难能可贵了。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赏旅途美景,走人生之路。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生处处美景,边走边赏,沿途中的美景总是美好而又动人。二、人生处处诱惑,边走边克。途中的诱惑比比皆是,当然,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就会被诱惑所吸引,误入歧途,但是这种情况也是最常见的,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坚定一心,不被诱惑干扰。三、 美景是美,而诱惑与困惑亦是一种美。在诱惑与困惑中磨砺,在逆境中蓄势,必定能积蓄洪荒伟力,冲开绝壁夺隘而出,奔向更加辽阔宽广的新天地。
立意:
1.人生旅途中,不要一味匆匆赶路,要享受过程。
2.人生旅途中,要瞄准目标,奋然前行。
3.人生旅途中,适时改变和调整目标,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
4.人生旅途中,锚定目标直行和边行边调整目标各有奇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