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冲刺重高”压轴训练(十八):简单机械(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冲刺重高”压轴训练(十八):简单机械(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17 22:5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匀速运动了s,已知物体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为物重的n分之一,不计绳重、绳与轮、轮与轴间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力的功为Fs B.额外功为
C.拉力的功率为2Fv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小明帮爸爸把一个质量为240kg的重物搬到2m高的车上。为了省力采用5m长的木板搭了一个斜面,如图所示他用1200N的力用了5min匀速将重物推到车上。关于此简易斜面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N/kg)(  )
A.重物所受到的摩擦力为1200N B.他做功的功率为20W
C.他做的有用功为6000J D.该斜面装置的机械效率为50%
3.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杠杆支点O距左端L1=0.3m,距右端L2=0.4m。在杠杆左端用绳子悬挂边长10cm正方体A,在右端用绳子挂上质量6kg的物体B,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A对地面的压强是2000Pa,此时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A物体的密度6g/cm3
B.假如杠杆可以变长,只要把B物体向右移动10cm就能把A提起来
C.A物体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A物体受到的合力为80N
4.“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则谚语故事。如图,小和尚甲、乙将总质量30kg的水桶(含水)用轻绳悬于轻质木杆的O点,分别在A、B点(肩膀与木杆相接触的点)以竖直向上的力共同抬起木杆,已知AO∶BO=3∶2,忽略手对木杆的作用力,若抬起水桶后木杆保持水平。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以甲和尚肩膀为支点此杆是一个省力杠杆;
②以乙和尚肩膀为支点此杆是一个费力杠杆;
③若甲、乙和尚质量相等,则两和尚对地面的压力F甲∶F乙=2∶3;
④将水桶从地面缓缓抬起50cm,至少需克服水桶(含水)的重力做功150J。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如图所示,在16N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以0.2m/s的速度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已知物体重力为24N,斜面高度为1m,长度为2m。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运动到顶端时,忽略绳重和动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1m/s B.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为20N
C.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75% D.拉力F的功率为3.2W
6.在我国古代,简单机械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护城河上安装的吊桥装置就是一个例子,如图所示。在拉起吊桥的过程中,吊桥可以看成一个(  )
A.省力杠杆,支点是点 B.省力杠杆,支点是C点
C.费力杠杆,支点是点 D.费力杠杆,支点是C点
7.重为30N的物体在大小为20N的拉力F的作用下分别在水平面和斜面上进行了两段运动,所用时间均为10s,斜面高2m。拉力F的方向始终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均为20N B.斜面上拉力F的功率为0W
C.斜面上拉力F所做的功为60J D.斜面的机械效率为60%
8.一根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在杠杆的中点挂一重物G,在杠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保持水平的力F,如图所示,力F使杠杆从所示位置慢慢抬起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力F和它的力臂lF、重力G和它的力臂lG的变化情况是 (  )
A.F增大,lF增大 B.F减小,l F增大
C.G不变,lG减小 D.G不变,lG增大
9.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杆秤。称量时杆秤在水平位置平衡,被测物体和秤砣到提纽的距离分别为0.05m、0.2m,秤砣的质量为0.1kg,秤杆的质量忽略不计,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kg。若秤砣有缺损,则杆秤所测物体的质量会______(选“偏大”或“偏小”)。
10.如图所示,为一可绕点自由转动的轻质杠杆,垂直于,且长度为,长度为,在中点处挂一质量为的物块,要求在端点处施加一个最小的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则力的力臂应是______,最小的力是______。
1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小明安装好杠杆后,发现其左端下沉,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如图乙所示,杠杆调节平衡后,在A处悬挂3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5N。如果在B处施加一个拉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拉力最小为   N;
(3)课后,小明制作了一个简易杠杆,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在它两边恰当位置分别放上2枚和4枚同种硬币,使其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如图丙所示,则力臂L1:L2=   
1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小科先把杠桩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
(2)如果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个钩码重0.5N,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   ,如果保持弹簧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沿虚线方向拉,为了保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数   (选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
(3)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如图丙所示。
①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重心;
②将质量为M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 向右移动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七重新保持水平平衡。记录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L1和刻度尺的   到支座的距离L2;
③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刻度尺的质量m=   (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13.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提高机械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机械效率,要从研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出发,寻求办法。
(1)为了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小明选取了大小相同的滑轮,利用图甲和图乙装冒进行实验,并把数据整理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滑轮材质 钩码重G/N 提升的高度g/m 有用功W有用/J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总共W总/J 机械效率
1 铝 1 0.1 0.1 0.6 0.3 0.18 56%
2 铝 2 0.1 0.2 1.0 0.3 0.3 67%
3 铝 2 0.2 0.4 1.0 0.6 0.6 67%
4 塑料 2 0.2 0.4 0.8 0.6 0.48 83%
5 塑料 2 0.2 0.4 2.1 0.2 0.42 95%
①比较1和2两次实验发现:在所有滑轮组一定时,提升的钩码   ,机械效率越高。
②比较3和4两次实验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动滑轮的重有关。
③比较   两次实验发现:在所用滑轮组一定时,机械效率与提升钩码的高度无关。
④第5次实验是利用了图   的装置完成的。
⑤利用图甲的装置,把重6N的物体用2.5N的拉力迅速拉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可见如果没有刻度尺,只有测力计,也可以测量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小明利用图丙装置实验发现: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摩擦有关,与物重无关。保持斜面倾斜程度不变,可以采用   的方法减小摩擦,从而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3)实验表明:额外功越小,总功越接近有用功;进一步推理得出:假设没有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可见使用任何机械都   。下列物理规律的得出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
A.焦耳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 C.阿基米德原理 D.欧姆定律
14.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时,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测得前3组数据,再用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测得第4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物重G物/N 动滑轮重G 动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动力F/N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1 0.5 0.1 0.7 0.3 47.6%
2 2 0.5 0.1 1.1 0.3 60.6%
3 3 0.5 0.1 5 0.3  
4 4 1 0.1   0.5 50.0%
(1)根据表中前3次实验数据,画出甲图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实验中,测量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缓慢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读出乙图中测力计的示数为   N,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某同学认为测力计静止时读数比较方便,其实他测得的机械效率   (选填“偏大”或“偏小”)。
(4)由表中第1、2、3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重物越   (选填“轻”或“重”),机械效率越大。
15.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次数 钩码重/N 钩码上升距离/cm 弹簧测力计示数/N 弹簧测力计上升距离/cm 机械效率/%
1 2 10 0.8 30 83.3
2 4 10 1.5 30  
3 6 10   30 90.9
(1)在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为   。(保留一位小数)
(2)分析数据可得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填“高”或“低”)。
(3)根据实验结论推测,使用该滑轮组再次将重为8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为 。
A.71.6% B.82.6% C.92.4% D.100%
(4)另一实验小组改变动滑轮的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丁的图像。分析图像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N。(忽略绳重和摩擦)
16.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金利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实验,实验中测得数据真实可靠,见下表:
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m 拉力F/N 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1 0.1   0.7  0.3  47.6
 2  1  0.2  0.7  0.6  47.6
 3  2  0.1  1.1  0.3  60.6
 4  4  0.1  2  0.3 ①
(1)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应填   ;
(3)由表中第1、2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无关。
(4)分析表中第1、3、4组数据,你得出的本实验结论是:同一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随   的增加而增大。
参考答案
1.C
【解析】A.由图可知,连接动滑轮绳子的股数为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2s,拉力做的总功为 ·W=Fs绳=2Fs
故A错误;
B.由题意可知,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为
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为有用功为
则额外功为
故B错误;
C.绳端移动的速度为 v绳=2v
则拉力的功率为 P=Fv绳=2Fv
故C正确;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故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B.他做的总功 W总=Fs=1200N×5m=6000J
他做功的功率
故B正确;
C.物体的重力 G=mg=240kg×10N/kg=2400N
他做的有用功 W有=Gh=2400N×2m=4800J
故C错误;
D.该斜面装置的机械效率
故D错误;
A.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额外功 W额=W总﹣W有=6000J﹣4800J=1200J
重物所受到的摩擦力
故A错误。
3.B
【解析】A.由题意可知,A的底面积为 S=10cm×10cm=100cm2=0.01m2
故由F=pS可得,A对地面的压力为 F压=pS=2000Pa×0.01m2=20N
因A对地面的压力F压与地面对A的支持力F支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可得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 F支=F压=20N
由G=mg可得,B的重力为 GB=mBg=6kg×10N/kg=60N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FA×L1=GB×L2
解得绳子对A的拉力为
对A受力分析可得,A受到向上的绳子拉力FA和地面的支持力F支,向下的重力GA,因A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故由力的平衡可得,A的重力为 GA=FA+F支=80N+20N=100N
则A物体的密度为
故A错误;
B.设A物体被提起来时,B物体到支点O的距离为L′,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GA×L1=GB×L′
解得此时B物体到支点的距离为
故B物体向右移动的距离为 ΔL=L′-L2=0.5m-0.4m=0.1m=10cm
故B正确;
C.对A物体受力分析可知,A受到向上的绳子拉力FA和地面的支持力F支,向下的重力GA,A物体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故可知A物体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D.因A物体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故可知A物体受到的合力为0,故D错误。
4.C
【解析】①②以A为支点,水桶对O点的拉力为阻力,乙对杆的支持力为动力,由图可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为省力杠杆,同理以B为支点时也是省力杠杆,故①正确,②错误;
③以A为支点时,设乙和尚对杆的支持力为F2,已知 AO∶BO=3∶2
由数学知识可知 AO∶AB=3∶5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
解得
同理计算可得甲和尚对杆的支持力为
则和尚对杆的支持力大小等于杆对和尚的压力大小,故甲、乙和尚受到的杆的压力之比为
但是甲、乙和尚对地面的压力要加上各自的重力,设他们的重力都是G则甲、乙和尚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
故③错误;
④因为机械不省功,至少需克服水桶(含水)的重力做功为
故④正确。
故C正确,ABD错误。
5.B
【解析】A.绳子的段数为2,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物体移动速度的两倍,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4m/s,故A错误;
B.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斜面长度的两倍,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为4m,则
忽略绳重和动滑轮自重,额外功为
则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为
故B正确;
C.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
故C错误;
D.拉力F的功率为
故D错误。
6.B
【解析】在拉起吊桥的过程中,吊桥可以看成一个杠杆,它是绕C点转动的,故C点是支点。要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就要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动力的力臂大于阻力的力臂,也就是说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解析】A.由甲图可知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水平方向拉力和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作用,可知拉力和摩擦力为平衡力,由二力平衡可知,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可知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等于20N;由乙图可知物体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沿斜面方向上,物体受到拉力、滑动摩擦力,还受到重力沿斜面方向向下的分力,所以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小于20N,故A错误;
BC.由乙图可知物体运动t=10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为s=5m,拉力F=20N,可知拉力做功的总功为 W总=Fs=20N5m=100J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故B错误,C错误;
D.物体的重力G=30N,斜面对物体提升的高度h=2m,可知拉力对物体做的有用功为
W有=Gh=30N2m=60J
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故D正确。
8.D
【解析】杠杆从所示位置慢慢抬起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支点到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在变短,即动力臂lF变短,支点到重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在变长,即阻力臂lG变长,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在G不变,lG变长,lF变短,则F变大。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0.4 偏大
【解析】如图所示:
由杠杆平衡条件得到 m1g×OA=m2g×OB
若秤砣有缺损,m2减小,而G1×OA不变,所以OB要变大,杆秤所示的质量值要偏大。
10. 50 4
【解析】连接,以这条线段作为该力的力臂时,力臂最长力最小,所以力的力臂就是图中的,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边为,为,则斜边为。
物体的重力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

解得。
11.(1)右(2)2(3)2:1
【解析】(1)根据甲图可知,杠杆的右端上翘,则右端轻,那么平衡螺母应该向右调节;
(2)根据乙图可知,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与杠杆垂直时动力臂最长,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0.5N×3)×4L=F×3L;
解得:F=2N;
(3)根据丙图可知,将2枚硬币的重力看作动力,将4枚硬币的重力看作阻力,根据杠杆的平衡调节F1L1=F2L2得到:2G×L1=4G×L2,解得:L1:L2=2:1。
12.(1)左(2)2.25N;变大(3)重心;M1L1/L2
【解析】(1)杠杆右端下沉,说明杠杆右端重而左端轻,那么此时应该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设一格的长度为L,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力F1的方向应竖直向上,
由F1L1=F2L2得,0.5N×3×6L=F1×4L,解得:F1=2.25N;
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弹簧秤的作用力最长的力臂为4L,即杠杆的长度,当拉力的方向发生改变时,力臂将减小,因此作用力将变大;
(3)②将质量为M1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刻度尺,知道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纪录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L1和刻度尺的重心到支座的距离L2.;
③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得到:G1L1=G×L2,
即M1gL1=mgL2, 所以直尺的质量。
13.(1)重力越大;2和3;乙;80%(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不省功;B
【解析】(1)①根据表格1和2可知,当钩码的重力从1N变成2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从56%变成67%,那么得到:在所有滑轮组一定时,提升的钩码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③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高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钩码的高度,故选数据2和3;
④在实验⑤中,钩码的重力为2N,拉力F=2.1N,即拉力几乎等于钩码重力,即不省力,那么应该用的是定滑轮,故选乙。
⑤利用图甲的装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保持斜面倾斜程度不变,可以采用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减小摩擦,从而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3)实验表明:额外功越小,总功越接近有用功;进一步推理得出:假设没有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可见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本实验使用了科学推理的方法。
A.焦耳定律中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不合题意;
B.牛顿第一定律使用了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故B符合题意;
C.阿基米德原理使用了实验法,故C不合题意;
D.欧姆定律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4.(1)(2)1.6;66.7%(3)偏大(4)重
【解析】(1)根据实验1可知,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
根据“奇动偶定”的规律可知,绳头应该系在动滑轮上,如下图所示:
(2)根据乙图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1.6N。
在实验3中,有用功W有=Gh=3N×0.1m=0.3J,
总功W总=Fs=1.5N×0.3m=0.45J;
则机械效率为:。
(3)某同学认为测力计静止时读数比较方便,其实他测得的机械效率偏大;
(4)由表中第1、2、3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大。
15.(1)88.9%(2)高(3)C(4)12
【解析】(1)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纵向分析数据可得结论: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3)根据“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可知,使用该滑轮组再次将重8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此时物重比第3次实验的物重还大),则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大于90.9%,而它又不可能是100%,只能为92.1%,故选C;
(4)根据图丁可知,当动滑轮重为4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若忽略绳重和摩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即:; 解得:G=12N。
16.(1)(2)66.7(3)物体上升高度(4)物重
【解析】(1)根据第1组数据得到,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因为n为奇数,所以绳头系在动滑轮上,如下图所示: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
(3)由表中第1、2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高度无关。
(4)分析实验1、3、4可知,当物体的重力增大时,机械效率增大,那么得到结论:同一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加而增大。
简单机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