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7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环境及其分类 外部世界 社会 物质条件 大气环境水环境加工改造后居住环境交通环境自然环境 正确 全面 1.自然环境完全不受人类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当今的地球表面,纯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其中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持着天然生态特点,并且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按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 物质 能量 自然资源开发 指示 自我调控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依赖顺应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2.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问题是否一定会更加严重?
【提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应当辩证地看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已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恰当的运用这种能力,可以为人类带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如果轻率的、不恰当的运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环境并最终给人类自身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环境及其分类 【问题导思】
1.环境就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吗?
【提示】 不是。环境还包括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2.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截然分开的吗?
【提示】 不是。现在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大,地球上纯粹的自然环境还不多见,因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对而言的。1.环境的概念
环境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分类区别:首先,两者受人类干预的程度不同。自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其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社会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其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范围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不同。自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而社会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趋扩大。【思路点拨】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切实掌握环境的分类。
【解析】 环境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由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活和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
【答案】 上:自左―→右 ①⑤⑥⑦⑨⑩可以互换
下:自左―→右 ②③④⑧??可以互换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 【问题导思】
1.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对吗?
【提示】 不对。自然资源是一定条件下,各种环境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也会受到影响。2.生态系统由哪两种环境组成?
【提示】 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3.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如何?
【提示】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对生物有影响,反过来,生物对环境也有改造作用。1.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2)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是环境的产物,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都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根据生物种群或者生物的某些特征,可以确定地理环境中的其他成分,即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②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在环境影响生物的同时,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其中,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对于土壤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植被破坏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认真读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解析】 (1)植被所处位置不同,其主要生态功能不同。甲地位于山地陡坡处,此处森林的功能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靠近沿海,海风大,且华北地区风沙危害较重,因而森林的功能主要是防风固沙;丙处灌木位于海边的沙滩上,且该海岸为沙质海岸,因而其功能是固沙阻浪。(2)开垦荒草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答案】 (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解图精要]
1.内圆表示占据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②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4.箭头③、④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⑤、⑥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有的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有的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图表应用]
1.由图中可以得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怎样?
【提示】 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2.人地关系的对立与统一如何相互转化?
【提示】 人类遵循环境发展规律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对立性就会向统一性方向转化,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人类违背环境发展规律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统一性就会向对立性方向转化、如滥伐森林、滥采滥猎等。1.下列属于图中B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其利用状况
B.环境的改变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C.环境退化会削弱某些资源的更新能力
D.资源的利用必然损害环境,导致环境的严重退化【解析】 第1题,图中B所示的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即自然资源。第2题,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损害,甚至会造成环境退化,但合理的资源利用,就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损害。
【答案】 1.D 2.D【解析】 由题干可知,本题着重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关系。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由于生物和环境间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的交换;森林作为生物群落具有改造环境的生态功能,若遭到破坏,则会对土地资源、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导致多种环境问题的出现。
【答案】 (1)物质循环 能量交换
(2)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3)环境 资源利用【答案】 (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 能量 废弃物 (3)人类 反 (4)索取资源 再生 排放废弃物
(5)A B D C (6)自我调控 多课时作业(一)
一、选择题
(2013·钦州高二检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韩增禄认为:风水是关于生存环境的学问。风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好理解,包括天文、地理纬度、山川、地貌、河流、植被、气象、信风等。社会环境也比较好理解,孟母三迁就是迁的社会环境,还不是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社会文教环境。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根据材料提示,下列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
A.格陵兰岛上的冰川 B.太湖水域
C.城市立交桥 D.西西伯利亚的沼泽
2.根据材料,下列环境属于风水环境中自然环境的是( )
A.城市环境 B.梯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解析】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主要区别是看受人类影响的多少。不受或很少受人类影响的为自然环境;由人类创造的环境是社会环境。
【答案】 1.C 2.C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当代社会
4.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 第3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第4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答案】 3.B 4.C
(2013·黄冈高二检测)如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 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 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农牧业 B.钢铁工业
C.电子工业 D.第三产业
【解析】 第5题,本题坐标图是环境经济学中著名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 理论,其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环境质量又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善。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排放的污染物减少;环保力度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第6题,图示A—C阶段,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水平也迅速上升,反映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可能为污染较严重的产业。
【答案】 5.C 6.B
读该图“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7~8题。
7.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A.草原 B.苔原
C.硬叶林 D.针叶林
8.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层破坏
【解析】 第7题,根据图示该植被的主要分布地区:西藏、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判断,该植被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区,故判断为草原。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植被的破坏会导致荒漠化加重。
【答案】 7.A 8.C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表示资源 ②乙表示环境 ③丙表示人类社会 ④丁表示经济系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读图可知甲表示环境,乙表示资源,丙表示人类社会,丁为经济系统。P过程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答案】 9.B 10.D
二、综合题
11.(2013·盐城高二检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素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例如,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P×G=C×Y[P——人口总量;G——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粮食播种面积;Y——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 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
(1)在人口增长条件下,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① P×G-C×Y>0② P×G-C×Y=0 ③ P×G-C×Y<0
(3)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除材料中所提到的措施外,今后更需要大力发展________(科学)技术。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公式可得出,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第(2)题,当人口所需粮食总量大于目前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粮食总量时,就会出现扩大耕地面积的现象,会导致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容易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扩大灌溉面积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增施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第(4)题,采用生物措施,培育良种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答案】 (1)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生产率
(2)① 人口所需粮食总量大于目前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粮食总量,被迫毁林毁草扩大耕地面积,草地和森林面积减少
(3)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更为紧张 土壤肥力下降
(4)生物(基因工程)
12.(2013·包头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地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土地资源利用类型(耕地、林地、湿地)变化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 2000年
(1)指出图中甲、乙、丙图例代表的土地类型。
(2)描述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变化,该变化可能导致哪些环境问题的出现?
(3)前两问内容说明了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土地类型甲为林地、乙为耕地、丙为湿地。第(2)题,结合图中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耕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少,这会导致湿地的生态功能下降。第(3)题,图示地区土地类型的不同反映了环境影响自然资源的类型及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的变化及环境问题的出现说明了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答案】 (1)甲:林地;乙:耕地;丙:湿地。
(2)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湿地面积减少,调节水量的功能下降,旱涝灾害加重,同时生物多样性减少。
(3)环境影响自然资源的类型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