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6第1单元第3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课件+课时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6第1单元第3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课件+课时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7 16:02:55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氧化碳 甲烷 温室效应 自然生态系统 海平面 沿海 太阳紫外线 南极 北极 欧洲 青藏高原 氯氟烃 紫外线 生态环境 5.6 煤 石油 天然气 化石 硫氧化物 氮氧化合物 酸化 荒漠 空中死神 北美洲 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 大自然的调度室 乱砍滥伐 酸雨污染 全世界 欧洲 亚洲 非洲 生产 生活 安全 赤潮 气候变化 干旱 半干旱 旱害的半湿润 耕地 生产能力 森林 环境 野生动物 庞大 快 土地 大气 疾病 农田 地下水 工业垃圾 发展中国家 1.生物灭绝完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吗?
【提示】 不完全是,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猎,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性大规模宏观微观环境污染全面的生态破坏局部性地域性全球单一性综合化多样化累积重组集中爆发科学技术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环境保护2.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技术,就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吗?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片面夸大了技术的作用,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再说,先进的技术能否用于环境保护还是一个问题。另外,高技术也会带来环境污染。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自然 义务 道德 尊重与善待 个人 人类 思虑未来 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有两个核心,一是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使自然界能持续地具有产出能力,保证人类的生存;二是人类必须合理利用自然,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地维持现状,不敢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 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 【问题导思】 
1.温室气体就是CO2吗?
【提示】 这种认识不全面。温室气体是指能强烈吸收红外线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氯氟烃化合物、一氧化碳等。2.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吗?
【提示】 不对。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剧了该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原因是正进入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排放了较多的温室气体等。(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哪种环境问题?
(2)分析丁问题在粤最严重的原因。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认真读图析图结合四省区四类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回答。
【解析】 (1)可依据每个区域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来判断:山西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新疆土地荒漠化严重;广东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多而酸雨严重;寒潮主要影响北方地区。(2)酸雨与酸性气体排放有关,还与降水多少有关,如在我国北方冬季,虽然酸性气体排放多,但由于此季节降水少而酸雨较少出现。【答案】 (1)甲—水土流失,乙—寒潮,丙—土地荒漠化,丁—酸雨。
(2)工业发达且分布集中,酸性气体排放量大;气候湿润,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问题导思】 
1.为什么要尊重与善待自然?
【提示】 自然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环境,同时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资源。
2.环境问题就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吗?
【提示】 不是,还包括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
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3)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理解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析】 第(1)题,人类和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观影响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制约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第(3)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和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之。
【答案】 (1)D (2)B (3)D[解图精要]
1.酸雨严重区位于欧洲西部和北美五大湖区,这些地方经济发达,排放酸性气体多。
2.我国南方酸雨要比北方严重,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有色金属冶炼业不如南方发达,土壤呈碱性,同时北方以平原和平坦的高原为主,酸性气体易于扩散。[图表应用]
1.我国四川盆地酸雨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严重,原因是什么?
【提示】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2.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提示】 减少人为酸性气体的排放,搞好综合治理,化害为利,植树种草。【点拨】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趋利避害,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答案】 恩格斯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丰富,环境容量也很大,但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削弱甚至毁灭人类未来生活的基础。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条件而存在。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但人类与环境之间也有对立的一面,人类的主观要求与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如果人类认识到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迟或早总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产生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一、选择题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但在这一议题上,各国矛盾重重,达成一致殊非易事。
有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发达国家目前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其中美国名列第一,在全球CO2排放量中占到1/4,但美国政府拒绝执行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据此回答1~2题。1.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根本原因是(  )
A.《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要求太严格
B.《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带有明显的不公平性,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C.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全球环保事业
D.美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没有必要执行《京都议定书》2.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环境破坏主要是(  )
A.中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对农业生产有利
B.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加剧
C.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下降
D.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解析】 第1题,《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是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到行动的措施之一,重点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多的问题。美国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本国经济增长,而过多保护环境的规定可能抑制某些行业的发展。第2题,中高纬度温度升高,对农业有利,不属于环境破坏。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会上升。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不属于环境破坏。
【答案】 1.C 2.B二、综合题
3.(2013·徐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 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纳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纳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二 相关示意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解析】 上述材料中反映了白鳍豚面临灭绝的危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白鳍豚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如滥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等。
【答案】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因素:滥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4.读材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越来越多,这已引起广泛关注。(1)城市垃圾若不及时处理,会对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2)在以下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选项,将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数码后面。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A.肥料
B.做工业原料
C.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D.回收处理【解析】 第(1)题结合城市垃圾的种类和特点及我们所掌握有关垃圾的危害的知识便可得出答案。第(2)题,有毒有害垃圾可利用专用处置设备进行回收处理,对于废塑料、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和废纸可以做工业原料进行回收利用;对于食品垃圾可进行生化处理使之变成肥料;对于大件垃圾可破坏、压缩进行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答案】 (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易发生爆炸事件等。
(2)D B A C课时作业(三)
一、选择题
(2013·西安高二检测)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处地区的差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进行判断即可。第2题,酸雨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释放硫氧化物、氮氧化合物有关,与建筑工地扬尘无关。
【答案】 1.B 2.D
(2013·济南高二检测)读漫画《危险》,回答3~4题
3.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第3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即反映沙尘暴。第4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答案】 3.D 4.D
(2013·莱芜高二检测)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个省区的危害程度(十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回答5~6题。
环境问题
程度
地区   




广东
++

++
++++
四川
+++


+++
新疆

+++
++++
山西
++++
+++
++

5.甲和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土地荒漠化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寒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有(  )
A.改进种植制度 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
C.退耕还牧 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
【解析】 第5题,根据表格数据,甲在山西最严重,四川、广东都有,而新疆最轻,故判断为水土流失;丙在新疆最严重.四川、山西较弱,判断为土地荒漠化。丁在广东最严重,新疆没有,应为酸雨;则乙为寒潮。第6题,丁为酸雨在广东最严重。针对酸雨的治理应主要从其产生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分析,故B项符合。
【答案】 5.D 6.B
(2013·杭州高二检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该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8.据图分析,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
A.农村更多使用沼气来获得绿色能源
B.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
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
D.大规模地发展第三产业
【解析】 第7题,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⑥环节表示人类从岩石圈中开采并获取化石燃料的过程,大量或过度开采化石燃料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加快。⑤环节表示水循环,如果该循环速度加快,会加速碳排放。控制④环节,可以减少或减缓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第8题,根据图示,我国应重点通过发展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
【答案】 7.D 8.B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境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完成9~10题。
9.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
10.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解析】 第9题,用排除法选择,读图可知:1964~1976年时段至1985~1989年时段臭氧总量最大值向北移,排除A项;从30°S~50°S臭氧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递增,排除B项;60°S~80°S臭氧总量减少得快,即递减明显,C项正确;二氧化碳浓度与臭氧总量无关。第10题,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到达地在的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臭氧总量减少会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导致地面升温,从而使地面辐射增强;酸雨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有关,与臭氧含量无关。
【答案】 9.C 10.B
二、综合题
11.(2013·张家口高二检测)如图所示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实线表示等高线,单位是米,虚线表示某时段大气中SO2的当量浓度等值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主要消费的能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图中①、②、③三地中,最有可能为城市的是 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区域内最有可能产生的大气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①②两地中,该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当地为了根治上述大气环境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和等值线综合判断。(1)根据该地区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SO2,判断当地的能源可能主要是煤炭;根据SO2浓度等值线的变化判断,图示③地区的SO2浓度最大,可能为城市。(2)该地区SO2浓度高,故判断主要的环境问题可能为酸雨。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故①②两地地形的差异导致降水量的差异,从而导致酸雨危害程度的差异。(3)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故治理措施主要从减少该地区的煤炭的使用角度分析。
【答案】 (1)煤 ③ 地形较平坦,SO2浓度较高
(2)酸雨 ① ①处SO2浓度较高,且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3)开发新能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12.(2013·承德高二检测)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简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2)说出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并说出综合治理中采取的措施。
(3)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乙地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为主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故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对此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如建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回收、扩大绿地面积等。第(2)题,丙位于东北三江平原,为我国著名的沼泽地,由于长期的开垦导致沼泽地面积不断缩小(即湿地面积缩小)。故措施主要针对湿地的保护,可借鉴洞庭湖湿地的治理措施。第(3)题,注意本题要求环境污染,由于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在江西、湖南一带,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故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其中最突出的为酸雨。
【答案】 (1)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2)湿地破坏。 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湿地恢复。(任答两点即可)
(3)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