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情调研地理(合格考)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情调研地理(合格考)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16 14: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地理试题(合格考)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图1为俄罗斯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俄罗斯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A.分布比较均衡 B.西多东少,南多北少 C.中间多四周少 D.均沿河分布
2.新地岛人口稀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矿产 B.水源 C.气候 D.交通
河南省2020年年末总人口为11526万人,比2019年增加40万人,常住人口9941万,常住人口排在广东省、山东省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图2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3~5题。
3.河南省面积并不大,但却成为我国人口大省,其主要的原因是
A.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B.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
C.人口政策宽松,出生率高 D.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充分
4.图中甲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
A.河谷地区 B.高山地区 C.湖泊周围 D.矿区
5.乙地区的人口比较稀疏,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植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我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近61年以来的人口首次负增长。图3为2013~2022年中国人口增量变化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年份,我国人口增长率最快的一年是
A.2012年 B.2014年 C.2016年 D.2021年
7.与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关系密切的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寿命 C.环境承载力 D.国家政策
8.人口负增长会导致我国老龄化更加严重,缓解我国老龄化状况可行措施是
A.延迟退休年龄 B.加快产业升级 C.优化生育政策 D.完善养老体系
春运,是中国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根据12306大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正月初七已累计发售车票3.85亿张。图4示意春运期间热门出发和到达城市。据此完成9~10题。
9.影响春运期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交通 C.政治 D.风俗习惯
10.“北上广”三市的人口流出和流人都进入了前四名,形成一个对流高峰,其主要原因是
A.“北上广”的外来定居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很多
B.“北上广”高校多,外地大学生多
C.春节期间到“北上广”旅游的人数增多
D.“北上广”与其他省市人才交流频繁
读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乡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图(图5),完成11~13题。
11.关于图示省级行政区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经济水平呈正相关 B.东部均较西部严重
C.南方均较北方严重 D.广东受人口迁入影响大
12.北京、上海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地区
A.农村经济较发达 B.农村人口数量少
C.农村人口外迁数量多 D.农村人口政策宽松
13.贵州、四川等地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A.制定宽松的生育政策,改变人口结构 B.限制人口外迁
C.大力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D.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陕西省由北向南分为黄土高原、渭河谷地和秦巴山地三大地形区。三大地形区之间环境人口容量差异大,专家预测陕西省环境人口容量未来将会有较大增长。图6示意陕西省地形。据此完成14~15题。
14.渭河谷地比黄土高原环境人口容量大,主要是因为渭河谷地
A.河流无结冰期 B.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C.矿产资源充足 D.特色农产品丰富
15.专家预测陕西省环境人口容量增长的依据是
A.大力开发煤炭资源 B.人口迁入量在增加
C.平均消费水平下降 D.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截止2022年底,我国某地区总人口为711.1万人。表1为“该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一览表”,据此完成16~18题。
表1
因素 近期(2025年) 中期(2030年) 远期(2040年)
土地承载力 789万 792万 799万
环境容量 1084万 1088万 1094万
水资源承载力 720万 770万 805万
16.基于资源承载力分析,近期该地最大人口规模约为
A.711.1万 B.789万 C.720万 D.1084万
17.研学小组发现,南水北调工程使当地中期人口承载力明显提升。该工程体现的影响环境承载力因素是
A.对外政策 B.资源丰富程度 C.人口受教育水平 D.消费水平
18.远期当地人口承载力提升的关键是
A.开垦土地 B.节约用水 C.控制人口 D.发展科技
读城市发展模式图(图7),回答19~20题。
19.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过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的形成有关的是
①乡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②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③农业现代化使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增加 ④城区交通网络更加便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道路绿化布置形式多样,“二板三带式”即道路被中间一条绿化带隔离成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和两条人行道。图8为“二板三带式”道路绿化断面。据此完成21~22题。
21.分车绿化带将对向车道分开,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主要是
A.吸烟滞尘,提高能见度 B.涵养水源,减少洪涝灾害
C.阻隔灯光,避免相互干扰 D.物理阻隔,减少行人横穿
22.东北地区,为了充分发挥分车绿化带的功能,种植的植被最好是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灌木林 C.落叶阔叶林 D.落叶灌木林
图9为“某城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图10为“城市功能区付租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表示商业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4.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丙功能区理论付租能力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1是一位设计师为浙江省、安徽省、贵州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设计的艺术字,这些字中蕴含了四地特色的文化元素。据此完成25~26题。
25.艺术字甲、丙中蕴含了“屋顶倾斜”的建筑特点,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植被
26.与10年前相比,甲省环境承载力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A.平原面积扩大 B.科技水平提高 C.地质灾害减少 D.消费水平下降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图12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27~28题。
27.该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A.产业结构简单,居住区规模最大 B.农业生产区规模最大,居住区点缀其间
C.各功能区分化明显,界线明确 D.以商业区、往宅区、行政区为主
28.图中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布局合理,方便出行 B.城乡一体,区位优越
C.邻里和睦,环境舒适 D.等级有序,设施完善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称赞这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图13是位于杨浦滨江“生活秀带”的“绿之丘”,由烟草仓库改造而成。据此完成29~30题。
29.“生活秀带”是指
A.高档商品展示区 B.零售餐饮集聚区 C.城市中心商务区 D.美丽生活风景区
30.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主要形成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 C.科技 D.市场
爷爷的乡愁是家里的麦田,爸爸的乡愁是祖居的老屋,如今久居城市的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据此完成31~32题。
31.这种变化将会导致
A.农村经济走向衰落 B.农村人力资源流失
C.农村空巢老人减少 D.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32.下列诗句中描写材料中“家乡”的是
A.采伐红松惊秀木,耕耘黑土望丰收 B.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C.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 D.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图15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其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读图完成33~34题。
33.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功能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丁功能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C.丙功能区人口密度大,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D.乙功能区土地价格高,以商业为主
34.有关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B.城市各功能区是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C.城市功能区中,住宅区的用地面积比例最大分布最广
D.城市的商业区只形成于城市中心位置,在该地付租多
图16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简图,该市甲、乙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读图完成35~36题。
35.有关甲、乙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邻近商业区,居民购物比乙区方便 B.乙区居民的收入一般高于甲区
C.甲区交通便利,房价高 D.乙区远离市中心,房价低
36.下列关于该市工业区区位选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位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 B.远离中心商业区,有利于结构调整
C.临近铁路线,交通便利 D.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城市天际线是指站在城市某处环顾时,看到的一条天地相交处的分界线,又称城市轮廓。图17为“北京主城区的天际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7~38题。
37.北京的城市天际线在市中心附近下凹,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行政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38.北京主城区的天际线如碗状下凹,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市中心人口集中 B.污染物不容易扩散
C.市中心地价降低 D.逆城镇化现象加剧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图18),完成39~40题。
39.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C.缓解了人口对交通、教育、住房等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40.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A.推力可能表示良好的医疗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拉力I可能表示较低的生活成本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题,共计2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自2001年实施以来,历经十多年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流域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力促进了流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材料二:图19为南疆人口分布图。
(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近年来,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除此以外,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还有哪些?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后,新疆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42.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发展,图20是某城市土地利用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①表示的城市功能区是_________。
(2)在A、B、C、D四处开发房地产,房价最高的是_________。
(3)简述图中的绿化带的作用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4)该城市最早的火电厂在E处,后搬迁到F处,搬迁到F处是考虑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高一期中考试(合格考)
参考答案
选择题(8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A A B B A C D A D A C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A A C B B B A B B A D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D C B B D B C D
二、综合题(20分)
41.(10分)
(1)主要沿河流和山麓绿洲分布。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物产丰富。(3分)
(2)资源 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4分)
(3)有利: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不利: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3分)
41.(10分)
(1)商业区 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捷(2分)
(2)D地。理由:远离工业区和闹市区;位于市区上风地带;地势较高,靠近河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3分)
(3)吸烟滞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2分)
(4)城区规模扩大,污染加剧;F地处下风向,对城市污染小;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交通便利。(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