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6综合检测1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6综合检测1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7 16:5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检测(一)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人类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问题,下列问题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
A.乱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
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土地大面积塌陷
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
2.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养成肥沃的水稻土,建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这与人类自身生产造成人口剧增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不同。第2题,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答案】 1.C 2.B
“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
C.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D.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人均用电量会呈下降趋势
4.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说法是(  )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必须在经济得到大发展后才能得到彻底治理
B.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D.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
【解析】 第3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高于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总体上呈正相关,但局部出现负相关。第4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以及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是复杂的,单纯追求人均电力消耗量和人均GDP的增长,并不能保证生活质量的持续上升。
【答案】 3.C 4.B
二、综合题(76分)
5.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
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
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关系和谐
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2)农业劳动力比重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解析】 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
【答案】 (1)D
(2)原始社会、农业社会。
(3)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6.(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出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材料,分析该区域在不同时期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4分)
【解析】 解答问题的关键是,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及该地湿地面积、比率的变化,分析其对该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把握以下主要信息:(1)该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2)该区域内从1976~2005年间,湿地斑块数目先增加后减少,但湿地面积在不断减小,湿地比率也在不断下降,并且减小和下降的幅度比较大。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7.(2013·泰州检测)图甲和图乙的箭头表示有污染的工业转移的趋向,图丙表示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请分析图甲和图乙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
(2)结合图丙,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
(3)请分析应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析】 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性安全问题,也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本题以这一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解读信息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第(1)、(2)题,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和控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保护和控制的成本也越高,同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因此,有污染的工业往往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第(3)题,关键是各地区要有正确的发展观和环境伦理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有意识地拒绝污染产业的进入,积极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发达国家则要有意识地控制这类企业的流出,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答案】 (1)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2)由于不同地区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不同,为了降低成本,大量重污染企业向环境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同时要积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该控制本地区有污染的企业外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8.(2013·江苏地理)2013年3月8~9 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 地与b、c 两地相比,a 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双选)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  )
A. 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 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C. 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
D. 硬化地面抵抗风蚀
(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沙尘强弱可以从地表植被、风力、沙源等方面分析。根据图例a为强沙尘暴地区,a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该地区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所以比b、c两地沙尘强。(2)沙尘天气能够毁坏农田设施,毁坏农作物,破坏地表植被,使土壤肥力下降,引起土地的荒漠化。(3)根据图示: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减轻沙尘危害可以从削弱风力和增加地表植被方面考虑,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大面积的灌溉,所以本题选择AC两项。(4)根据图示:江苏省受沙尘暴影响较小,但作为中学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参与方式主要是宣传和募捐。
【答案】 (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
(3)AC
(4)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任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