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课后强化作业: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课后强化作业: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27 19:04:29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二 第2课
一、选择题
1.下列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属于人民群众自发地进行的是(  )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黄海海战中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
③义和团反帝斗争
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要把握住两点,一是“人民群众”,二是“自发地”。很显然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奋勇抵抗不具备这两个条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2013·宁波高一检测)1895年,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割台湾给日本,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奋起反抗。下列人物中属于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的爱国志士的是(  )
①徐骧 ②刘永福 ③邓世昌 ④邱逢甲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的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抗日,故选A。
3.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对李鸿章下联理解正确的是(  )2·1·c·n·j·y
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B.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C.玉帛是精品,李鸿章愿意做“玉帛相将”
D.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度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李鸿章的下联,以“帝王度量”来掩饰清王朝失败割地赔款的事实,反映了整个清王朝从皇帝到大臣的软弱,这也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21教育网
4.峻峭瑰丽的阿里山,风光绮丽的日月潭,……这一美丽的宝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被侵略者长期占领过,它与下列条约有关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阿里山,日月潭”可知此图代指台湾的美丽河山,故选C。
5.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840~1901年各报刊中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属于1895年的是(  )www-2-1-cnjy-com
A.鸦片战争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反割台斗争
【答案】 D
【解析】 A项发生在1840~18 ( http: / / www.21cnjy.com )42年,B项于1858年签订,C项于1901年签订。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选D。
6.直接导致图中阴谋未能成功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列强欲瓜分中国,而C则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极具爱国心,认识到瓜分实为下策,故选C。www.21-cn-jy.com
7.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涉及抗日的不包括(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答案】 A
【解析】 由左宗棠收复新疆史实可判断其中没有日本,所以A符合题意。
8.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斗争形式
②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③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
④具有盲目的排外性和落后的狭隘小农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学生易错选C,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对义和团的作用理解不清,只看到了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打击。正确理解应是:义和团运动后期,慈禧太后下令剿灭义和团,义和团奋起反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同时,使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无遗,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9.(2013·济宁高一检测)“神助拳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段材料反映义和团认识到 (  )21·世纪*教育网
A.农民阶级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占主要地位
C.西方列强与中国政府的矛盾尖锐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突出了反帝主张,因此可见义和团已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是造成灾难、动荡的根源,故选D。  21*cnjy*com
10.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国近代受侵略的原因是落后,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总之,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来源:21cnj*y.co*m】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八国联军发行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
材料三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表示)“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
(1)材料一中的图1、图2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二者之间有什么具体关联?
(2)材料二、三反映了西方列强的心态有何变化?请你以图1和图3所示事件为例,说明“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1)图1:中日甲午战争;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2: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关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获胜的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变化:材料二认为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软弱可欺,不堪一击,中国将很快成为其殖民地;材料三则认为中国人民富有民族精神,坚决捍卫民族尊严,西方列强不可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言之成理即可)举例: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与日军英勇作战,邓世昌等将士英勇牺牲;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率领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战士英勇抵抗,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21*cnjy*com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于二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皇位)徼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帝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 (按:199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还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卷67
材料三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2-1-c-n-j-y
——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四 (按:下文出自义和团运动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中外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其故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21·cn·jy·com
请回答:
(1)材料一、四关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
(2)依据材料二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直接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
(4)材料四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 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
【答案】 (1)材料一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四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四的见解较为正确。21cnjy.com
(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
(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
(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二 第1课
一、选择题
1.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的冲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是农业的、尊奉儒教的、落后的、已在齐腰深的沙子中挣扎的没落王朝,……另一个是工业的、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积极进取的社会。两种制度相遇,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失败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一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认为中英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B.认为中国失败不可避免
C.认为英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 D.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进步的
【答案】 C
【解析】 在材料中,把中英之间的战争说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种文明的冲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掩盖了战争的本质,为英国的侵略辩护,不承认英国发动的战争具有侵略性,所以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21教育网
2.(2013·山东潍坊期末)《南京条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内容不能作为直接依据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五口通商口岸 D.与英国协定进出口中国货物的税款
【答案】 B
【解析】 A项破坏了中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土主权,C、D两项破坏了中国的海关主权,都直接说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赔款不能“直接”破坏中国的主权,不能作为依据,故选B项。2-1-c-n-j-y
3.《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木特函》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
①关税自主权 ②内地设厂 ③台湾岛 ④香港岛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禁烟运动……借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条件”可推断出此函应是在鸦片战争之前,最终“中国接受”应是在鸦片战争后,故选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 D.赔款2 100万银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鸦片战争目的的准确把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就是要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开埠通商最能体现英国的这一意图。www-2-1-cnjy-com
5.(2014·武汉组研)《天津条约》签订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咸丰皇帝曾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咸丰皇帝的这番话实质上反映了(  )  21*cnjy*com
A.外国公使“驻京”是危害最大的条款
B.英法“进京换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
C.清政府强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
D.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
【答案】 D
【解析】 《天津条约》签订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还没有正式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A项只反映了咸丰帝的个人情感,排除;从文字上看此时清政府已经允许外国进京换约,B项说法错误,排除;咸丰帝强调与外国人交涉阻止外国公使进京的问题,并不是强调反侵略,排除C项。答案为D。【来源:21cnj*y.co*m】
6.(2013·内江高一检测)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出处:21教育名师】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首次提出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并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品岸开办工厂,故选C。
7.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比较问题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明确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的背景,据此分析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2·1·c·n·j·y
8.19世纪90年代后期,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割占土地 ②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外国人侵入到中国内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题,主要考查近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以甲午战争为界,之前列强经济侵华基本上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所以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如①④。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由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③属于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符合题意,所以选B。【版权所有:21教育】
9.“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里说的是 (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据材料“紫禁城”“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事件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10.(2013·湖南五市模拟)法国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各国使馆”“军事占领”可知此出自《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11.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
【答案】 (1)清朝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列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侵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战争及其影响,例如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合理性:认识鸦片战争后遭受不平等待遇是因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政策及其造成
的落后。
不合理处:没有认识到战后遭受不平等待遇不是因为战前未给列强“平等待遇”而是列强想打开中国市场。
12.(2013·江南十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 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21cnjy.com
——《清史稿》
材料三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20 ( http: / / www.21cnjy.com )08年12月26日下午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他们的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www.21-cn-jy.com
——《半月谈》2009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21·cn·jy·com
(3)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地保卫海疆);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近代以来“有海无防”的耻辱,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势日盛,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是其体现,同时也显示了海防力量的日益强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二 第3课
一、选择题
1.(2013·临沂期中)某历史档案馆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2·1·c·n·j·y
A.全民族抗战开始    B.敌后战场开辟
C.九一八事变爆发 D.日本投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可知,国共实现合作,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选A。
2.某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举办抗日战争专题展览。以下资料标题错误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敌后军民的抗战 B.黑旗军抗日
C.全民族的抗战 D.日军的暴行
【答案】 B
【解析】 B项发生在甲午战后,因此B项入选。
3.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其中一项罪行为“违反人道罪”。法庭采信的事实依据可能是(  )www.21-cn-jy.com
A.日本“征服满蒙”的武装侵华方针
B.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
C.违反国际公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
D.利用谍报人员窃取中国的军事机密
【答案】 C
【解析】 注意限制语“人道罪”,A、B、D中的武装侵略、扶植傀儡、窃取军事机密不符合。
4.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出现的史实是在中日民族之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提出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2-1-c-n-j-y
5.(2013·乌鲁木齐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拟)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王冷斋先生民国二十六年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声刁斗动孤城,报道强邻夜弄兵。月黑星辰烟雾起,时当七夕近三更。”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21*cnjy*com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 B
【解析】 注意时间“民国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六年”,即1937年,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七夕近三更”,即7月7日夜半时分,据此判定该事件是七七事变。A项发生在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C项发生在民国二十七年,即1938年;D项发生在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
6.英国《泰晤士报》对淞沪会战发表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对材料中强调的淞沪会战对整个中国的“极大之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A.淞沪会战开启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B.淞沪会战显示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坚定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淞沪会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淞沪会战扭转了中国抗战的不利局面
【答案】 B
【解析】 开启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是“七七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A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是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C错误;淞沪会战虽然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但仍然没有能够扭转中国抗战的不利局面,D错误。故选B。
7.(2013·温州高一检测)在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副对联中,一位国民党抗日将领的名字被嵌入其中,“国难当头能牺牲自我,碑林纪事当铭刻忠魂”。与这名将领有关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议
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嵌名字为“(张)自忠”。1940年国民党将领张自忠率部在枣宜会战中奋勇杀敌,壮烈殉国。
8.“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萧二集》的一首诗。以下哪个题目最可能是其原题(  )
A.《甲午悲歌》 B.《珍珠港祭》
C.《台湾沦陷》 D.《日寇投降》
【答案】 D
【解析】 材料“压降旗,武运调残,大和魂葬处”都体现出日本的失败,故选D。
9.(2013·三明高一检测)“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 D
【解析】 抓住“全国军民齐奋起”即可选出。
10.我们所说的“抗日战争改变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B.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取得胜利必须有坚强的中央政府领导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答案】 C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央政府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而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而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21cnjy.com
二、非选择题
11.小明利用读书摘记卡整理抗日战争的知识。下面是其尚未完成的部分,请你帮助他完成。
专题 中国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
在右边的两个日子里,日本发动了
(1)________;(2)________。
2.日军罪行
(1)1937年12月,日军制造了________,30多万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中国平民惨遭杀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抗战胜利
(1)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________。
(2)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启示
我对日本一些历史教科书把这场日本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是“民族解放战争”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九一八事变 (2)七七事变
2.(1)南京大屠杀 (2)发动毒气战、细菌战(或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或实行“三光”政策)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1)1945年8月15日 ( ( http: / / www.21cnjy.com )2)是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这种观点违背史实,美化侵略(为侵略战争辩护),篡改历史(对历史歪曲)。我们要以史为鉴,牢记历史
12.(2013·临沂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www-2-1-cnjy-com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
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 “和平未到最绝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望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来源:21cnj*y.co*m】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出处:21教育名师】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版权所有:21教育】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21·cn·jy·com
【答案】 (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
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
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