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课后强化作业:专题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课后强化作业:专题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27 19:04:00

文档简介

专题九 第1课
一、选择题
1.(2013·曲阜师大附中期末考试)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这实质上说明(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D.苏联的实力超过美国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加剧,故选B。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A;C项不符合“实质上”,排除;D项说法错误。
2.(2013·襄阳高一检测)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C.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D.杜鲁门主义的推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结合材料中投入“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及他的演讲是“号召同苏联战争”,可推断这个事件是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因为这个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3.(2013·山西大学附中月考)“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些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  )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答案】 B
【解析】 阅读材料可知,“极权主义”是指“俄国共产主义”,再结合“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可知,这是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希望通过扶植西欧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故选B。
4.(2013·南通高一检测)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西欧联盟”是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则应该是指“华沙条约”。
5.(2013·宁波效实中学检测)下面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
捷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年
68%
66%
29%
33%
1952年
29%
29%
15%
11%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成立 D.经互会的成立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结合捷克等国在二战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等知识可知,答案为D。
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美国侵略越南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演说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时间排序题。根据所学知识,这些事件中丘吉尔的演说应该是最早的,因为当时二战刚结束;马歇尔计划紧随其后;美国侵略越南是五十年代。这样可以基本确定答案。
7.《苏联兴亡史》:“1955年5月,巴黎协定批准生效,苏联等8国在华沙举行第二次会议,缔结了条约,以与北约相抗衡。”苏联等国“条约”的缔结说明 (  )
A.欧洲不再有矛盾冲突 B.苏联力图称霸全球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冷战”开始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55年”及“与北约相抗衡”,由此判断苏联等八国缔结的是《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选C。
8.(2013·邯郸一中月考)中国新闻网报道,朝鲜于2013年3月切断板门店红十字会联络渠道和朝韩军事热线,以回应韩国和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造成朝鲜半岛分裂,朝韩对峙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韩国和朝鲜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C.美苏的“冷战”政策
D.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
【答案】 C
【解析】 朝鲜、韩国分裂的根源就在于美苏冷战,故选C。
9.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  )
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答案】 A
【解析】 注意时间“1961年”,是美苏冷战导致了柏林墙的修建。东德政府修建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西方势力的渗透,因此“法西斯”实际是指西方势力。
10.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对峙近半个世纪,这(  )
A.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C.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机会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通过对知识的迁移运用来解决问题的题目。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两大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两大组织是美苏对峙在军事方面的产物,故本题就可以转化为冷战的影响是什么。正是由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才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中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据材料二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的措施?
(3)在冷战下“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简要叙述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的典型事例。
【答案】 (1)“新的极权主义”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开始实行对苏联的冷战政策。外交目标:称霸世界。
(2)美国又实施的措施: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苏联采取的对抗性措施:组建华约组织、经互会(或经互会、情报局)。
(3)德国分裂;朝鲜战争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漫画说明:漫画上的山姆大叔口叼雪茄,一手掐住法国的脖子,另一手搭在西德的肩上,身子呈一个大大的“T”字形。西德在美国的“照顾”下,双腿交叉成“O”字状,而可怜的法国则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双手支地,成“N”字形。中间是被美国压在胳膊下的英国,一副不甘心的样子,身子如一个“A”字形。“NATO”恰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英文缩写。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漫画,你是怎样理解图中的“善意”的?
(2)由材料二中的漫画,分析西欧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无联系?
【答案】 (1)通过贷款援助,复兴欧洲经济;控制西欧,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扩展。
(2)通过漫画可以看出,西欧各国与美国结盟而且受到美国的控制,美国更多地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
(3)有。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 使美国达到了控制西欧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便是最好的证明。
专题九 第2课
一、选择题
1.(2013·江苏南通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 C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是20世纪70年代,此时世界仍然存在美苏两极对峙,苏攻美守,矛盾并未趋向缓和,故C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下,西欧为保障自身利益开始走向联合,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2.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答案】 C
【解析】 漫画反映出法德受到来自美苏双方核弹的巨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只有联合自强,才能维护自身的安全,因此双方达成的共识是“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3.(2013·山西忻州一中期中考试)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体现这一声音的国际舞台上的历史事件有 (  )
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②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欧共体的成立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戴高乐的话体现的是欧洲的联合,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①③不符合“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排除。
4.欧洲各国谋求欧洲一体化,取得非常明显的进展,欧洲国家联合的特点不包括(  )
A.以经济联合为动力 B.由欧洲大陆国家起带头作用
C.以北约组织为基础 D.为发展经济、抗衡美苏而发起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特点,C项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所以C项符合题意。
5.欧共体的成立大大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
A.各国最早实现了货币的统一 B.商品和资本等的自由交流
C.各国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D.美国大力支持欧共体发展
【答案】 B
【解析】 A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实现;C项涉及的是国家利益,各国不可能推行共同的外交政策,D项表述错误。
6.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 B
【解析】 由于西欧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成立欧共体,它促使西欧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稳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冲击着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对两极格局也产生了冲击。B项中“消除了”是不可能的,西欧各国的矛盾始终存在。
7.(2013·北京崇文区模拟)下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该图反映的是(  )
A.由于经济崛起,日本对美国态度强硬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1987年”及图片中日本人傲慢的表情等,这表明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对美国的态度趋向强硬。
8.下列哪些方面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  )
①欧共体成立
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③日本与美国争夺世界市场
④欧共体和日本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①②③④四项表明欧共体、日本、中国“多极”的出现,所以选D。
9.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下列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和争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B.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C.西欧和日本的迅速崛起
D.新兴的独立国家谋求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答案】 C
【解析】 抓住“直接”关系,西欧、日本崛起冲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与不结盟运动无直接关系,A、B、D三项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必要性和主观目的,故选C。
10.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拥有115个成员国的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的主张有(  )
①不与任何一极结盟 ②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③积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④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考查对不结盟含义的理解,①②③④皆是其体现,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法国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他强烈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获得了很大发展的科技革命……更加强了法国的独立倾向。
戴高乐毅然抛弃了法德宿怨,与阿登纳共同努力,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德和解。
材料二 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维克多·雨果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撤出北约,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20世纪 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英国逐渐不再依赖美国。
材料四 2008年6月12日,爱尔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洲新宪法条约《里斯本条约》。2009年11月3日,《里斯本条约》获得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的批准。
材料五 条约要求成员国毫不动摇地根据忠诚和互助的原则支持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成员国必须尽其所能落实共同防务政策,其最终目标是发展欧盟共同防务。
——2007年《里斯本条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分析欧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 (1)①摆脱美国控制,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走向联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③法国与德国的和解。④传统欧洲统一思想的影响。
(2)欧美关系由欧洲受美国控制逐步走向欧洲推行独立自主外交。
原因:①欧洲的联合,经济实力的增强。②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对立的逐渐淡化。③美国实力的衰退,霸主地位的削弱。
(3)①以和平方式进行。②从经济联合到谋求政治统一、军事合作。③其过程在曲折中前进。
12.读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成立于哪一年?由哪些组织合并而成?
(2)图二反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
(3)图一、图二反映的事件对美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4)图三是哪一组织的标志?这一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什么?
【答案】 (1)欧共体的成立,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
(2)5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局面。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经济上对美国进行挑战,政治上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4)不结盟运动。独立自主、非集团。
专题九 第3课
一、选择题
1.1991年12月25日19: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个春秋的苏联“锤子和镰刀”国旗,在暮色中被匆匆降下。在同一根旗杆上,俄罗斯白蓝红三色国旗徐徐升起,苏联从此成为历史。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的直接影响是(  )
A.出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 B.多极格局形成
C.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完全消失 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 D
【解析】 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的直接影响是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在与日本天皇、皇后会面时来了一个几乎呈九十度的深鞠躬(据日本共同社,下图),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批评奥巴马身为美国总统“不该向外国要人低头”。下列是拟定好的新闻报道的标题,合适的是(  )
A.违背1787年宪法的奥巴马举动
B.进一步发展的世界多极化趋势
C.完全赞同日本风俗习惯的奥巴马
D.金融危机下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丧失
【答案】 B
【解析】 奥巴马认识到日本作为当前国际格局多极中“一极”,地位重要,B项是正确选项。奥巴马注重美日关系,没有“违背”1787年宪法,A项错;没有理解考查意图,表述欠恰当,C项错;美国“超级大国”地位未“丧失”,D项错。
3.2002年元旦,欧元在欧盟多数国家正式流通,主要表明(  )
A.区域集团内的经济联系更趋稳定
B.各成员国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得到加强
C.法德两国在欧盟内取得主导地位
D.欧洲盛行保护主义
【答案】 A
【解析】 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加强经济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且区域集团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稳定,有利于地区局势的稳定。
4.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其霸权政策,主要表现有(  )
①发动越南战争
②对南联盟进行持续78天的轰炸
③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伊拉克战争
④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发生在“冷战”时期,故排除①选D项。
5.俄罗斯加强与欧盟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
A.加速经济私有化进程 B.出于牵制美国的需要
C.获得西方的财政援助 D.对付分裂主义势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要注意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促使两国在某些方面加强合作,它们之间一定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增后,希望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和依赖。而苏联解体后,美国继续视俄罗斯为其推行霸权政策的障碍,出于牵制美国的共同需要,俄罗斯与欧盟加强了关系。
6.“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日本为独霸世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美国面临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而迅速衰落
C.中国在新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D.俄罗斯凭借经济实力在国际事务中频繁施威
【答案】 C
【解析】 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但还未独霸世界,故A项错误。“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言其迅速衰落,不合适,故B项错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陷入困境,后在普京务实政策下,虽然逐渐走出低谷,未能有频繁施威的实力。
7.(2013·苏、锡、常、镇四市调研)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答案】 D
【解析】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表现为“一超(即美国)多强”,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A、B、C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崛起,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8.当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对这种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一超”是指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B.多强主要指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
C.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答案】 D
【解析】 世界格局的形成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是建立在国际力量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力量对比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国际力量对比尚达不到这种程度。
9.(2011·蚌埠检测)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表达(  )
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世界开始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10.“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结束,同年中东地区爆发海湾战争,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争和冲突,其激烈程度为欧洲50年所罕见;2000年6月,朝韩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会晤。”以上材料表明(  )
①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③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总体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
④“冷战”结束,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加,同时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故排除①选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总的趋势是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根源是什么?
(2)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因素: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壮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根源: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2)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权”作为经济合作前提,向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试图在民主化和人权旗帜下,以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使这些国家内部发生演变。
(3)特点:两极格局解体后,一方面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另一方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原因:苏东剧变或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一、二,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
【答案】 (1)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2)观点: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
理由:世界各种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图谋的挑战。
(3)认识: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协调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曲折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