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第1课
一、选择题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B.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指明了方向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D.是在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的背景下召开的
【答案】 C
【解析】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民主人士”“人民大宪章”“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可以判断“它”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2014年10月1日,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65华诞。新中国的成立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有( )
①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 ③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④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答案】 A
【解析】 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②③④皆符合所学。
4.下列哪项内容最能体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C.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权力属于人民。B项是国家性质,C项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D项与题意不符。
5.(2014·江苏·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解析】材料“1953年”妇女有了选举权,反映了当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于1954年,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协商制度,也不是政治法制建设的成就,所以排除BCD选A项。
6.“既有利于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合作共事,又有利于减少因缺乏监督机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失误。”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且起到监督作用,据此可确定B项正确。
7.(2013·汕头高一检测)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 D
【解析】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之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其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故答案选D。
8.(2013·扬州模拟)下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1954年??
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1959年??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1964年??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1975年??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1978年??
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1983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1988年??
……
A.一届人大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B.“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正式确立。故选C项。
9.(2013·潍坊高三检测)2011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4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文中的“伟大创举”是指( )
A.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率先赢得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于少数民族
D.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D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我国国情而实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大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A、B、C都不符合史实,选D。
10.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在此强调(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D.鼓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 C
【解析】 注意材料中时空信息,理解生产发展与巩固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解决民族问题根本在于使当地生产力得到发展,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C项是正确的,与题意相符;而A、B、D三项属于政治方面,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81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在北京接受了德国媒体的采访,德国记者问申纪兰:“下一届还要继续当人大代表吗?”申纪兰老人说:“当不当代表,我说了不算,群众选我,我就当,不选我,我就当不了。”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制度?我们现代民主政治建立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2)材料二中申纪兰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三,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答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中国的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等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国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4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4)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
【答案】 (1)原则:平等、团结、互助。目的:实现共同繁荣。
(2)证明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3)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意义:这一政策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民族平等。
(4)实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向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专题四 第2课
一、选择题
1.“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选项②表述不确切,因这现象主要是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故可排除②。
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答案】 A
【解析】 由“阶级斗争”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3.“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能召开 ②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内乱,其破坏是多方面的。
4.(2013·济南高一检测)口号反映时代特色。“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中国出现了严重叛乱 B.民众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答案】 D
【解析】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文化大革命”的口号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造成动乱局面。
5.“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
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
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所述判断该现象应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后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判断①是错误的,②是正确的,④与当时的实际不符合,正是由于毛泽东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才导致了“文革”的发生;材料中的“同事”“被枪毙”说明了当时法制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③是正确的评述。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体现在( )
①转变工作重心
②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③平反冤假错案
④恢复民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到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②发生在1954年,排除。①③④都是转折的体现。
7.2008年10月23日到28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修订后的《消防法》,使我国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关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B.“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1982年宪法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198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答案】 D
【解析】 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于1999年。
8.(2013·黄冈模拟)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依法治国原则。故选B。
9.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加强了立法工作
C.推动了普法教育活动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答案】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制定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基础。
10.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句话科学地阐明了( )
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殊性
B.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
C.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D.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邓小平在材料中以递进的方式阐释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密切联系。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他们正在我们身边,必须彻底揭露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
材料二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是靠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起家的。 在“天下大乱”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反革命集团。他们从批判《海瑞罢官》开始点火,其后的种种罪恶活动贯穿于“文革”的全过程,九一三事件后,他们更加猖狂。中共“十大”后,他们在中央政治局结成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阴谋全面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要否定,反革命要批判,但又不能也不应该否定十年的一切。毛泽东要对十年内乱负主要责任。从毛泽东一生的业绩来看,它只是“无产阶级政治家犯的错误”。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对当时国内形势的分析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导致他做出这一判断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形成“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土壤”是什么?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文化大革命”中取得的成绩?又怎样看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答案】 (1)消除混进党、政、军和文化领域各界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不符合客观事实。国际局势趋于紧张,美国扩大越南战争,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对世界战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
(2)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这种“天下大乱”的混乱局势。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成就绝不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恰恰是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抑制和斗争的成果。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认识方面的错误,其主观愿望仍然是要搞好社会主义,与两个反革命集团有本质的区别。再与其整个一生的成就相比,那是次要的,这些仍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所犯的错误。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之后,中国现在正在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
——法国《人道报》1984年《中国人民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制度》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的进程。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立法63件,七届全国人大立法87件,八届全国人大立法117件,九届全国人大立法113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
(2)你认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①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中,将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
②1983年,人大建立一个法律委员会,以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
③采取措施恢复法律作用。
④加强全面立法工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意义:①防止专制、个人独裁专行。
②使国家政策制定更具民主性,能代表民意,维护广大人民利益。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④从法律角度保障人民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专题四 第3课
一、选择题
1.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此提出 B.“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
C.“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D.“一国两制”的构想已成功运用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A项和B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排除D项,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2.“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答案】 D
【解析】 由“割地”、“喜迎回归”可联系到香港的回归。
3.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 )
①洗刷了历史留下的民族耻辱
②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③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提高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威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由所学可知,①②③④都是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②③虽然教材没有直接表述,但通过所学知识可判断出来。
4.下面旗帜有从属关系的是( )
A.①与② B.①②与③④
C.①②与③ D.①④与③
【答案】 C
【解析】 香港和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三者之间有从属关系。
5.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①中国政府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维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此题为组合题,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包括外交权,因为这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象征,所以中国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不正确,在外交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也是“一国两制”的含义和要求。
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以下两幅图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见证了澳门地区历史的沧桑与新生
B.都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表现
C.是澳门由殖民走向高度自治的历史见证
D.是中国从屈辱走向强盛的有力注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由图一到图二正是由沧桑到新生、殖民到自治、屈辱到强盛的转变。其中图一不是“一国两制”的表现,那时是葡萄牙统治的象征,不是“一国两制”体现。所以选B。
7.胡锦涛同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坐谈时,他指出海峡两岸“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谈判地位平等,议题开放”。“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前提和基础是( )
A.“一个民族,两种制度” B.一个中国原则
C.“放弃台独,两个中国” D.“一个民族,两个政府”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的政策的理解,2000年以后,中共对台湾在政策上作出了很大的让步,但根本的一条没变,那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8.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相同点不包括( )
A.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大业 B.都适用于“一国两制”
C.都要与外国政府谈判 D.都牵涉到外国势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学生易误选D,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港、澳、台问题都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大业,都可以用“一国两制”来妥善解决。但它们之间又是有区别的。香港、澳门分别是由英、葡强占,出于和平收回的考虑,中国政府分别与英、葡两国谈判达成协议。台湾问题虽有美国势力干涉,但本质上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是内政,由两岸人民自己解决,不需要与外国政府谈判解决。
9.2005年5月以来,台湾地区国民党、新党的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出现了和煦的春风,统一祖国成为大势所趋。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最高利益
B.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C.“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各界共识
D.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 A
【解析】 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大势所趋,应从海峡两岸人民和大陆两方面考虑,B、D只兼顾一方,而C是政策性原因,且不符合实际情况,故选A。
10.(2013·安徽屯溪一中)澳门回归十年来,生产总值由472.87亿澳门元增加到1718.67亿澳门元;到2009年底,政府财政储备是1999年的40多倍。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 )
①“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指引
②澳门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③中央人民政府对澳门的支持
④澳门特区政府高效施政、高度自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一国两制”原则,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含②的A、B、C三项即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开始了3年零8个月的日期。1942年10月中英谈判中,国民政府要求终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收回新界,遭到英方拒绝。在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丘吉尔公开反对在亚洲及中国实行《大西洋宪章》,并声称要让英国国旗在香港上空高高飘扬,他说:“我们也有我们的传统……我就要坚持这些传统和维护大英帝国。”
材料二 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英国国旗在英国国歌乐曲中缓缓降落。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瞬间,这是永载史册的时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结果如何?丘吉尔所谓的“传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3)从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不同结果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或结论?
【答案】 (1)要求:二战期间,国民政府要求收回“新界”,但不是全部香港地区。结果:由于英方拒绝而失败。含义:丘吉尔所谓的“传统”,不过是侵略扩张和炮舰政策。
(2)问题:中国政府通过谈判收回了香港地区的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方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
(3)国民政府软弱无能,无法收回香港“新界”地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力强盛了,中国人民的夙愿才得以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案以其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也必将加速完成祖国统一的进程。
12.(2013·南京高三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 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 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 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材料四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
(1)根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答案】 (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
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因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