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课后强化作业: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课后强化作业: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27 19:04:38

文档简介

专题三 第1课
一、选择题
1.(2013·湖南长沙期末)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金田快有新君出”反映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事件,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B项。
2.(2013·大连测试)太平天国曾发布檄文曰: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妩摩,廓清中夏。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
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代表着先进的历史潮流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及对它的历史评价。材料主要说明了太平天国反对满清政府的主张及其原因,并没有针对外来侵略,也没有提到挽救民族危亡的问题,排除B、C两项;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宗教推翻清朝统治,不能说其代表先进的历史潮流,排除D项。故答案为A项。
3.(2013·济南模拟)《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  )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在经济方面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与之不符,D由于《天朝田亩制度》并未真正实施而不会出现。《天朝田亩制度》在经济上仅是反映了要求废除不平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故选B。
4.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
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
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D.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
【答案】 A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迫切愿望,但关于圣库制度的规定超越了农民阶级的特征,不可能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它反映的是农民阶级反封建而不是反帝的愿望,而且它只要求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并不要求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因此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5.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下列活动或主张,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接受西方基督教义
B.兴办邮政、银行,推广保险
C.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D.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农民政权
【答案】 B
【解析】 当时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一是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宗教、平均主义、农民政权不代表世界发展方向。
6.(2013·浙江杭州期末)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以洪秀全为首进行永安建制,分权于诸王,实际上就是重建等级秩序,再加上各自的行序对应相关的天象,反映了他们借助神权,将权力神化。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7.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以下各项能反映这一状况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免除一切地租、赋税负担”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均体现了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都不能体现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近代经济制度已有所认识。而D项讲的是保险制度,这属于近代经济制度的范围。故选D。
8.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体现出来的新时代的特点有(  )
①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
②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抓住“时代”特点,新的时代特点即以往农民运动所不具备的时代所赋予的特征。
9.洪仁?谔?教旃?硕?О芎蟮摹肮┐省敝兴担骸拔页?龊χ?矗?囱笕酥???隆??缪笕瞬恢?芯??蛭崛硕峡沙ぞ弥С帧!倍源死斫庾既返氖?(  )
A.谴责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B.推卸失败的责任
C.正确总结了失败的主观原因 D.正确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洪仁?衔?硕?О苡胙笕瞬斡胝蜓褂泄叵担??返乜吹搅耸О艿目凸墼?颍?蠢醋酝獠苛α康恼蜓埂?
10.(2013·四川自贡检测)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的清政府,为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农民全年收获)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25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天朝田亩制度》
按:《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25家为一“两”作为农村基本单位,每“两”设一国库、一礼拜堂,由“两司马”管理。
材料三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父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库。弟等经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直令镇守将佐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佐施行。钦此。
——《太平天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规定怎样解决土地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指出解决的办法和《天朝田亩制度》准备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
(2)材料二规定了怎样的分配制度?
(3)材料三中“照旧交粮纳税”是一种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的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现土地公有。
(2)实行一切产品归国库的平均分配制度。
(3)所谓“照旧交粮纳税”,就是沿用清朝的旧制,向地主、自耕农按土地亩数征收田赋。实质是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4)说明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土地公有、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太平天国只能根据现实的社会状况和国家的财政需要来调整和实行自己的政策。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马恩全集第15集《1860·中国纪事》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
(2)请为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理由。
【答案】 (1)材料一是从人民革命、反封建压迫和民族抗争、反外来侵略的角度肯定太平天国的;材料二、三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进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的。
(2)材料一的理由:太平天国的斗争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材料二、三的理由: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潮流。
专题三 第2课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有人预测“清王朝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有(  )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③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④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而并非建立新的封建王朝,故①②③符合题意。此时,中国民主革命并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故④不正确。
2.(2013·台州高一检测)“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革命势力的强大
B.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突出了清王朝瓦解的主要原因——自己瓦解的,故B符合题意。
3.(2013·广州六中期末检测)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口号和标语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  )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答案】 C
【解析】 起义军攻占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清朝灭亡是在1912年2月。
4.(2013·济南测试)《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一书中写道:“他反复地呼吁对于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其中“他所领导的政府”应该是 (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京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 B
【解析】 孙中山担任的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故选B项。
5.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 (  )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致电袁世凯“虚位以待”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封建制度;排除含①的A、B、C三项。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④标志着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实际意义在于否定了“主权在君”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政府,人民民主共和国指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故①错误;④从本则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和反映。
7.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首先排除A、C两项,A项与题干要求不符,C项不利于限制权力,只有D项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使总统袁世凯的权力受内阁总理大臣的制约。
8.袁世凯曾经把当年促使清帝退位的历史性一幕,非常形象地称之为“拔大树”。“拔大树”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
C.为中国政治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D.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拔大树”是指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宣告结束,故选B项。
9.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的在华势力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的含义,“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是说辛亥革命打击了欧洲资产阶级在华的势力。
10.(2013·福建福州调研)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这里的“分界线”突出表现在(  )
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
B.颁布《临时约法》,实行政党政治
C.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D.断发易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2132年”前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材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由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转折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并不符合题干“分界线”的含义。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
村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村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村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村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二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 (1)主权在民。
(2)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3)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
(4)实行责任内阁制。
(5)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封建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2.(2013·广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年腊月二十五(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袁世凯通电全国:“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2月13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职,并咨文参议院:“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大局幸甚。”2月15日,南京参议院举行总统选举会,以十七票(全票)补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在通告袁世凯的电文中称他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材料二 袁世凯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推动了很多新的现代化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些新鲜事物有深刻的信念。也就是说,他能创办很多具有现代色彩的新生事物,并不是因为他内心产生了与这些新事物匹配的理念,而是这些新生事物可以化解所遇到的危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他始终是现代化的追求者,而不是引领者。
袁世凯最大的政治错误是恢复帝制,这个错误如此巨大,几乎抵消了他所有的功绩和美德。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呢?一是对于现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缺乏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念,二是他自身传统的文化基因顽强地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袁世凯与中国现代化的“假晶”现象》
(1)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结合材料一所述,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袁世凯复辟的“传统的文化基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二说明,你如何看待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
【答案】 (1)袁世凯是合法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理由:袁世凯声明拥护共和;孙中山的推荐;南京参议院的全票推举。
(2)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权思想根深蒂固;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3)袁世凯有进步的一面,他在位期间,实行了很多现代化改革,改革是为了化解危机,是现代化的追求者,不是引领者。袁世凯也有落后的一面,他复辟帝制是其最大的政治错误,因为他缺乏明确而坚定的政治信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专题三 第3课
一、选择题
1.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分水岭,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继续,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体现了五四运动是民主革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2.(2013·龙岩模拟)下图是民国十五年在福建土楼怀远楼内悬挂的“助我义师”牌匾。匾中“义师”应指 (  )
A.革命新军 B.国民革命军
C.工农红军 D.新四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对历史纪年的掌握能力。据材料中的“民国十五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师”指1926年的国民革命军,故选B。
3.(2014·天津)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的表述来看,应指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故D项符合题意。A是这一革命运动的前提与领导;B这一运动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也没有实现,只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后又出现了新军阀的统治。故应选D。
4.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共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统一战线道路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国共合作道路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由材料“井冈山”、“红色‘山大王’”可知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就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5.(2013·福建莆田质检)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虎门销烟、义和团运动、武昌起义、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这些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
6.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  )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案】 A
【解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心开始逐渐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B、C、D项不符合史实。
7.1933年10月,红三十三军政治部驻扎在四川达县,秘书长魏传统在一家地主宅院的门楼西边石柱上写下了“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的对联。这一史料能够佐证下列哪一史实(  )
A.红军长征途中注重革命宣传
B.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C.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D.中国革命渡过难关转危为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材料中“镰刀”“斧头”喻指农民,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阶级打土豪、分田地。A项错误,1933年还未开始长征;C项错误,揭开“工农武装割据”序幕的是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项是长征胜利的意义。B项符合题意。
8.毛泽东在1935年2月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文中的“从头越”三字显露出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从头越”始于(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1935年2月”毛泽东写《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即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故选B项。
9.(2013·汕头模拟)1947年7月23 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
A.开始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据“1947年”“毛泽东电令”“直出大别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指战争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故选A。
10.“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答案】 C
【解析】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的口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的口号;“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的口号。综合起来看,这些口号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二、非选择题
11.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案】 (1)哭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回归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分离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新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此前的道路:夺取“中心城市”。
说明: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3)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天翻地覆”指: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目前的利益计,奋斗目标是:(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摘自《中共二大宣言》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②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四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心任务。
(3)这个中心任务是否与中共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相矛盾?为什么?
(4)材料三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5)材料四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答案】 (1)材料一提出的奋斗目标: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合作抗日。
(3)不矛盾。抗击日本侵略,实现民族独立与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目标一致。
(4)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它是当时中国的革命中心。
(5)西安事变。它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