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第1课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答案】 D
【解析】 所给四项都是特色。但当时最突出的世界形势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2.1949年11月,周恩来讲道:“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 )
A.新中国承认了列强的领事裁判权
B.新中国必须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新中国总结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建立盟国关系
D.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础之上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体现了对等原则,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D。
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间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建国初期,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4.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说:“中国人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材料设想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不结盟
【答案】 B
【解析】 注意“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等信息并结合新中国外交的三个基本方针,可知是“另起炉灶”。故选B项。
5.(2013·汕尾模拟)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 D
【解析】 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这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保证了中国能够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
6.下面是周恩来在1954年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
A.第26届联大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答案】 C
【解析】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所以选C。
7.(2013·莆田模拟)温家宝出访新德里探寻中印“龙象共荣”之路,为中印友谊再添新篇章。历史上中印交往中形成的对世界外交舞台有重大影响的外交原则是 (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对世界外交舞台有重大影响的外交原则。
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解决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D.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积极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B
【解析】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为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并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1955年,在印尼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体现出的“万隆精神”是指( )
A.和平、反帝、进步 B.团结、和平、友谊
C.和平、合作、进步 D.团结、文明、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与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后来我们就把这种“团结、和平、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10.“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的利益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答案】 A
【解析】 求同存异指的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区分好恶,A正确。任何国家外交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B排除。C项中“放弃……冲突”,D项中“妥协”都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
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三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2)这些原则在国家事务中有何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周恩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上述讲话的?
(4)讲话中指出的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用最少的字概括讲话的精神。
【答案】 (1)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这些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万隆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有关帝国主义仇视和阴谋破坏这次会议,而且会上有些国家怀疑甚至攻击中国,面对会议可能走上岔道的危险,周恩来发表了上述讲话。
(4)共同之处: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的亚非国家,要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就应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精神:“求同存异”。
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
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
《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时期:①尊敬时期(18世纪) ②轻视时期(1840—1905年) 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年) ④赞赏时期(1937—1944) ⑤清醒时期(1944—1949) 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以德治国”。
(2)抽鸦片的国家。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后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专题五 第2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A.担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B.在亚非会议上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答案】 A
【解析】 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几字。首先应当排除B项,“求同存异”方针只是在亚非会议上,对会议的圆满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要排除D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较晚,时间也较为短暂,不符合“长期发挥作用”这一特点。C项有较大的迷惑性,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只能表明中国自身的独立地位,但不能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中国才得以在国际社会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
2.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C.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 C
【解析】 注意C项的程度词“消除”,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是错误的。A项是图中直接反映出来的;而B、D两项则是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这一角度而言的。
3.(2013·衡水高一检测)“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 )
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形成
D.一个以互信、互利为宗旨的新型区域组织建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双重代表权”,“从前门进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后门”是指台湾的中华民国。所以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4.温家宝访问非洲时曾说:“非洲人民对我们有功。”这里的“功”主要是指( )
A.支援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B.支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支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斗争
D.支援我国国内经济建设
【答案】 C
【解析】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分不开的;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曾经对此评论说:“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A、B两项不可能,因为那个时候非洲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赢得独立;D项也不可能,因为那个时候非洲大多数国家刚刚赢得独立,和中国一样比较贫穷落后。
5.尼克松对1972年访华非常重视,临行前,尼克松和夫人翻阅了不少介绍中国的书籍,学用筷子,还专门学习了中文。他特别吩咐秘书要选好赠送毛主席的国礼。经过多次精选,尼克松选定大型烧瓷天鹅艺术品作为珍贵国礼。尼克松这样做旨在( )
A.承认以前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B.缓和中美关系,联华抗苏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认识。缓和中美关系,有利于美国应对美苏对抗的挑战,而美国并未承认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也无意促进中国统一,更不会承认自己以前对华政策的错误,故A、C、D三项均不正确。
6.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京访问。在当晚的欢迎宴会上,尼克松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我们讨论我们的分歧的时候,我们哪一方都不会在我们的原则上妥协。”这个“巨大的分歧”指的是( )
A.经贸往来 B.国际格局
C.台湾问题 D.文化交流
【答案】 C
【解析】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7.(2013·宜宾文综)(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记载:“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上海公报”发表的影响有( )
①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
②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准备了条件
④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由题中时间(1972年)可以排除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故选A项。
8.有人形容1972年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为“跨洋握手”“冰释雪融”,下图所示的外交事件中与此相对应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总统访华;“冰释雪融”是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②是在1954年,④是在1955年,时间不符。
9.当前制约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贸易中的摩擦问题 B.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
C.两个民族的对立情绪 D.日本对待侵略历史的态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时政问题的理解能力。二战结束后,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侵华罪行,这是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10.下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题中数据反映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逐渐增加。注意最后一组数据的时间:1979年。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缓和,1979年正式建交;1971年在联合国第26届代表大会上,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因而A项最符合题中要求。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多人,而在其周围有22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居住在该地的100多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扎在附近中国军队的武装。”
——1931年9月《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
材料二 “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乎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
——1932年8月《日本外相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
材料三 (中日两国)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任何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四 中日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材料五 日本(村山)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并没有把侵略行为和侵略这两个词在语文的概念上加以区分。”……(村山首相)并且明确否认了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
——1995年8月《参考消息》
材料六 观察下面两幅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九一八事实的说法有哪些自相矛盾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建立中日两国持久和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比《中日联合声明》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材料六图中的行为。
(4)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日本对“侵华战争”这一史实的态度及其实质。
【答案】 (1)材料一说日本侵华是“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二则说日本侵华是“出于正当防卫”,前后矛盾。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在任何地区谋求霸权。
(3)二战期间,日本对亚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侵略者招魂;修改教科书,是为了美化侵略,这些严重违背了《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严重伤害了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
(4)态度:否认侵略行为,推卸战争责任。实质:拒绝反省侵华战争的罪恶。
12.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的照片登上封面。阅读下列图片及提示: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周刊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
(4)根据材料四分析“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作为历史研究资料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 (1)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2)日内瓦国际会议。
(3)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美签订了《中美上海公报》,它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5)从贬低、“妖魔化”到客观、公正。应根据客观事实,对历史资料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
专题五 第3课
一、选择题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 D
【解析】 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与俄罗斯及中亚四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符合题干中强调的“远亲不如近邻”。
2.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旨在( )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答案】 C
【解析】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A;亚太经合组织不是民间组织,排除B;我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排除D。
3.21世纪,我国外交方面的新建树主要有 ( )
①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③达成“上海共识”
④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是在20世纪70年代。
4.(2013·盐城高一检测)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 )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模式
【答案】 B
【解析】 由周边区域国家组织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A不符合题意,C、D表述错误。
5.下列中国外交政策或方针提出或实施的先后顺序是(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发展同西方国家的正常关系 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答案】 B
【解析】 ①首次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②提出于建国之初,③提出于六七十年代,④提出于改革开放时期,故选B。
6.(2013·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华侨中学)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79年以来”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外交政策。故排除含②的A、C两项,而③的表述又符合1979年后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
7.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兄弟之声”。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敌人之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俄罗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对俄罗斯的称呼应该是“伙伴之声”。
8.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答案】 D
【解析】 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转变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
9.2012年3月21日,中国第十四批联合国刚果(金)维和工兵医疗分队第一梯队从新疆乌鲁木齐飞赴刚果(金),开始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这说明了 ( )
A.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从执行维和任务,可以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0.近年来,中国在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跃,比如在朝鲜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组织了“中非论坛”、在俄罗斯等国开展“中国年”活动、国家主席出席APEC会议、中国维和部队赴达尔富尔维和。以上说明新时期的中国 ( )
①注重与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②积极开展以联合国力中心的外交活动
③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④主动谋求在全球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就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4)你能否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外交史实表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试举两例。
【答案】 (1)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完整,促进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2)原因:为消除相互间的疑虑和恐惧,相互间的排斥和对立。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中国永远不称霸。
(4)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活动尤其是维和行动,促进世界和平;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12.2014年是中俄(苏)建交65周年,65年来中俄关系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 在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没有掩护或配合中国军队的地面作战,而是在美国人所称的“米格走廊”(在鸭绿江与清川江或大同江之间的地区)保护后方交通线,而且,与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军作战不同,苏联空军完全独立于中国军队,他们与中国的地面部队“没有任何合作”。这意味着,斯大林始终没有满足中国领导人最初提出的要求:希望苏联空军与中国军队协同作战。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2)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的行为是否符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精神?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理由。
材料三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中俄(苏)关系有哪些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 (1)意义:加强中苏两国友谊和军事合作;有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不符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充分贡献其力量。”而在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始终没有协同中国军队的地面作战。
(3)变化:由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转变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变化原因:“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总体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缓和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扩大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中国希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和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实现中俄关系的正常化,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