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1.1.1 集合的概念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专题一1.1.1 集合的概念该漫画是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这样奇怪的画面在古代影视剧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你可知这一制度源自何时?同时,通过本课学习,你还需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夏商时期政治的特点。
2.周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影响。
3.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了以周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夏、商、周三朝)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起源
(1)时间、地域: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条件:农耕经济的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________的成熟、________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4)特点: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________的方式实现。文字 城 禅让
2.夏朝
(1)王位世袭制:禹的儿子________继承禹的地位,“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权在一姓中世袭,________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3)灭亡:夏王朝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商汤所灭。
启 宗族
3.商朝
(1)建立: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2)特点:
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________。
②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________进行决策。宗法制 占卜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1)分封对象:周王的子弟、________等。
(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________和力役。功臣 军赋
1.分封制不只是周王分封诸侯。分封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点 拨 提 示
2.同姓亲族关系+臣属关系=分封制。
分封制的维系纽带是血缘关系,体现为分封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既是臣属关系,同时又是同姓亲族关系;但是,异姓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只存在臣属关系。
3.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通过分封建立起一个用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
4.影响
(1)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________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
(2)消极方面: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政治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地位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2.目的
按照___________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血缘宗族
3.内容
(1)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地位都由________继承。其余诸子依次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和士。
(2)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________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
(3)从诸侯到________再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小宗关系。嫡长子 诸侯 卿大夫 1.宗法制下大小宗是绝对的吗?
宗法制下的大小宗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周天子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为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为大宗,卿大夫相对诸侯为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对士而言为大宗,士相对卿大夫而言为小宗。
宗法制下的大小宗关系,既是一种血缘宗族关系,也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思 维 拓 展
2.宗法制下嫡长子与长子有区别吗?
嫡长子和长子有异:中国古代实行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为“庶”,因此长子有可能“庶”出,嫡长子不一定就是长子。即坚持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影响
(1)形成由________关系决定的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以后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法 宗法制有什么局限性?
宗法制的局限性: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与诸侯的血缘关系会逐渐疏远,靠血缘关系难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思 维 拓 展[史料]
阅读“西周分封制”示意图:1西周分封制
[问题]
(1)结合图片思考,西周在分封对象上具有什么特点。
(2)图片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这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目的?
(3)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思考,联系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是什么,从而导致在政治上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
(1)以子弟、功臣为分封主体。
(2)①分布特点: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交错在一起,且同姓封国多于和包围异姓封国。②目的: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
(3)纽带:土地和人民。关系:臣属(君臣)关系。[史料]
材料一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材料二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商王往往杀死大批战俘和奴婢,用来殉葬、祭祖、祭神。商人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材料四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问题]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提示]
(1)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4)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 (2013·浙江·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世官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据图示信息纵向关系可以看出是分封制;横向关系反映出的是宗法制;综合分析可知在分封制下官职是世袭的,故②③④均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制度,在夏建立后就被世袭制所取代,故排除含①的选项。因此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2.分封制的评价
(1)分封制体制上的弊端:分封制重血缘,轻法度,缺乏约束力;诸侯势大必然威胁中央。
(2)分封制实施的积极意义。
①强化统治: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②加强王权: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间的状况。
③社会进步: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④民族融合: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 (2013·日照期中测试)《左传·昭公》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 )
A.灭亡殷商 B.巩固统治
C.镇压叛乱 D.恩及兄弟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藩屏周”可知其目的是巩固统治。
【答案】 B1.下图是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其“齐鲁青未了”的主题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能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就包括齐国和鲁国。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周灭商后分封诸侯,主要对象是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因而A、C、D三项可能性较大,B项最小。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答案】 A
【解析】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什么是“嫡长子”,嫡长子即周王正室所生的长子。
4.(2012·大同调研)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实行的宗法制。依据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所以选择D项。5.右侧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集中体现在商代的祭祀制度上,②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出依据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④正确。课件41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1.1.1 集合的概念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题一1.1.1 集合的概念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今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知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此地宫是在怎样的形势下修筑的呢?除此之外,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呢?本课主要讲述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的建立。图示:
一、“六王毕,四海一”
1.完成统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2.拓展疆域:北击________,南征岭南(开凿________),把“________”并入中央政权。
3.统一意义: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匈奴 灵渠 西南夷 多元一体
二、海内为郡县
1.实施:秦始皇确定以________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
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________,下设“________”和“里”。郡县制 郡 乡
3.特点
(1)是中央__________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________任免调动,不得________。
4.意义
(1)有利于加强__________,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________的转变。
(2)后被西汉王朝沿用,使“________”政体更为巩固。垂直管理 皇帝 世袭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大一统 郡县制:郡县制形成于春秋后期,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因此,秦始皇不是郡县制的创立者。点 拨 提 示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________”,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度
(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_________,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_______。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始皇帝 处理政事 监察 秦朝中央官制有什么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为皇权服务。
(2)职责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3)国事与皇帝家庭事务共同管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思 维 拓 展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秦始皇晚年遭破坏。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时设置十三________和__________,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刺史 司隶校尉“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点 拨 提 示[史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秦政治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问题]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特点。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提示]
(1)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分封制崩溃。措施:郡县制。
(2)制度的名称: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独尊。
(3)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有效维护、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 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选B项。
【答案】 B
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理解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特点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主要解决的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专制主义虽然导致了专制,进而导致腐败,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央集权制度则不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国家发挥组织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字通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由此形成完整的石碑文字。从材料中的“并四海、为郡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项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B。
【答案】 B
1.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答案】 D
【解析】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级官吏均由皇帝任命。
2.下图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
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机构职责分明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知识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由所给图表可以看出,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反映出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主要意义在于 ( )
A.有利于社会安定
B.有利于经济发展
C.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答案为C。4.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
①郡县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皇位继承制 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秦朝建立后,依“贤”和“能”在全国选拔中央和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进行考核,彻底否定了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
5.“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 ( )
A.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他确立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他确立了分封制
D.他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 B
【解析】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他建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出现在秦朝建立之前,排除C、D两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课件58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1.1.1 集合的概念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题一1.1.1 集合的概念华 表 天安门前的两个华表,好多人都以为这是国家的象征。其实不然。华表古代称为诽木、谤木。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木头,木头上面要放一块横的板。在华表的横板上面是可以写字的:对某人有什么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等。实际上它最早是起监察作用的。但是到秦汉以后,华表被从议事的地
华表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古代监察体制的什么变化趋势?除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外,自秦汉至宋元又是如何加强专制皇权的呢?
本课主要从“家天下”的皇帝制度的确立、中枢权力体系、地方行政机构及官吏选拔制度等方面,讲述从秦汉至宋元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发展演革。图示:
一、法令出一
1.创立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
皇帝集行政权、________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3.弊端
皇权带有________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司法 独断
4.影响
(1)历代__________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2)君臣关系,实质上是“________”和“奴才”的关系。官僚体制 主子
二、君权和相权
1.帝相矛盾
(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________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相权 2.权力消长
(1)西汉:
频繁更换丞相,从身份低微的土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建立“________”与“外朝”。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________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中朝 门下省 唐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有什么不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封建权力机关,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皇权独裁专制加强的表现;近代的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通过分权来防止专制独裁和集权。思 维 拓 展
(3)宋代:
①设__________为行政机构,长官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②增设“__________”作为副宰相。
③设________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汉、唐、宋三代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上有哪些特点?
都通过增加宰相人数达到分散相权的目的;使其在权力上相互牵制;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思 维 拓 展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_____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
①中央:________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②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________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郡 御史大夫 刺史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________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________的官员。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________,由监察御史复按。京都 刑狱 御史台
2.评价
(1)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方面:专制制度的________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本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
(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
(3)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职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点 拨 提 示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________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贵族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________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
①兴起:两汉时期。
②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官人法,即______________。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官吏 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
(2)特点: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__________。
八股取士 (3)评价:
①破除了_____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益于社会__________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_________的人。世家 重学 创造意识 五、行省的设置
1.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郡、县两级→(唐)道、________、县三级→(宋)路、州、县二级。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代。
(2)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__________(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________管辖。州 行中书省 宣政院
(3)与中央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__节制。
②中央以________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③中央采取___________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 监察 省官互迁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什么不同点?思 维 拓 展[史料]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1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依据及其趋势 材料三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新唐书》
材料四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依据及其演变规律。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综合功能。
[提示]
(1)依据:材料一:表明汉代察举制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官标准。
材料二: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选官标准。
材料三:表明了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是科举制推行产生的积极效果。
规律: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一、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亲信近臣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使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权力。
(5)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2.特点:皇帝制度得到发展,皇权逐渐加强,宰相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各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散,但三省各司其职,这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答案】 A二、中央集权加强的认识
1.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其影响
(1)关系: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②地方服从中央,最终听命于君主。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④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影响:①积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消极: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原因及实质
(1)原因: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割据政权能独立存在。重要原因:中央集权措施不得力,使得割据势力恶性膨胀。
(2)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解析】 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方面的内容,排除A。伴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增加了机构和官员,也就说明中央实际上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与各地经济联系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 B
三、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1)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是在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者同属于中央官制,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但两者并不等同。
①应用时代: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②丞相职权地位: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③作用地位:三公九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2)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①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且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三省六部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封建官僚体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③三省六部的设立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下的民主”。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的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④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B、C两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
1.(2013·厦门)“近侍的逐步政务官化,或称御用机构逐步演化成中枢机构,是传统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一大特点。”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秦朝三公 B.西汉中朝
C.唐朝六部 D.元朝行省
【答案】 B
【解析】 由教材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任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决策班子即中朝。这与题干内容一致。故选B项。2.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 )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答案】 C
【解析】 “皇权下的民主”体现的是专制下的民主色彩,“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体现的是这一制度有分权思想,进而可联系到唐三省六部制,B、D两项旨在加强皇帝集权。3.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的“雏形”主要指( )
A.由地方以品行推荐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C.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D.注重门第和家世
【答案】 C
【解析】 注意时间1400多年前,可判断为科举制。公务员选拔的方式主要是笔试和面试。结合所学知识,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明显不符合科举制,B项与当今考试不符。
4.(2013·九江统考)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其调兵之权应属于(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三司使 D.转运使
【答案】 B
【解析】 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 5.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行中书省
D.中书省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大都”等可知,此图是元朝的部分行政区域图。A区域是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元朝时管理这一区域的机构是中书省。课件42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1.1.1 集合的概念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一1.1.1 集合的概念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有两位显赫的重臣:索额图和明珠。他们不仅担任高官,而且是皇亲国戚,分别被称“索相”“明相”。这是错误的,你知道原因吗?本课以“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改土归流”为点讲述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图示: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废除丞相制度
(1)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永远废弃丞相制度。
(2)措施: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________________,并宣布成为定制。
(3)影响:达到了__________的目的,但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直接隶属于皇帝 高度集权 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宰相制度的废除反映了什么趋势?
(1)根本原因:宰相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
(2)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 维 拓 展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__________的助理机构。
3.特点: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机构。
4.职权:__________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5.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宦官参政,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处理国政 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 职权范围明朝内阁和近代西方内阁:明确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是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西方近代内阁为法定机构,是国家决策管理机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思 维 拓 展
二、军机处
1.军机处
(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______________的需要,设立军机房。
(2)特点
①职责:最先是___________,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适应西北军务 协办军务
②地位: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③构成: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
(3)意义:提高了办事效率,进一步加强了__________制度。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君主专制
2.密折制
(1)设立:雍正帝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2)目的:加强皇帝对__________的控制。
(3)影响
①中央政治权力更为集中,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__________。
②地方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行政 行政效率 政治自主性 能动性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2)程度空前强化。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点 拨 提 示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___________,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___________进行行政管理。
宗教信仰 因地制宜 3.措施
4.意义
稳定和巩固了国家疆域,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理藩院 改土归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维护我们祖国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使中央和地方形成了因循守旧之风,逐步丧失了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结果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点 拨 提 示[史料]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问题]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合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原因:皇权专制。
(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走向衰落。1.宰相制与明清内阁制的比较 (2013·山西诊断)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之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解析】 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项。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宫的监察,排除B项;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A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行政,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军事,但并未任命。②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建立中朝制度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更将相权一分为三。④北宋在中央也实行分权的措施,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并立。⑤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分掌相权,后又设内阁。⑥清朝设军机处,强化了皇权。
(2)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第一,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它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第三,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013·长沙联考)自汉朝到清朝,“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始终没有实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都是临时机构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错误,三个机构的权力均是开始较小,后来逐渐增大;②正确,三个机构的官员开始时均是皇帝的侍从顾问,都属于皇帝的近臣;③正确,这三个机构开始都是临时机构,后来发展成为常设机构;④错误,这些机构的官员开始均是品级较低的官员。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项。
【答案】 B
1.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此后,六部的运行方式是( )
A.直接向皇帝负责
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
C.隶属于军机大臣
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
【答案】 A
【解析】 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答案为A。2.(2013·福建仙游高一检测)“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用兵西北”“始设”等信息可知,适应军事需要是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根本目的。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
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答案】 A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军机处仅仅是一个“照葫芦画瓢”的机构,即传达机构。所以选A。4.2014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5周年。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管辖,其中清朝设立的主管西藏等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 )
A.宣政院 B.理藩院
C.军机处 D.内阁
【答案】 B
【解析】 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负责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的事务。
5.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存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两对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相权,不断加强君权,专制主义日益发展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