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配套课件: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配套课件: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7-28 16:38:17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四1.1.1_______集合的概念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专题四1.1.1_______集合的概念一年一度的“两会”每年如期召开,海内外焦点聚集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心系百姓,共谋发展”是近几年“两会”的主旋律。可以说,“两会”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说明自新中国诞生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先辈们经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新政协、一届人大等重要会议,确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他们通过了哪些会议章程?如何一步步确立三大政治制度,构筑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呢?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政治民主建设。
图示: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召开:________年3月,河北平山县______________。
1949  西柏坡 
(3)内容: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_________。
②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③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_______________社会。城市  社会主义  2.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
③确定国体:_______________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④组成政府: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新民主主义  1.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1956年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各方代表组成的,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的,是行政机关。
点 拨 提 示
3.1949年政协会议(新政协)与1946年政协会议(旧政协)的不同之处
(1)新政协将国民党反动派排除在外。
(2)新政协虽然沿用“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名称,但它并不完全发生于旧政协,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新政协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4)新政协是长期存在的、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
(2)过程:
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②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开国大典 
(3)意义:
①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
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为国家____________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独立主权 人民民主 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___________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组织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_____________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__________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
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___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_____,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 长期共存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点 拨 提 示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1)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___________、小聚居的局面。
(2)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_______________。大杂居 区域自治 3.完善
(1)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到1958年,___________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
(3)1965年,____________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
(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内蒙古 西藏 当家做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②核心内容是自治权;③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点 拨 提 示[史料]
材料一 它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尽管它还不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
材料三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材料四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问题]
(1)材料一表明《共同纲领》在当时是什么性质的?
(2)从材料二中总结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3)材料三体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4)材料四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1)表明《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表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3)人民代表大会制。
特点: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4)互助合作,共同繁荣。表明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一、《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异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
【解析】 A、C、D三项均为二者的不同点,但其根本不同点是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答案】 C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惟一政党。虽然共产党同其他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但在政治上,各个民主党派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在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作为执政的政党,并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不是政治竞争以图轮流执政的关系,而是一种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第四,多党合作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简称“十六字方针”)。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第五,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各种合作形式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2013·兰州高三模拟)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避免了政党斗争现象,并发展成为稳定的民主国家,而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密切相关,这种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故答案为B。
【答案】 B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013·江苏徐州一模)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解析】 材料中的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这些法规实施的效果信息,A项错误,B、D两项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答案】 C
1.(2013·老河口高一检测)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告诉她“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实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建国大业”“命驾北来”可以看出此会意在筹划建立新中国的事宜,故答案选A。
2.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  )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 B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3.下图是某位教师讲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给学生画的示意图。从该示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能代表选民意向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能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 D
【解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最能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该示意图能反映人民民主原则但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原则。1954年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原则主要是指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这些从图中是看不出来的。4.“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多党合作制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组织上相互独立,其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不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在活动上又是相互监督的关系,故②③不选,本题选C。
5.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  )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
②消除民族差别,实行民族融合
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
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不是消除民族差别。民族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各民族必然存在着具有各自特色的民族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应尊重各民族的这种差异,而不可以消除。
课件43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四1.1.1 集合的概念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及其历史性转折专题四1.1.1 集合的概念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刘少奇受到错误的批判和人身摧残,被免除一切职务;1969年10月,重病的刘少奇被捆到河南省开封市,监禁在一个严密封锁的小院内,由于病情迅速恶化,1969年11月12日清晨刘少奇含冤逝世。
刘少奇惨遭批斗时,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国家。
为什么昔日的赫赫功臣被批被斗?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原因如何?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让我们共同回首那段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本课主要讲述了“文革”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以及新时期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图示: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共八大
(1)背景: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②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2)召开:_________年9月,在北京举行。1956 (3)内容:
①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③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____________、互相监督”。
④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_________” “有法必依”。
⑤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____________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4)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主要矛盾 长期共存 有法可依 民主集中 “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点 拨 提 示2.十年“文化大革命”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______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
(2)导火线:_________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3)全面发动: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4)过程: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____________。毛泽东  1965  革命委员会  (5)影响:
①全国各地先后建立革命委员会,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③中共领导的____________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④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____________危机之中。
(6)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_______、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人民代表大会 多党合作 社会 林彪 二、历史的伟大转折
1.背景
(1)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_____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2)由于思想上没有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
(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____________,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江青 解放思想 2.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内容
(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上:实行___________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革开放 
4.意义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中国的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政治建设
“伟大转折”是不是以“文革”结束为标志
伟大的转折并不是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标志,而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这次会议重新确立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经济重心转移等,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思 维 拓 展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初步构想
(1)提出:1980年,邓小平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的初步构想。
2.修订宪法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权力过分集中 民主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加快步伐
(1)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国家的历史任务。
(2)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____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法治 依法治国 宪法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④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点 拨 提 示[史料]
材料一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八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及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 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问题]
(1)材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哪些现象?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提示]
(1)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摧残。
(2)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日趋制度化,法律化;加快立法工作,“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第一,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形势,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第三,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和杜绝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防止个人专断。第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文化大革命”最深刻最基本的教训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特别是“左”的错误。 (2013·苏北四市联考)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都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解析】 根据“四十年前”的时间信息可知“浩劫”是“文化大革命”,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选C项。A、B、D三项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都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 C
2.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1)缓慢原因
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②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意识少。
③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
④中国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的影响。
(2)认识:①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②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④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⑤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3)新时期特点
①民主政治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如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②民主政治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如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2013·江苏姜堰期中测试)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
①干部队伍官僚主义严重
②我国还没有出台社会主义法律
③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
④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用排除法较为有效。将邓小平的话与所学相结合进行判断,可知②错误,1954年我国就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排除含有②选项。
【答案】 B1.“8月18日,上百万名来自各地的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见到了他们‘日夜思念的毛主席’。第二天,近30万红卫兵冲向北京的各个角落,‘破四旧’行动很快波及全国。”材料所述的情景应当发生于20世纪(  )
A.50年代初期 B.50年代后期
C 60年代中期 D.70年代中期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红卫兵”可判定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则说明了是在早期,此情景应当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2.(2013·长春模拟)“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直至剥夺生命等。这 (  )
A.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B.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
C.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
D.说明当时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3.“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下列做法危害最大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没有得到实施
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危害最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所以选A项。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是(  )
A.中共八大召开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 D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伟大转折。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其相关背景是(  )
①“文革”的深刻教训 ②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
③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④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新时期党和政府在深刻吸取“文革”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法可依”的法制建设方针,使法律制度逐步得到健全。③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里程碑。课件45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四1.1.1 集合的概念第3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及其实践专题四1.1.1 集合的概念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是谁提出来的?它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现实的?让我们走进本课,共同探寻充满艰辛的祖国统一之路吧!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国两制”提出及其指导下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图示: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目的
为早日解决____________,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得以成功实践,但“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点 拨 提 示
2.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_________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进行国共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3.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告台湾同胞书 1981 一国两制 
4.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____________。
5.正式确立:________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资本主义 1984 点 拨 提 示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2)过程:①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同邓小平进行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②1984年12月,中英签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④_________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 1997 2.澳门回归
(1)1987年4月,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_________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港、澳回归的主要原因是:
①根本前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关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④法律依据:中英、中葡《联合声明》。⑤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1999 
4.港澳回归的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____________的占领,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________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外国列强 和平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基本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系进展
(1)两岸停火: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打破坚冰:_________年以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交流日益频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80 
(3)达成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____________”。
3.阻碍因素:____________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破坏。
九二共识 岛内分裂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哪些不同?
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涉及国际问题; 而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属内政问题。思 维 拓 展[史料]
材料一 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二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邓小平文选》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新课标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材料四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宪法》第三十一条
材料五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并进。[问题]
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哪些特点?
[提示]
(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其他一般省区,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和平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的历史意义
(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013·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7年在评价香港回归10周年时说“十年前,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法兰克福汇报》主要是在强调(  )
A.“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B.香港回归是中国统一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C.香港回归给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D.邓小平对香港回归做出了贡献
【解析】 材料式选择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其中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是重中之重。如题中“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世界意义。故选C项。
【答案】 C
2.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2013·黄冈模拟)”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  )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达成
D.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解析】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意思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下,台湾有高度的自治权。这正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所以选D。
【答案】 D
3.台湾与大陆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
(1)有利条件:①民族文化相同,血缘联系紧密,相互交流便利。②海峡两岸经济有互补性。③大陆社会环境稳定,积极的投资政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④“一国两制”正确方针和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实施有促进作用。⑤海峡两岸各种层次的交流势头良好。
(2)阻碍因素:①“台独”势力不断制造分裂事端。②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支持。 (2013·淄博质检)观察下边漫画《“台独”的徒劳》,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
①“台独”势力是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一大障碍
②当前外国势力图谋干涉我国统一的活动依然存在
③台湾自古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一部分
④祖国最终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台独”之人想远离中国可判断①正确;由地底“中国领土”相连说明③④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台湾内部台独分子分裂活动,未体现出外国势力的干涉,故排除②。
【答案】 D
1.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 D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对“一国两制”概念的理解以及此项政策出台过程的掌握情况。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中国政府公开提出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大胆而又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且首先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一大步。故正确答案为D项。2.“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我国的国家结构和“一国两制”的方针,特别行政区只具有高度自治权,而不是完全自治,否则就违背了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同时损害了我国的最高利益。3.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
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D.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加
【答案】 D
【解析】 四个选项都是香港回归的条件,但最为重要的是综合国力的提高。4.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流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
A.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B.“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C.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材料“原乡人的血,必须返流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体现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作者表达的是两岸人民要求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
5.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答案】 D
【解析】 本题有的学生易错选B。错选原因在于对“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内容理解不准确。正确理解应是:香港、澳门是从殖民者手中收回,自然应派出自己的军队来行使主权,而台湾只是祖国统一问题,不分你我,自然也就可以保留军队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