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二1.1.1 集合的概念第1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专题二1.1.1 集合的概念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以洗刷百年国耻,南京各界人士决定捐款铸造警世钟,警示国人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教训。下面的图片就是当时南京市民捐款铸造的警世钟,现存放于南京静海寺。一百多年前,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随后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中国从此开始了近代屈辱的历程。近代前期列强一共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怎样?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中国近代如何一步一步由主权独立的国家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课,共同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吧!本课主要讲述列强运用军事占领、签订条约、获得特权、划分势力范围等手段一步步打开中国大门直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影响。图示:一、国门洞开
1.过程香港岛 广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派兵保护 澎湖列岛 沙市 重庆 通商口岸 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国门,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虎门销烟仅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技术的落后和领导人的失误,而是封建制度本身的落后,即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思 维 拓 展2.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长江中游,甲午战争后又进一步深入到长江上游地区。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南京条约》中的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分别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赔款: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的经济侵略。图示列强侵华“五大趋向”点 拨 提 示
2.影响
中国逐步沦落为_________________国家。
(1)军事上: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掠夺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破坏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手段_________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 领土、领海和司法 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政治贷款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1)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
(2)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点 拨 提 示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与以前条约相比,《辛丑条约》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以前条约多以获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权益为主,因此以割地、赔款、开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割地,不开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2)从目的上看:以前条约都是通过打击清政府进而获取利益;《辛丑条约》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禁止一切反帝组织和活动。
(3)从影响上看: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4.《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矛盾
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集团(后来是北洋军阀)的矛盾。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
(1)原因:___________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过程
①______________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②德国派军占领了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__________”。
(3)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严重危机之中。《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势力范围 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 2.“门户开放”政策
(1)原因美西战争 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
(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要求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____________”。
(3)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______________”。
(4)影响: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现一致,形成了______________的局面。 利益均沾 国际共管体系 共同宰割中国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仅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瓜分中国的矛盾,但中国的民族危机并没有减弱,反而伴随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形成,危机进一步加深。点 拨 提 示[史料]
史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向英国商定。
——《南京条约》
史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 1列强侵华的阶级特征
史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
[问题]
根据材料分析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材料一协商关税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2)材料二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史料]
材料一 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2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问题]
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近代通商口岸设置产生的影响。
[提示]
1.是列强侵华的基地,损害中国主权,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2.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内地,从一国到多国,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通商口岸是接纳近代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基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4.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和社会的转型。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负面影响:①割让台湾等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货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③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④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正面影响:①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致的呼声;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开展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②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2013·福建福州调研)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 )
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解析】 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B、C、D三项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B、C两项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政府严格限制本国公民投资设厂,所以,D项是一条“超国民待遇”。
【答案】 D1.《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商定“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这实质上使英国获得 (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设立租借特权 D.开设工厂的特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的是“治外法权”(外国人在华犯罪,由外国以其法律处置),即领事裁判权。
2.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主受到强烈冲击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3.(2014·山东·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所给材料看,面对这一条约,近代中国人主张发展经济以应对列强,这就说明这一条约主要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根据所学可知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只有《马关条约》,故答案为D。根据所学知识,ABC三项条约签订时,还没有出现洋务运动,排除ABC。
4.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02年”,此时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莫理循之所以有如此的分析和结论,是因为中国政府严厉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已经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答案为C。5.下列关于“门户开放”政策表述正确的有( )
①1898年,美国首先向列强提出
②“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取得的利益
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
④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于1899年,它的签订更有利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所以①③表述错误,故选B。课件36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二1.1.1 集合的概念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二1.1.1 集合的概念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锋在前,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致远”舰沉没了,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把救生圈让给他,邓世昌不要。有一艘中国鱼雷艇前来搭救,艇上的士兵大喊:“邓大人,快上扎杆!”邓世昌不上,然后自沉海里。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同时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史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从三元里抗英到左宗棠收复新疆,从黄海海战到义和团运动,他们又是如何打击了侵略势力,捍卫了民族尊严。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教训!
本课主要讲述面对外来侵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图示:
一、三元里抗英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三元里抗英
(1)背景:
①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
②1841年5月,占据________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
广州
(2)概况:
①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的________,经过激战,大败英军。
②三元里人民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
(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________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牛栏岗 自发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________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
②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________,两年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1870年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
③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________地区。
(2)目的:驱逐________,收复新疆。
(3)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俄国 喀什噶尔 伊犁 阿古柏 (4)经过:
①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________,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消灭了阿古柏势力,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
②1880年:左宗棠赴新疆统筹军务,在________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③曾纪泽在与俄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于1881年中俄签订《__________》等条约中收回________,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5)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________,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西征 哈密 改订条约 伊犁 行省 二、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1)爆发:1894年9月,日军偷袭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________舰队,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2)代表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
(3)结果:
①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②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________,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③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北洋 威海卫 2.反割台斗争
(1)原因:
①《马关条约》割________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②1895年5月,日军登陆台湾北部,台湾巡抚________逃跑。
(2)概况:台湾人民在________、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________军共同痛击日军。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影响: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台湾 唐景崧 丘逢甲 黑旗
三、义和团反帝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兴起
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进行________斗争。反清
3.发展
1899年底,在________的镇压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4.活动
(1)1900年6月,义和团扒铁路、毁电线,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2)围攻________、廊坊一带的侵略军。
(3)围攻北京___________使馆和西什库教堂。袁世凯 落垡 东交民巷
5.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
6.意义
(1)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阻止了列强__________阴谋的实现,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其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的洋教势力。反映的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①主观方面:是自发的群众性运动,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利用迷信手段,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对封建统治者认识不清,表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点 拨 提 示[史料]
史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史料二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影响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影响。
[提示]
(1)表明清政府实行卖国投降的政策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近代中国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对其评价
1.特点: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旋起旋灭,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
2.评价:这些自发的反抗斗争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浩然正气。正是民众大规模的自发斗争,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进程。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这些反抗斗争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因此,评价中国近代的民众自发斗争,在肯定其正义性和历史作用的同时,还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 (2013·大连测试)《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砍死。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 B.排斥洋货,提倡国货
C.极端排外 D.维护传统社会秩序
【解析】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故选C项。
【答案】 C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是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答案】 B
【解析】 两图体现的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维护主权,所以选B。2.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材料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把握以及再认再现历史的能力,通过材料可联系到近代“晚清名臣”中,与新疆有着密切关系的只有率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受到各族人民的颂扬的左宗棠。3.19世纪爱国诗人邱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这里台湾成“异域”是指( )
A.鸦片战争中英国割占台湾
B.甲午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
C.《马关条约》后日本割占台湾
D.三国干涉还辽后德国强占台湾
【答案】 C
【解析】 由时间提示“19世纪”,主人公提示“邱逢甲”以及材料中“成异域……梦台湾”可联系到甲午战败后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的史实。4.(2013·绵阳模拟)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答案】 C
【解析】 “倭”是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C项正确。
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义和团“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反映孙中山否定其盲目排外主义,而“其勇锐之气……不可能消灭的”反映孙中山赞扬其反侵略精神。课件49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1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二1.1.1 集合的概念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专题二1.1.1 集合的概念如图中间的人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参与者之一、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他来到南京向中国人民深深地鞠躬,表达他对中国人民的歉意。日本侵略者曾经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感受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吧!从中搞清战争的起因、日寇在华夏的累累罪行,更要搞明白我们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付出的代价和重大历史意义。本课主要讲述日本的侵华过程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图示: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定了“__________”的武装侵略方针。
(2)现实原因:1931年,受世界性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3)客观原因: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征服满蒙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侵华罪行
(1)发动军事侵略:1931年发动了____________、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等,至1938年10月,相继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点 拨 提 示
(2)细菌和毒气战:在中国土地上用活人进行试验、研制,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制造屠杀惨案:制造了许多____________式的惨案。
(4)殖民统治政策:在占领区,政治上实行“__________”政策,经济上进行野蛮掠夺,文化上推行__________。南京大屠杀 以华制华 奴化教育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1935年,中共发表“____________”,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5年底,中共陕北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方针。
2.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在此基础上组建________,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八一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联军 3.国民党爱国将领抗日
(1)十九路军:一·二八事变后,驻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________、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2)山海关:________率全营300名官兵力战殉国。
(3)承德:宋哲元率部收复喜峰口。
(4)察哈尔省危急:________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________,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蔡廷锴 安德馨 冯玉祥 多伦
4.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1935年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
①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后,平津学生响应中共号召,南下宣传抗日。
②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_________,逼蒋抗日,最后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序幕。 西安事变
1931~1936年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及影响?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一味妥协、退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抗日,后来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思 维 拓 展
(2)特点:范围广,涉及东北、福建等地;各阶级各党派都投身其中;抗日和反蒋相结合并进而发展到逼蒋抗日。
(3)影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使国共两党调整了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做了准备。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背景:
①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②8月13日,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2)过程:
①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把在西北的中国__________主力和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进行改编。 自卫抗战声明书 工农红军
(3)标志:________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影响:
①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937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包括全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思 维 拓 展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________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________歼敌千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1938年春,组织徐州会战,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宫李宗仁指挥军队进行________战役,歼敌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阶段。
(4)枣宜会战;1940年5月,在湖北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淞沪 平型关 台儿庄 战略相持 3.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1)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________抗战路线。
(2)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________。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1940年下半年,________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歼敌4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全面 延安 彭德怀 (4)蒙古抗日游击队、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发展壮大。
(5)抗战相持阶段,__________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回民支队 敌后战场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背景
(1)1942年1月,世界___________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2)中共七大:
①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___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②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_____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反法西斯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3)联合对日作战:
①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_____________》,促令日本投降。
②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________投下两颗原子弹。
③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并击溃日本________。
④毛泽东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波茨坦公告 长崎 关东军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2.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2)1945年10月25日,________光复。
3.意义
(1)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2)中华民族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人民为世界__________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台湾 民主革命 反法西斯[史料]
材料一 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中正个人感怀过去全国的奋斗。
——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书》
材料二 国民政府部署部分军队留置敌后作战,但主要是在正面战场作战,不管在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相持阶段,都不断抗击日本侵略军直至战争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 “敌后战场在决定整个抗日战场运动和战争结局中地位越往后越显著。”
——《中国复兴枢纽》
材料四 在重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有人以“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
美国记者:屈原
苏联记者:苏武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问题]
从材料一、二、三、四中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提示]
(1)抗日战争具有民族性和广泛性。
(2)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作战,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3)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4)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5)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关东军。
(6)共工——共同合作(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1.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2013·安徽·16)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漫画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漫画的时间1941年,漫画形象:日本军人一脚陷入中国大陆,一脚又踏进太平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所以排除②,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不是为了海上封锁中国,排除①,故选D项。
【答案】 D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1)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消耗了日本大量实力,打乱了其战略部署,在战略和战役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
(3)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4)中国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5)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故A、C不符合题意。B是抗日战争对国内的重要影响,不符合题意。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了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相应的发言权,故答案为D。
【答案】 D1.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的“东北”、“松花江”、“关内流浪”可知是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的状况。B、D两项发生于上海。C项发生于华北。2.1943年,日本、伪满洲国、汪伪政权、泰国等联合发表宣言:“大东亚各国提携完成大东亚战争,把大东亚从英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设共存共荣、自主独立、没有人种差别的共荣圈,为确立世界的和平做贡献。”这反映出( )
A.英美殖民统治不得人心
B.日本企图掩盖其侵略的本质
C.亚洲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D.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答案】 B
【解析】 日本的大东亚共荣政策实际上是日本的一个幌子,是想掩盖其侵略的本质。3.(2013·扬州高一检测)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材料反映了 ( )
A.日军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C.中国共产党已开辟敌后战场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据材料中“1937年4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都发生在1937年4月以后,故排除;由材料“民族阵线”“坚决抵抗”可知,国共已认识到合作抗日的重要性,说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答案】 C
【解析】 材料指出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在两个战场“共同抗击”侵略者,突出了两个战场之间的联系,同时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日作用。C项是错误的,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分别领导。因而C项符合题意。5.(2013·山东淄博一模)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五十年以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侮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日记所反映的事件是( )
A.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C.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D.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答案】 C
【解析】 “最大之国耻”说明该事件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有关,由此可知是日本侵华战争,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