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两千多年前,塞外飞沙,冷风拂面。有这么一个人,他远离故国山河,却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他北海牧羊,饮雪吞毡,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载,一颗赤胆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却;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个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脊梁担当起人间大义,铸就了千古忠魂。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进入班固的苏武传,体会他的忠贞与坚守
激情导入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 了解班固及《汉书》。
2. 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 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学习目标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千秋载
作者简介
班固
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史学与司马迁齐名,世称“班马”;文学与张衡《二京赋》齐名,世称“班张”。
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作品
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家庭
知人论世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成《汉书》。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千秋载
作品简介
《汉书》
作者
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内容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这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 。
千秋载
作品简介
史记
题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3000多年
体例: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汉书
题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时间跨度:230年左右
体例:纪、表、志、传
两书合成“史汉”
《汉书》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汉书》在构书体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规矩法度清晰、体例整齐合理,更易使人效法,开启了官方修史的端绪。《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千秋载
史书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请列出我们学过的编年体史书,并简单介绍
千秋载
史书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1、《春秋》(孔子)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左丘明)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3、《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千秋载
史书体例
国别体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想想我们知道哪些国别体史书?
千秋载
史书体例
国别体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1、《国语》第一部该题材史书
2、《战国策》(西汉刘向《楚辞》)
千秋载
史书体例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列出学过的纪传体史书
千秋载
史书体例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1、《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西晋陈寿)
汉经过“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
时代背景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栘中
厩监
且鞮侯
单于
缑王
昆邪王
浞
阏氏
弩
yí
jiù
jūdī
chányú
gōu
húnyé
zhuó
yānzhī
nǔ
秩訾
煴
窖
啮
旃
羝
廪
旄
zhìzī
yūn
jiào
niè
zhān
dī
lǐn
máo
於靬
弋
纺缴
檠弓
棫
辇
劾
斧钺
沾衿
wūjiān
yì
zhuó
qíng
yù
niǎn
hé
yuè
jīn
朗读正音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并归纳主要情节
1奉命出使2缑王作乱
3谋反失败,牵扯汉使
梳理文章脉络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梳理文章脉络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一)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二)遭遇:
(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2)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3)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4)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三)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yí)中厩(jiù)监。时汉连伐胡,数(shuò)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dàng )。
翻译文本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第一段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yí)中厩(jiù)监。时汉连伐胡,数(shuò)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dàng )。
以:凭借郎:官名,汉代专指职位较低皇帝侍从。汉制年俸二千石以上,可保举其子弟为郎。
稍迁:逐渐提升。栘中厩:汉宫中有栘园,园中有马厩(马棚),故称。
监:此指管马厩的官,掌鞍马、鹰犬等。数:多次
通使:派遣使者往来。辈:批。
相当:相抵。当,抵押。
翻译文本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第一段
天汉元年,且(jū)鞮(dī)侯单(chán)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 háng )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 lù )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翻译文本
第一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 háng )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 lù )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天汉,汉武帝年号。行:辈。中郎将:皇帝的侍卫长。节:使臣所持信物,以竹为杆,柄长八尺,栓上旄牛尾,共三层,故又称“旄节”。因:趁机。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斥候:军中担任警卫的侦察人员。
翻译文本
第一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
出使的任务是什么?
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本
分析第一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背景: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任务、原因: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原文)
作用:为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埋下了伏笔,
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赏析文本
分析第一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zhuō)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yān)氏(zhī)归汉。
翻译文本
第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zhuō)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yān)氏(zhī)归汉。
缑王:匈奴的一个亲王。长水: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北。虞常:长水人,后投降匈奴。
昆邪王:匈奴一个部落的王,其地在河西(今甘肃省西北部)。浞野侯:汉将赵破奴的封号。汉武帝太初二年率二万骑击匈奴,兵败而降,全军沦没。没:陷没。阴:暗地里。 相与:互相,一起。阏氏:匈奴王后封号。
翻译文本
第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翻译文本
第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相知:相熟识,有交情。
伏:暗中。
幸:希望。
蒙:蒙受,得到。
货物:指一般财物。
翻译文本
第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 yǔ)发,以状语(yù )武。
翻译文本
第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 yǔ)发,以状语(yù )武。
欲发:准备动手。
告之:告发这件事。
生得:被活捉。
治:审理。
发:揭露,暴露。
翻译文本
第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zī)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翻译文本
第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
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赏析文本
分析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插叙:张胜参与谋反,祸及汉朝
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
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
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赏析文本
分析二、三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翻译文本
第四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受辞:受审讯。驰召医:(派人)骑马跑去召医生来。坎:坑。煴(yun)火:无焰的火。覆武其上: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省略句,即“覆武(于)其上”。蹈:踩。复息:又能呼吸。息,气息。舆(yu):抬,扛。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候问:问候。收系:逮捕监禁。
翻译文本
第四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自杀情节 自杀原因 自杀反响
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分析其自杀的原因和产生的反响?(用原文回答)
赏析文本
分析第四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品格: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自杀情节 自杀原因 自杀反响
欲自杀
引佩刀
自刺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胜、惠共止之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分析其自杀的原因和产生的反响?
他对国家不渝的忠贞
赏析文本
分析第四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品格: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武益愈,单于使(派)使(使者)晓(通知)武,会(会同)论(判罪)虞常,欲因(趁着)此时降(使动)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判处)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应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翻译文本
第五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益愈:渐渐痊愈。益,渐渐。使使晓武:派使者通知苏武。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会:会同。论:判罪。近臣:亲近之臣。这里是卫律自指。当死:判处死罪。当,判处。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翻译文本
第五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背弃)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满)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这样)。空以身膏(gao)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通过)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翻译文本
第五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负:违背,背弃。
弥山:满山。
然:这样。
因:通过
翻译文本
第五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武骂律曰:“汝(rǔ)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于蛮夷为降虏(状后),以何见汝为!(宾前)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使动)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状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翻译文本
第五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武骂律曰:“女(rǔ)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女:通“汝” 畔:通“叛”背叛
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斗两主,观祸败:挑拨汉皇帝和匈奴单于的关系,己(从旁)观看祸败。斗两主:二主相斗。斗:使动用法。
翻译文本
第五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赏析第5段:
1、概括第五段大意: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2、卫律招降用了哪些手段?苏武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威逼 武不动
利诱 武不应
翻译文本
第五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①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②威逼: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
“武不动”
“武不应”
“骂律”
——视死如归
——忠贞不二
—— 一身正气
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卫
律
招
降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③利诱
赏析文本
分析第五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告诉)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使动)之,乃幽(囚禁)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名作动,下)雪,武卧啮雪,与旃(同“毡)(zhān)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之)为神,乃徙武北海(贝加尔湖)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名作动,生小羊)乃得归。别(分开,离析)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翻译文本
分析第六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ān)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白:禀告,报告 幽:禁闭 绝不饮食:断绝饮食,不给他喝的、吃的 雨雪:下雪。雨:动词,下。啮:咬,嚼。旃:同“毡”,毛织的毡毯。北海:在匈奴北境,即现在俄罗斯内的贝加尔湖。羝:公羊。 乳:生子。别:分别隔离。他所:别的处所。
翻译文本
分析第六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武既至海上,廪食(官府发放的粮食)不至,掘野鼠去(通假字)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古今异义),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困顿)。
翻译文本
分析第六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廪食不至: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这是指匈奴断绝了苏武的粮食供应。去:同“弆(jǔ),收藏的意思。草实:野生果实。杖:执、拄。弋射:用绳系在箭上而射。网:动词,结网。纺缴:纺织系在箭尾的丝绳。檠:本是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的意思。服匿:盛酒酪的瓦器。丁令:丁灵,匈奴族的一支。穷厄:陷于困境。穷:失意。厄:困窘。
翻译文本
分析第六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肉体折磨
精神
折磨
苏武不投降,匈奴怎样折磨他?苏武怎样应对 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原文)
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赏析文本
分析第六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啮雪、咽毡毛
2、流放北海牧羊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肉体折磨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
精神
折磨
苏武不投降,匈奴怎样折磨他?苏武怎样应对 体现了苏武怎样的品质?
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形象: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爱国忠诚的民族英雄!
赏析文本
分析第六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入匈奴之地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佩刀自刺,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
自杀是为了维护汉朝的尊严
求生也是为了对抗匈奴,他已全然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考虑的是国家的荣誉与利益。
赏析文本
分析第六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入匈奴之地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佩刀自刺,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
不矛盾。引佩刀自刺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为了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他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赏析文本
分析第六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访求)武。久之(音节助词),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敬辞),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同“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同“现)乎?(宾前)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求:访求久之:时间过了很久。之,助词,无实义。置酒设乐:备办酒席,安排歌舞。素厚:一向关系很好。
虚心欲相待:单于准备以礼相待。亡:同“无”。见:同“现”。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长君:大哥,苏武的哥哥苏嘉。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辇:皇帝的车子。除:殿阶。孺卿:苏武的弟弟苏贤的字。祠:祀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宦官。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马的官。更嫁:改嫁女弟:妹妹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陵始(当初)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前)?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忽忽:恍惚 系保宫:关押在保宫。保宫汉代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过:超过 亡常:没有定规。夷灭:消灭,这里指全家杀尽。尚复谁为乎:还又为谁(守节)呢?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古:栽培)(被动),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宾前)(贡献,献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意动)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古:遗憾),愿勿复再言!”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亡功德:无功无德。位列将:官职升到列将。爵通侯:爵位封为通候。斧钺汤镬:泛指刑戮。诚甘乐之:的确心甘情愿。恨:遗憾。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料想,断定)已死久矣!王必欲降(使动)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状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名词作状语)通于天。”因(于是)泣下沾衿(襟),与武决(同诀)去(离开)。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分:料想,断定 毕:尽 驩:通“欢” 效:献出 上通于天:意思是罪行严重,无以复加。通:达。霑衿:沾湿了衣襟。霑:同“沾”。衿:同“襟”。 决去:告别而去。决:同“诀”,辞别。
翻译文本
翻译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赏析7、8段:
1、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2、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赏析文本
分析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终不得归;
李 陵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自己投降的经历;
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子卿壹听陵言”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 武
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试比较二人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何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卫律劝降,威逼利诱
李陵劝降,以情动人
赏析文本
分析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试比较二人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何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逼降+劝降:
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形象:
气焰嚣张、傲慢自大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劝降: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形象: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卫律
李陵
忠贞如一,矢志不渝
赏析文本
分析第七、八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寻求)武等,匈奴诡言(说假话)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完全、详尽)自陈道(陈述说明)。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拴,绑)帛书(牵挂:孤舟一系故园心,心系故国),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按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谢罪)汉使曰:“武等实在(古:确实活着)。”
翻译文本
翻译第九、十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诡言:欺骗说 具:完全、详尽
陈道:陈述说明 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时的场所。 如:依照,按照 让:责备。 谢:道歉,谢罪 实在:的确还活着。
翻译文本
翻译第九、十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以:通“已”,已经。
物故:死亡。
以:在……时候。
翻译文本
翻译第九、十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信念与意志
赏析文本
分析第九、十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赏析文本
分析第九、十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感叹、敬佩、同情、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赏析文本
分析第九、十段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常惠这个人物重要吗?
出场7次,存在感不强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赏析文本
常惠这个人物重要吗?
出场7次,存在感不强
①衬托苏武
②大历史背景下,说明汉帝国的强大生命力
③无名英雄的代表
④苏武事业和精神的传承者
⑤汉朝西域英雄中的重要一员
汉宣帝继位以后 , 匈奴与汉的关系又趋紧张。为了联合西邻诸国一道抗击强敌 , 宣帝命悉知匈奴的常惠为校尉 , 持节出使西域乌孙国。在他的努力下 , 乌孙国与汉室结成军事联盟 , 合击匈奴 , 大获全胜。后来常惠又代苏武任典属国 , 成为当时汉帝国对外事务的主要负责人。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赏析文本
张胜 苏武 张胜
苏武
卫律 苏武 卫律
苏武
李陵 苏武 李陵
苏武
文本艺术
通过对比展现人物形象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张胜 苏武 张胜
苏武
卫律 苏武 卫律
苏武
李陵 苏武 李陵
苏武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胆怯软弱、贪生怕死。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镇定无畏,以死保全气节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以家人和个人命运为后,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本艺术
通过对比展现人物形象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在刻画苏武的性格特征时,除对比外,还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
文本艺术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形象
在刻画苏武的性格特征时,除对比外,还用到了哪些写作手法?
(1)语言描写:“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表现出苏武的气冲云霄,义薄云天。
(2)动作描写:苏武两次自杀——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蹈背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表现了苏武的忠君爱国,忠贞不贰。
(3)细节描写:当苏武自刺时,周围人的反应,卫律“惊”,常惠“哭”,单于“壮”。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文本艺术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形象
小结
苏武形象总结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忠君爱国、
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信义安所见乎?
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 因泣下霑襟,与武决去
前以降及物故
“畔”通“叛”,背叛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收藏
“亡”通“无”,
“以”通“已”,已经
霑,同“沾”。
“衿”同“襟”。
“决”通“诀”
“见”通“现”
文言知识小结
通假字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明年
不幸
操持
左右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去世
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古义:拿着 今义:料理、筹划
古义:侍卫人员。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文言知识小结
古今异义词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