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F、G、H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2.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E过程中如果过度利用或不合理利用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F、G为人口对资源的利用及消费,H为对环境的影响。第2题,E过程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过程,易出现的环境问题为过度开发利用和污染环境及生态破坏。第3题,这样的利用方式不能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同时过度利用他国或者使用下一代的资源明显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答案】 1.B 2.C 3.C
中新社2012年3月31日消息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31日20∶30拉开帷幕,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熄灯接力传递为保护地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据此完成4~5题。
4.“地球一小时”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约能源,缓解我国电能的压力
B.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生活质量
C.倡导节俭、环保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D.体察民情,构建和谐社会
5.各个国家、城市、政府、企业、社区的以上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 作为一项体验和宣传日活动,不可能对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起到很大作用,目的旨在让全球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小小改变就可能成就巨大影响。共同参与,积沙成塔,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公众参与,这是共同性原则的要求。
【答案】 4.C 5.C
(2012·扬州高二检测)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下图,回答6~7题。
6.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1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7.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解析】 第6题,AB曲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不断降低。第7题,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体现了持续性原则。
【答案】 6.D 7.C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完成8~10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冰岛
7.4
21.7
14.3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英国
5.2
1.7
-3.5
澳大利亚
9.0
14.0
5.0
日本
4.3
0.9
-3.4
巴西
3.1
6.7
3.6
8.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
A.0.4 B.-0.4
C.2.0 D.-2.0
9.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10.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解析】 第8题,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4。第9题,由材料可知,人均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加,则人地矛盾将越来越严重,必然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第10题,使用别国资源和盗用下一代的资源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生态赤字”也反映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答案】 8.B 9.A 10.C
“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
C.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D.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人均用电量会呈下降趋势
12.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说法是( )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必须在经济发展后才能得到治理
B.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D.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随着人均GDP上升,生活质量先上升,再下降,最后再上升;伴随人均电力消耗量上升,生活质量一直上升。第12题,我国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子,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 11.C 12.B
二、综合题
13.根据所给材料及相关统计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07年12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
A省平均气温图
B市平均气温图
(1)A省1991年以后大多数年份与1961~1990年的气温平均值相比,气温偏________。
(2)1987年后A省和B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B市为南京市,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产生此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不同区域的地区差异、差异原因、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理解。
【答案】 (1)高
(2)都呈波动上升趋势 B市平均气温上升幅度高于A省平均水平 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
(3)共同性 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14.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N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分布规律为: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第(2)题,M地区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不足。第(3)题,N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课件70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 理解可持续发展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经济、社会、生态 经济 生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代际公平 环境容量 资源和环境 代内公平 其他生物种群之间 消除贫困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 合理利用 永续利用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合作 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责任和义务 目标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 21世纪议程 人口、环境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提示】 共同性原则。课时作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