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
辨识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微专题二活动二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专题导入
要善于运用逻辑规律来辨识生活中的逻辑错误,从而避免矛盾冲突。
顾客:“你的菜里面没有肉啊”
店主:“难道要给你杀一头牛才满足吗 ”
“你说话怎么向着他呀?你肯定是被收买了!”
任务热身
回顾逻辑学基本规律及违背逻辑基本规律易犯的逻辑错误
活动过程
违背同一律
违背不矛盾律
违背排中律
违背充足理由律
偷换概念
强加因果
非此即彼
两不可
自相矛盾
偷换论题
任务一
辨识潜藏的逻辑错误
根据逻辑学的基本规律,思考分析教材上9个语言案例中的逻辑错误,小组讨论,根据答对题数积分。
活动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第一组
第二组
……
“鲁迅的作品”(全部的作品)这一概念偷换为“鲁迅的作品”(鲁迅的《孔乙己》这一篇作品),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①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 《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违背同一律
活动过程
点拨:
这段文字的出处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② 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混淆论题的谬误
你是从哪里知道鱼之乐的?
你怎么可能知道鱼之乐?
违背同一律
活动过程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论题:应不应该将手浸到汤里
论题:汤热不热、有没有烫疼自己的手
违背同一律
活动过程
同时认定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同时为真。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顾客让他来修门铃,表明门铃有故障;他也认定门铃有故障。
他同时认定门铃没有故障。
违背不矛盾律
活动过程
同时做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 “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拿破仑夭折了。
拿破仑没有夭折。
违背不矛盾律
活动过程
否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相互矛盾的判断
违背排中律
活动过程
“不薄”不能成为“厚”的充分理由——有厚薄适中的情况存在;
“不白”不能成为“黑”的充足理由——有其他各种颜色存在。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并非相互矛盾的判断
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违背充足理由律
活动过程
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不能构成祥林嫂是“谬种”的充足理由。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没有必然联系,
构不成因果关系。
违背充足理由律
活动过程
“你‘有没有’(或是不是)毁谤我”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违背同一律
转移论题的诡辩术。
活动过程
任务二
辨识生活中的逻辑错误
1.各小组展示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逻辑问题。
2.其他小组解答。
3.展示者与答对者均计分。
活动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展示计分
解答计分
……
任务三
理解故意违反形式逻辑的表达
1.分析以下案例违反的逻辑错误。
2.分析其表达效果。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1.齐高帝尝与其赌书,毕,问曰:“谁为第一?”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有一名美国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3.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4.二战期间,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一个德军军官手指《格尔尼卡》问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活动过程
1.齐高帝尝与其赌书,毕,问曰:“谁为第一?”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故意曲解,通过概念限制偷换概念。在没有违背事实的前提下既保全了高帝的颜面,又保留了自己的尊严。既不因为对方高高在上就阿谀奉承,也没有为了无关体统的事冒上犯颜,体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
点拨:
活动过程
故意曲解,美国官员说的“走路”是现实中的路,而总理的“走上坡路”和“走下坡路”指的是国家的发展之路,通过故意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巧妙反击了对方的挑衅。
点拨: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有一名美国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3.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活动过程
故意曲解,西方记者问的“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是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量,总理回答的是钞票面额之和,通过偷换概念,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
点拨:
4.二战期间,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一个德军军官手指《格尔尼卡》问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活动过程
毕加索转移了对方发起的话题,故意违反同一律。他并非不知道对方所说的“杰作”是指作品本身,故意把它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事件,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以正义作后盾、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
点拨:
活动小结
逻辑错误
故意违背逻辑
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规范
取得更好的表达或交际效果
造成信息谬误,成为谬误的受害者或传播者
活动作业
1.完成同步测试。
2.观看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