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据此完成1~3题。
1.黄土地貌形态多姿,有沟、坡、塬、峁、土墚等,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结合黄土峁形态图,判断黄土峁是指( )
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
B.孤立的黄土丘
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
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
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
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
④在低洼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当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黄河中游大雨后的流量曲线最可能是( )
【解析】 第1题,黄土峁是一种黄土沟间地貌,是孤立的黄土丘,它是晚期黄土覆盖在古丘状的高地上所致,或者是黄土墚被现代沟谷进一步切割形成。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应该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的作用;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峰值时间要晚一些。
【答案】 1.B 2.C 3.C
读图,完成4~5题。
4.植被遭到破坏后,甲、乙、丙、丁四个地段中,最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4题,甲、乙、丙、丁四地段中,乙处坡度大,最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第5题,丁地段地形平坦,临近河流,灌溉最方便。
【答案】 4.B 5.D
读图,回答6~7题。
图一 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图
图二 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6.“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二中a、b、c、d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7.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围绕的重点是( )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兴修水利
C.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D.植树种草
【解析】 第6题,从等高线分布看,a处是一狭长谷地。第7题,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开发与治理相结合,所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都是围绕一个重点来安排,即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答案】 6.A 7.C
8.(2012·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大水土流失区。下图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
①耕地紧张 ②乱砍滥伐 ③植被破坏 ④地形起伏大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解析】 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回答。人口密度大,粮食不足,导致毁林开荒;薪柴不足,导致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地形起伏大加剧了水土流失。
【答案】 D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9~10题。
降雨
量
(mm)
降雨
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
量(L)
泥沙量
(kg)
径流量
(L)
泥沙量
(kg)
径流量
(L)
泥沙量
(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9.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10.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9题,相同降雨强度下,参考表中降雨强度很强和强两项,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第10题,开垦坡地泥沙量大,易导致生态破坏;油松幼林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荒草地小。②④是错误的。
【答案】 9.D 10.B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11~12题。
11.“红色荒漠”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①风蚀作用 ②水蚀作用 ③滥伐森林 ④过度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 D.发展耕作业
【解析】 “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区,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红壤裸露的现象。治理该种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11.B 12.A
二、综合题
13.我国许多丘陵地区在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在陡坡上挖“鱼鳞坑”(如图中所示)植树,在山脚缓坡上整修水平梯田,种植农作物,梯田外地堰高,里堰根挖有一条小水渠,称为“外撅嘴,里流水”(如图中所示)。据此回答问题。
(1)下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鱼鳞坑”植树成活率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3)山脚梯田“外撅嘴”的作用是什么?“里流水”的作用是什么?
(4)丘陵山地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开发治理模式,你能说出有哪些好处吗?
【解析】 鱼鳞坑内截蓄雨水多,土壤墒情好,故植树应在鱼鳞坑内。梯田“外撅嘴”,是为了保持水土,“里流水”是为了排水防涝。丘陵山地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开发治理模式,是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持水土。
【答案】 (1)C
(2)鱼鳞坑内截蓄雨水多,坑内土壤墒情好。
(3)保持水土。排水防涝。
(4)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搞好水土保持;绿化荒山,涵养水源,形成良性循环。
14.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及“该地区所面临的三个问题的相互关联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针对图中陡坡地貌,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修筑梯田,大力发展种植业
B.种草植树,提高植被覆盖率
C.修建水库,大力发展核电
D.发展航空交通,减轻地面压力
(3)下列各项是图2中关联现象的中间环节,请按因果关系将其字母代号填到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生产条件恶化,粮食单产下降
b.毁林开荒,增加耕地
c.人均资源和人均收入减少
d.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4)造成图2中恶性循环的关键问题是贫困,《21世纪议程》把消除贫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最优先解决的问题。消除贫困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原则提出的。
(5)该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耕垦指数达到50%左右,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因遭到破坏而更加恶化,农民长期不能摆脱贫穷。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你认为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适宜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图片反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加会导致毁林开荒;耕地增加,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环境恶化,粮食单产下降;人口增加还会导致人均资源和人均收入减少,人们更加贫穷,使教育落后,人们环境意识薄弱,也使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即需要增加人口,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对于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其次要以保持水土为中心,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还要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科技投入,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答案】 (1)千沟万壑
(2)B
(3)从上至下,从左至右:d、c、e、b、a
(4)公平性
(5)①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退耕还林种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大科技投入;④走农、林、牧相结合道路;⑤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课件73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解读
1.通过教材区域图,让学生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3.使学生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利用溯源法,引导学生寻找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5.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教学流程设计演示结束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黄河中上游 太行山 秦岭 沟谷发育 耕地质量 地上悬河 水土流失的成因
干旱区 平原向山地高原 草原 牧业区 粉砂质 夏季 流水 暴雨 滑坡 塌陷 泥石流 轮荒制 林草植被 露天开矿 修路 农业垦荒 营造宫殿 水土流失的治理 因地制宜 农林牧 基本农田 林、草种植面积 土地复垦 耕作措施 生态效益 治理 开发 拦泥蓄水 封坡育林育草 平整土地 轮作套种 喷灌和滴灌 退耕还林还草 乔、灌、草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问题导思】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提示】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加剧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提示】 导致黄土高原泥石流多发,干旱更加频繁;加重黄河中下游洪水隐患。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
(1)侵蚀强度大。是全国侵蚀强度最大的地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
(3)泥沙主要来自沟谷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谷侵蚀十分严重。(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水土流失 ②水土流失、滑坡 ③泥石流、土地荒漠化 ④沙尘暴、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思路点拨】 正确分析图中地理事物的联系及a、b、c、d代表的地理事物是解答该题组的突破口。图中a、b、c、d分别表示风力侵蚀作用、风力搬运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沉积作用。【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是强劲的西北风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第(2)题,c表示流水的搬运作用,而①④中沙尘暴属于风力的搬运作用,故可排除①④。
【答案】 (1)B (2)B水土流失的成因 【问题导思】
1.黄土高原土壤有何特点?
【提示】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遇水易分解。
2.黄土高原降水有何特征?
【提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3.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
【提示】 人为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其独特的位置、土壤、气候、自然灾害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关。如下表所示:2.人为原因(3)河流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起________作用,在下游则主要起________作用。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乱砍滥伐、滥垦,破坏地表植被
B.气候湿润,夏季多暴雨
C.黄土疏松,易被侵蚀
D.植被稀少,径流不稳定【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现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解析】 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受快行冷锋影响,多暴雨。黄土高原有深厚的黄土层,其特征是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易被侵蚀。近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滥垦,破坏植被,其他只是形成条件。
【答案】 (1)快行冷锋 多暴雨 (2)黄土 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3)侵蚀 堆积 (4)A【问题导思】
1.应如何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提示】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应对基本农田、天然草场、矿区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哪几种?哪种见效快?哪种是关键措施?
【提示】 具体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其中,工程措施见效最快,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生物措施是根本。3.为什么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提示】 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小流域指坳沟和河沟等河道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这种沟道遍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人民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这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做法值得借鉴。其治理措施如下图:(1)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保持水土
B.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C.改良土壤
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2)关于甲、乙、丙、丁四处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
B.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
C.丙处应植树造林
D.丁处打坝建库【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关键是抓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以及每项措施实施的最佳位置。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保持水土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第(2)题,从图中地形分析,甲处为黄土塬,宜作耕地;乙处为缓坡,宜开辟梯田,但不宜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丙处为陡坡,宜植树造林;丁处为沟口,宜打坝建库。
【答案】 (1)A (2)B[读图精要]
1.此图显示了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地形、气候(干湿状况)、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读图时要注意图中主要地形区、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
2.下面的两幅景观图直观地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深厚的特性及其开发利用。黄土较干燥,具有直立性。当地人利用这一特性开挖窑洞,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图表应用]
1.黄土高原的范围包括哪些?
【提示】 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南到秦岭,北至长城。
2.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黄土高原,试说明黄土高原上植被特点。
【提示】 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3.黄土高原过渡性特点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提示】 导致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点拨】 由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的过度增长是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人口增长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对粮食、燃料需求增加。
(2)粮食、燃料的供应增加均要破坏植被。
(3)植被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4)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是土壤养分流失,土地退化,导致单产降低。
(5)产量降低,迫使人们开垦荒地,以增产粮食。
(6)开垦荒地需要更多劳动力,从而导致人口进一步增长,开垦荒地会进一步破坏植被,从而使人口增长→环境退化→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得以形成。
(7)从而得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加剧。教材P56活动
【点拨】 对三同学的观点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既要看到其合理的地方,也应指出其不足。
【答案】 (1)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正确,但又都不全面。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分别为:①植树种草,恢复植被;②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③工程措施阻止水土流失。(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有些因素是直接的,也有些因素是间接的,属于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在治理水土流失时应该从总体上把握。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经济、社会、生态诸效益的统一,工程、生物、技术措施相互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变暖
2.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解析】 根据图中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造成的危害分析可知,该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答案】 1.C 2.A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11月15日报道 近日,陕西省政府召开全省沟道土地整治工作现场会,提出从2011年到2020年,计划造地402.9万亩。据此回答3~5题。
3.黄土高原比较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
①地质灾害 ②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 ③酸雨
④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5.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正确说法是( )
A.深耕改土是工程措施
B.轮作套种是农业技术措施
C.抽水、引水灌溉是农业技术措施
D.选育良种是生物措施【解析】 第3题,酸雨是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且黄土高原土壤呈碱性,酸雨不频发。第4题,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干旱和多大风现象是形成荒漠化的原因;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第5题,深耕改土、轮作套种和选育良种均可以提高耕作区土地的质量和产量,属于农业技术措施,而抽引水灌溉属于工程措施。
【答案】 3.D 4.A 5.B(2)在坡地修梯田属于治理水土流失三方面措施中的________措施,此方面措施还应有机地配合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上述三方面措施相比,往往以________措施见效最快,而要治根本,则还需要靠________措施。
(3)人们修梯田时,大多选择缓坡,而不选择陡坡,除考虑陡坡的植被遭到破坏后易造成水土流失,且陡坡耕作不便外,农民考虑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水流速度与坡度大小有关系,坡度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从梯田修建前后的坡度大小及梯田的形状来分析水土流失的轻重;治理水土流失需要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答案】 (1)梯田比坡地坡度小,地表径流量和流速减小,从而减轻了流水的侵蚀作用 埂 内倾
(2)工程 农业技术 生物 工程 生物
(3)投入和产出比,陡坡修梯田投入多,所得农田少课时作业(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