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复习课件 【核心素养新教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大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复习课件 【核心素养新教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大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7 18:3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023年期中期末大单元复习
部编版 历史(八下)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设计
核心素养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素养目标
单元视角
核心考点
真题演练
核心素养
解题指导
2022历史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2022历史课程标准
1.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知识清单
科技:
“两弹一星”:1964原子弹、1966导弹、
1967氢弹、1970东方红一号
载人航天工程:1999神舟一号、2003神舟
五号杨利伟、2008神舟七号翟志刚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1956年,“双百”方针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奖
日常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用
交通建设
通信发展
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核心考点
正确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本部分结合考试重点,依托新课标整合知识
2022历史课程标准
2
0
2
3
含义
成就
人物
意义
指核弹(原子弹与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②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1)邓稼先:“两弹元勋”
中考真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022年天津)杨振宁在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信中说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有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A
核心考点1-科技成就
发展历程
认识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3)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4)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中考真题
(2022年重庆B卷)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A.大国工匠
B.飞天之梦
C.能源安全
D.网络强国
B
核心考点2-载人航天技术
概况
图说历史
推广
影响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1)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概况
意义
(2)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核心考点3-杂交水稻、青蒿素
时间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原因




经济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匮乏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步行、自行车、火车等
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核心考点4-社会生活
原因
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党和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重视民生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重视科技创新
时代在变化,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历史挑战,不断创新发展
中考真题
(2022年四川广安)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灵感的科学家是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A
核心考点5-社会生活
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核心素养
正确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2022历史课程标准
2
0
2
3
本部分依托新课标突出历史核心素养
(1)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2)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3)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4)增强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3)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钻研。(4)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1.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2. 我国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摘自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建设科技强国》
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战略?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我国应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材料四 截至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57.7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3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民航运输机场达210个,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区域枢纽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线机场相互配合的格局。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多节点、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21年9月16日,“起飞新郴州”北湖机场首航仪式举行,标志着北湖机场正式通航,郴州正式进入“航空时代”。
——摘编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2016年12月)和《郴州日报》
交通工具的变革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经济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等。
根据材料,从交通进步使世界“变大”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真题演练
正确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2022历史课程标准
2
0
2
3
精选最新中考试题
1.(2022年山东烟台)钱三强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当晚,邓稼先回去后与夫人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并且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全靠你了。”“放一个大炮仗”的决策实现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神舟一号飞行试验成功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2022年广东广州)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在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反映了我国( )A.核能技术的进步 B.航天技术的发展C.高考制度的恢复 D.共同富裕的实现
3. (2022年山东潍坊)20世纪,中国涌现出许多以下图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在于( )
A.符合大众审美 B.顺应时代潮流
C.创作技法高超 D.表现形式多样
A
B
B
核心素养-真题演练
2. (2022年广东)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3. (2022年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C
C
1.(2022年山东青岛)《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A.焦裕禄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C
核心素养-真题演练
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解题指导
正确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2022历史课程标准
2
0
2
3
观点论述题探究
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解题技巧
观点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
一、题型分析
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解题技巧
二、解题指导
观点提炼步骤: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
2、找出材料关键句、关键词,概况材料大意
①、对材料的分析,要注意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各个历史要素。
②、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③、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
④、注意材料中标点符号的变化,可在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第一步: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要求: 15个字内 围绕材料
指向简洁 不带符号
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解题技巧
二、解题指导
第二步:论证: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要记住,孤证不立,需围绕观点,遴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论证。所遴选的史实,其中一个可以来源于材料,另一个来源于所学知识。不论是观点提炼还是论据选取,都应与“材料主题"有关,切忌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课本知识乱发挥。
要求: 多个史实 依靠材料
围绕观点 论述全面
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解题技巧
二、解题指导
第三步:结论:总结升华,再显观点。
最后,要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一步进行升华,总结归纳。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
温馨提示:
一定要紧扣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 ,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
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解题技巧
三、典型实例
材料1:开国大典 步骤 示例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毛泽东
观点: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2、论证: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论述:①从国内来看
②从国际来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从“国内”和“国外”来论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结论:总结升华,再显观点。
1、观点: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注意:不是重抄一遍,重抄不得分。
观点: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论述:①从国内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国际来看,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结论:新中国的成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