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B 6.B 7.B 8.A 9.B 10.C 11.D 12.C
13.D 14.C 15.A
16.示例一论题:"票证时代”的开启和终结。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应对粮食等农副产品供不应求的困境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发行各种不同的“票证" .进入了票证经济时代。票证时代的到来- . 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未得到满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0 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各类票证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示例二论题:票证经济时代中国百姓的生活。
阐述:(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17.(1)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人民的长期斗争。
(2)安排: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
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3)不同:总统的产生的方式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
总统权力不同: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美国总统与议会相互制衡;
总统与内阁关系不同: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美国内阁由总统任命。
18.(1)特点:发展速度世界领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
(2)弱点:民族工业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工业结构不合理;设备差,技术落后;市场狭小,利润不稳定;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性强。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4页,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已故中国考古协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可称为“中华第一城”。此前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现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被国际承认。这说明
A.文明的起源必须经过考古发现才能被证实 B.文明的起源须要获得国际的认可方可确定
C.考古发现更真实、更具说服力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指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自胜者强。”下列各项中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以自苦为极” B.“苛政猛于虎” C.“道莫大于无为” D.“事异则备变”
3.清中期以后,小说创作与出版分离趋势日益明显。《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出现了创作时间长、付梓时间长的特点,这些小说最初付梓的地方多为文人的书斋。据此可知,当时
A.出版业专业化程度增强 B.市民文化水平提高
C.士商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D.小说的商业性减弱
4.明末清初,苏南许多布商“遣宾客,北走齐燕,南贩闽广”,苏南布匹在行销“秦、晋、京边诸路”的同时,还“走湖广、江西、两广诸路”。材料反映出当时
A.江南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B.地域性商人的活动比较活跃
C.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D.区域间长途贩运已形成规模
5.陈独秀在1915年9月发表的《答王庸工》 一文中对《新青年》杂志作了“批评时政, 非其旨也”的定位,1919年1月发表的《除三害》 一文却强调“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悟……要有相当的示威运动”。这一变化源于
A.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 B.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
C.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 D.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
6.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记载:“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目前革命之需要”指的是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反对列强反对军阀的需要
C.提升共产党影响力的需要 D.快速进行北伐战争的需要
7.1922年11月,中共在《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中明确指出,“在国民党中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及为工人阶级利益与自由的口号”,如果国民党与帝国主义者妥协,“吾人即宜反对之绝不容顾忌”。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
A.反对进行国共合作 B.贯彻民主革命纲领
C.重视开展工农运动 D.主张开展北伐战争
8.1956年上海出现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人们称之为“地下工厂”,对此毛泽东指出:“上海地下工厂同国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毛泽东
A.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 B.主张重点发展私营企业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脱离实际 D.违背了中共八大的决策
9.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由此可知,农业革命
A.导致部落联盟走向了覆灭 B.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C.使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D.是社会分工引发的结果
10.对公元8世纪前后的北欧维京国王而言,皈依基督教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教会本身是一个集权化的组织,而其运行也依赖于国王等世俗权力,加入基督教还意味着能减少来自其他基督教国家的军事征服危险——教会鼓励基督徒之间保持和平。这表明当时
A.基督教的传播多以武力征服进行 B.封君封臣制度是教会统治的前提
C.王权和教权的相互依赖相互利用 D.教会保障了基督教国家间的和平
11.马克思认为:“直到19世纪中期,德国仍然四分五裂,德国资产阶级才出世,而那时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以战斗姿态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它(资产阶级)不仅看见在它身后有一个阶级对它采取敌视态度,而且看见在它前面整个欧洲都对它采取敌视态度。”由此可以推断,马克思认为德国
A.无产阶级力量强大 B.不具备完成统一的阶级条件
C.社会矛盾难以协调 D.资产阶级难以担负统一大任
12.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历史评价 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对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解释 D.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13.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
14.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再版导言》中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可靠办法之一是
A.采取共和制,实行分权制衡 B.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工人当家作主
C.选举公社委员,可随时撤换 D.公职人员工资随物价指数变化调整
15.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仅被国王授予好望角以东地区贸易的垄断权,还被授予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材料表明英国东印度公司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垄断了世界贸易并掠夺了发展中国家 D.促成英国在18世纪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的办法,于是粮票出现了。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俗称“满天飞”。后来每个省有了自己的省粮票,俗称“吃遍省”,密某些市还有自己的市粮票,俗称“本地吃”。之后,食用油票、布票也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矿厂、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糖、白糖、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现了凭票定量供应。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城镇粮食的凭证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家规定居民口粮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在这种物资奇缺的时期,被称为“宝中之宝”的粮食,以这种方式被国家严格控制。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票证”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料选取恰当,史论结合,围绕论题展开叙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三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但存在许多弱点。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同时,民族工业大都是投资少的轻工业,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产品达不到“价廉物美”的市场需求。外资在华企业凭借特权,一般获利较高,以此为诱饵,招华商入伙附股,结果往往被兼并或倒闭。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统一后工业生产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存在的弱点。(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