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6 16:12:17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冬
第2课时
结构梳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天
作者行踪
(所至)
观景角度
景物特征
(所见)
内心感想(所感)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进入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远观
四顾
近看
细看
高峻雄壮变化多端
辽阔、浩茫、奇美
美丽多样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半卧细观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想象长江的故事
抒敬畏赞美之情
绘壮美冰雪世界
再入冰塔林
课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作者笔下的各拉丹东雪山的奇异壮美,探讨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及高超的写作手法。
品析语言
请同学们根据括号提示,赏析下列三组句子。
第一组:(精彩的描写)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语言精准又生动形象,长短句勾勒特点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
第二组:(幽默的点染)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比喻。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和对探险事业的热爱
第三组:(精练的哲思)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震撼敬畏
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源头
孕育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
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的确”二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赞美自然、敬畏自然
赞美人挺立于伟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
富有哲理意味
请同学们结合对上面三组句子的品析,说说本文语言的妙处。
这类语言形成了文章审美的聚集点,调节着全文的节奏,闪烁着思想、精神、情感的火花,使文章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考点清单
本文记述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采用了什么写法?请梳理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的脉络。
考点: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游踪
[答题思路]
(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
(2)根据题目要求,直接摘录相关词语作答;
(3)注意游览的先后,词语顺序不能颠倒。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参考答案]

草坝子
砾石堆
冰河
冰塔林
冰窟
精读细研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冰塔林
第5段略写
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6段略写
近看冰山的形态
第10、11段详写置身冰窟,看到的奇丽景象
第12、14段略写
第二天再入冰塔林,听到坚冰下的流水声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作者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2.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感受,还有什么表达效果?
苦难美+悲壮美+体验感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表达效果:
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壮大美时,呈现大量的苦难。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使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合作探究
1.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因:
①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②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③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④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与《壶口瀑布》相比,在写景手法、语言风格上有何异同?
篇名
不同点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相同点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在写景中,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更多现身于景物描写之中,其景物描写更偏向于主观的感受、想象。
精致典雅,动态感强;善用拟人,表现力强。
平实随性而又十分工巧;简洁而又不失幽默。
情景交融
总结
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礼赞之情。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将写景与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受思绪融为一体,用平实又精准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使文章流畅自然、张弛有度,耐人寻味。
结构梳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天
作者行踪
(所至)
观景角度
景物特征
(所见)
内心感想(所感)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进入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远观
四顾
近看
细看
高峻雄壮变化多端
辽阔、浩茫、奇美
美丽多样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半卧细观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想象长江的故事
抒敬畏赞美之情
绘壮美冰雪世界
再入冰塔林
拓展延申
长江之名的演变
长江最早不称“长江”,专称“江”。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之句。这是当时赞叹长江、汉水的诗歌,说明在距今2500多年前人们就把长江称为“江”了。汉代以后,长江也被称为“大江”,如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不仅是对长江磅礴之气势的客观描述,更蕴含了古人对长江的崇高赞美之情。
后来人们对长江的认识逐步加深,感到单称“江”或“大江”不能完全表达它源远流长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根据它的特点起了个名——“长江”。唐宋以后,长江一词日渐广传,并多见于古诗文中。如李白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近代以来,因长江下游有扬子江之称,于是又有用扬子江一名统称全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河统一名称为长江。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江景图;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图。诗人运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备受称道。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后作业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象。请你也运用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积累词语。
2.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3.品味文章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4.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思,激发学生对长江的敬畏、对中华民族的敬仰之情。
语言运用:主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融情于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审美创造:了解游记特点,在朗读中感受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物的特点,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结构梳理】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作者笔下的各拉丹东雪山的奇异壮美,探讨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及高超的写作手法。
【品析语言】
请同学们根据括号提示,赏析下列三组句子。
第一组:(精彩的描写)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语言精准又生动形象,长短句勾勒特点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
第二组:(幽默的点染)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比喻。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和对探险事业的热爱
第三组:(精练的哲思)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震撼敬畏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的确”二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对上面三组句子的品析,说说本文语言的妙处。
这类语言形成了文章审美的聚集点,调节着全文的节奏,闪烁着思想、精神、情感的火花,使文章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考点清单】
本文记述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采用了什么写法?请梳理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的脉络。
考点: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游踪
[答题思路]
(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
(2)根据题目要求,直接摘录相关词语作答;
(3)注意游览的先后,词语顺序不能颠倒。
[参考答案]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精读细研】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作者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2.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感受,还有什么表达效果?
苦难美+悲壮美+体验感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表达效果:
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壮大美时,呈现大量的苦难。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使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合作探究】
1.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因:①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②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③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④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与《壶口瀑布》相比,在写景手法、语言风格上有何异同?
【总结】
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礼赞之情。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将写景与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受思绪融为一体,用平实又精准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使文章流畅自然、张弛有度,耐人寻味。
【结构梳理】
【拓展延伸】
长江之名的演变
长江最早不称“长江”,专称“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之句。这是当时赞叹长江、汉水的诗歌,说明在距今2500多年前人们就把长江称为“江”了。汉代以后,长江也被称为“大江”,如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不仅是对长江磅礴之气势的客观描述,更蕴含了古人对长江的崇高赞美之情。后来人们对长江的认识逐步加深,感到单称“江”或“大江”不能完全表达它源远流长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根据它的特点起了个名——“长江”。唐宋以后,长江一词日渐广传,并多见于古诗文中。如李白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近代以来,因长江下游有扬子江之称,于是又有用扬子江一名统称全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河统一名称为长江。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江景图;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图。诗人运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备受称道。
【课后作业】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象。请你也运用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