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马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马说》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马说(视频)导入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文体知识】
说(《爱莲说》也属于这一文体。)
概念: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特点:①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②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听范读】
含朗读音频(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ɡ)马。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同“祗(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文: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样。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
且:犹,尚且。
等:相同,一样。
译文:(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新课讲解】
1.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行文脉络
2.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3.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5.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合作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寓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4.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5.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但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
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与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也可看出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板书设计】
【课文小结】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文言积累】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才干)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或
古义:有时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或许
是
古义:这样 例句:是马也
今义:判断动词
安
古义:怎么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平安
然后
古义:这样之后 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词多义
食
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通“饲”,喂)
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课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后作业】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马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21世纪教育网
文体知识
概念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特点 ①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②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说
《爱莲说》也属于这一文体。
听范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译 文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ɡ)马。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译 文
同“祗(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马槽
奴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译 文
有时。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译 文
这,这样。
相同,一样。
犹,尚且。
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译 文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新课讲解
1.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1
2
点明中心论点
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1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行文脉络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3.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71810.shtml
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71810.shtml
5.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合作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寓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代称
4.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5.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但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
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与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也可看出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板书设计
马 说
提出论点
托物寓意
以马喻人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分析问题
埋没原因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谴责)
归纳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课文小结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文言积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同“饲”,喂
同“现”,表现
同“才”,才能,才干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通假字
这样 例句:是马也
古义:
今意:
判断动词
有时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意:
或者,或许
怎么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今意:
安全,平安
这样之后 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古义:
今意:
(或)
(是)
(安)
(然后)
古今异义
食
策
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动词,吃
动词,通“饲”,喂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鞭子
一词多义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动词,能够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名词,能力
代词,它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表推测语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词类活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倒装句:
省略句:
文言句式
课堂检测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写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课后作业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才一旦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就会被埋没,甚至终生不能施展抱负。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练就本领,以备“千里之行”。课下请同学们以《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随笔。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