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6 16:12:17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同学们,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 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可直到现在, 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教学目标
01
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02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03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文化自信
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创造
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
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背景资料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读准字音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
朱熹( )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zhào

nuò

xiù
liánɡ

cuò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https://www.21cnjy.com/
理解词语
格物致知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https://www.21cnjy.com/
格,推究。致,获得。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知识补充
论点
论证
论据
议论文
三要素
:对于论题的主要观点和见解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
中心论点
分论点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https://www.21cnjy.com/
新课讲解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精神?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https://www.21cnjy.com/
整体感知
2.朗读课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https://www.21cnjy.com/
第一部分(1)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2~12)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
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3.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新课讲解
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嘹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
第一
部分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其含义是什么?
出自《大学》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1.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第二
部分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反面论证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思考“格物致知”的现代作用
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5.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1句
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
2、3句
具体阐述意义
/
(研究学术+应对世界环境)
/
4~7句
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第8句
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第三
部分
3.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知识回顾
逻辑严密
思路清晰
强调: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语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 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可直到现在, 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背景资料】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字音字形】
【理解词语】
【格物致知】格,推究。致,获得。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知识补充】
【新课讲解】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精神?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2.朗读课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2~12):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13):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嘹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
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其含义是什么?
出自《大学》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二部分
1.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反面论证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思考“格物致知”的现代作用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5.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1句: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2、3句:具体阐述意义(研究学术+应对世界环境)
4~7句: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第8句: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第三部分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3.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结语】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