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8 10: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3世纪,自视为亚历山大继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广泛搜集包括环地中海地区乃至“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学园。此举( )
A.消融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 B.表明了统治者偏好决定文明程度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说明了古希腊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2.12-13世纪,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传入欧洲,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鲁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这表明中世纪( )
A.阿拉伯文化促进文艺复兴的到来 B.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推动欧洲社会发展
C.阿拉伯哲学比欧洲哲学更加先进 D.西方教育发展取决于阿拉伯文化传入
3.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4.明正统八年(1443年),翰林院内阁侍讲学士刘球上书,触怒了宦官王振,被其矫旨杀害于狱中;同年,国子祭酒李时勉又被王振矫旨枷于太学门达三日,内阁诸臣无人敢与其理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内阁职权发生变化 B.宦官权力不受制约
C.朝廷政治风气败坏 D.特务机构渗透广泛
5.魏文帝于黄初五年(224年)设立太学,并制定“五经课试法”,规定刚入太学者为“门人”,经过两年的学习且考试能通一经者为“弟子”,正式成为太学生。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试通过后即可做官,年级越高,通经越多,官位也越高。这一规定有助于( )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
C.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D.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6.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
A.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首次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
C.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D.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
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8.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
A.要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重视商业开发
9.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人文主义强调关注人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C.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果 D.民主政治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10.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D.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11.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
A.文化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B.公众是我国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
C.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12.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因整合剂等材料使用不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
A.加强科学研究 B.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C.强化立法保护 D.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13.1912年7月,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新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南京临时政府也在《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这说明民国政府注重
A.培养青年学生国家意识 B.研究政治体制的改良
C.引进西方先进教育观念 D.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4.在禁止私学的同时,秦始皇还采纳李斯等人的建议,“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汉武帝不仅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以推广儒学。由此可见,两位帝王都注重
A.以思想统一维护统治秩序 B.垄断教育和教化百姓
C.在思想文化领域涤荡旧制 D.引导民间舆论的方向
15.1931年8月,上海市教育局向市政府呈请创办动物园,表示:“动物园集世界著名动物于一处,按其习性布置环境,各能生动活泼,形态毕露,与野居无异,入园游览者,无论智愚老幼,对于各种动物之声色情状,生活习性,俱不难相当辨认,使人油然而生爱护生物之心,于涵养儿童德性,影响尤大。…其功效或较图书馆、博物馆更加普遍而宏远也。”这说明当时的动物园
A.被认为是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 B.比图书馆和博物馆的设立更加普及
C.是多数国人接触大自然的重要渠道 D.创办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展儿童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的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学府。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予帑金以支持其办学、学术科研及藏书建设。康熙至嘉庆年间,福建各级官吏捐俸或拨付田产,资其购置图书。1838年,“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1851至1908年,藏书先毁于战火再呈“中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1901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
——摘编自陈明利《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历史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黄雅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 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
——摘编自褚雅越《印刷革命对于社会传播的影响及意义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印刷术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印刷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尔赛宫:标志与象征
材料一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纪60年代,为远离暴乱频发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兴建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1789年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
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但最终被议会以“凡尔赛宫是祖国的财产”为由制止。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以来长达十年的混乱状态。拿破仑提过对凡尔赛宫的规划:(我)将使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雄踞于欧洲首都的大门前,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时复辟王朝无力对凡尔赛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一计划搁置下来。
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
材料二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下了德国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的不同态度。
(2)结合材料二法德关系的史实,对凡尔赛宫遗产价值进行解读。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亚历山大继承人”搜集环地中海地区和“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消融”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统治者偏好影响文明程度,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文明程度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古希腊政治传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鲁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可得出阿拉伯文化传入欧洲,被欧洲人重视及使用,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文艺复兴是14世纪,材料没有涉及到文艺复兴,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谁的更先进,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翰林院内阁侍讲学士刘球上书,触怒了宦官王振,被其矫旨杀害于狱中”“国子祭酒李时勉又被王振矫旨枷于太学门达三日,内阁诸臣无人敢与其理论”可知,宦官专权导致朝廷政治风气败坏,C项正确;宦官王振专权,不能等同于内阁职权发生变化,排除A项;宦官权力是皇帝赋予,宦官专权不代表宦官权力不受制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特务机构渗透广泛,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试通过后即可做官,年级越高,通经越多,官位也越高”,可知五经课试法使学校教育与选官统一,通晓经典数量与职位高低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世家子弟入仕的限制,排除A项;材料表明太学考试注重考查太学生的经学知识,这并不能鉴别官员道德品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界文化遗产》充分肯定了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D项正确;《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排除A项;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就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排除B项;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可知,18世纪时,欧洲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有利于传播文化和提高公众文化水平,C项正确;欧洲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排除B项;近代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材料强调人类由于对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成果的破坏而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可知世界遗产保护中既要保护自然环境,也要保护历史文化,强调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B项正确;A项没有涵盖材料主旨,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C项不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法国政府成立技术教育委员会,规范和发展徒工教育,体现出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多,B项正确;只强调技术教育,不能说明法国政府关注人的发展,排除A项;加强技术工人教育并非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和结果,排除C项;民主政治的要求与“技术教育”“徒工手工学校”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朝接纳日本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这体现了唐王朝的包容与自信,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D项正确;A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效仿科举制度,排除B项;仅根据阿倍仲麻吕的经历不能说明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可知旨在强调公众参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并未涉及民族自豪感问题,排除A项;公众参与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但不是主导力量,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国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因黏合剂等材料的不恰当使用对古迹造成了破坏”可知,文化遗产修复要注意粘合剂的使用,需要加强对粘合剂配方的科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人为开发因素,排除B、D两项;材料主旨强调科学保护文物,并没有涉及立法,排除C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可得出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体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引进 西方教育理念,排除C项;D项宽泛,不够准确,材料针对的是学生的国家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考查秦汉思想文化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秦朝建立后需要谨防各国旧贵族的复古势力,而汉武帝需要解决王国外戚、匈奴等问题,故秦皇崇法、汉武兴儒,二者都企图以思想统一来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法家重视严刑峻法,儒家重视社会教化,排除B项;秦始皇崇法继承了商鞅变法以来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D项错把学校教育解读为民间舆论导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使人油然而生爱护生物之心,于涵养儿童德性,影响尤大……其功效或较图书馆、博物馆更加普遍而宏远也”可知,材料强调动物园对包括儿童在内的社会各群体都能起到科学和道德教育作用,A项正确;动物园在当时的功效更突出,但不意味着动物园设立更普及,排除B项;上海动物园的设立,不能看作多数国人接触大自然的渠道,排除C项;设立动物园的目的除了儿童教育,还涵盖整个社会群体的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征:藏书数量多,类型多样;保存规定详细;历史与现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发展特征。
(2)历史价值:培养了相关人才;推动了我国藏书业的发展;为我国藏书保存提供了范本;丰富的藏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可得到藏书数量多,类型多样;根据材料“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可得到保存规定详细;根据材料“1851至1908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1901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可得到历史与现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发展特征。
(2)历史价值:根据材料“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可得到丰富的藏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培养了相关人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推动了我国藏书业的发展;为我国藏书保存提供了范本;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
17.(1)教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
(2)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可知,教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推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思想上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可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可知,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革命的出现,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印刷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18.(1)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凡尔赛的宫殿和花园。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摧毁其以示对专制的打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民众民主意识提高。
国王路易十八主张恢复其为王室的居所。专制王朝复辟,以此彰显王权。
拿破仑和路易·菲利普主张将凡尔赛宫改造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凡尔赛宫体现法国历史,构建民族认同;展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二战前,凡尔赛宫是法德对抗与复仇的标志与象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德在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地上矛盾尖锐,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导致法德之间长期仇视和战争,给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
凡尔赛宫成为人们敬畏历史、向往和平的记忆之场。保护凡尔赛宫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缅怀历史、珍惜和平,警示人们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荣。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
【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且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背景知识可以分析得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凡尔赛的宫殿和花园。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摧毁其以示对专制的打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民众民主意识提高。根据材料“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可以得出国王路易十八主张恢复其为王室的居所。专制王朝复辟,以此彰显王权。根据材料“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得出拿破仑和路易·菲利普主张将凡尔赛宫改造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凡尔赛宫体现法国历史,构建民族认同;展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解读: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且结合所学有关法德关系的一战、二战相关史实,可以看出二战前,凡尔赛宫是法德对抗与复仇的标志与象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德在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地上矛盾尖锐,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导致法德之间长期仇视和战争,给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结合战争与文化遗产价值相关的认识所学,得出凡尔赛宫成为人们敬畏历史、向往和平的记忆之场。保护凡尔赛宫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缅怀历史、珍惜和平,警示人们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荣。
19.(1)特点:重视法制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答出三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大众传媒的发展。(答出三点)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可知,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根据材料“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可知,重视法制建设;根据材料“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可知,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根据材料“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可知,政府占据主导地位。
(2)根据材料“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根据材料“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可知,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根据材料“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可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众传媒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