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8 10:07:31

文档简介

山西2022~2023年度教育发展联盟高二5月份调研测试·历史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A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管仲重视铁农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为拥有铁制农具才能发展农业,主张国家
主持铁的冶炼,对铁农具的重视可以推动铁制农具的推广和使用,使得铁农具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推
动了铁农具与牛的结合,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故A项正确。“首要推动力”材料无法体现,且农业发展
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果,故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冶炼技术落后,故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齐国将农业作
为对外扩张的手段,故排除D项。
2.D根据材料“火燎”“隔离”“配挂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防疫的策略具有多
样性,故选D项。A、B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体现了中医的作用,但没有反映出其是抗疫的主要
手段,故排除C项。
3.C永嘉之乱之后的北民南迁中,“基础于侨人与土著之间礼俗、语言的难以同化”,因此乔迁之人按照原先所
居住地迁徙至侨郡县,即按照原先所用地名,聚族而居,聚居的士族多为同宗族的士族,这反映出血缘与地缘
因素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乔迁的士族仍然聚族而居,并非要与迁至地的民众融合,
故排除A项:侨州郡县安抚了南渡汉族人民回归故乡的情感,对于稳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排除B项:
侨置保障了南迁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故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使得文化跨越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更大的新的文化边界取代了以血缘地缘和原始崇拜为基础
的旧的文化边界,民族的规模不断扩大、复合式文化边界成为常态”可知,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能够促进沿线
国家的文化交流,使得原先不同文化间的彼此隔阂逐渐削弱,起到了文化融合的作用,故B项正确。A、C两
项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A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科技未能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源于中国古代没有其转化
为生产力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
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6.D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唐中后期虽弱但“久不亡”的原因在于“诸侯维之”,即地方势力的重要性,
他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应增强地方权力,并限制君主专制,他的该思想是源于对明清时期集权体
制不断强化的反思,故D项正确。顾炎武对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思考而非君主制度,故排除A项:BC两
项材料未体现出,故排除。
7.B根据材料“赊丝于机户,即收其绢”“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谓之料经”“都对渔帮放款,约定以所获鲜
减水产抵偿借款”等信息并结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故选B项。“高
度专业化”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8.D三则材料均涉及“番茄”,明代赵函《植品》的记载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王象缙《群芳谱》的记载也证明番
茄为外来物种且最初仅用于观赏,后来中国人才逐渐食用番茄,这表明番茄的传播引种经历一个认知的发展
转变的过程,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
利用问题,故排除C项。
【高二5月份调研测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山西省运城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十三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管仲与齐桓公说:“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是可。”这可用来说明当时齐国
A.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B.政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C.贵金属冶炼技术的落后
D.农战思想深刻影响着国策制定
2.考古发现,敦煌石窟中保存的《殷人罐火防疫图》,使用火燎的方法来杀虫防疫;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律》中就已规定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配挂法是中医独特的防疫手段之一,唐代《千金方》认为用太乙流金散“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可以防治传染病。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A.疫病流传形势异常严峻
C.中医是抗疫的主要手段
B.政府重视对疫病的防治
D.防疫的策略具有多样性
3.永嘉之乱之后,北方士族南迁大多是呈现团聚状态的“乡族集团”,基于侨人与土著之间礼俗、语言的难以同化,因此侨迁的士族多以原居住地的户籍侨置郡县管辖,如籍属琅琊的王氏移居侨琅琊郡。这一举措
A.旨在推动迁徙士族和南方原住民的融合
B.不利于促进政权的稳定
C.折射出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移民文化认同
D.削弱了士族的政治势力
4.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它使整体的世界史成为可能,使得文化跨越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更大的新的文化边界取代了以血缘、地缘和原始崇拜为基础的旧的文化边界,民族的规模不断扩大、复合式文化边界成为常态。该学者意在说明丝绸之路
A.客观上致使地缘影响力日渐衰落
B.推动了区域间文化交融
C.导致少数民族文明向高层次迈进
D.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导致少数民族文明向高层次迈进
5.有学者在谈及中国古代发明时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因此科技只是停留在经验技术层面,而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却使得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同时农耕文明使得指南针运用于海外朝贡贸易,而非西方充满冒险主义的贸易远航。”该学者意在强调
A.科技的实际作用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C.中国古代发明推动了世界近代化转型
B.农耕文明下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D.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具有必然性
6.顾炎武引《唐说》曰:“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他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以及“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的“共治”主张。据此可知,顾炎武的这些思想
A.旨在抨击封建君主制度
B.主张恢复分封制以巩固中央权威
C.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浪潮
D.源于对明清时期集权体制的反思
7.明清时期,双林镇的绸庄常“赊丝于机户,即收其绢,以牟重利”;在南浔镇以产“苏经”闻名,农家“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谓之料经”;宁波的鱼业牙行,分鲜行和里行,都对渔帮放款,约定以所获鲜、咸水产抵偿借款。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江南市镇商品经济高度专业化
B.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
C.商人逐渐成为生产组织的主体
D.货币供求矛盾催生商业发展
8.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记 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A.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9.下表所示为1843年至1860年中国部分城市出版“西书”的情况。这一时期“西书”在中国的出版
地区 书籍种数 宗教书籍种类 宗教书籍占比(%) 科学书籍种类 科学书籍占比(%)
香港 60 37 61.7 23 38.3
广州 42 29 69 13 31
福州 42 26 61.9 16 38.1
厦门 13 13 100 0 0
宁波 106 86 81 20 19
上海 171 138 80.7 33 19.3
A.客观上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C.体现出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科技
B.说明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
D.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10.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硕、形式优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
A.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
B.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
C.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
11.从1865年起,中国工人已经成为美国太平洋铁路西段工程的劳动主力,当时筑路工人多达1万人,白种工人最多时也只有800人。据记载,北太平洋铁路有多达15000名华工;同时,华工也是南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主力。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华工
A.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B.为美国的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C.在美国主要从事重工业
D.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
12.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B.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13.下图是1952~2004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这可用来说明我国
A.国民经济结构建设趋向合理
B.工业化的推进提高了人口增长速度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工业化和城镇化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14.习近平在2014年政协会议成立纪念大会上讲话时引用《管子·牧民》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以告诫领导干部。他常常惦记的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警醒全党时时刻刻都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可以用来佐证
A.传统文化蕴含现代价值
C.人民民主思想源远流长
B.以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D.政府对传统文化秉持扬弃的态度
15.据统计,2010年在我国生活三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士有60万,2016年有7600万外国人出入境。中国城市内部的国际移民既有从事高级生产性人才,也有从事服装、日用品外贸行业的移民。与欧美国家类似,中国城市内部也出现了移民聚落。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
A.各国政府采取优待政策
B.发达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C.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D.跨国公司对经济的主导
16.公元前五世纪初,雅典酒神剧院逐渐建成。它采用了“碗”型结构,依托山体建造了斜坡式座位,不仅确保了每个座位的视线都能完整地观看舞台表演,还使高处的人能够享受到不弱于底层席位的音效。雅典酒神剧院的这一设计
A.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B.反映了雅典等级观念的消失
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表明雅典建筑技艺领先世界
17.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如下图),代表城市富商的主人公列那狐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善用手段捉弄象征贵族的伊桑格蓝狼和象征僧侣的邪恶又虚伪的骆驼。这一故事
A.表明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说明基督教神学被彻底颠覆
D.体现出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18.学者达德威曾经说,印度“像海洋一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接受了竞争和妥协、斗争和理解。尼赫鲁也无比自豪的指出:“让印度这个国度维持着长久生命力,是一种仁爱的人道主义和宽宏大度的文化。”当代学者也指出印度“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流浪者、殖民者、抢劫者、生意人不断涌入,并带来了新的种族、宗教和语言”。这反映出印度文化的特征是
A.多样性与包容性相结合
C.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B.宗教性与世俗性相结合
D.本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19.1760年,伦敦的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顿等几家酿酒厂总资产高达13万镑,但其中设备、厂房等方面所占资本仅为3万镑,约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而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为3789镑,占总资产的90%。这一变化说明
A.生产效率提升激发了工人生产的热情
B.机器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C.工业革命提高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入
D.劳动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20.1825年美国伊利运河通航,在“铁路时代”来临之前,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不仅纽约州政府大力支持,而且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这说明伊利运河
A.加强了美国各地间的联系
B.增强了美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C.促进了铁路交通设施建设
D.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21.美国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大都市往往也是产业聚焦地点,考虑到运输、劳动力成本,相关制造者往往集中经营,且生产分工。因此,大都市专业化程度高,功能较单一,但区域间城市密度大,城市间关联性高,区域效应明显,蔓延带状发展。这一观点强调了
A.大都市成为制造工业发展的基础
C.市场集聚效应加强都市辐射作用
B.城市化水平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
D.社会分工推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展
22.19世纪初,英国全科医生已经承担起广大平民的基础性医疗保健工作,他们服务人数更多并且价格相对低廉,成为英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主导力量。1886年,英国颁布《医疗法》,开始进入全科医生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中。这一状况的出现反映出
A.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资源分配的社会化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生产技术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已正式建立
23.1950~1975年美国建立了1.3万家海外子公司,其中新建的占56.6%,而进入90年代,缩小至32.5%;与此同时,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包括政权投资进行的兼并与收购)增加了一倍。1995年日本的跨国并购比1994年增长了3倍,改变了以传统的破土新建为主的状况。这种转变
A.印证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
B.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遏制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
D.折射出贸易霸权主义的演进
24.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的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在此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这反映出
A.国际经济旧秩序已趋向瓦解
B.发展中国家普遍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南北双方的经济斗争已消弭
D.经济全球化助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以前,汴州(今开封)地区并不发达,隋开通汴河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汴州才以此为契机迅速崛起,唐人王建曾赋诗曰赞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宋州(今商丘)也一样,因为汴河便利的交通环境而地位陡增。汴宋二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随着汴州城市的扩大,人口的激增,同时也给政府治理增加了难度。中唐以后,汴河成了唐朝的经济生命线,政府先后在汴州设河南、淮西等节度使,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随着汴河水运交通的不断发达,沿线一些新兴城市开始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宿州与河阴。
-摘编自井红波《古代中国的运河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唐代汴河为中心》
材料二
在原料进口和商品出口的双重压力下,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1873年开始英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萧条”,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不得不对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精打细算。19世纪后期土木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沟通海洋的大型运河相继开凿。利物浦作为英格兰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资本家们出于竞争而极力阻止并在议会游说,直到1885年议会最终通过了曼彻斯特提交的方案。一直受制于资金影响,加之曼彻斯特城与海平面落差较大,且运河出海口存在争议,因而运河从1887年动工,至1893年才宣告竣工。
-摘编自王伟《曼彻斯特海船运河兴衰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的开通对唐朝城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曼彻斯特修建海船运河的背景及不利因素。(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因素,也是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的外在表现。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多作为商品流通过程的要素而出现,由于货币的媒介作用,时间与空间因素被引入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流通允许交换过程中时间的延伸与空间的拓展,当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世界市场。马克思将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发展相联系,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张的过程。同时指出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部分国家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各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强,人们必须通过与他国建立联系才能满足消费需要,其生产和消费都带有世界性。
-摘编自张毓颖《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美之间开辟了新航线。当时欧亚两洲的商贸发达,但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于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开始殖民扩张,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利润的驱使下,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的非洲大陆。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商贸的扩大,欧洲国家资本积累的需要,全球国际性的人口迁移进入高潮期。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遣返人口回国。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减轻了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迁入地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摘编自王蓉蓉《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材料二
在当今世界,国际移民在国家、地区以及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较之由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移民寄回家的资金成为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他们重返故土时还带回了新的技术、经验和人脉。在某些国家,很多经济领域以及公共服务行业对移民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已经相当高。据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的汇款从1995年的102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约2320亿美元,增加了一倍以上。汇往发展中国家的数额在全球汇款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从1995年的57%(58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72%(1670亿美元)。根据教育部《2009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8.91万人。据国际移民组织2001年的保守估计,全世界1.5亿国际移民中,大约有4000万属于非法移民。
-摘编自杨恕《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说明相比于前者,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因经商传统及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亚欧香料贸易中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十字军东征刺激了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胡椒、丁香、肉桂日益成为西欧人追逐的奢侈品。古老的英国谚语“他没有胡椒”意为此人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拥有香料代表着一个人的高尚地位,甚至将其当作是贵重礼品和宴会必备之物。香料还与基督教信仰难舍难分。香料研磨而成的粉末被大量用于宗教场所使用的圣膏,香料的气味被教徒想象成为圣灵乃至天堂所独有的馨香。此外香料还被认为是治疗与预防黑死病的重要药材。因此,西欧主要城镇中逐渐出现香料商人的行会,香料贸易蓬勃发展。
-摘编自田汝英《“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
材料二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西欧香料的社会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6~17世纪葡萄牙香料贸易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西方香料贸易的影响。(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