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6 16:21:38

内容文字预览

(共23张PPT)
题破山寺
后禅院
导入
盛唐山水好诗词。大多歌吟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又各有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在优游中会悟。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同情调,风格又娴雅,清警,艺术上独树一帜。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它。
学习目标
01
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0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0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作者简介
常建(708年—?),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长期过着漫游生活,来往山水名胜,后移家隐居鄂渚。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今存诗五十七首,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文题解读
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的意思是: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
读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qū)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ɡ)/音。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意: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处的树林。
赏析:
首联交代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到的晴明景象,为全诗景物勾勒出整体轮廓。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意:蜿蜒的小路通向幽僻处,禅房就在繁茂花木的深处。
赏析: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让人沉醉。
弯曲的小路。
幽静的处所。
僧人住的房舍。
默写常考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诗意: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赏析:
颔联和颈联写寺中清幽的环境。“幽”字既指环境的幽静,也指禅房内的人内心的平静。“空”字则表现了幽静环境可以涤除内心杂念,使之空明洁净。
高兴,愉快。这里用作动词。
指人的世俗之心。
默写常考句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
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赏析:
尾联写诗人沉浸在幽静的山光水色中,仿佛万籁俱寂,只有“钟磬音”在回荡。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指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探究发现
1、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繁盛)、幽深清静的环境。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隐含了要达到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的哲理。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4、“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5、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
总结
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板书设计
忘却世俗
寄情山水
(寄情于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后练习
1、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
2、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D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盛唐山水好诗词。大多歌吟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又各有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在优游中会悟。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同情调,风格又娴雅,清警,艺术上独树一帜。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它。
【作者简介】
常建(708年—?),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长期过着漫游生活,来往山水名胜,后移家隐居鄂渚。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今存诗五十七首,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文题解读】
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的意思是: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
【读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评价指正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qū)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ɡ)/音。
【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意: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处的树林。
赏析:
首联交代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到的晴明景象,为全诗景物勾勒出整体轮廓。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默写常考句)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处所。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诗意:蜿蜒的小路通向幽僻处,禅房就在繁茂花木的深处。
赏析: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让人沉醉。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高兴,愉快。这里用作动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诗意: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赏析:
颔联和颈联写寺中清幽的环境。“幽”字既指环境的幽静,也指禅房内的人内心的平静。“空”字则表现了幽静环境可以涤除内心杂念,使之空明洁净。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诗意:
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赏析:
尾联写诗人沉浸在幽静的山光水色中,仿佛万籁俱寂,只有“钟磬音”在回荡。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探究发现】
1、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繁盛)、幽深清静的环境。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隐含了要达到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的哲理。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4、“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5、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感情。
【总结】
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C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