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 年-1344 年 放牛
1344 年-1347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 年-1352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 年-1368 年 造反(这个猛)
1368 年-1398 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导入新课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学习目标
1.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史实。
2.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和作用,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3.认识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改革影响,过于死板,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①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②起义;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导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霸业的。
元顺帝
草根皇帝——朱元璋
布衣崛起成帝王
时间
1328
1344
1347
1352
1368
起义
人生轨迹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一、明朝的建立
2.明朝的建立
(1)时间:
1368年
(2)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3)都城: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阅读66-67页找到明朝建立的信息?
明朝形势图(1433年)
(4)元灭标志:
明军攻占元大都
(5)明朝疆域: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明史·地理志》
明朝
大碛
朝鲜
吐蕃
南海
约一千万平方公里。
迁都:1421年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京师)
一、明朝的建立
3.明朝的疆域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为了加强统治,
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难该如何巩固统治
东北征服女真族
北控蒙古
西有西域
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等地区
设有羁縻卫所
一、明朝的建立
(2)政治:全面改革官制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行中书省
行省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和财政
司法
军务
“三司”互不统属,从而分散行省权力。
在地方:
②封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省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经济: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③目的:分散行省的权力
蓝玉案诛杀1.5万人以上,
胡惟庸案诛杀2万人以上
在中央
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
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
相权威胁皇权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皇帝
五军
都督府
厂
卫
内阁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明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君主
地方
中央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3)政治:全面改革官制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目的),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中央:
设置内阁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
奠基
确立
发展
全盛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明宣宗朱瞻基
明神宗朱翊钧
首辅张居正
秦汉 独相
唐宋 群相
明清 废相
说一说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目的: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强化,相权在逐渐削弱,直至废除。
(4)军事:目的:分散兵权
为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问题思考: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作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朱元璋:爱卿,昨晚你家挺热闹的吧?
宋濂:回皇上,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让 下人准备了几个好菜,喝了点酒。
朱元璋:都跟哪些人啊?左边坐着谁,右边坐着谁?
宋濂:(战战兢兢地)我左边坐着老赵,右边坐着老孙。
朱元璋:哈哈哈,卿家没有欺骗我,忠臣哪。(笑着摸出一张图)你看这是昨天你们的座次图吧?
(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场景表演
皇帝怎么会知道我的事,是谁在监视我?
锦衣卫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第二章:集权固国——强化皇权
目的:
为监视官民,巩固政权。
内容: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成祖设立东厂。
厂卫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作用: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评价:
是明朝君权空前强化的表现。
锦衣卫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明·王圻《稗史汇编》
(4)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4.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影响
利:(权利的分散与制衡)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弊:政策皆出于皇帝,容易出现失误,皇帝权力过大,易形成专权恐怖统治。
权力分散 相互制约
加强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雏形 确立 完善 发展 僵化
科举制的发展回顾
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正式确立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考核
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南京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3.考试内 容的变化: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4.考试标准的变化: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5考试格式的变化:答卷的文体必须采用“八股文”。
史称“八股取士”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文体特点: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为“八股文”。明朝在科举考试中用八股文来选拔官员的这种形式叫“八股取士” 。
6.八股取士的影响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特点:①内容空疏;②形式呆板;③脱离实际;④禁锢思想;
影响:
①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加强了皇权,巩固了国家统治。
②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甘薯(番薯、地瓜、甜薯)
玉米(苞谷、番麦)
马铃薯(洋芋、土豆)
西红柿(番茄、洋柿子)
辣椒(番椒)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花生(番豆)
1.农业: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思考:为何明朝得以引进美洲作物?从作物名称上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
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辣椒(番椒)
四、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②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四、经济的发展
明代宣德青花扁壶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3、商业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数十座大商业城市。
明朝北京城
明朝南京城
《皇都积胜图》
《南都繁会图》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②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四、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徽商、晋商
晋商,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以票号最为出名。
徽商,指徽州籍商人总称 。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商帮: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徽州古城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明朝
建立
1.时间:
2.开国皇帝:
3.国号:
4.定都:
1368年
朱元璋
大明(史称明朝)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加强
皇权
中央
(1)政治:
①废除丞相和中书省;②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①设置五军都督府;
(3)监察:
(4)行政:
①设置锦衣卫(朱元璋);东厂(明成祖);
①设置四辅官(朱元璋)和内阁(明成祖);
地方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钳制思想
(2)军事:
1.科举取士;
2.八股文;
①考试内容:
②答题依据:
“四书”、“五经”
《四书集注》
禁锢
思想
经济
发展
1.农业:引进美洲农作物
2.手工业:
代表瓷器——青花瓷;
3.商业:
(1)地域性商帮出现:
晋商;徽商
课堂小结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1.“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2.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卷肯定涉及哪些内容( )
A.经济政策 B.时事评论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课堂演练
√
√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3.明初,六部尚书的品级得到提升(从正三品升到正二品),皇帝与各政府部门间已没有任何中间性的环节,各部皆直接向皇帝负责,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朱元璋( )
A.分封诸子为王 B.明确六部职责 C.设立厂卫机构 D.废除丞相制度
4.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5.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