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此后,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脱掉长衫,到工人中间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人开始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他们中间的一批先进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B. 实现了知识分子与工农运动的结合
C. 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 D. 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2. 胡适曾经在评价五四运动时指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政治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学生与社会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社会)的责任也特重。”在这里,胡适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 )
A. 与国民政治素养低下直接相关 B. 是北洋军阀恢复封建帝制的结果
C. 有利于国民干政和政治民主化 D. 是国家缺失民主机关的必然产物
3. 如图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员主要成分,这种变化表明了( )
A. 党的中心任务转变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革命统一战线扩大 D. 农民阶级地位下降
4. 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均认为应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应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在谈判结束后,应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据此可知,重庆谈判( )
A. 扩大了国民党统治基础 B. 国共双方均有谈判诚意
C. 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D. 旨在解决国共双方分歧
5. 为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动参与长征的全军干部积极投稿,编制了一部关于长征的集体作品《两万五千里》。但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大量公开刊印,只是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小范围传阅。这主要是因为
A. 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B. 国民党强化报刊舆论的管制
C. 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日益恶化 D. 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
6. 1956年,毛泽东指出:“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要做到的。”这反映出( )
A. 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B. 我国力图开拓外交新局面
C. 当时国际形势已经走向缓和 D. 中美面临来自苏联的压力
7. 1959年,鞍钢炼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全国劳模孟泰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新方案。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的炼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反映出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人民群众投身“一五”工业化建设
C. 工人阶级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D. 公私合营激发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8. 据统计,与1978年相比,1981年的社队企业总数、职工总数和总产值增长率都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其中,社队企业总数的增长率从9.5%锐减到-2.87%,职工总数的增长率从21.4%下降到2.9%,产值增长率也从25.5%降到11%。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体制改革重心移到城市 B. 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瓶颈
C. 农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D. 农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加
9. 有学者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其农业生产中断了,文化和历史也一定随之中断。如曾经繁荣一时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还有古罗马以及美洲印加帝国的衰落、消亡,就与此有关。该学者强调的是( )
A. 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 B. 古代的世界文明向多元化发展
C. 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有自身特点 D. 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文明衰亡
10. 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 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1.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这表明( )
A. 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利益 B. 佃户和领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C. 封建庄园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领主通过劳役地租剥削佃户
12.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下列关于两大帝国共同点的论述不正确的有( )
①地方都实行特辖领地制,各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②都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道路系统
③都地跨欧亚非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④都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推广希腊文化
⑤都创造辉煌文化成就,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3.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 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A. 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 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 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14.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官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出现在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议会质询权的演变说明英国( )
A. 宪政体制的逐步完善 B. 议会控制行政事务处理
C. 限制王权传统的延续 D. 国家监察体制不断调整
15. 有启蒙思想家认为,可以把思想中的理性(秩序、规则)当作自然中的理性(规律、法则),认为自然中的理性是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指南,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所描绘的数理世界井然有序。科学理性给黑暗的自然带来了清明的规律,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应该有同样的规律。由此可见,启蒙运动( )
A. 脱胎于近代的科学革命 B. 运用了科学精神和方法
C.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形成 D. 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16. 1620年,一群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自愿同意在上岸后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以推进殖民地的共同利益。《五月花号公约》被称为“美国的出生证明”是因为它( )
A. 推动建立了北美第一块殖民地 B. 确立了殖民地共同遵守的法律
C. 提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因 D. 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确保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高度上予以重视。中央苏区还特别注意加强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纪的觉悟。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代表会议制度、巡视制度、检察制度,健全了苏维埃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体制方面,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统一的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国库制度,使各项经济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地开展。中央苏区在开展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把党中央、政府、法律条文、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共同纳入其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
——摘编自曹京燕、需远卓《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就转发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关于新解放区城市政策和群众工作的指示》,对入城之后的工作作了严格的规定,规范了解放军的入城活动,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建设。 1947年冬季,与土地改革相结合,解放区开展整党和整军运动,整党和整军运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党内的纯洁政治生态,提高了全党和全军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为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为了加强党内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设置了监察机构,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防不良作风的腐化。还颁布了一系列监察法律法规,为党肃清不良风气提供了法律保障。东北行政委员会、晋冀鲁豫边区、苏北解放区等多个解放区分别出台了《东北解放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晋冀鲁豫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和《苏北区奖励节约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惩处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摘编自刘静《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举措,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和解放区党的廉政建设经验。
18. 历史学家波拉德认为,近代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历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持续 700余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辉煌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 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国家得以产生的共同条件。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国家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科学革命突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摘编自马克壶《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精神”与“近代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史实具体阐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独立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说明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青年节纪念活动节选
时间阶段 主要活动及特点
1937-1945年 开始以最高规格纪念五四,肯定青年学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挥的先锋作用,号召青年运动与工农群众和抗日救亡相结合。
1949-1957年 强调其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引领作用,号召青年要在各条战线上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举办各种活动,如展示苏联青年生活的展览会、科学研讨会,航模表演等。
1979-1990年 强调解放思想、百家争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社会科学,纪念形式多样。
1992-2012年 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道前进。开始颁发五四青年奖章,获奖者覆盖面广泛。
2013-2022年 突出“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相统一的中国梦,首次赋予青年世界使命,制定青年发展规划,动员广大青年成为脱贫攻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整理自渠长根、张金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期许与引领》等
根据如表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论题明确,立场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到工人中间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中间的一批先进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可知,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这就推动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A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五四运动推动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没有涉及与农民运动的结合,排除B项;
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出五四运动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A.不是材料反映主旨;
B.北洋军阀恢复封建帝制的结果没有体现;
C.“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所负的改良(社会)的责任也特重”说明学生运动促使国民干政和政治民主化发展,故C正确;
D.说法与史实不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员主要成分”图表并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主要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增加了地主、商人,这体现了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即党的中心任务转变,故A项正确;
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
农民成分下降并不能说明农民阶级地位下降,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两幅图示信息,注意成分的变化,紧扣抗日战争背景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均认为应与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并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C项正确;重庆谈判并未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在重庆谈判中,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缺乏谈判诚意,排除B项;国共双方谈判的目的不一样,并非要解决国共双方分歧,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动参与长征的全军干部积极投稿,编制了一部关于长征的集体作品《两万五千里》。但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大量公开刊印,只是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小范围传阅。”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征的出现是国共两党对峙的表现,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此时不再适宜宣传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未大量刊印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该作品未大量刊印,并非国民党强化报刊舆论的管制,排除B项;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日益恶化,排除C项;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大量公开刊印的原因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并非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可知,我国力图开拓外交的新局面,B项正确。
1956年,美国对中国在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域继续采取高压政策,排除A项;
1955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此时的国际关系仍然非常紧张,排除C项;
中苏关系是在1958年决裂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59年”“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工人阶级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故C正确;
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开始,故排除A;
1957年,“一五计划”已经完成,故排除B;
公私合营在1956年基本结束,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1959年”“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答案】C
【解析】A.1984年,体制改革重心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
B.材料中社队企业的发展放缓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排除;
C.根据“1981年的社队企业总数、职工总数和总产值增长率都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社队企业发展放缓,反映了人民公社的发展速度放缓,与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相关,C正确;
D.材料无关农民群体数量的增长,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关键信息是“1981年的社队企业总数、职工总数和总产值增长率都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
本题侧重于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其农业生产中断了,文化和历史也一定随之中断”可知,该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停止,其文明也会中断,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于文明的关系,并不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排除C项;
D项说法错误,材料中认为文明的衰落是因为农业生产的中断,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其农业生产中断了,文化和历史也一定随之中断”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早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的社会阶层的产生,D项正确;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只是客观条件,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
严重阶级分化的产生是表现,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同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的职业出现,同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3世纪的庄园法庭”“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十……”可知,通过记录可以看出法庭在维护领主的权益,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对佃户行为的规范,未涉及人身依附状况,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法庭对领主的维护,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领土剥削的方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结合题干“13世纪的庄园法庭”“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十……”及西欧封建社会经济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在地方上实行特辖领地制的是沙皇伊凡四世,编制详细人口调查表,完修建善道路系统的是印加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推广希腊文化的是亚历山大帝国,说法①②④并非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点,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均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都创造了灿烂辉煌文化成就,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说法③⑤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因而五个说法中有两个正确,三个不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知,1596年,巴伦支带领3艘船,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同时其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其航行探索到了人类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C项正确;
哥伦布到达美洲是1492年,排除A项;
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排除B项;
巴伦支的航行没有促进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议会……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下院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质询出现在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等信息可以看出,议会通过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加强了对政府的监督,这表明英国宪政体制的逐步完善,故A正确;
议会负责立法与行政监督,对行政事务的处理属于内阁,故排除B;
材料体现了对内阁行政权的限制,而不是对王权的限制,故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监察体制的发展完善,而不是“不断调整”,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生需要结合英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自然中的理性是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指南……科学理性给黑暗的自然带来了清明的规律,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应该有同样的规律”可知,启蒙运动运用了自然科学中的理性,即规律、法则,同时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科学研究的方法也给启蒙思想家很大的启发,故B项正确;
近代科学革命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及伽利略的物理学研究成果为开端,而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故A项错误;
17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近代科学的形成是启蒙运动的背景,故C项错误;
启蒙运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自然中的理性是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指南……科学理性给黑暗的自然带来了清明的规律,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应该有同样的规律”的主旨,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以及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分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A.建立北美第一块殖民地不能被认为是“美国的出生证明”,排除;
B.制定法律本身并没有对美国产生深远的影响,法治精神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更大,排除;
C.根据“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以推进殖民地的共同利益”等信息分析可知,英国给美国带来了民主法治的传统,因此《五月花号公约》被认为是“美国的出生证明”,C正确;
D.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独立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以推进殖民地的共同利益”。
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答案】【小题1】意义:密切了党群关系;树立了党和苏区政府的威信;有利于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根据地制度建设和政权建设;促进了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红军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2】举措:制定入城群众工作策略,加强军队纪律建设;结合土地改革,开展整党整军运动;完善监察机制,严防不良作风的腐化;颁布一系列法令,严惩贪腐行为。(答出两点即可)经验: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教育;重视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监督机制;坚持群众路线。(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国共十年对峙,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意义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举措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形成方式:收复失地运动、加强王权、王朝战争。
共同条件:西欧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央集权和世俗权力的加强;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增强;军事战争的推动。
【小题2】明确了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推动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创建。对外殖民步伐加快,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各国的利益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第一问要结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论题:人文主义推动近代科学的进步,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阐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时期个人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增强,推动人们重视实验,主动认识自然界;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精神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古时期的科学研究、印刷术的传播等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科学特别是经典力学的提出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小题2】《独立宣言》体现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等思想,坚定了北美人民独立的信念,促进美利坚民族的觉醒,推动北美独立(或答:《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思想,为美国建国提供理论指导,美国确立起民主共和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解析】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启蒙运动,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人文主义精神”与“近代科学发展的关系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论题:中共在对五四运动的纪念方面与时俱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号召青年发扬五四精神进行抗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号召青年人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思想解放,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精神,1992年以来,开始颁发五四青年奖章,鼓励为国家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青年人,2013年以来强调青年人应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可以看出在中共领导民主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特别重视用五四精神来激励青年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既可以根据材料中具体的信息提取观点,也可以综合整个材料信息提取观点。如可以用第一个表格中“中共以最高规格纪念五四”的信息提取出有关五四运动的观点,也可以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从与时俱进、时代背景等方面来提取观点进行综合说明。根据“号召青年运动与工农群众和抗日救亡相结合”、“号召青年要各条战线上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纪念形式多样”、“开始颁发五四青年奖章,获奖者覆盖面广泛”、“动员广大青年成为脱贫攻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等信息可知,中共在对五四运动的纪念方面与时俱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根据中共在不同时期对五四运动的纪念方式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以及我们的精神建设,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和现代物思想发展的特征和基础建设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以及我们的精神建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