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5月11日16:30—18:00】
2023年重庆名校高2024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生物测试试题卷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5题每题1分,6-20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优美的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B.“草盛豆苗稀”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存在的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子需获能才能与卵子结合,而卵子一经排出就具备受精能力
B.精子头部触及卵细胞膜时,发生卵细胞膜反应以防止多精入卵
C.囊胚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内细胞团和滋养层
D.原肠胚扩大导致透明带破裂,胚胎伸展出来叫作孵化,发生在输卵管内
发酵工程中制备刺梨原醋的主要流程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整个生产过程均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B.糖度调整之后对刺梨汁进行巴氏消毒以杀死全部微生物
C.果酒发酵时,发酵液有气泡产生,果醋发酵时无气泡产生
D.为保证成品醋的品质,生产过程中需保持温度等条件不变
木材腐朽菌分为白腐菌和褐腐菌两种,其中白腐菌可以利用木材中的木质素(褐色)和纤维素,褐腐
菌只能利用木材中的纤维素。研究人员用含有酪蛋白水解产物和锯末的培养基X培养木腐菌,发现在 该培养基上,白腐菌的菌落呈白色,褐腐菌的菌落呈褐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褐腐菌可能产生了分解木质素的酶,而白腐菌无该酶产生
B.为增加木腐菌的浓度,应使用固体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
C.培养基中的酪蛋白水解产物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
D.培养基X需经高压蒸汽灭菌后调节pH
采用克隆技术对优良荷斯坦奶牛进行良种繁育的技术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1 页,共8 页
A.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比利用胚胎细胞核移植更容易培育出克隆动物
B.将卵母细胞通过显微操作去除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后才可进行核移植
C.激活后的重构胚要培养到囊胚或原肠胚才适合进行胚胎移植
D.上述克隆牛依据的原理是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可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
如图1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表示乙种群的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λ是当年种群数量
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t1~t2与图2中c-d 时期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图2中d-e 时期λ不变,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在t1时刻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
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和“J”形增长过程
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对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途径②③⑤既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还有禽畜饲料等产出,体现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加大途径④的有机废弃物处理量能很好地缓解温室效应
C.为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培养酵母菌生产单细胞蛋白
D.“无废化生态社区”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增大了生态足迹
纳米氧化亚铜是一种纳米材料。为了探究纳米氧化亚铜对贴壁生长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者在培养基
中添加一定量的纳米氧化亚铜,8小时后观察到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核变大,细胞膜内侧出现纳米氧化亚铜富集现象,培养瓶中大量贴壁细胞脱落,出现细胞悬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培养液中应添加适宜浓度的蔗糖、动物血清和抗生素等
B.应向恒温培养箱中通入20%的CO2以维持培养液的pH值
C.对贴壁生长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需用胃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落下来
D.纳米氧化亚铜可能引发细胞衰老,改变其结构和功能,进而使贴壁细胞脱落
设法破坏细菌菌体后,对重组质粒进行提取和鉴定。在强碱性环境中,拟核DNA发生不可逆变性且
条件恢复正常后会与细胞壁碎片缠绕在一起,而重组质粒变性后会恢复原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对上述处理后的混合液离心时,质粒留在沉淀物中
B.可用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析出溶液中的蛋白质杂质
C.用二苯胺试剂鉴定提取物变蓝说明质粒重组成功
D.在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载体除质粒外,还有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基因敲除是指利用相应技术手段使特定基因丧失功能。制备基因敲除小鼠需要将编辑过的敲除基因转入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至正常小鼠的早期胚胎中,再植入代孕母鼠子宫。出生的F1小鼠发育成熟后
互相交配,鉴定F2代小鼠的基因型,筛选得到纯合的基因敲除小鼠。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F1代小鼠体细胞中均含有敲除基因
B.进行胚胎移植前,要对受体进行免疫检查,以防止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可选取桑葚胚或囊胚时期的胚胎进行有效分割以获得更多子代个体
D.利用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即可制备基因敲除小鼠
第 2 页,共8 页
11.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若在上图中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的过程,则可能打破碳循环的平衡
①⑦⑧⑨过程碳的流动形式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其余过程主要以有机物形式进行
II和III 的存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逐渐演替为荒漠,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与群落排出的CO2量相等
研究者对组织培养不同阶段的藿香进行辐射处理,以期获得性状优良的变异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芽和诱导生根,不是在同一个锥形瓶内完成
B.①对外植体消毒可用酒精和次氯酸钠,②应持续照光以诱导外植体的脱分化
C.辐射处理诱发藿香发生不定向的基因重组,进而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变异株
D.与辐射处理愈伤组织相比,辐射处理芽或根能提高获得优良变异株的概率
干细胞的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可用于肺纤维化的治疗,这主要是通过外泌体实现的。外泌体是包含复杂RNA 和蛋白质的膜泡,参与细胞间通讯。研究人员让肺纤维化模型小鼠分别将生理盐水、肺干细胞
(LSC)外泌体、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吸入肺部。结果表明,吸入LSC和MSC外泌体后,
小鼠肺纤维化分别减少50%和32.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与MSC外泌体相比,LSC外泌体可以更好的促进肺部的修复
B.外泌体含有与细胞进行特异性信息交流的物质
C.与干细胞移植相比,仅吸入外泌体可能会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D.从实验结果分析,同时使用两种外泌体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
下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 kJ),请根据下图和表格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0 21 58
鸡 8 10 2 3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该生态系统中鸡和人粪便中的能量都可被农作物再次同化利用
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6×105 kJ
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第 3 页,共8 页
下图表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的过程,在人-鼠杂种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会以随机方式丢失,通过分析基因产物进行基因定位。现检测细胞Ⅰ、Ⅱ、Ⅲ中人的4种酶活性,只有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
性,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灭活仙台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但不能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B.细胞Ⅰ、Ⅱ、Ⅲ分别为人-人、人-鼠、鼠-鼠融合细胞
C.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
D.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如图表示生物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优势物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小
C.引入鼠的天敌可使鼠的能量分配从情况甲向情况丙转变,并且改变了鼠的环境容纳量
D.图中反映出净同化量的去向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菌根是指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研究者将金线莲无菌苗与纯培养的3种菌根真菌分别共生培养
9周后,观测金线莲生长和多糖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菌根真菌的种类 干重(g/瓶) 气生根数量(条/瓶) 多糖含量(%)
1 —— 0.184 8.00 1.07
2 MF15 0.238 10.71 2.07
3 MF18 0.234 11.43 1.96
4 MF23 0.275 7.99 2.03
A.组别1为空白对照,只接种金线莲无菌苗,不接种菌根真菌
B.3种菌根真菌均能明显促进金线莲生长、气生根形成和多糖合成
C.MF18对金线莲气生根数量的影响有利于无菌苗出瓶后的成活率
D.菌根真菌为植物提供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为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
第 4 页,共8 页
为探究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先将原始敏感菌种(“敏感”即链霉菌对该菌种有效)接种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
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液中,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链霉素的选择作用导致大肠杆菌产生了抗链霉素的性状
B.采用平板划线法将4号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接种在相应的选择培养基上
C.与8号培养液相比,4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更大
D.利用基因工程,也能得到具有抗链霉素性状的大肠杆菌
19. 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吹绵蚧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吹绵蚧的种群数量与种群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循环因果关系B.当吹绵蚧的种群数量介于0-m点之间时,该种群很可能会灭亡
C.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之间时,澳洲瓢虫可更有效的捕食吹绵蚧
D.吹绵蚧种群数量超过n时,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到p并保持相对稳定
如BclⅠ(-T↓GATCA-)、BglⅡ(-A↓GATCT-)、MboⅠ(-↓GATC-)这样,识别序列不同但能产生相同黏性末端的一类限制酶被称为同尾酶。如图表示目的基因及质粒上的酶切位点。选用不同的限制
酶对质粒和目的基因进行切割,并用DNA 连接酶进行连接。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选项 切割质粒 切割目的基因 结果分析
A Bcl I和Bgl Ⅱ Bcl I和Bgl Ⅱ 形成的重组质粒的碱基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
B Bcl I和Bgl Ⅱ Mbo I 切割后的质粒不可自身环化,切割后的目的基 因可以自身环化
C Mbo I Bcl I和Bgl Ⅱ 形成的重组质粒可被Mbo I 再次切开,但可能 无法被Bcl I和Bgl Ⅱ再次切开
D Mbo I Mbo I 切割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都可以自身环化
第 5 页,共8 页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9 分)下图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物种丰富度变化(b 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丰富度
(1)图1的b-f 段表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 (填“初生”或“次生”)演替,
判断依据是 。
(2)e-f段比c-d 段能吸引更多的鸟类在该森林中栖居,原因是 。同时,
e-f 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 。
(3)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间的 明显加剧,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
势。为研究物种丰富度下降的原因,调查发现群落中有某种植物能进行无性繁殖,并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占据优势地位,称为克隆植物。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克隆植
物属于同一物种,与非克隆植物相比, 。
(9分)豆科牧草二倍体沙打旺(2n=16)具有耐旱的特点,同源四倍体紫花苜蓿(4n=32)固氮能力较强,研究者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兼具两者优点的杂种植株,实验流程如下,请回答:
(1)过程I用 处理获得原生质体。已知红色荧光染料能使植物细胞质呈红色,绿色荧光染
料能使细胞核呈绿色,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当观察到 时,可判断该原
生质体是由沙打旺和紫花苜蓿融合而成的。
(2)过程IV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的特点为 。
(3)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对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异源融合率是指不同种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的概率,已知PEG 浓度较高时对细胞具有毒 害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是 。
②在上述实验结果中,选择PEG 浓度为 来诱导苜蓿与沙打旺原生质体融合的效果最好,理
由是 。
第 6 页,共8 页
(13分)为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流程如下图所示,滤膜法的大致流程为: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据图回答问题:
(1)从培养基的功能角度分析,EMB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为避免杂菌干扰,实验仪器如镊子、
培养皿等需要采用 法进行灭菌。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相当于微
生物培养中的 操作。统计培养基上菌落种类和数目时要每隔24 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
时作为记录的结果。
(2)某同学在无菌操作下将500mL待测水样通过滤膜法测得EMB培养基上菌落数平均为135,呈深
紫色并有金属光泽的菌落数平均为31,则推测1升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 个。利用该方
法统计的结果往往比实际活菌数偏 (填“高”或“低”),用该方法统计菌落数目时, (填“需
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原因是 。
(3)利用滤膜法也可用于测定待测水样中其他微生物的数目。某同学取了两份水样,其中一份待测
样品来自家庭制作的果酒,家庭制作果酒过程中无需严格灭菌以杀灭杂菌,理由是 。另一
份待测样品来自迎霞湖,若通过测量蓝细菌数目来研究水华,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分析,必需添
加 。
(11分)中华绒螯蟹主要以浮萍、稗草等植物和碎屑为食,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其感兴趣。下图表示某蟹—稻复合养殖体系的主要营养关系。
(1)中华绒螯蟹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成分,沙塘鳢处于该食物网的第 营养级。
(2)在食物链“稗草→中华绒鳌蟹→鸟”中,与鸟相比,中华绒螯蟹的同化量/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低,
从食物类型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
(3)技术人员依据泥鳅可以利用残饵、鱼粪为食,以及循环经济原理,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稻护蟹,蟹吃饵料、杂草,泥鳅吃残饵、蟹粪,泥鳅粪肥田的“稻
第 7 页,共8 页
-蟹-泥鳅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 。泥鳅吃蟹粪,泥鳅粪肥田,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具备的优点有 (至少回答出两点)。在
这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体现在 。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
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体现生态工程的 原理。
(8分)为实现对肝癌的有效治疗,研究人员通过比较肝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的差异,筛选有效的免疫治疗靶点,制备相应单克隆抗体并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
(1)检测发现细胞的 CLDN6 蛋白能够促进肿瘤发生,选定其作为单克隆抗体的作用靶点。CLDN6
蛋白是一个跨膜蛋白,包括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制备免疫小鼠所用的抗原时,应提取 区
基因序列用于设计抗原。
(2)将CLDN6蛋白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从该小鼠脾脏中获取 细胞,诱导其与骨髓瘤细
胞融合,利用 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经克隆化培养和抗体阳性检测,多次筛选得到产生单
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终通过体内或体外培养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3)将该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DMI 结合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CLDN6-DMI)。用不同浓度的游离DMI、CLDN6-DMI 或 lgG-DMI(无关抗体-DMI)分别处理高表达 CLDN6 细胞和低表达CLDN6 细
胞,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CLDN6-DMI能特异性杀伤高表达CLDN6细胞,依据是 。
(4)下图表示抗体-药物偶联物CLDN6-DMI的作用机制:
由图分析,CLDN6-DMI能特异性杀伤高表达CLDN6 细胞的原因是 。
第 8 页,共8 页
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2023.5 一、选择题
1-5:BCCCB 6-10:ACDDC 11-15:DADCB 16-20: DBDBB
二、填空题
21.(9分)
(1) 次生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2分)
(2) 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1 分),能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1
分) 水平结构
(3)种间竞争 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处于优势地位,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最终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2分)
(9分)
(1)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2分) 发两种荧光
(2) (由未分化细胞形成的)不定形的薄壁组织团块(2分)
(3) ①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35% PEG 浓度为35%和40%时异源融合率相同,且均高于其他浓度,但较低浓度的
PEG对细胞的毒害作用较小(2分)
(13分)
(1) 鉴别 干热灭菌 接种 各类菌落数目稳定
(2) 62 低 需要
为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1分),需要设置不接种的空白对照组(1分);为判断该鉴别培养基是否有鉴别作用,应设置接种大肠杆菌的阳性对照组(1分)
(3)缺氧和较低pH值会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繁殖(2分) 水、无机盐、氮源
24.(11分)
(1)消费者、分解者 三、四
(2)中华绒螯蟹摄入的有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1分),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 出(1分)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2分)
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加速了物质循环、减少了饵 料投放(任答2点得全分,2分)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2分) 整体
25. (8分)
(1)胞外(2分)
(2) (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 特定选择培养基
(3) 与低表达CLDN6细胞相比,随CLDN6-DMI处理浓度的升高,高表达CLDN6细
胞活力下降幅度大(2分)
(4) CLDN6-DMI 与高表达CLDN6细胞上的CLDN6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进入细胞中,
通过溶酶体裂解,将DMI 释放出来发挥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