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5月 10日 15:00-17:30】
2023年重庆名校高 2024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语文 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唐诗说“源”
叶嘉莹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诗经》中的诗
歌,每句从二言到八言字数不等,但整体而言,以四言为主。这是因为,四言诗句无论是在句法的
结构还是节奏的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如果一句的字数少于四个字,其
音节就不免有劲直迫促之失了。所以,《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四言为
主的形式。
继《诗经》之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
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个
是“骚体”,一个是“楚歌体”。“骚体”诗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
特色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为追寻的感情,殉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
托以及悲秋的传统。至于在形式上,《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
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
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
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
因而能够引发起人们对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许多方面的联想。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
都比《离骚》短,最常见的形式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例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
知”,一句七个字,每一句的韵律节奏都是“四三”,这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所以,
《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
之后的诗坛,乏善可陈。
后来,乐府诗兴起,一扫此前诗坛的消沉气象,而有了新的开拓和成就。乐府诗的本义,原只
是一种合乐的歌辞。史载汉武帝曾建立了乐府的官署,并且派人到各地采集歌谣,然后配上音乐来
歌唱。此外,文士们也写了一些可以配乐歌唱的诗,这些歌诗后世通称为“汉乐府”。就歌词的体
式而言,汉乐府有继承《诗经》的四言体,有继承《楚辞》的楚歌体,有出自于歌谣,反映当时社
会现实的杂言体。而最可注意的一种,则是由新声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五言的体式。当时西域
胡乐传入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族音乐的影响,就产生了“新变声”这种音乐。而当初配合这种“新
变声”的歌诗,就是最初的五言体诗。后来,五言体诗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古诗十九首》的产生。
到《古诗十九首》出现后,五言诗就有了一个完全固定的体式,于是我们就称之为“古诗”,而不
叫它“乐府”了。
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页)
自从东汉五言诗形成以后,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风起于上,邺中诸子云从于下,不仅使得五
言诗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而且内容上也因作家辈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完成,从而
最终奠定了五言诗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诗人沿用千余年之久的一种新体。
汉以后,从魏晋到南北朝,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到律体转变的一个时期。这种律化分两步走:一
是对偶,二是声律。就对偶方面而言,早在一些很古老的书中就曾出现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
中也有一些对偶的骈句,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非出自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到了建安时期,
曹植开始有心使用骈偶之句,以增加其诗歌的气势。不过,曹植诗中的对偶只是大体上的相称,并
不十分严格。晋宋之间,谢灵运诗中的对偶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严密了。关于声律方面,
在南北朝之前的一些文士,如司马相如、陆机等人都曾经注意过这方面的问题,然而他们所强调的,
只不过是自然的音调而已。到了宋齐之间,佛教盛行于世,于是译经、唱经等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外来文化的刺激使得一些人开始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加以反省,声韵的分辨因此日趋精密。到周颙
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四声的名称便由此确立了。
而当对偶与声律日益得到讲求之时,中国的美文便得到一次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四六文的
形成与律诗的兴起。所谓律诗,一方面要讲求四声的谐调,另一方面要讲求对偶的工整。其相对的
二联必须音节相等,顿挫相同,而且要平仄相反,词性相称。这些新兴格式到了唐朝更臻于精美,
而且最终得以确立。而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
到了唐朝,诗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古诗乐府使之更得到扩展而有以革新,一方面则完
成了南北朝以来一些新兴的格式使之更臻于精美而得以确立。这时,诗人们对格律的运用已经比较
熟练而自如,格律已不再成为做诗的限制了。于是,一些诗人就用这种精美的形式而写出内容非常
丰美深厚的诗歌来。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的句式整体以四言为主,是因为四言诗句在结构和顿挫方面,都是最简单而且初具节
奏的一种体式。
B.《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影响最大,它的句子字数增加,篇幅更长,具有了
散文化的趋势。
C.起源于唐代的七言律诗,每一句的节奏都是“四三”,这种韵律节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九歌》
中的七言句式。
D.以曹氏父子为引领的文人集团的参与,使得五言诗在形式上已经完全成熟,这奠定了五言诗沿
用千年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为“唐诗说‘源’”,选文部分主要围绕诗歌的形式来探源。
B.文章脉络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论说,各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C.文章举周颙、沈约著述的例子,更好证明了“声韵的分辨日趋精密”。
D.文章论说的虽是文学理论,但是语言朴实自然,少见晦涩难懂的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的社会风貌,《楚辞》则能提供了解楚地祭祀鬼神情况的参考。
B.乐府诗既有对之前风骚传统的继承,又有新的开拓和成就,扫除了“楚辞”之后诗坛的沉寂气象。
C.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开始了对对偶和声律格式的追求,不管是曹植还是谢灵运都更重视对偶。
D.限制创作的格律形式,不断发展,到了唐朝的时候,不少诗人却以这种形式写出了丰美的诗歌。
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8页)
4.请概括推动五言体诗的成熟和诗歌声律的发展的共同原因。(4分)
5.请根据材料绘制一幅简明的思维导图,反映唐诗之前诗歌在形式上的发展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街
沈从文
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
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
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作军队上搬运军火的案子的。他们为了“国家” 应当忘了“妻子”。
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
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槛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
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
人家墙基上抬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声
音,许多小小的屋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在土地上或伏在母亲
身边睡着了。作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
的木制手织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伸出憔悴的手来,敏捷地把手中犬骨线板压着手织机的一端,
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子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带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
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
许多人家门对着门,白日里,日头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动时,街上半天还无一个人过身。
每一个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妇人,各低下头来赶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头来,用疲倦忧愁
的眼睛,张望到对街的一个铺子,或见到一条悬挂到屋檐下的带样,换了新的一条,便仿佛奇异的
神气,轻轻的叹着气,用犬骨板击打自己的下颌,因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记忆到由另一个大城
里来的收货人的买卖了。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有时这些妇人把工作停顿下来,遥遥的谈着一切。最小的孩子饿哭了,就拉开衣的前襟,抓出
枯瘪的乳头,塞到那些小小的口里去。她们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的价钱和棉纱的价钱,谈到
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
街上也常常有穿了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
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
望到看不见这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的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
街上有时有一只狗追一只鸡,便可以看见到一个妇人持了一长长的竹子打狗的事情,使所有的
孩子们都觉得好笑。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
那些识字的人,念信内说到的一切。小孩子们同狗,也常常凑热闹,追随到那个人的家里去,那个
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
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孩子,
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
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笸箩,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地喊出了一个
人的名字,慢慢的从街这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
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8页)
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
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们到门前
站定了的女人们,一面摇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的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
“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为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
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磕碰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并没有信来。有些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
切,便托便人带了信回来。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夜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
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
时节也并不寂寞。
阴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头无一个街灯,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嗥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
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吓哭了,母亲便说:
“莫哭,狼来了,谁哭谁就被狼吃掉。”
卧在土城上高处木棚里老而残废的人,打着梆子。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且
不必明白半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那梆子声音,只是告给长街上人家,狼已爬进土城到长街,要他
们小心一点门户。
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夜里落了雪,
则早早的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足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
一九三一年五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反映的是战乱年代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没有了“男人”的妇人们的深切
同情。
B.当有人家遭遇不幸时,邻居们会施以援手,表现出的是与《边城》中一样的淳朴、和睦的乡土
风情。
C.文中写女人们唱着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是为了表现她们虽然孤苦无依却有积极乐观的
心态。
D.女人们虽然心中满怀凄凉,也仍要声声低唤,为孩子祈福,在孩子面前为父亲的不归找个理由
搪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叙事从早到中,到晚,到夜,再到早,便于表现女人们日复一日地处于这种痛苦生活之中。
B.文章中反复写到“一定想起……事情”,起到强调作用,表明了妇女们对男人的思念牵挂之切。
C.妇人烧纸钱时,不谙世事的孩童的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反衬的是妇人们失去男人的无限悲哀。
D.结尾几段写野狼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视觉、听觉相结合,烘托出了长街的萧条与寂寞。
8.为什么文章开头说长街是“寂寞”的,后文却反复说长街是“不寂寞”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分)
9.沈从文的散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请从选材、写法、语言三个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特点。(6分)
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8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文本一: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淠阳人也。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
饮食。及长,沉厚有断。德宗嗣位,就加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
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欲行元载旧志,筑原州城,开陵阳渠,诏中使上闻,仍问秀实可否之状。
秀实以为方春不可兴土功,请俟农隙。炎以其沮己之谋,遂除司农卿。以邠宁节度李怀光兼泾原节
度使,以事西拓。无.何.,刘文喜叛,亦不果城。
四年,朱泚盗据宫阙,源休教泚伪迎銮驾,阴济逆志。泚以秀实尝为泾原节度,颇得士心,后
罢兵权,以为蓄愤且久,必肯同恶,乃召与谋议。秀实初诈从之,阴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
言判官岐灵岳同谋杀泚,以兵迎乘.舆.。
及韩旻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盗用司农
印印符以追兵。旻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秀实谓海宾等曰:“旻之来吾党无
遗类矣我当直搏杀泚不得则死,终不能向此贼称臣。”明日,泚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
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泚并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
唾泚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因以笏击泚,泚举手扞之,才中其额,
流血匍匐而走。凶党群至,遂遇害焉。德宗在奉天闻其事,惜其委用不至,垂涕久之。
初,秀实见禁兵寡少,不足以备非.常.,乃上疏曰:“臣闻天子曰万乘,诸侯曰千乘,大夫曰百
乘,此盖以大制小,以十制一也。尊君卑臣,强干弱枝之义,在于此矣。今外有不庭之虏,内有梗
命之臣,窃观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且猛虎所以百兽畏者,为爪牙也。若去
其爪牙,则犬彘马牛悉能为敌。伏愿少留圣虑,冀裨万一。”及泾原兵作乱,召神策六军,遂无一
人至者。秀实守节不二,竟殁于贼,其明略义烈如此。
(摘自《旧唐书 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文本二:
今之称太尉(段太尉,指段实秀)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
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
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
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
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摘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
旻[A]之[B]来[C]吾[D]党[E]无[F]遗[G]类[H]矣[I]我[J]当[K]直[L]搏[M]杀[N]泚[O]不[P]得[Q]则[R]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何,刘文喜叛”与“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两句中的“无何”的意
思相同。
B.乘舆,汉代蔡邕在《独断》上将其解释为“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文中用作皇帝
的代称。
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8页)
C.非常,文中指突如其来的事变。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非常”的意
思相同。
D.卒,文中是“终究、终于”的意思。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卒”的意
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秀实极孝顺,六岁时,母亲生病,他不吃不喝七天,等到母亲病情好转,才喝水吃饭。
B.段秀实曾经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盗用了司农印印符,侥幸地追回了叛将韩旻的部队。
C.段秀实趁着参加议事会的机会,拼力抢夺朱泚手上的象笏,当场大骂,并想要击杀朱泚。
D.段秀实以百兽畏惧猛虎为喻,强调加强禁兵的重要性,后来泾原兵作乱,印证了这一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秀实以为方春不可兴土功,请俟农隙。炎以其沮己之谋,遂除司农卿。
(2)因以笏击泚,泚举手扞之,才中其额,流血匍匐而走。
14.文本二中,柳宗元认为段实秀除了勇武之外,还有哪些个性值得人称赞?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1178 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
途径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行船经由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失途穷”是指三峡一带水道曲折,舟行江
中常有川尽途穷之感。
B.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指点顾盼之间,给诗人
以“地辟天开”之感。
C.尾联中“黄旗”本指战旗,“三丈黄旗舞便风”是诗人回忆自己当年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
情景,心情无比激动。
D.本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有咫尺万里的气势。杜甫的《登
高》一诗有相似之处。
16.本诗是如何表现“喜”这一情感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6分)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8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在《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在《陈情表》中,李密在文末用“结草”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将会报答朝廷之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与“礼”被重新解释为“仁”、“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样,“乐”【甲】也被重
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使它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在这里,艺术已不
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一)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乙】(二)与伦理性的社
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
里,便达到了最高峰。
《乐记》一书是最早最专门的中国古代美学文献,它所总结提出的不仅是音乐理论,而是以音
乐为代表的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目欲綦色,耳欲綦声,
口欲綦味……”)和情感(“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丙】紧相联系,认为,“乐
近于仁,义近于理”,“乐统同,理辨异”,清楚指明了艺术—审美不同于理智制度等外在规范的
内在情感特性,但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其善民心,
其移风易俗易”。【丁】
18.下列各项能说明“乐”能“善民心,移风易俗”的一项是(3分)
A.子游做武城县长官,让百姓学习“弦歌之声”。
B.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规劝孔子勿要执着。
C.孔子故意“取瑟而歌”,表明拒见孺悲的心意。
D.孔子与弟子“各言其志”,其时曾点在旁鼓瑟。
19.下列各项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处所有的引号,都带有强调的意味。
B.乙处的分号表示上下句之间是并列的。
C.丙处的括号表示它里边的内容是对“情感”的解说。
D.丁处的引文独立成句,所以句号要放在后引号外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8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我从小是吟诵着诗词长大的,就我个人经验,
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 ① ,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
的体会和了解。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 ② 。诗要自己“跑”出来。
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
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
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 ③ ,明
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
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甲 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 乙
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 丙 只会混淆视听, 丁 适得其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22.请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整个句子语意符合逻辑。(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苏洵曾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意思是月晕出现,将要刮风;基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
从某些征兆可以预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电影《阿甘正传》有句台词却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
意思是人生充满变数,有些事情是不可预知的。
以上关于“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论述,给你带来哪些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
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人:杨宾飞 吴跃平 杨薇
审题人:蔡乾国
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8页)2023 年重庆名校高 2024 届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A B C C D C D C C A D
1.A 解析:B“《离骚》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对后代诗人影响最大”,原文是“有很大的影响”;C“起
源于唐代的七言律诗”错,原文“两晋南北朝则是格律诗由酝酿渐臻成熟的一个时期”。D“奠定了五言诗
沿用千年的地位”的原因还有“而且内容上也因作家辈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和完成”。
2.B 解析:“各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错。
3.C 解析:“更重视对偶”错。
4. ①外来文化或外来事物的推动。
②文人的有意为之。(每点 2分)
5.(答案仅作参考。图表清晰合理 2 分,内容简明完整 4 分)
6.C 解析:不是为了表现积极乐观心态,而是表现深沉的痛苦和无奈。
7.D 解析:没用拟人手法。
8.①受着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寂寞。②因为孩子们无知的吵闹和女人们辛勤的劳动,使这条长街看起来生
机勃勃,所以说长街并“不寂寞”。但这是表面的热闹,背后是女人们孤苦无依,只能单独担起持家养子
的重负,是昼夜忙碌的辛劳。作者借“不寂寞”反衬“寂寞”。
9.①选材上,选取的是普通人日常的生活场景,对湘西小城镇底层人们艰难努力地活着的生存进行了冷静
的审视和反思。②写法上,模糊了散文、小说的体式,多用叙述的方式,远离抽象的抒情;文章有清晰的
叙事线索。③语言上,语言简洁、质朴,平和中自有动人之处,在静静的叙述中呈现出的是淡淡的哀愁,
带给人们的是无言的哀戚。
10.韩旻到来,我们同党便没有能生存的了!我自当直接搏杀朱泚,不成功就死。
11.D 解析:卒,通“猝”。突然;仓猝。
12.C 解析:“执休腕夺其象笏”,夺的是源休手上的象笏,不是朱泚手上的象笏。
13.(1)段秀实认为刚到春天不能兴工动土,请求等待农闲。杨炎认为他阻止自己的计划,就任命他为司
农卿(一句 1 分。采分点:兴土工,兴工动土;俟,等待;沮,同“阻”,阻止,反对;除,任命)
(2)于是用象牙笏板击打朱泚。朱泚举起手臂抵挡,只打中他的额头,流着血爬行而逃。(一句 1分。采
分点:因,于是或者趁机;扞,捍,抵御,抵挡;才,只;走,跑)
14.(1)太尉为人和颜悦色。(2)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一点 1 分,2点 3分,
意思相同即可)
15. C 解析:“黄旗”本指战旗,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
旗猎猎,是实写,不是回忆。
16.①夸张。“地辟天开”写峡内峡外的对比后的感觉,既描绘出阔远的江面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
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②动静结合。颔联写“山平水远”的静景,给人以静穆阔大之感,颈联写鹘
飞鱼跃的动景,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态;引发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江面景
色,抒发喜悦之情。④远近结合,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四
1
选三,每点 2 分,共 6 分)
17.(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参考译文(文本一)】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沂阳人。祖父段达,任左卫中郎。父亲段行琛,任洮州司马,因段秀实而追赠
扬州大都督。段秀实品性十分孝顺,六岁时,母亲患病,他一连七天没喝一口浆汤,母亲的病稍好一些,
这才开始饮食。等到长大,变得深沉而果断。德宗皇帝即位,加封为检校礼部尚书、张掖郡王。
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想实施元载过去的计划,修筑原州城,开挖陵阳渠,派宫中使者收集意见,
于是问段秀实是否可行。段秀实认为刚到春天不能兴工动土,请求等待农闲。杨炎认为他阻止自己的计划,
就任命他为司农卿,派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任泾原节度使,向西扩张。不久,刘闻喜叛乱,城也没能建。
四年,朱泚窃取占据京城,源休教朱泚假意迎接皇上,暗中实现叛逆之志。朱泚因为段秀实曾任泾原
节度,很得士兵之心,后来罢免兵权,认为他心中怀恨已久,必定肯共同作恶,便召段秀实一起谋议。段
秀实起初假装听从,暗中劝说大将刘海宾、何明礼、姚令言的判官岐灵岳共同谋划诛杀朱泚,举兵迎接皇
帝。
等到韩旻追赶皇上,段秀实认为是国家的危险,在于顷刻之间,便派人速去告诉岐灵岳,窃走姚令言
的兵印,没有成功,便将司农印倒着印在兵符上追赶军队。韩旻到达骆驿时得到兵符,军人也不能辨认那
印文,急忙返回。段秀实对刘海宾等人说:“韩旻到来,我们同党便没有能生存的了!我自当直接搏杀朱
泚,不成功就死,终究不能向这叛贼称臣。”第二天,朱泚召段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
平都在座。段秀实穿着军服,与朱泚相对而坐,说到越位称帝时,段秀实勃然而起,抓住源休的手腕夺下
他手中的象牙笏板,奋力跳跃向前,唾着朱泚的脸大声斥骂:“狂贼!我恨不得把你斩成万段,我岂能跟
着你反叛!”于是用象牙笏板击打朱泚。朱泚举起手臂防卫,只打中他的额头,流着血爬行而逃。凶党一
起上前。于是将段秀实杀害了。德宗在奉天听说此事,惋惜对他们的任用不能尽其才能,哭泣了很久。
当初,段秀实见禁兵人少,不足以应付突发事件,就上疏说:“我听说天子称万乘、诸侯称千乘、大
夫称百乘,这是用大控制小,用十控制一。使国君尊显臣子卑下,是和树干强壮树枝细弱同一道理。现在
国外有不服从的异族,国内有不听命的臣子,我看到禁军不精锐,数量太少,突然发生祸难,用什么对付?
况且猛虎之所以被百兽畏惧,是因为爪子和牙齿厉害。如果除去它的爪子和牙齿,那么狗猪马牛都能和它
对抗了。请求稍加留意,希望有补于万一。”到泾原军叛乱,调神策六军,竟没一个人来。段秀实守臣下
节操不变,竟然死在叛贼手里,他的明察勇敢于此可见。
【参考译文(文本二)】
现今称赞太尉大节的,不外乎是认为武夫一时奋不顾身,没考虑到死,以此来扬名天下,不了解太尉
的为人并不是这样。我曾往来于歧、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经历亭岗堡垒哨所等,私下
里喜欢询问年老的军校和退役的士卒,他们都能说一些当时的事情。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走
路,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未曾以不好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读书人。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
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备地获得了太
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
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
18.A 解析:孔子借一次和子游的玩笑阐述了礼乐教化民众的意义和作用。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
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
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
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19.D 解析:不是独立成句,是作者所说的话的一部分;引文独立成句时,句号放在后引号里面。
2
20. ①“最早最专门的中国古代”顺序错,应为“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
②不仅是……而是,搭配错,应为“不只是……还是”或“不仅是……而且/还/更是”
21.①不出声音地读,②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③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
22. 甲:如果。乙:甚至。丙:那/那么。丁:最终。
23.参考立意:
①坦然面对不可预知的事情。
②不可预知的事情给我们更多惊喜。
③期待可预知的美好发生。
④可预知的是一些恒常的东西,如四季轮替,生老病死;不可预知的是人生中的变数、无常。
⑤正因为生命不可预知,我们才更要保持可预知的希望。
⑥我们希望人生每一步都可预知,当不可预知突然降临,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⑦我们期待可预知,但正是很多的不可预知,使我们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更能创造更多的美好。
⑧对可预知充满期待,对不可预知坦然面对。
3